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这是谁呀?(懒羊羊)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它的故事。
录音:懒羊羊既胖又懒,总是在妈妈睡着的时候偷吃,于是羊爸爸就和羊妈妈商量把家中仅有的红薯埋在房子石头下正东方5步远的土里。懒羊羊听见了,它也朝着那个方向走了5步,可是却没有找到红薯,它就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你真聪明,它们的脚是不一样大的,所以不能只数步数。在测量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厘米”。(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出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体现了度量衡思想,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入新课。】
二、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1.认识直尺
师:请你拿出自己的直尺,老师这儿也有一把放大的直尺,请仔细观察老师的直尺上缺少了什么?(课件展示:直尺,不带刻度线还有数字以及英文字母)
提问:有哪些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提问:还有呢?
提问:这些线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线是刻度线。
提问: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哦,原来0还可以表示起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刻度0,那这就是刻度1(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提问:小朋友还能发现什么吗?
(板书:cm)cm是厘米的英文缩写符号,它也表示厘米。
2.认识1厘米
(1)找1厘米
提问:你知道多长的线段是1厘米吗?
师:下面我们一起在直尺上来找一找。
拿出你的手指,我们在直尺上用手指找到刻度0,再移到刻度1,这样的一段就是1厘米。
你会像老师一样用两根手指摆出1厘米吗?学生摆一摆。
提问:你还能找出1厘米吗?
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学生说完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师:能有顺序地接着往下说吗?
提问:怎样的两个刻度数之间长度是1厘米。
总结:每相邻两个刻度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让学生探索式地去认识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学生从尺子中不难发现上面有数字、长短不一的线、英文字母cm,教师再加以引导规范认识。】
(2)比划1厘米
师:刚才我们找到1厘米,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1厘米。请大家拿出一根较短的小棒。
(师示范)轻轻地捏住小棒放在眼前看一看,再轻轻地抽出小棒,手指保持不动,这时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师:放下小手,闭上眼在脑中想想1厘米有多长。在睁开眼,用手指比划尺1厘米,最后用小棒检验一下吧!
(3)感受1厘米
师:其实1厘米还藏在我们的身体上,你的食指哪里大约是1厘米?谁来说一说。拿出直尺放到食指上量一量。(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大约1厘米的物体,你知道吗?学生举例。
(田字格一条边长1厘米;订书钉的宽大约1厘米,小正方体的一条边长1厘米,透明胶带的宽大约1厘米。)
提问:找到了真么多,你感觉1厘米这个长度怎么样?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以用厘米作单位。(板书)
【设计意图: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几厘米
(1)找2厘米
师:你能找出2厘米吗?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师: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提问: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
(2)合作找几厘米
指着尺子说说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再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老师这里也找到了一条线段,你知道它是多长吗?说出你的理由。
(3)小结:我们在看几厘米时只要看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4)师:老师来考考大家,你能在直尺上找到5厘米吗?
【设计意图:为了减轻难度我先让学生在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后再认识2厘米、5厘米等其他长度,为后面进行估计作铺垫。】
4.量一量
(1)自主量
师:看来找出几厘米了已经难不倒大家了,下面挑战更难点的,敢吗?
要求:大家拿出较长的一根小棒,请你自己动手试着量一量小棒的长。
学生自主操作
交流:并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那你怎么知道是几厘米的呢?
师:(先把小棒放好,尺子放平,为了方便读数我们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起,把物体的一端对齐刻度0,在看另一端对着刻度5及时5厘米。)
(2)练习
师:只是老师收集的三位小朋友的测量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是正确的?说说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时要注意些什么?
直尺放平,物体的一端对齐刻度0,另一端对齐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画一画
师:量你会了,那你能试着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学生画时开实物投影)
画完后请一位学生上来画,说说画法。其他同学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小结:我们画的时候,先把直尺放平,画一个端点,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4米就画到刻度4再画上另一个端点。
师:今天我们画的线段都有规定的长度,我们写上“4厘米”。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然后讨论得出正确量长度的方法,变学生间接接受为积极发现,并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1.练习1(初赛)
师:小昆虫们正在进行跳远比赛,请大家来当裁判,分别测量三位运动员的成绩。
然后出示三幅图。
师:请小裁判公布成绩。2号比1号多跳几厘米?3号比1号少跳多少厘米?
2、练习2(复赛)
师:3号淘汰,1号和2号进入决赛,来看看他们两的成绩?
1号正好是8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我们可以说大约8厘米。
提问:2号选手呢?可以说成大约几厘米呢?
师:像这样比8厘米长一些或者比8厘米短一些,都更接近8厘米,我们可以说成大约8厘米。
4、练习3
师:那今天的冠军是几号?这是1号选手的冠军卡,为了给它设立一个更高的目标,需要裁判员们在冠军卡上画一条9厘米的线段,请大家动手在练习纸上画。
请学生说说他是怎么画的。追问: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提醒学生标明线段的端点并在上面写上9厘米表示线段的长度。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较多,为了让学生完成单调的测量,将四道练习稍加改编,第2题加入了一条线段,第4题改成了画9厘米长的线段,串连成了一场跳远比赛,层层地深入,学生积极性很高,也无形中把自己投入裁判的角色,参与着一轮又一轮的比赛,做到了有趣高效练习。】
5、第5题
(1)测量长方形长和宽(跑步比赛)
师:看完跳远,我们来看看赛跑。标明起点、终点。
课件演示跑
师:谁赢了啊?可是蝈蝈觉得蚱蜢的路程自己的路程长,不公平。小裁判们,我们一起来帮它们量量看看是否公平。
师:量好汇报并计算,回答。
师:它们的路程相等吗?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原题是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设计成一场昆虫的赛跑,通过游戏是否公平引发测量长方形的各条边,激发学生作为“小裁判”测量的积极性,了解测量的必要性,使学生乐在其中。并通过计算初步感知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测量三角形三条边
师:小蚂蚁在看完比赛回家了的路上下雨了,它就去大树下躲雨后再回家,请你在练习纸上量出这几条路的长度。
回答交流长度。
提问:它是躲雨后回家近呢还是直接回家近呢?
6.断尺测量橡皮长度。
师:老师的直尺断了,课我想测量一块橡皮的长度(出示课件),你知道橡皮长几厘米吗?指明说一说。
交流:起点刻度是6终点刻度是10,我们可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得到橡皮长度师4厘米。
6、估算并测量
(1)估计手掌宽
师:小动物的比赛结束了,我们课堂的比赛又要开始了,最后老师要想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谁是估计高手。比赛要求:收起尺子,你能不能估计出你的手掌宽大约几厘米。
①学生估一估
②学生动手测量
③给估计高手发小奖品
(2)估计一拃
比赛继续:再估计一下你的一拃大约几厘米?一拃测量时候要尽量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明确测量的起始位置,再进行测量)。
①学生估一估
②学生动手测量
③给估计高手发小奖品。
【设计意图:从昆虫们的比赛到教室里的比赛,原本题意只是测量,为了培养孩子的估算能力,特地加入了估算,这样的比赛使学生积极性高涨,大胆估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课堂总结、课后拓展
我们静静回顾下,这节课我们跟谁交上了朋友,关于厘米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什么知识。如果要知道教室的长度,用这把尺去量你觉得怎样?看来还有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和更长的测量工具等待我们去学习。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尺子、认识1厘米,形成表象。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从周围物体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体验了l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3、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认识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探索几厘米的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猜想、自学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再尝试测量,归纳测量的方法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这个环节还设计了唱一唱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学生动手量一量。
(2)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闯关游戏。
师:小蚂蚁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它们带来了一份大大的礼物,准备要送给大家,可是需要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获得礼物哦!有信心吗?
(1)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二十多分钟的学习已经开始出现疲倦,此时设计闯三关获奖品的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游戏巩固新知,一举两得。】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简说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以儿童感兴趣的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开始,动态地呈现了在测量活动中问题的产生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观察、估计、读数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通过想象、估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三、教学流程
一、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1.情境引入:想给《数学》书包个封面,但不知道书本的宽度,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度吗?
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一本书的宽,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啊?
3.小结: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测出的结果和数据也就不一样,要使测出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就必须选择统一的标准。
二、统一工具,认识直尺
1.利用小立方体,认识1厘米
2.观察直尺,找共同点
(1)一条一条的线,有长有短→这就是“刻度线”(板书)
(2)数字,0、1、2……→这就是“刻度”
(3)尺上有cm→这是厘米的国际单位。
三、观察操作,形成概念(一)认识1厘米
1.明确1厘米概念
(1)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的长度。
(2)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都是1厘米。
2.找尺上的1厘米
请你在尺上找到这个1厘米。你能跟老师一样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
3.表达1厘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1厘米。
(二)认识几厘米
1.选择感兴趣的图说长度
2.估计几厘米四、练习巩固,内化概念四、教学思考(一)感知——经历概念的发生
概念引入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是概念学习的.起点。因此在厘米的引入教学时,我利用给数学书量宽度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什么同样一本书,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这一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借此契机,组织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刻度线”、“刻度”和厘米的国际符号cm,并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二)突破——经历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堂中我希望能在“静”与“动”的转化中掌握厘米的本质,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中加深厘米的理解,在“数”与“形”的结合中突破厘米表象认知,在“异”与“同”的对比中凸显概念本质。
(三)升华——经历概念的应用
在经历了概念的发生和形成后,还要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概念融会贯通到生活中、问题解决中,这样才能够让这些数学概念不再板着一张张严肃的科学面孔,让我们的课堂上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我设计了3个星级的题目,让学生在知识整合中寻求数学能力的形成,同时三个不同层次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协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及学具准备:
学具名称1角硬币三角形学具回形针小刀小方快
(长、宽、高都是1厘米)
个数856630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孝顺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问题,你仔细听,看能不能帮助他。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来。
师: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孝顺的小南知道妈妈过几天就要生日了,他决定用零用钱给妈妈买一双新鞋子,小南问妈妈:“妈妈,你的脚有多大?”妈妈回答:“一拃多一点点。”小南到商店挑选了双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认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点点”心想:这双鞋妈妈一定合适。小南高兴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给妈妈。可是当妈妈打开这份礼物时,妈妈笑了,奇怪的问:“这鞋子这么小,到底是买给我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后脑,怎么也想不明白,自言自语的地说“明明就是‘一拃多一点点’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同学们,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有一本崭新的数学课本,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课本的宽有多少,你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第一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2、操作方法的指导:
①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②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学生填写并汇报测量结果。
学具名称测量结果(数学书的宽)个得出结论
1角硬币7①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量的'结果不同。
②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该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三角形学具4
回形针5
小刀3
小方块15
4、小组讨论、汇报结果:为什么都是数学课本的宽,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得出结论1]5、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
如:每组中都选用“回形针”量的同学,他们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6、启发学生思考:在量数学课本的宽时,想要得出相同的结果应该怎样办?[得出结论2]
第二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二)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封面图片(课前准备)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问题。
生: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为5个“回形针”长,而铅笔盒封面图片也是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①因为选用不同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事实不相符。
②测量时,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①让学生看图,并说明图意:有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这5个□,让学生看图直观判断出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看不清的可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②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用同一物体为标准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2、“做一做”第2题。
①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和“高”。
②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测量方法指导(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着量,而是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设计意图:用同一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使测量变得更简化】
3、“做一做”第3题。
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作标准,让学生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也可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为过渡到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做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关于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厘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1、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教师投影一把尺子)请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那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画的时候注意什么呢?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教材在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连环画“阿福的新衣”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激发兴趣,为认识“厘米”提供背景。第二部分:“你说我讲”包括1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红点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绿点问题“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的方法。第三部分:“自主练习”。第1、3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从不同的起点量得的物体长度的读法,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尺子有一些粗浅的了解,极少数的孩子会测量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概念,1厘米究竟是多少没有印象,因此本节课重难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长度。
课标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本节课目标的核心概念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子测量”。学生需要掌握的行为程度是:“掌握、学会”。本着“目标是方向,目标是程度、目标尽量要检测”这一原则,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具体分析,我们对该目标进行了如下修改,突出了行为动词,设立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帮阿福找原因,体会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手比划出1厘米长。
3、认识刻度尺,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借助尺子画线段。
4、通过“长长长”小魔术,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评价任务设计:
1、通过故事引入,学生发言,达成学习目标1,教师及时进行表现性评价。
2、通过用小棒比划、用手指比划、寻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达成学习目标2,教师适时进行形成性评价。
3、通过量长方形边长、用断尺量物体长及画一拃长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学生能够有序地思考完成新知识的探究过程,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成学习目标3。
4、通过表演“长长长”小魔术,达成学习目标4。
课前谈话:故事《阿福的新衣》
有个人叫阿福,他到裁缝店想做一件新衣服。师傅说:“你想做什么?”阿福:“我想做一件上衣。”师傅:“我用拃来量一量,(说到这里,你知道什么是一拃吗?)(告诉大家吧,伸出小手,使劲张开,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之间的长度就是1拃)。我们接着讲。师傅量了量阿福身长三拃。量完之后,小徒弟也伸出自己的小手,一拃、两拃、三拃……照量好的尺寸认认真真地做起衣服来。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衣服,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徒弟:“师傅说三拃,我明明也做了三拃长啊,这是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
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通过听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因为师傅手大,徒弟手小。师徒二人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才造成了误会,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感知厘米、初步认识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1.感知1厘米
(1)1厘米有多长呢?看老师手里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请你也在盒里拿出1厘米的小棒,体会一下它有多长吧。
(2)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用小手比划出1厘米,怎么知道你比划得准不准?
(3)在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物体长大约1厘米?
大拇指指甲盖的宽度(师边指边说从这儿到这儿)大约1厘米。这就是你随身携带的尺子了,当你忘记1厘米有多长时,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体验1厘米小棒的长度,在脑子中建立对1厘米的感性认识,再比划1厘米,由易到难,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1厘米的长度后,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或者是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这样会加深他们对厘米的认识,牢固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几厘米
(1)我们认识1厘米了,那2厘米、3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下面我们用小棒摆出来,你想摆几厘米就摆几厘米?
谁知道他摆得是多长?
你怎么知道的?
那我要摆出6厘米长,就得需要几个1厘米?
(2)大家摆得真好,我们来看这根彩条长是几厘米呢?(课件呈现,分别是3厘米,6厘米,18厘米)
这个彩条长多少呢(指向18厘米的彩条)?举手的同学怎么这么少了?看来一下子不能看出来,对吧?你有什么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这个彩条长多少厘米吗?
标上数字后,你看它像什么呀?(对,尺子)科学家就是这样发明出尺子。我们天天用到尺子,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智多星交流会,介绍一下尺子的`有关知识。小组四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巩固了读看几厘米的方法,体验到尺子的由来,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使学生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表面,更看到了它的实质。
(二)认识尺子、探究测量
1、认识直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把尺子放大了。谁先来交流?
师相机进行板书:0刻度刻度线Cm
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
真不错,还有哪到哪也是1厘米?
他们找到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新知识在合适时机“闪亮登场”,吸引我们的眼球,是我们焦点关注的对象。让孩子仔细观察,自由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倾听能力”,语调的变化加深了学生对“厘米”的关注。
学生找到:从0—2,从0—3,那从0到4、从0到5呢,你能发现什么?(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谁还能找到不同的几厘米?板书:1——3,3——5,5——8,
2、测量长度
大家对尺子了解的真多呀,知道尺子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吗?你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吗?用直尺量一下彩条的长度,想想量时注意什么?
谁来展示给大家看你是怎样测量的?
同意吗?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辨析:看小军和小刚他们是怎样量的。你看他量的对不对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测量纸条的方法,以及辨析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物体的一端对齐0刻度,另一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三)解决问题、目标评价
1、动手操作:量长方形各边的长
那你能不能自己量出长方形四条边的长是几厘米呢?拿出作业纸,写在上面。量好了用精神的坐姿告诉老师。
2、断尺
咱们都成功了,可小强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你能用这把尺子量出彩条的长度呢?谁来帮帮他。
除了数,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7-2=5,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看看前面咱找过的,这个方法好用吗?
(四)认识线段,巩固所学
1、画线段
你知道吗?除了这把尺子,身上还有第二把尺子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一拃。当我们手上没有准确尺子时,可以用这两把尺子进行估计。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一拃。这就是线段。(课件:出示老师一拃的长度)请看老师的1拃有多长?
想不想知道你的1拃有多长?感兴趣的同学回家看看。
2、小魔术
看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注意看。
(1)变——1厘米,估一估这是几厘米?(1厘米)你怎么估的?
(2)再来看——3厘米。你估的真准。
(3)再来一次。10厘米。怎么估的?
(4)这会是多长呢?(20厘米)怎么估计的。
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来变魔术的吗?(卷尺)对,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尺子,用于测量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不同的练习有不同的目标,第一层练习包括判断正确的测量方法以及测量长方形的边长,巩固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第二层是关于断尺的练习以及画一拃长。在发展性练习中,我还创新的使用“卷尺”设计了一个“长长长”小魔术,培养学生估计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积累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
(五)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其实人们在测量过程中为了方便还发明了软尺来测量衣服,发明了很长的卷尺用于室外的测量等。我们今天认识的厘米只是比较短的一个长度单位,随着今后的学习,会了解更多的长度单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作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与课题的开题首尾呼应,让学生既懂得测量又能将课堂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且为下节课学习米的认识作好铺垫。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重点: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同学们,看看我们这儿的桌子,好不好?学校准备再添置一批一样桌子,你能量量它有多长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这些测量结果都是以什么作单位的?(厘米)板书:厘米,孩子们读一遍,现在你知道厘米是什么了吗?(一个长度单位)它不是我们吃的黑米、红米、小米、大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面对一个新的单位名称,孩子们,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探究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三、小组互助(一)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四、反馈点拨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师:尽管我们用尺子可以去测量的物体可能不相同,但1厘米可是相同的,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有多长吗?你是怎么看的?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我们了1知道厘米的长度,也找出了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用手指比划下1厘米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师:孩子们,刚才通过我们观察知道了1厘米、2厘米、5厘米有多长,你说知道这些是为了什么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活动(二):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五、课堂评价: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六、课堂总结:
在上课开始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你感觉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一厘米有多长?知道了吗?说说第二个,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结束语: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小木块作单位来量一量学具中纸条的长度。
教师: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量贴在黑板上的这张纸条,让学生来量。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小木块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不方便。)
教师说明:在测量这两张纸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小木块,虽然得出了结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一支铅笔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
(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03-24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07-02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05-23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12-17
认识负数数学教学设计08-19
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1-07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0-18
数学《线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4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