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生物经典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2 08:37: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经典教学设计汇总

  篇一:生物圈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经典教学设计汇总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1.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2.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4.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血液循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 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 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 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最好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最好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最好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

  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

  关于《脉搏》

  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

  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具体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血液循环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血液循环

  一、 血液循环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血液循环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血液循环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

  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

  篇二: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生物学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实验科学,强调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强调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强调科技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重视对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强调参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将知识、学生、社会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符合了生物学的教学特点,教学中如果能将STS深刻理解,合理运用,将会使学生的能力的到极大的提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活动,能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讨论,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能够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认识动物在食物圈中的消费者,建立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认识到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通过小组内的互助与组间的比赛,培养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教学难点

  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关键点:本节学生是否理解食物链的组成是学习本节的关键点,先分析与讨论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是什么生物现象,(主要弄明白是捕食现象还是食物链)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同时也有助于突破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趣味教学,吸引注意力

  (课前经联系,带学生参观了白水江保护局动植物馆,让学生对动植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由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的植物、老虎、小兔、树各自都说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大。其他同学观看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底谁的作用大”,请作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2、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促进知识理解

  图片展示一大森林的情景,让生思考:

  ①若把一个大森林看成一个体系,其内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在这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份?

  ③各类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

  ④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

  ⑤动物食性有什么不同,可以将动物分为哪几类?

  3、经典谚语讨论,折射生物学知识

  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录像,学生观看后思考并小组讨论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什么生物现象。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拔下,学生明白这个谚语只是反应了捕食现

  象,而不是一条食物链。

  设计意图:明白森林中动植物品种繁多,初步掌握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对食物链的学习打下感性基础。食物链的概念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学生对食物链中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容易明白,但对食物链的组成必需要有生产者,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的却很茫然,通过对录像的观看,分析讨论,在肯定与否定中学习了食物链的概念。

  4、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1)东坝中学处在白水江林区的一角,并与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相连。展示由我深入林区亲自拍摄的一森林生态系统图,由学生分析并正确写出该森林生态系统有几条食物链组成。以小组为活动单位,组员完成之后互相评价,完成的又好又快的同学课堂作业成绩记上A,并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在写食物链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食物链的组成中离不开动物,食物链的长短与动物的食物关系,从而认识动物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突破本节的难点。

  (2)展示另一生态系统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②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哪一种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大量捕杀蛇,其他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③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④如果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让学生明确,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之间的相互关联也就形成食物网;如何正确书写食物链。学生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5、尝试建立食物链与食物网,培养探究意识

  组织同学按小组整理课前要求完成的记录材料,按小组进行建立“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活动,并布置讨论题目:①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食物网中的地位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角色,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周围的生物。)

  ②营养物质以及能量沿什么途径进行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设计意图: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庭远离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情景,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的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也渐渐失去,每天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却不知道来自水稻的大有人在。课后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与之相关的生物,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生物知识溶入日常生活中,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渗透STS思想。从自己的食物中建立食物链,明白我们人类是处于食物链的最高位置,是属于消费者,明白保护生物的环境是如何重要。

  6、小结本节知识

  最后3-5分钟时间由学生回忆并口述本堂课他们学习了什么生物知识,在学习上有什么样的收获,评比表现最好的小组。三五分钟时间由学生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对一堂课反思的总结,也是教师了解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很好反馈。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前充分准备,趣味性较强,生动地让学生掌握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理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活动,能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应当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保护大自然,保持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平衡

  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无法将学生带到森林,通过亲身发现并体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现实关系会更好。也就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和资源。

【初中生物经典教学设计汇总】相关文章: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五篇06-24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三篇06-2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5篇06-14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汇总5篇10-16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五篇09-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4篇08-10

《关雎》教学设计03-24

初冬教学设计04-03

《海燕》教学设计04-03

《zcs》教学设计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