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1-13 14:56: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反复的文本诵读中,探究、感悟、交流、积累、体验,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设计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学,用反复的、逐层深入的读的指导和训练中,串联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2、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努力建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背景

  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1、请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部分成语。(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记得多,记得牢。

  4、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谈话: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课件出示:战国群雄地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下大势)。

  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决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

  1、请学生猜大臣反对的原因。(教师简评)

  2、出示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再说吴国大臣反对伐楚的原因。

  过渡: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拯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说吴王打消念头。

  4、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

  一劝:学生劝说,教师对学生的劝说理由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劝说时的语气进行朗读能力的指导。

  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

  (诸位大臣的劝说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到底,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

  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

  三劝吴王:

  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

  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

  师:你很勇敢,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决定绝不更改。

  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周围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

  三、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过渡:(激趣设疑)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课时几天后。(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读了这句,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2、学生浏览课文,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吴王改变了主意?(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教师评价。在肯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不足)

  4、指导复述故事

  (1)出示词语:(悠闲  自由自在  高高在上  拱着 举起  啄食)

  (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

  (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

  (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教师评价)

  (5)揭示学法。(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行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四、感悟故事道理

  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关系?

  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是啊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固执的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就改变了决定,这个故事与吴国攻楚有什么联系呢?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吴国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国像故事中的蝉,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朗读指导,读中体现吴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认识少年,学习智劝

  过渡: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以死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讲述了一个故事,就拯救了千万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样劝说吴王,结果却迥然不同,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寻找少年的特别做法?(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说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

  3、少年的这些做法与他取得的成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

  4、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智劝故事。(教师点评故事中人物的机灵之处,突出智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结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认识了一位聪明、爱国的少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知道在劝阻别人时,如果直接劝不行,就换个方式,去智劝。

  六、课外作业

  古今文对照,试着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七:板书

  螳螂捕蝉

  鸣蝉图←  螳螂图← 黄雀图← 少年图

  不能……一心只想……不顾及……祸患

  楚国 ←   吴国  ←   诸侯国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8-2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范文12-25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范文01-01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模板10-08

《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03-06

螳螂捕蝉语文教学设计03-0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02-21

螳螂捕蝉文言文教学设计01-25

螳螂捕蝉第1课时教学设计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