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1 09:58: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品读鉴赏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

  (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

  1、朗读诗歌

  2、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3、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恬淡幽静。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4、诗歌内容

  本诗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5、赏析

  反复诵读《滁州西涧》,仔细体味该诗独有的意境,并体会其高妙之处。

  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追求和向往。

  四、学习《约客》

  1、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3、品读鉴赏:

  (1)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

  (2)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像,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像。)

  4、诗歌内容

  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

  五、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如梦令》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如梦令是词牌名。

  3、品读鉴赏:

  (1)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晚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侍女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当待女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2)请同学运用想像和联想,用自已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示: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3)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的性格。你认为呢?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词意小结

  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 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4) 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

  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4、赏析诗词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也是诗人的心志。“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下阕内容表达了作者哀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愤慨南宋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的真挚感情。

  四、朗诵诗歌。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一、美读吟诵

  二、名句鉴赏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描写春日深闺的情趣,但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怀无限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词,现今引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挡的。

  三、归纳填表

  归纳这五首诗词的作者、生活的朝代、诗歌的体裁、出处、主题和写作特点。

  题 目

  作 者

  朝代

  体裁

  出 处

  主 题

  写作

  特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唐

  七律

  《杜工部集》

  收复失地,

  无比欣喜

  爽朗、

  明快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

  七绝

  《韦苏州集》

  恬静幽邃,

  淡淡感伤

  烘托、

  衬托

  约 客

  赵师秀

  南宋

  七绝

  《清苑斋集》

  约客不至,

  集虑不安

  字简、

  意深

  如梦令

  李清照

  南宋

  词

  《漱玉词》

  雨后花残,

  多愁伤感

  婉约、

  细腻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南宋

  词

  《稼轩长短句》

  北方沦陷,

  极度哀愁

  豪放、

  慷慨

  四、靓点点击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装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2、《如梦令》运用借代手法,以色(绿、红)代物(叶、花),又用俗词(肥瘦)形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并准备默写。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01-20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03-03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教案12-15

清明节的由来 教案教学设计11-27

关于诗词黑板报设计03-05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六篇06-10

二年级教案教学设计08-03

《古诗词三首》教案02-23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六篇12-12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六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