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7 14:20:35 欧敏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相信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其中的记叙文,更是常见,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1

  【课文类型 】

  讲述型

  【课 时】

  一个小时左右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含义,学生可以自己概括记叙文的含义。

  2、初步掌握记叙文文体特点,及一般构成要素。

  3、明确记叙文写作思路及写作技巧。

  4、能对一篇成文的记叙文的艺术价值作简单评价。

  5、练习写记叙文,记叙文主题可以根据课题学生情况再定。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构成要素。

  2、让学生初步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素让学生明确记叙文要如何构思,如何去写。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1)明确“记叙”(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记叙文的理解来描述记叙文的内涵)

  记叙文:记叙文是文体的一种。是运用语言文字将关于人或不关于人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发生的前因,经过,结果描述出来。在该叙述过程中包含了叙述者对该事件或现象的理解和情感。

  (2)生活处处有“记叙”

  (举例)《新闻联播》是学习写记叙文最好的教材。《新闻联播》对每个事件的报道在技

  术层面上非常好。

  2、介绍记叙文的文体构成要素(可与学生进行讨论)

  (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 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 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3、如何运用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写一片好的记叙文

  (1)、先欣赏一篇文章

  此时此刻,我已不能压抑我心中的喜悦,不知道今天妈妈爸爸会送给我什么礼物。放学后,我背起书包一溜烟地冲回了家。来到家门口,我本想拿起钥匙打开门。如果爸爸妈妈提前回了,在家里摆了个大蛋糕,桌子上有好多好多礼物。就想给我个大惊喜。我这样开门,万一搅了局,可怎么办?虽知道这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机会。但我还是把钥匙拿回了衣袋。郑作其事地敲着门,说说:“妈妈,我回来了。”过了会儿没有动静,可能他们还忙着收起礼物吧,我整了整衣领,又敲了敲,不知过了多久,我才醒悟过来,这只是我的一个幻想。

  我无力地打开了门,坐在了沙发上,望了望钟,才6点,早在学校就把作业写完了的我现在不知要干什么,不禁仰天长叹:“无聊啊!”

  一阵声音把我从无聊中拉了回来,呀!是不是妈妈爸爸回来了,才不是呢,是我这不争气的.肚子。好吧,今天我这“寿星”也来大干一场。说不定,爸妈还会夸奖我,想着便冲进厨房,把门一关:油炸声,油烟机声,咳嗽声,锅铲声,一时其发。望着这好不容易炒出的饭菜,我有点伤心,都七点了。怎么他们还没回,对平时来讲,打110报警失踪都不足为奇。更何况,今天是他们女儿的生日。我慢慢地拔通了电话:“喂?”听到妈妈的声音,可真开心!“妈妈??”我还没讲完,里面传来了妈妈急切的声音:“女儿,我现在还在厂里,今天要加班,爸爸出差了,你自已搞饭吃,啊!对了,今天是你的生日,爸爸妈妈祝你生日快乐!”

  我没什么好讲的,双方都挂了电话。今天的菜,不知怎么的无论放多少的蚝油,都没有味道。要睡觉了我拖着拖鞋一路拖到房间,突然有个念头,不如钻进被窝里大哭一场。但那泪水是咸的,还是没有味道呢?我坐在床边,掀开被子,突然看见里面有一个盒子。,上面写着:生日快乐。里面还有一个图画册,十分地漂亮,上面署名:爸爸妈妈送,琳收。这时,带着咸味的泪水终于涌了出来。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你认为爸爸妈妈不爱你的时候,请拿出你的手,摸摸你的左心房,是谁给了你心脏的跳动。

  (2)、通过对上文的阅读,(和同学讨论)概括上述记叙文较突出的地方:

  A、留心观察,注意积累生活素材。

  B、把事件、人物要写得具体典型。

  C、材料详略得当具有典型性,最能表现文章主旨。

  D、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升华主题。

  E、写完以后多读几遍,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来检验语言是否通顺畅达。

  (3)、(讨论)明确好的记叙文应该具备的艺术特征:

  A:人物事件要典型

  B:叙事详略要得当

  C:叙事曲折有层次

  D:感情升华要到位

  (4)、在理解了记叙文的文体特点与艺术特征后,进行写作实践。介绍相关写作技巧。(提问)如何将记叙文写好?(答)在这里是有技法的。

  如:叙述方法(顺序、倒叙、插叙)

  细节描写

  修辞的使用

  语言运用(新闻联播的语言很干净,没有一句废话)

  议论抒情感情的控制

  对于写作中技法的运用鼓励学生可以尝试,写出后大声朗读,自己品味其表达效果

  【教学后记】

  根据学生课堂、写作实训反馈情况及时做好辅导。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能明确记叙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探索试题的呈现方式;并通过本文的解读,提高答题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记叙文阅读考什么?

  一、根据阅读分析06、07年的试题(《风吹一生》《心灾》)的体会,说出记叙文阅读“考的是什么”(即各对应了《考试说明》上的哪些点)。

  记叙要素 记叙线索

  记叙顺序 记叙人称

  记叙内容 记叙思路

  中心意思 词句的语境义

  叙述描写 议论抒情

  作者情感 读者感受、评价、启示

  教师小结:试题特点:

  1、取材内容文质兼美,突出一个“情”字,

  2、试题的内容,紧扣考试说明。由于题量限于4~5题,所以两年的“异”,只是考点的不同,并非本质的改变。

  3、试题的形式,灵活多变,注重情境的创设,但始终紧扣文本。

  教师建议:答题时:

  1、首先要基本读懂文本,千万不要在没理解之前匆忙答题;

  2、要认真审题,要透过创设的情境看出“考点”所在。

  教师过渡:什么叫读懂文本?

  1、“写的是什么”(记叙文主要从写的什么人、记的什么事、状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等方面来理解),

  2、“怎样写的”(思路、结构、主要手法等),

  3、“为什么要这样写”(欣赏角度)。

  三、下面,我们就以《能给予就不贫穷》为例,来看看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

  1、学生阅读思考

  2、交流:写的是作者到山中拜访大自然的朋友

  怎么写的:采用了拟人手法

  四、阅读《山中访友》,组织学生解答、讨论、评价老师的题目。

  13、为什么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和我说话,和我交流,和我成了好朋友)

  14、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短语补写作者的游踪。

  走出门,进山访友——(首访古桥)——(树林奇想)——(山谷俯仰)——(驻足遥想)——(树下凝神)——踏上归途。

  15、请根据第③节的内容,品味“德高望重”在文中的含义?

  (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古老,持久不变的坚韧个性,热爱身边的一切)

  16、仔细阅读第⑤节,想一想六个称呼是否可以互换?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 )

  17、作者满怀热爱到山中访友,触摸着历史的年轮,感受着绿色的亲情,涤荡了心中的浑浊,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城市。但是城市中却有一些人不是那么热爱自然,甚至肆意破坏自然。假如你是作者,请你对这样的人说一段话。 ()

  五、假如请你根据归纳的记叙文阅读考点来命题,你能在本文中找到哪些命题点?请结合课文举一例说明。

  六、课堂小结。请同学谈:通过本课学习,你的收获或疑惑。

  附记叙文案例:

  《山中访友》李汉荣

  ①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②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④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⑤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⑥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⑦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⑧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结合本次习作训练要求,教学设计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真正“关注生活,自主感受”,努力体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了解采访的基本知识,学习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为重点具体写。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采访,灵活运用描写方法,按一定顺序安排材料,展开想像结构全文。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理念和善待自然界万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从采访中零碎的、粗略的素材里选择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写作重点。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引发兴趣

  师:你们想扮演一下记者这个角色吗?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要求,让你们过把记者瘾。

  师:今天我们采访的主题是“关怀环保”,采访对象是我校的自然老师张老师。

  二、现场采访真切感受

  小记者:张老师,您好,我是小记者黄维。您的自然课很精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老师:噢,谢谢!

  小记者: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什么要节约呢?您能谈谈这个问题吗?

  张老师: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所以从长远来说:珍惜水源,保护水质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生鼓掌)

  小记者:张老师,您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听说您还有雅号“张队长”,那是怎么回事?能给大伙说说吗?

  张老师:这学期,我们学校成立了“假日绿色小队”,下设“宣传小队”“植绿小队”“护绿小队”,我具体负责,就自然成了张队长。

  小记者:看来您真是名副其实的队长了,您能给我们提点建议吗?

  张老师:大伙儿平时做得都不错,我要说的只有一句话:“关爱自然,我们的家园会天蓝水清,绿色无限。”

  小记者: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您在队长的岗位上越干越有起劲,越活越年轻。(生热烈鼓掌)

  三、评价交流明确要求

  师:看了刚才的采访,你是怎样想的?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生:我认为这次采访成功之处在于小记者设计的采访问题很巧妙。

  师:谈得很好,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感受到张老师对自然的深切关爱,给我们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环保课。

  师:你们讲得太好了。要是一个一个地说,太多了,我建议大家有选择地写,你准备怎么写?

  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写,比如参加张老师组织的雏鹰假日绿色小队。

  生:我认为写活动时要抓住张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投影出示)

  师: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文章的重点,选好题目。然后围绕重点写(学生自由习作)。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记叙文阅读中的主要题型分类;

  2、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三类主要题型的典型答题误区,明确正确的答题思路与方法;

  3、学以致用,完成另一篇记叙文阅读中同类型的三道题,“以学带练,以练固学”。

  教具:

  多媒体

  重点

  通过读、思、评、练,明确记叙文阅读中三个典型题类的答题注意点,并学以致用。

  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三类主要题型的典型答题误区,明确正确的答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复习过说明文、写景散文的阅读方法及注意点,今天我们则将步入记叙文阅读的复习。

  二、基础概念梳理

  何为记叙文?

  (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

  记叙文六要素?记叙顺序?

  (1.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弄清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序”与“顺叙”的辨析

  下面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记忆力怎么样?记叙文阅读中会有哪些题型?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2.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揣摩其谋篇布局之妙处

  3.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把握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5.表达方式的作用

  6.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7.发展性考题:如仿写、评价人或事、谈感受等)

  积极思考并举手发言(可结合具体题目做解析)

  三、例题剖析

  看来同学们对记叙文阅读的题型还是比较熟悉的,下面结合我们刚做的一篇记叙文阅读,对几个典型题类做下具体解析。

  阅读《抽打心中的樱桃花》,回答15~19题:

  15.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2分)

  教师提问:这类的题目我们应该怎么答?

  (教师点拨:其实这个题目就是问我们:第二段中描写樱桃花开之盛与“我”樱桃花的憧憬这部分内容对全文有何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考点及答题方法:

  考点——文章谋篇布局之妙处

  同学们的答题思路很清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三位同学的回答,说说你最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A)作者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与“我”对樱桃的憧憬主要是为下文做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花开之盛”写出了樱桃树旺盛之美,“我”对樱桃的憧憬更体现除了我对樱桃树的喜爱之情。

  (C)写出了我对樱桃树的喜爱,为下文作了铺垫,解释了我为何不许母亲抽打樱桃花的原因。

  学生打开记叙文阅读复习卷,结合试卷具体题目仔细思考。

  ①明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②联系上下文,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考虑。

  明确,出示参考答案:

  答:作者这样写表现了“我”对樱桃树的浓烈的喜爱之情(1分);为下文母亲“抽打”和“我”“护花”作铺垫(1分)。语言组织(1分)

  16.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写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各不超过40个字)(3分)

  “我”:

  母亲:

  教师提问:做这一类题目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考点及答题方法:

  考点——推敲关键句在语境中的含义,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①要先找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词,细细品读人物内心世界;

  ②回答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③用第一人称回答。

  明确此类题型考点及答题要点:

  考点——把握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方法——

  (1)语句的深层含义

  ①抓中心词,体会深层或双关意义。

  ②抓修辞或写作手法。

  (2)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内容上,从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

  ②结构上,从总领、过渡、铺垫、照应、总结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19.阅读课文《错过》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4分)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不能错过预定的站台!

  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还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刘心武对“错过”的体悟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抽打心中的樱桃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这一类题目我们要注意哪些?

  明确考点——发展性考题:谈感受、启示

  学生思考,结合题目回答。

  ①感受启示要由原文引出。

  ②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

  出示参考答案:

  1、无论是“错过”还是“舍弃”,我们心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2分)

  2、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主动适当地放弃。(2分)

  完成《别踩疼了雪》中的相关题目。

  13.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4分)

  14.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第⑩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微软用户第4页20xx-12-21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4分)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过程。

  2.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善于选择和组织材料,并根据内容的需要,比较熟练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

  〖重点难点〗

  1.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作文先明体。辩明文体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的体裁特点及其区别。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按写作过程,培养学生立意、抒情、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联想和想象、过渡和照应、开关和结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和表达技巧。 教师要讲明要求具体指导,并通过范文示例,使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 授课时间:十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

  关于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先把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其特点。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写作目的以事感人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传授知识

  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前因、后果、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问题点 (知识点) 写作方法写人: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对话 描写、心理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例证法、引证法、 对比论证、类比 论证、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层进 论证、引申论证下定义、分类别、 举例子、引资料 作比较、打比方、 用数字、列图表 记事:顺叙、 倒叙、补叙插叙 写景:抓住特征 寓情于景语言特点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准确、精练、 概括准确、平实、 明晰、周密 内容主旨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事物特点、 实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各类文体都要凭崐借这些方式来表情达意。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决定了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以记叙为崐主,称为记叙文;以描写为主,称为描写文;以抒情为主,称为抒情文;以议论为崐主,称为议论文;以说明为主,称为说明文。不过在中学教学中没有把描写文、抒崐情文单独作为两种体裁,而把它们归入记叙文等体制中去了。

  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是说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还可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崐要采用其他表达方式。

  但是,同时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文体中运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有没有区崐别?比如说,应该怎样看待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崐议论文中的议论,议论文中的说明和说明文中的说明,等等。我们认为它们是有区崐别的,不能混淆在一起,不然就会出现“以叙代议”、“以议代叙”、“以说代议崐”,犯“不符文体”的毛病。

  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可比点:

  (1)崐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同;

  (2)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3)详略不同;

  (4)方式不同。

  既以同学们经常容易混淆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为例崐:前者以记叙为辅,所占比重较小者以记叙为主,所占比重较大;前者是以列举事崐例作为论据,后者则是通过对人和事的描述本身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一般崐采用根据的写法,对人和事的例子只概述,只选取其中必要的片断,语言也较质朴崐,后者一般采用具体的写法,对人和事描述较细致、完整,语言也较生动形象;前崐者较单一化,一般只用顺叙的方式,把事实材料交代清楚,为文章提供论据即可,崐后者则较多样化,顺叙、倒叙、补叙等皆可灵活运用,以避免流于呆板、一般化。崐 在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之后,还要掌握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记叙文,主要有三种类型

  1.记人叙事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述人物和事件。自然,写人民事还可以有所侧重。因而把前者称做“写人记叙文”,

  后者称做“写事记叙文”。实际上,两者有时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来的。记人,要善于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着力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善于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要把事件交代清楚,要根据需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地进行叙述和描写。

  2.写景抒情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两者常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纯粹的写景文和抒情文是很罕见的。写景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要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色,细致而生动地展开描写,并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但都必须是自然的、健康的。

  3.托物喻志型。这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物体的生动描摹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物”和“志”必须有某种关联,不能生拉硬扯地捏合在一起。由“物”到“志”,其联想应是合理的,贴切的。当然,状物要精细、逼真,咏志要深刻、高远。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型最为重要,它是写作其他两种类型文章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础。因此,尤其要学好记人叙事的方法。

  二、练习

  选读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对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表,体会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了解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指导 关于立意。

  1.立意要新。

  据说,有位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以“游圆盟我”为内容,自拟标题作文。多数学生的文章都细致描绘圆明园的山光水色,抒发艰美丽景物的赞叹之情,唯有一个学生的文章却以《我愿圆明园更荒凉》为题,立意与众不同。其文大意是说,如果保持遗址原貌,圆明园更荒凉,可以使游人凭吊古迹,睹物伤情,悲愤地反思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师生读罢这篇作文,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是很有新意,且有见地的。圆明园曾有过辉煌的过去 。19世纪被称为“万园之园”。但自八国联军恣肆践踏、抢劫、焚毁之后,其遗址只记载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 的伤痛。保存这一遗址,实际上保存了历史的见证。有人还由此遗址联想到了西柏林闹市区的“纪念教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物,漂亮完美的教堂被炸弹掀去了屋顶,至今仍按此面目保留在那里。遗址本来就是遗迹,它并未使繁华的市区蒙羞,看到它却使更 多的人忆起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王晓梦“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联想)他希望保留圆明园遗址的肃穆和意义。他的这个看法与学习习作的题旨可谓不谋而合,意思是庶几相近的,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文是应该有新意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闲情偶寄》)立意又“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有人甚至提出“三忌”,即“忌庸、忌陋、忌袭”。这是很有见地的。试想,文章的意思平庸、浅薄,甚至因袭他人,有谁爱看?

  能对读者产生什么作用?因此,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意思,新的见解,并以此统帅全篇。

  所谓“立意新”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是题旨新。有真知的灼见,有全新的主题。一是角度新。主旨并不新,但反映主题的角度是新的,同样能使人有新鲜感。一是感受新。写 出了自己具体、深切的感受,能给人以启迪,也会使人感到有新意。总之,一句话:人们读后要有新的收获。当然,那些似新实旧,用“新”掩盖谬误,故作新奇实乃偏激的“立意”,是不能称做新颖的,人们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新东西的。

  2.立意要深。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文章,人们自然不爱读;至于那些主题虽然正确,但意思浅近、不耐录味的文章呢,人们同样也是不爱读的。这就是说,立意好意味着既“新”且“深”,要新颖,深刻。

  “深”,是同“浅”相对而言的。浅,表层认识,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自己印象;深,入木三分,铭心刻骨,令人咀嚼、回味,久久难以忘怀。立意必须高远,有深度。 深刻的主题又从何而来呢?

  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 一个形式。”可见,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当然,这不是说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深的主题。高尔基在肯定“思想是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它的基础──劳动生活”的同时,还提出了“它的原则──观摩、比较、研究。”19世纪俄国的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可见,主题的形成还需要作者下一番思考提炼的功夫。当然,这就要求作者具备相当高的思想认识水平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生活经验,二是思想水平,两者必须兼有而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凭借着独具慧眼的见识,从个人生活体验的深厚土壤里,发掘出尽可能深刻的主题,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哲理性。

  单纯地为记事而记事,为写景而写景,为状物而状物,无非是说事好、景好、物好、如此而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作者必须借事言理、即景抒情、托物喻志,有所寄托,才具备写作的价值。立意的深度正在所言之“理”、所抒之“情”和 所喻之“志”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立意高”(或说“有深意”),“立意新”(或说“有新意”),这是两句通常用来称赞文章主题思想好的评语,其实也是立意的两条基本标准。(当然,前提必须是“立意正确”。)让我们平时注意打好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以敏锐的目光、分析的头脑,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提炼出既“新”且“高”的思想作为文章的主题吧!

  二、示例 纯白的勿念我 杨家骥一天清晨,我遛早儿回来,手拈一朵沾满露水的野花,举到妻的面前:“你看!”她瞥了一眼,微笑着说:“我当是什么稀罕物呢,这野花,在坡头的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是有的是,可你知道它的花名吗?”妻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摇了摇头。

  其实,这花我从小就熟识,每年都能在野外见到。不过,在这以前,我也跟妻一样,叫不出它的名字。老实说,在野花里,除去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能对上号以外,其他如红色 的野百合,蓝色的勿忘我,至今我也没见过。但是名字都很熟,尤其是勿忘我,在文章里被描绘得那样美丽,富有诗意,简直一支蓝色的梦幻曲。遗憾的是,只有它的名字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罢了。

  直到我读了宗璞的一篇美文,从中才得知它的芳名。记得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草丛里有 各色的野花……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

  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这熟识极了的罢花形象,心想准是它: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 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

  我把宗璞的有关原文一字不漏地背给妻听:“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做不要记得我,或译做勿念我罢。”

  “勿念我?多好的名字啊!比起勿忘我来,更别的深长的意味。”妻接过那朵纯白的勿念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我点了点头。是呀,“勿念我”和“勿忘我”,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种野花的名字,但又何尝不反映出人生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啊……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想 留名青史,叫后人永世不忘,并为此费尽心机,可到头来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没有他的位置。相反,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不仅活着的时候不图名利,就边在遗嘱里他都表示让人们忘掉他,去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不但没有忘记他,而且至今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指导和鼓舞着人们如何去生活和斗争。敬爱的周总理也是,生前无私无畏,死后连把骨灰都不留,可人们以及子孙后代谁能忘记他呢?世上的事就是这么耐人寻味。哦,纯白的勿忘我,谢谢你给予我的人生启迪。

  「评析」

  一种野花,“在坡头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的野花,在有的人看来,算不得什么“稀罕物”, 从中难以开掘出什么深刻的思想,没有什么写头。但是,作者却抓住了它的特色:“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并在它的名字──“勿念我”上做文章,把它同蓝色的“勿忘我”作比较,认为它“比起勿忘我来,更别有深长的意味”。为什么呢?作者写道:“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草喻志,对事物开掘很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进入一个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新颖的。

  三、练习

  作文题: 1. 春满校园 2. 一路风光 3. 在阳光下成长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6

  一、复习目标:

  1、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体系。

  2、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二、复习重点:

  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计划:

  一课时

  五、复习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同学们能说说都学过那些记叙文吗?

  (二)中考中记叙文的考点: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

  2、归纳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落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6、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提出疑问并有自己的看法。

  (三)记叙文知识体系:

  1、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概念)

  一般来说,记叙文就是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来分:

  (1)写人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4)状物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4、记叙的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阅读时注意标志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倒叙,即以回忆的形式先把事情的结局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5、记叙的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一般分为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清楚地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6、记叙的人称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7、记叙的详略

  与主题有关者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略写。如《散步》一文,对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一笔带过,而着重写解决的过程,详细描写了“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一场面,其原因只有一个,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1)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2)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3)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4)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5)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2)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3)夸张: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极端势利的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5)、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6)、抑扬: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7)白描: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10、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例句: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用在这儿怎么理解?这样的用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儿童”和“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再结合文章的主题是为了刻画一位温柔、可亲、慈爱、公正、热爱学生的女教师形象,抒发“我”对启蒙老师无限敬爱的真挚感情。则可以推断出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无非的本意是“只不过”的意思,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天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结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联系词语的本意,借助上下文和主题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

  语言表述:原指……,这里指……,起到了(表达了)……作用(感情)

  (2)理解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语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如《社戏》结尾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其实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美好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或结尾,起到深化中心、烘托心情、表达情感、点明主旨的作用。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四段在叙述我到医院后总理打来电话询问我的伤情后写道“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哪!”用这样抒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开头写道:“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九段写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归纳解题方法: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关键语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文章开头的段落。

  2、文章中间的段落。

  3、文章结尾的段落。

  关键语句、段落的作用: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表达作者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和段落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在文章中间: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从表达效果看: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审题、选材,从而学会记叙文写作。

  [过程与方法]:使用情景法、提问法等启发诱导学生联系现实,积极思考,学会写记叙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对于生活的观察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审题、选材

  难点:写作

  三、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讲述故事

  提问1:同学们认为海因兹偷药这么做对不对;海因兹是什么样的人?

  自由回答―结合故事一起复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问2:在同学们眼中,海因兹是怎样的人?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呢?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今天我们就进入作文《父母心中的我》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父母心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

  (二)传授新知

  1、审题:

  (1)全命题作文

  (2)注意关键词(“父”和“母”)与角度(可以父母两个角度也可以合起来写),避免偏题。

  2、交流讨论:

  父母心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体会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3、选材:

  (1)作文一般是总分总或总分、分总三种形式。开头一般是点题、铺垫和承接,结尾是总结和升华。

  (2)至少3段,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地点变换、先主后次等来分段。

  (3)选材的`基本步骤:确立主题;根据主题联系实际来选择典型事例;多个事件则选出最能突出主题的事件,详略得当。

  (4)教师举例。比如说前面说到父母心中的我是既有活力又热情但是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那么可以选择比如说我迷上了打篮球,刚开始每天都打,过几天每周打一次,最后不打了。即使父母知道我们的秉性,仍旧会给我们买等,会抽时间与我们一起打篮球,体悟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三)课堂练习同学们自己花5分钟思考一下事件,然后写一下除开头结尾外的主要部分。

  (四)总结与作业学生或老师点评部分作文。

  作业:修改自己的作文并添加上开头和结尾。还可以回家问下父母,他们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一、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必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二、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1、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2、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3、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四、记叙的详略

  阅读记叙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记叙的要求、人称和顺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做交待。

  2.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句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5.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6.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7.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内容。对于侧重记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写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这就要在分析每个人物、每件事情的'基础上,把握人、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出中心意思。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另外,在记叙文阅读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2.如何概括段意:

  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

  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有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就要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这里实际上是运用复句知识概括段意,即将每一个层次看做一个分句,将全段看做一个复句。

  3.如何归纳全文主题:

  ①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

  ②看末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

  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④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

  ⑤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而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例题解析

  【典型例题】

  例1.(甲)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碎末。

  (乙)①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缝隙里,又拨拉着岩石的壁垒。

  ②音响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③“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④“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⑤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过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多么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甲)文中写了乌云、雷声、狂风和波浪,表现波浪与乌云、狂风等恶势力进行的斗争,赞美的是波浪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乙)文主要写海潮的声音,从“我”与妻子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作者赞美的是海潮。

  答案:波浪海潮

  2.(甲)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很容易,只要了解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答案就十分清楚。

  答案:乌云、雷声和狂风象征了反动势力。

  3.(乙)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解析:本题要求了解间接描写,首先要清楚这段文字写的内容是海潮涨潮达到高峰时发出的各种音响,表现海潮的壮美。其中,海潮声音都采用了直接描写,只有“妻子”战栗地叫着“这里会塌了”、“我怕”。通过妻子的话,衬托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大力量。

  答案:③

  4.(甲)里有7个加“”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三个动词是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主要是认真读题干,看清要求。题目要求找出三个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先从文中7个加“”的词中找出动词,有4个:压、抱、甩、摔,再从这4个动词中选择3个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其中,“抱”表示把“海浪”抱起来,不足以表现猖狂,把它去掉,剩下的“压、甩、摔”符合题意。

  答案:压、甩、摔。

  5.(乙)文中“我”说“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A.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B.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

  C.既有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也有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D.涨潮时海浪的声音组合成的音乐美。

  解析:理解句子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我”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前文描写海潮的各种音响,然后写妻子的恐惧,“我”是在妻子说“我怕”之后才说出“海的美就在这里”这句话的,显然,指的是雄壮的美。

  答案:A

  例2.(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儿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下面对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中“别恼”一词表达人们对长时间下雨的厌恶之情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甲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烘托春雨闪亮的特点,和“像花针”相照应。

  C.乙段中“乱撞”一词形容风和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

  D.乙段中“砸”字既突出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又照应下文祥子的“哆嗦”,写得准确、精彩。

  解析:甲段描绘的是春雨图,B项中写树叶、小草的绿,以及把春雨比成“花针”,都是间接地写春雨闪亮的特点,此项正确。乙段描写暴风雨到来的过程,C项“乱撞”是写狂风中雨点的情态的,突出了风的猛烈,雨点的急骤,此项也正确。D项“砸”运用得十分准确,突出了雨点的大,很有威力,使得祥子哆嗦,此项正确。只有A项不正确,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别恼”是作者提示读者下文要写春雨的特点,这个词并不是写人们对春雨的感情,选项分析不正确。

  答案:A

  2.甲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

  解析:风是无形的,因此,写风主要通过间接描写,即通过写其他事物的情况表现风。甲段是写雨的,字面上没有写风的语句,这就需要从描写雨的语句中寻找与风有关的句子。甲段开始用“密密地斜织着”描写春雨细密、绵长的特点,为什么雨会“斜织”着?显然是因为有风,风吹着细密的雨道,才会出现“斜织”的情态。

  答案:密密地斜织着

  3.甲段从视觉角度写雨,运用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乙段中运用比喻描绘夏雨猛烈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的第一问很容易回答,只需从甲段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就可以了,如:青、绿、黄。第二问是要求写出用比喻描绘雨猛烈的词语,解答时,先要从文中找出描写雨猛烈的比喻句,再从比喻句中找出词语,实际上就是比喻句的喻体。写雨猛烈的比喻句是“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就是“箭头”、“瀑布”。

  答案:青绿黄箭头瀑布

  4.“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一句中加点词“掀”是否能换成“撕”,为什么?

  答案:“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这句话是写闪电的威力,“掀”是揭起的意思,掀起之后,露出的是一块或一片,“撕”是将整块东西分成两部分,撕开之后,露出的是一条缝。两个词比较,“撕”略显闪电的威力小,只有用“掀”才能充分显示出闪电的气魄和威力。

  5.这两段文字都是景物描写,但作用不同,请简答其作用各是什么?

  解析:这道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应结合文体来理解。甲段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乙段是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景物描写与刻画人物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甲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乙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痛苦。

  教学反思: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学生的A卷基础习题;

  2.阅读讲解:阅读之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

  考点解读

  主要题型有两类,一是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修辞、语言效果和表现手法;二是从大处设题,从谋篇布局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3)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

  知识回顾

  1.什么是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修辞手法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映象。

  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为补充。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象征(托物言志)

  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情节更生动感人。

  衬托手法:正衬/反衬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某种情感。

  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

  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渲染

  用典

  虚实结合

  描写

  记叙

  表达方式议论

  说明

  抒情

  【例题剖析】

  亲亲麦子(节选)

  张佐香

  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

  【方法小结】

  三大意识

  ①审题意识(范围、角度、指向、要点)

  ②文本意识(结合语境、结合主旨)

  ③规范意识(分条解答,步骤完整)

  【过手练习】

  (一)句段的考查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二)全文的考查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⑵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⑶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⑷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睛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⑸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少漠中,在碧波万项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⑹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呢!”可见朗润园给人的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能不顾而乐之吗?

  ⑺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⑻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故里。

  1.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请对此作具体探究。(6分)

  2.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4分)

  【出门检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1题。(18分)

  燃烧的火土

  梁刚

  ①清晨,晃桥河像是流淌着一河牛奶,弥漫着浓浓的白气。这时,烧火土的时候到了。人们用枯树引燃手臂粗的松柴栗柴,把脸盆大的煤团一个个架在上面,火渐成气候时,赶紧将垡子一块块围火垒起,一顿饭功夫,一个个土堆喷吐着浓浓黑烟,散发着呛鼻气味,在田里齐刷刷地站着;每个火土堆大得要五个大男人手拉手才能围拢。

  ②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是位民办教师,每天下午放学后他也要到田里干这活。记得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要烧土。王老师一边吃力地用双手抱起一个大土块往土堆上码,一边回答说:“你瞧,这些土死硬死硬的,就像睡过头的人,四肢发僵,打不起精神。烧土,就是给土块松松筋骨。要不,那些针尖大的籽种如何能够从僵土里露头。还有,烧土时,土里的虫蛹也给烧死了,小苗就能长得精精神神。”最后,王老师对烧火土的作用作了总结:“烧火土是对土壤肥力的一种提升,也是对土壤成分的一种净化。”我听不懂他的话,但我一直记到现在。

  ③初冬的太阳,余威尚猛,不几日,垡子都干脆了。霜,一场场下过了,田里的垡子,便冷硬如铁。冬,一天天深了。天上,太阳惨白如纸,河岸,树木赤身裸体伫立在滚滚寒流中,大地空疏而枯槁,像贫病交加的孤苦老人。白天看上去,每一个火土堆都像沤着一堆只会冒烟的湿草,很少能看到明火,但晚上就不同了。我们从位于邻村的学校上晚自习回村,远远地就会看到晃桥河两岸,数不清的火土堆鲜亮如夏花,大朵大朵开在寒冬的最深处,令人忘却彻骨的寒冷。大人们见土里的火燃烧得正常,就头也不回地走了,而我们这些孩子,每天下午一放学,背着书包直接跑到烧火土的田里玩耍。麻雀也爱呆在这里,或蹲在田埂上望天,或站在火土堆前烤火,它们眯着眼睛,羽毛蓬松,头缩进厚厚的脖颈里,像极了冬天村里靠着老墙晒太阳的老人。它们叽叽喳喳,老人们也都爱说长道短。

  ④有时,我们还会从家里带几个红薯,埋进火土堆里。火土堆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热浪扑面而来,土香和着红薯香扑鼻而来。我们常常陪伴着火土堆玩到半夜三更,听到鸡叫声远远地从村中传来,才赶紧扯起脚往家里奔,身后跟着我们的狗。而那里,还有村里的小伙子姑娘在谈情说爱。清晨,我们去上学,才发现昨夜又下霜了,大地斑斑点点,就像村中心张保才家那只爱到处游走的花斑公狗在垂首寻食。

  ⑤三五日后,土里的火慢慢熄灭了,土也给火烧透了。这时看上去,火土堆就像一个个硕大的圆形的红薯,外表黑不溜秋,但一撇开皮,却一片鲜红。抓一把火土在手,你会觉得像是抓着一把红色的荞面,轻飘飘的,凑近鼻子,还能嗅到炒面的甜香。有的人家轻轻扒开火土堆一角,把火土灌进一个长长的布袋里做枕头,说可治失眠,更多的人家用竹箕挑一些回去做花或果树的养料。不小心掉在乡路上的一点火土,人们也会轻轻捧起,就像对待谷粒,珍贵得不行。

  ⑥当农历打春的响雷,像演出前招人的乐鼓,唤醒乡村的长夜,烧火土的人,这天会起一个大早,去把属于自家的火土堆摊开,人们用锄头一扒土堆,火土一触即碎,这时,远远看去,晃桥河两岸,就像摊晒着一地辣椒、一地高粱或一地荞麦,更像落了一地灿亮的红霞。紧接着,趁着第一场春雨,烧火土的人在上面播种下青菜、白菜、苤蓝、莴笋、辣子、茄子等一些蔬菜的种子,然后在上面铺上薄薄一层干松毛。烧过的土提前复苏、复活。小苗从火土上发力,三天五天后,红土上就一片碧绿了,且小苗的叶叶片片上一个虫眼也没有。烧火土的人袖手站在一旁,像风中的小苗一样,连连点头。那时我觉得,春天是从晃桥河岸的火土上形成燎原之势的。“惊蛰过,暖和和。”像被火土捂热一样,到了惊蛰,满世界便都是春天的领地了。

  ⑦这些年,作为县级媒体的一名小记者,我大多时间行走在乡间的大地上,感到分外踏实,总觉得时刻承接着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地气。有时,我会不自觉地把手指伸进黑黑的泥土的体肤里,我感到它的潮湿,深邃和隐忍,恰如生命的源头,但我同时发现,时下有不少农民,大多靠化肥和农药种“卫生田”,也就是不往田地里施用一点农肥,致使土壤板结,像再也发不开的面,庄稼也虫灾频发,防不胜防,在一些人家的苗圃里,我常看到被形形色色的虫给咬得大洞小眼、不成样子的小苗。听到主人抱怨说打什么药水也治不了虫害时,我总会忍不住建议他们:“不把土烧一下再育苗?”年轻人听了我的话一脸迷茫,倒是中老年人听了,他们的眼里会一下子亮起来,像从土里闪射出的火光。

  1.阅读第②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烧火土的作用。(2分)

  答:

  2.按括号中的要求赏析词句。(3分)

  抓一把火土在手,你会觉得像是抓着一把红色的荞面,轻飘飘的,凑近鼻子,还能嗅到炒面的甜香。(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4分)

  答:

  3.文章第③段描写烧火土的田里的麻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10

  一、[训练目标]

  学会审题,使记叙文“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二、[写作指导]

  符合题意是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写作的一条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求,在高考阅卷中,虽然采取分项分等评分法,但文章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一项举足轻重,即一旦内容不符合题意,中心再明确,主题再深刻,结构再完美,语言再生动也没有意义。所以,本次训练重点是审题要准确,中心要正确。

  审题的要点:

  1、把握题旨,明确要求。

  高考的作文命题,大都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标题或材料本身,二是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部分包括字数、文体、重点范围或表述的方式等的限定,这些都制约着写作,必须首先明确。

  对于由概念构成的题目,要准确理解概念的字面意义、引申义、比喻义,以确定文章的立意。如《我的财富》,就要准确理解“财富”的各种意义“钱财、有价值的东西、有意义的道理、值得记住的教训、真挚而宝贵的感情”等,这样审题就会有多个可写的较准确的角度。

  2、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题意。

  所谓准确、全面,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地审读、揣摩。既要把握题目内涵,又要弄清题目的外延。确切地了解命题范围,明确命题者要我们写什么。

  审题的准确与否,将决定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题意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朝正确的方向展开,可以说它决定了文章的基本命运。如1998年大作文明明规定“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有的同学却闭口不谈或少谈自己,大谈别人,就是重大失误。

  三、[审题例说]

  一、大中取小法: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二、揭示本体法: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揭示它的本体。如《春风》、《暖流》,本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同学的帮助等等。《红叶》,不是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粮神。也就是说,《红叶》就是写树老叶红,人老心红。

  另外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

  三、添加因素法:如《心事》,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我的”、“老师的”、“奶奶的”、“班主任的”等。

  四、改造文字法:如(啊,新世纪》,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新世纪》、《新世纪畅想曲》

  五、扩大范围法:题目含意内容很窄,无法取材,可以扩大范围来写。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可以将发生在“今e的课堂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线索,穿插回忆昔日课堂内外的事;也可以把“今天”作为广义的今天来理解,写最近一个时期的课堂上的事。

  六、瞬间升华法: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经过,结尾道目从中悟出的哲理。

  关键是审清结构,从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入手,明确题目范围、内容、重点。

  1偏正结构:

  例如《一件不该发生的事》,《一次难忘的选择》《我的良师益友》等,对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中心词,中心词表明写作的对象和内容,而定语起限制、修饰作用,限定了要写作的对象和内容的数量、范围和性质,如《一件不该发生的事》中"一件"限定了数量,"不该发生"限定了事的范围、性质,这件事必然是一件令人痛心、令人追悔或令人反思的事,其实就暗示了题目的旨意,故在审此类题目时,既要注意中心词,又要特别注意定语限制词。

  2并列结构:

  例如《我和书籍》、《昨天、今天、明天》,并列结构几部分之间并无主次之分,写作的重心是在二者或几者之间的关系上。如《我和书籍》,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是"我""书籍",但这个"和"字限定了写作的重点在"我"和"书籍"关系上,即我对书籍的兴趣、爱好、学习的过程和书籍在我成长进步过程中对"我"学习、认识、生活上的帮助。

  《昨天、今天、明天》,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仍是重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更加明确今天的方向,立足今天,珍惜今天,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主谓结构:

  例如《我了解了他》,《美,就在我们身边》《我爱我家》,这类题目的主语部分和宾语部分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内容,而谓语部分则表明了写作的重点,第一题中"了解了"是写作的重点,既是"了解"就有一个"了解"的过程,既是"了解了",有了一个"了"字,那么这种了解过程是一个由不了解、误解、甚至反感到逐渐以至完全了解的过程,从而表现了人物蕴含在内的崇高品质或坚强意志。明确了题旨,甚至还可以确定欲扬先抑的笔法。

  4独词题目:

  如《心愿》《尝试》《窗口》《足印》等,此类题目只提供写作的对象、内容、寓意,而范围则是宽泛的,既可写自己,又可写他人,既可写事,又可写人,既可写一件事,又可写几件事。对此类题目的审题,要努力挖掘词语后面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作文的主旨。《心愿》命题者的意图决不会让考生写那些消极、不健康的心愿,必定让考生写积极、健康的心愿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怀。

  《窗口》一题,既可写景,又可写人写事,既可写"窗口"本身的变化,又可写由窗口所望环境的变化、家乡的变化,但无论写什么变化,写什么景、事、人、物,都必须是由"窗口"所见所忆所想引发的,从而以"窗口"为线索,以小见大,反映社会变化和风貌。

  注意独词题目的内部结构,如《父辈》中的"辈",限定了应写群体的父亲们,而不是单个的"父亲",如果写自己的父亲,则必须将他放在一个群体中去写。

  注意词的比喻义,《足印》是要求从比喻义、引伸义上写一段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或人生一段历程。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介于命题和自拟题之间,较为灵活好写,对半命题作文,应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不加限定的部分,所谓不加限定的部分,就是填空的部分或者选择的部分,要充分利用不加限制的部分,写自己熟悉的,确有感受的事。例如《我从走来》,这类题目不加限定的是场所。再如《我生活在之中》,可选的很多,如人群中、精神世界,也可以填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所填内容以有所经历、有独特感受为准。

  (三)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审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弄清题目(话题及材料)本身的意思;二是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确定文章的体裁。有的作文在写作要求中队体裁作了明确的限制。有的作文对体裁的限制比较宽松,我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如话题作文大都不限制文体,题目也可自拟。但一旦确定某种文体,就只能按这种文体的特征去写,不能写成‘四不像’。

  2、确定范围。一篇作文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文题都有限定作用。审题,就是要弄清它限定写什么,主要限定在哪方面,哪些限、哪些不限,从而将作文内容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如2002年‘心灵的选择’,显然限定写自己遇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内心深处所作的选择,至于是遇到什么问题,就不限。

  3、抓住题眼。这个题眼是文题中对题意起决定或导向作用的词语。审题时要注意到它,写作时要紧紧扣住它。如《牛刀小试》,关键就在‘小’上。如果写成大干一场或长期从事某种工作、某项活动,就离题了。

  4、弄清概念的含义。作文中大量跑题现象,来自对题中某些概念的误解和文意与这些概念的偏离。如2001年高考作文满分卷《赤兔之死》,关于该文是否符合题意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原因就在于对‘诚信’这个词的理解。有人认为,诚信是诚实守信,即忠实信守原先的承诺,不骗人;忠诚是对某个对象尽心尽力,甚至效死以从。而《赤兔之死》满篇表现的都是忠诚,所以是不符合题意的,有跑题之嫌。

  5、选定角度。有的作文可以从多角度去行文,我们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这个问题,我们在立意部分还要详讲。

  四、[例文赏析]

  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着重测试考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同时更也能综合考查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能力。

  《尝试》这一记叙文题目的基本含义包括:主人公的“尝试”,应是有意识、有明确的目的,是自觉自愿去做的,“尝试”的结果应有所感悟,有所启迪,而且还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写作时,要时时围绕着这一灵魂,进行选材、结构,不要偏离,更不要违背主旨。而有的作文将“尝试”与“经历”相混同,写了自己生活的一段经历。

  例文

  尝试

  人,总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后才能长大成熟的。然而,错误有许多种,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它,或者我们能选择放弃,生活也许同样会回报给我们更绚丽的笑容。

  说不清从何时开始,或许是在那次运动会上吧,宁静而优秀的他深深地吸引了我的视线:一件“康威”T恤,一条深蓝色运动裤,显得既普通又有个性。

  他上高三,每次我从他身边经过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看他一眼,而他的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让我回味许多。那是一双令我直视则怯,斜视不忍,不视不甘的眼睛。

  后来听和他在一个班级的邻居说他脾气挺好的,待人随和,性格也比较开朗,这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好奇。终于,在元旦时,我鼓足勇气给他寄了一张贺卡和一封信,可那并不是什么“情书”,而是我认识他的经过,单单经过而已,末了我还注明要他回封信。因为我不希望自己一直关注着的人不知道。

  然而有一天,我发现了自己的天真,自己的幼稚——他是不会在乎不会理会更不会回信的。因为我看到他和另个一位很漂亮的女生谈笑风生,并肩同行,他还为她扎紧了圈巾。当时我的心像被人用针猛扎了一下,一阵抽搐。我不禁问自己:怎么了?你是嫉妒了吗?深冬的风边面吹来,好凉好凉的感觉,一条温热的小虫似的东西在冰冷的面颊上蠕动——我哭了!

  在厚重的夜幕掩盖下,我恣意地放纵着自己,一任泪流满面,释放胸中积郁了许多份感情重负,也把心中那个瑰丽的梦一点一点地撕碎……那些日子,我的天全都是灰色的!

  新年伊始,经过传达室,偶然的一次驻足使我发现了一封已覆盖一层灰尘的信,那分明是我的名字,可字迹却是陌生的。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一个灿烂的微笑已悄悄地浮在脸上——是他的,是我盼望许久的他的回信!顿时,我欣喜若狂,觉得天空骤然变蓝了,一切都不再枯燥无味,而是那么美。此时,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是如此执着地喜欢着他。

  可就在我整日沉浸在这甜蜜之中时,好友的一番话尤如一声震耳欲聋的春雷反我从梦中惊醒:生命中,有许多感情值得我们耗尽一生用地去呵护,而有时我们必须割舍和放弃,我心中的这份只能是后者。毕竟我们太小,青苹果园是我们这个年龄的女孩的禁地。可不管是有缘还是无缘,那一切都会过去的。这一刻,我才知道它是遥望而不可及的,可却带给我深深的触动……

  在夜色降临时,那已随风而逝的感伤又悄悄地回到了我面前……那晚,我失眠了,经过感情与理智的对白后,我用泪水埋藏起这段萌而未发的情感,将它永远封存于心底——除了放弃,我别无选择!

  那是我的第一次尝试放弃!放弃的感觉原来这么好!因为我又重找回了那个无忧无虑、活泼开朗的我。

  点评:

  这篇作文的考生由于写作时选取了亲身经历迫的事情,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写自己内心深处情思波澜,刻画得很细致入微,将一名春心萌动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正是得益于写自己的真情实惑,该考生才能将一个青春少女的微妙萌动的心理活动描绘得得一波三折。从对“他”的一见钟情,到过激烈思想斗争后寄出的“我”并不认为是情书的信,继而又细致刻画了“我”苦苦等待时由那份焦急与企盼,以至“泪流满面”。作者没有就此收笔,而是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当看到“他”的回信时“我欣喜若狂,觉得天空骤然变蓝了”。就在“我”陶醉于此的时候,听从好友规劝,“我”尝试“放弃”,并因此找回了一个中学生应有的生活。

  五、[审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场并不大的风,竟然刮倒了一颗大树。许多人从它身边经过,觉得奇怪:这么大的树,怎么弱不禁风呢?从断口一看,疑团顿解:原来树干是空的,里面钻者一团白蚁。

  请以“空心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写法;

  2、启发引导学生在"写人记事"中,用心去体会所写人和事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突出中心思想。

  教具:

  胶片。

  课时安排:

  本次作文训练分两个课时,其中辅导、堂上写作各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可尝试用下列的方法去激发。(8`)

  让学生自主地回忆最近所遇到的值得一说的人或事,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二、学生结合第一单元所学的四篇课文,谈谈记叙文的六要素在具体的文章中的体现和运用。(20`)

  教师在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下列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情本身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记事应把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交代要素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一般说来,记叙真实的重要的事情,六个要素都要交代清楚。不需要作者交代,读者就明白的,可以省略;

  在记叙的`几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要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实,以突出中凡思想。

  记叙的要素,要详略得当,突出中心。(含盖前三点)

  三、学生先朗读课文第33-35页中的例文《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然后简述事情的起因、结果和发展过程,以进一步让学生弄清和学会"要素"

  在文章中的体现和运用。(15`)

  然后教师明确:

  事情的起因--闲聊《可爱的浙江》征文比赛

  事情的发展--各人谈及自己的"所爱"

  事情的结果--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

  四、教师出示5个作文题,以便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胶片)(2`)

  1.我的小伙伴。

  2.童年的一件趣事。

  3.上中学后遇到的一件事。

  4.根据下边提出的情况,写一篇文章,记叙这件事。

  体育课前,王勇同学没做准备活动就"跳山羊",结果把脚给崴了。

  5.逛集市或花市。

  作文要求:

  ①将六个要素交代清楚,且做到详略得当。

  ②中心突出。

  ③字数不少于500字。

  ④书写工整。

  附1:说课精要:

  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就是"交代清楚记叙要素"。由于学生从开始接触写作以来就是"写话",也往往就是"小小记叙文",但也许正是由于这样,又会疏忽或轻视,因此教师不仅仅只保留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记叙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分析课文,尝试分析范例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交代清楚记叙要素"这一要求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在其中,同时也弄清并非硬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详略得当,有重点,这样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一句话,在阅读尝试中去体会,在写作实践中去运用,读写结合。

  附2:板书设计:

  写人记事要交代清楚记叙素

  人物

  时间

  地点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主要内容

  事情的结果。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的:

  1、了解叙事的一般方法,学会条理记事。

  2、学习运用线索记事的手法。

  学习和训练时数:

  4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生学习

  叙事是为了说明一定的思想观点。如果单纯为叙事而叙事,那么这种叙事是没有生命力的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常用的是前两种。顺叙是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的叙述,这种方式首尾完整,来龙去脉清楚,但容易造成平铺直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叙事的方法多种多样,"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刘熙载《艺概文概》)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一个故事至少必须包括两个事件,这些事件就像散落的珍珠,没有线索的串联,便不会有完整的结构。

  任何叙事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即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以第三者身份从旁叙述的叫第三人称,以当事人的口吻(不论是自己或不是作者自己)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把作品的情节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能使读者得到一种真实亲切的感受。但叙述的事和人,只能是"我"活动范围以内的人物和事件。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叙述者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作品而言,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的区别就在于两者与作品中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距离不同。第一人称叙述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和这个世界中的其他人物一样,他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一个真切的,活生生的人物。而第三人称叙述者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尽管他也可以具有一些个人特征,但这些个人特征并不能证明他在艺术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教学内容:

  二,学生学习

  三,教师指导

  四,学生训练

  1、请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线索,精选事件,写一篇叙事性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字数不少于800。

  2、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故事中,成长在自己的故事里,同时也在历史的.故事中不断地接受营养,这些故事或许在你的心底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使你难以忘怀。请记叙一个这样的故事。

  要求:(1)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

  具体记录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情感,是叙事文的功能。写作叙事性记叙文须把中心放在展示事件过程上,其间若涉及人物的活动,不应刻意描绘,否则,就会出现体式不明的问题。

  题目1写作思路:从内容来说,要表现什么主题,完全取决于自己,友情,亲情,侦探,哲理皆可。从行文上,作文规定了运用线索串联材料,那么,就应当在特定的范围内选择一个具体的东西——能够引发故事的引子——来展开联想,比如富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或其他一些典型的东西等等,线索可以直接用为题目。至于事件的要求,选择时须考虑彼此之间的联系。

  题目2写作思路:这道题主要检验学生的记事基本能力。一个事件要讲清楚,需要进行精心的安排。而要讲精彩,则需要运用恰当的手法,诸如悬念,抑扬等等。

  五,作文修改

  六,作文升格

  七,例文。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写作教学设计02-21

写作指导教学设计03-15

记叙文写作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地位的论文08-19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例探论文08-22

从《背影》中学写作教学设计(通用10篇)09-23

优秀英语写作教学设计(通用6篇)11-25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学设计(精选6篇)08-04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02

蝉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