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及意图:
《吆喝》选自八下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编者的主体是“感受民俗”,提出“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萧乾还在《北京城杂忆要旨》中提到:“我写《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还写到:“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作者是为市民换回荣誉感和尊严。萧乾不吝惜笔墨,为旧北京小商贩的吆喝作了细致描绘,其用意还在对底层平民生活进行一次全景的展示,表达了对底层的小人物生活的关注和肯定。 对于“不登大雅之堂”的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琐事,作者盛赞它灵性和诗意的美感,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在作者眼里这些市井生活是和我们生命血肉相连的丰厚滋养,我们心中应该有他们底层的劳动生活应获得被尊敬的荣誉感。
基于此,我设想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吆喝,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重点字词反复诵读、体会、想象,感受老北京热闹喧哗的市井风情,感受吆喝作为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感受吆喝人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感受吆喝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本文,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时需抓住关键字词,结合生活体验,感受文本背后的情感,关注像吆喝一样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的`民俗文化,追寻民俗背后的真实人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3.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表演各种“吆喝”,体会口头文化遗产的魅力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语言及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教师喊叫“蛋糕——南瓜饼——韩国馒头”。
同学们听过吗?
你们听过的还有哪些?
这些叫喊声非常有趣。现代作家萧乾早年生活在北京,听到很多精彩的叫喊声,他把它们收集起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吆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文中写到了哪些“吆喝”,你对那一种最感兴趣?顺便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3、请学生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吆喝”。演读一下,并说说为什么。
4、顺势品味语言特点(北京方言)。
5、指导全班练习演读“吆喝”,体会传统口头文化的魅力。
(注:这样多次请学生找出各种“吆喝”演读品味,同时了解“吆喝”的种类与特点。如有未点到的,教师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对哪种‘吆喝’最感兴趣吗?”)
四、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6、文中写到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安排的?(提示:文章的结构、顺序的安排……)
教师板书
7、从作者对“吆喝”这样细致的描写来看,他对北京的“吆喝”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8、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9、学生自主发言,集体评议。
六、补充作业
10、请同学们把平时听到的最感兴趣的“吆喝”,用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情怀感受记录下来。
【吆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吆喝》的教学设计01-01
《吆喝》教学设计02-10
《吆喝》教学设计06-13
《吆喝》的教学设计与反思02-26
课文《吆喝》教学设计04-01
《吆喝》的教学设计范文03-24
最新吆喝教学设计11-14
课文《吆喝》的教学设计11-14
关于《吆喝》的教学设计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