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2 14:16: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知道金属有生锈的现象;

  2、以铁生锈为例,说出金属生锈的原因;

  3、说出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情感目标:激发爱护金属制品的思想情感。

  二、课文重难点:

  重点: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难点:金属生锈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锈铁块、铜绿以及一些不锈钢制品,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预做铁钉生锈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1)在我们身边有哪些金属生锈的现象?

  (2)会生锈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归纳:铁生锈这锈叫做铁锈。

  (3)还有什么金属会生锈?

  通过观察铜上面绿色的物质,得出“铜绿”是铜生锈形成。

  (4)那么,铝、铅等金属会不会生锈呢?

  归纳: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2、金属为什么会生锈?

  (1)出示生锈的铁钉,问:铁钉上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生锈?(学生讨论)

  (2)教师归纳小结得出:锈是金属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

  (3)学生观察自己面前的潮湿试管中的铁钉和比较干燥试管中的铁钉,两个铁钉有什么区别?

  (4)说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属最容易生锈?铁锈有什么特点?

  3、怎样防止金属生锈?

  (1)怎样才能防止生锈呢?

  (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金属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金属的外面加一层保护层;金属与空气隔绝;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另处一些金属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让学生观察。

  4、布置作业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太阳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三、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三)认识手掌日晷

  1、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六、教学反思: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组成太阳系的有哪些主要天体。

  三、教学难点:

  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温度计两支,小太阳,实验记录纸,制作太阳、地球标签,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秒表、20厘米长的橡皮筋、皮球每组各一个。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幻灯片一:出示宇宙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么?

  2、谈话:看着浩瀚的宇宙世界,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遨游太空?想不想去宇宙一探究竟?

  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我们乘上宇宙飞船去探索宇宙,飞船就要起飞了,同学们请坐好,系上安全带我们来一起倒数十个数:10、9、8......播放宇宙视频,配音:现在你们来到了美丽的外太空,这里有流星的出没,彗星的来临和一望无际的尽头,宇宙给人们的感觉总是神秘的,但在它那神秘的面纱下还藏着许许多多的知识!

  3、幻灯片二:猜一猜:谁知道我们现在到哪一站了?

  4、引入课题:对了,太阳系是个特殊的大家族,这个家族有八个孩子,外形性格各不相同,它们围饶太阳这位母亲不停旋转,即保持一定的距离又不会分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这个大家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孩子,今天呢,我们就来拜访一下这个神秘的大家族。

  5、幻灯片三:太阳系大家族。

  二、四季的形成

  1、提问:在太阳系中,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动的呢?

  请两个同学来模拟

  幻灯片五:播放动画

  2、讲解:地球在自西向东的逆时针自转的'同时也绕着太阳在自西向东的公转,在宇宙中,像太阳这样能够发光发热的星体我们称为恒星,围绕恒星旋转的星体我们称为行星,比如地球,围绕行星旋转的称为卫星,比如月球。

  3、谈话:之前我们学习过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日夜交替,那么地球的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4、提问:地球的公转是怎样产生四季交替的呢?

  5、演示实验:(两个温度计,一个斜放,一个平放,用小太阳取暖器代替阳光,几分钟后观察温度变化)等待中......

  提问:两个温度计为什么要这样放置?

  (2)猜一猜:这两个温度计,哪个温度会高一些?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3)测量:(拿出直角三角尺)我们来量一下,斜放的温度计于小太阳的发光处形成了一个直角,也就是说太阳是直射这个温度计的,测量平放的温度计于小太阳的角度大于90度,阳光是斜射,那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取下温度计让学生读出数据。

  板书:平放:受到光的斜射x度————x度上升x度

  斜放:受到光的直射x度————x度上升x度

  (4)实验结论:受到光直射的温度比受到光斜射的温度要高

  6、提问: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有的区域被太阳直射而有的区域被太阳斜射而引起温度不同呢?

  (1)演示实验:请两个同学来和老师一起做个演示实验(地球仪,手电筒)

  (2)讲解:原来地球公转时地轴并不是竖直的,而是斜着身子保持一定的角度,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个角度,它可是产生四季交替的主要原因,(学生转动地球仪)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南半球北半球的温度均衡分别

  为秋季和春季。

  (3)总结:四季的成因

  三、八大行星

  1、谈话:之前我们提到了在太阳系中,地球并不是孤孤单单的,他还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下面我们的宇宙飞船就要去拜访一下地球的兄弟姐妹们。播放视频:太阳系大家族

  2、提问:结合课本还有刚才的视频,你们可以说一说太阳系中都有哪些行星么?我们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按离太阳距离由近到远的顺序迅速背下?

  3、谐音记忆:水晶球着火把木头烧成土,土散到天涯海角。

  4、巩固:出示图片,学生按顺序贴出行星(鼓掌)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方法提示:可以将谐音记忆法运用在其他学科中学习

  5、 总结:结合课本和图片说说什么是太阳系?(太阳系中有什么?)

  6、出示课件,太阳系的概念。

  四、公转周期

  1、谈话:大家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那么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久呢?

  2、探究

  提问:不同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不同,大家想一想,那不同的距离与公转周期有没有什么关系?

  假设: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越远公转周期越长

  幻灯片十三、十四:出示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师演示试验方法,请学生来演示一次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员,记录员,计时员)

  分析: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越远公转周期就越长。

  结论: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越远公转周期越长。

  幻灯片十六: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我们的演示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五、宇宙飞船返航视频

  六、提问:回到地球以后,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了解宇宙的知识呢?布置课后任务收集关于太阳的知识。

  七、结课

  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太阳系只能算沧海一粟,宇宙还有许许多多的奥妙等着我们去发现,那么今天我们的宇宙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课。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桥墩,记录表。

  演示准备:课件,8倍宽、8倍厚的纸条,塑料尺子,重物,提篮、统计表,记号笔等。

  学生活动

  一、桥梁引入

  1、课件出示“杭州弯跨海大桥”图片。

  2、出示“纸桥”演示载重。

  3、出示“限重标志”。

  4、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纸桥的抗弯曲能力?

  1、看图片,说桥名。

  2、观看纸桥载重。

  3、猜测“限重标志”。

  4、回答提问:宽度、厚度、间距、改变形状等。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一)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宽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桥墩、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1、回答提问:(略)

  2、领取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6、比较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答提问:(略)

  2、取出预留的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6、回答提问(略)

  (三)8倍宽的纸桥梁与8倍厚的纸桥梁的比较实验

  1、出示8倍宽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2、8倍宽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3、出示8倍厚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4、8倍厚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1、推测

  2、观看演示实验

  3、推测

  4、观看演示实验

  三、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出示塑料长尺:演示横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2、解释房子、凳子等生活用品的立着放的道理。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应用呢?

  1、回答提问:(略)

  2、观看实物或视频,解释“立”

  放的原因

  四、课后延声伸

  1、谈谈这堂课的收获?

  2、这些方法(手指板书的其它几种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显著增强抗弯曲能力?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会继续探究!

  1、学生汇报:(略)

  实验记录单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的宽度

  一倍宽

  二倍宽

  四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纸的厚度

  一倍厚

  二倍厚

  四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因此对水的认识和保护十分必要。本课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水的重要性,以及它与各种生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自觉去保护水资源。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比较液体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一节课。本课旨在通过生活中涉及到比较液体多少的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感觉有时会产生错觉,为了准确测量液体数量,需要借助仪器,而量筒就是其中之一。教材内容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通过比较不同形状、装水量不同的瓶子,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哪只瓶子里的水更多或更少。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比较验证、搜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并得出结论,最后交流和研究成果。其次,教材介绍了量筒这一测量液体体积的玻璃仪器,指导学生使用方法,并提示在未来的科学课堂上常会用到量筒。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如何使用量筒。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用比较的方法探索水的容量,并运用科学实验验证猜想的准确性。学会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容量。

  2、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好奇并具有求知欲,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探索的热情。他们喜欢提问题、动起手来,并且对实际操作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来进行思考,他们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亲身体验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的过程,联系到生活实际中解决身边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并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我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我将积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是一种通过小组活动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意识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们将共同参与科学探究任务的完成,并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

  3、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深入探讨和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程度的差异,为解决问题找到最有效的途径。

  4、对比观察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事物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科学问题。这一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变化中的规律性和特征,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每个座位上,老师准备了三瓶水。这三个瓶子中的水面都有所不同。我们来看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或者它们的水量是一样的。你知道吗?简单说一下你的理由。

  自评:这种猜测实际上就是科学思维的培养,猜测的正确与否,需要用科学实验来证实。以此来引出这节课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创设各种探究情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而形成具体的探究任务来进行科学形象思维的训练。

  2、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自评: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中,讨论是一种很直接、很有效的启迪方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刚我们积极动脑筋,想出了很多方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这些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选择。同时,我要提醒大家在比较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以确保准确性。请你们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下你们的比较结果。

  自评: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面,记录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活动。通过点滴的记录,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出许多灵感和习惯。

  3、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们已经对比了两个瓶子中水的`数量,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我们可以如何描述这个差异呢?让我们听听学生的报告。为了准确测量水的数量,我们需要借助专用的测量仪器,例如量筒,它是一种用于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

  (2)认识和使用量筒。

  现在我们来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

  小结: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问:我们认为在读取数据时,视线应该与测量容器上的刻度与液面保持平行。

  讲述:很多同学一定迫不及待地想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容量了。现在请各位小组成员分别使用量筒测量三个瓶子中所含水的容量,并记录下每个瓶子的测量结果和它们之间的容量差异。请将测量的结果写在我们的研究记录纸上。等各组完成后,请向全班报告你们的测量结果。

  自评:培养科学思维必不可少的是科学仪器的运用,仪器的参与提高了验证的精确性,合理运用仪器则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

  4、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5、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索了液体的数量如何进行比较。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收获呢?是否还存在其他相关问题?此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上都标明了具体的毫升数,希望大家能够留意观察并思考。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明确认识到要准确表达某个物体的位置要约定数的标准,感受到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2、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难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提示确定数的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所动物学校。

  二、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1、感受约定方向的必要性。

  媒体出示一排动物在做操。

  谈话:看,有一排小动物在做操呢!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比较喜欢第2个动物,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

  追问: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两个啦?要确定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到底是哪个还要说清楚什么?

  (板书:第几个 约定数的方法)

  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现在大家意见统一了。

  2、感受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媒体出示四排小动物在做操。

  谈话:听说我们小朋友来了,做操的小动物又多了几排,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吗?

  追问: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四个啦?现在要确定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到底是哪个还要说清楚什么呀?(板书:第几排)

  3、理解“第几排第几个”。

  谈话:前面我们说过要让大家都明白要按照统一的顺序来数,这儿的第几排第几个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呢?咱们来听一听。

  媒体播放并出示小猴、小熊的说话。

  提问:第几排怎么数的?

  学生数后教师说明:对于这些小动物来说,这是前面,这是后面,第几排就是从前往后数的。我们再跟着电脑老师一起来数一数。(学生数,媒体分别演示各排)

  提问:小猴在第1排的第1个,小熊在第2排的第3个,第几个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呢?

  4、学用“第几排第几个”。

  (1)提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排在第4排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

  提问:第2排第4个又是谁呢?这只小猪排在第几排第几个呢?(第3排第2个的猪)

  (2)谈话: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你能说出它的位置吗?自己悄悄地说一说。

  学生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请下面学生说出这个小动物的位置。(谁愿意到上面来指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让下面小朋友说出它的位置。)

  学生说出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让其他学生猜是哪个动物。(现在咱们要变个法子来找,请到的小朋友说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不能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让下面小朋友猜是哪个小动物。)

  还有好多小朋友想玩这个游戏,这样吧,咱们同桌活动,听清要求,可以象这两位一样,一位小朋友在书上指出喜欢的小动物,请同桌小朋友说出小动物的位置,也可以一位小朋友说出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个,另外一位小朋友找到这只小动物。注意同桌两位小朋友一位先说,另一位找,然后再换一换,这位小朋友先说,另一位小朋友找。同桌活动。

  反思小结。(板书课题)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第1幅图。

  谈话:接下来我们去小动物的宿舍参观。小猴最性急了,它向我们介绍“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提问:第几层是按什么顺序数的?第几号又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提问:那熊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提问:青蛙住在第1层第1号,你能找到它的宿舍吗?兔子住在第4层第3号,谁已经找到它的宿舍了?

  谈话:刚才我们用第几层第几号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帮助小动物找到了宿舍。(板书:第几层第几号)

  2、“想想做做”第1题第2幅图。

  谈话:再去参观一下动物学校的图书馆吧,这是动物学校图书馆里的一个书柜。(媒体出示书柜图)

  提问:这里是用第几层第几本来确定书的位置的,(板书:第几层第几本)这里的第几层是按什么顺序数的?第几本是按什么顺序数的呢?自己悄悄地数一遍。

  提问:看着这个书柜,你还想给大家介绍什么?

  (四)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谈话:刚才我们参观了动物学校,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小动物做操时的位置,用第几层第几号确定小动物宿舍的位置,用第几层第几本确定书柜里书的位置。其实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有很多,老师先来举个例子。

  1、“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像现在,就可以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你们的位置,你们从哪边开始是第1组呀?请第1组的所有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很快数数自己在第几组,请第3组的.所有小朋友起立,请第6组的所有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第几个我们从前往后数,(指第1组的第1个学生)那他就是第1组的第1个。你是第几组第几个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刚才是老师举的例子,下面你们来说说吧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师:大家举的例子真多,有位小朋友说到去剧院看电影时需要确定位置,咱们就来参观一下剧院吧!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看,这是幕布,这就是剧场的前面,观察一下,这个剧场里第几排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的?第几号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的?如果让你设计这个剧院的票,你觉得票上至少要写清楚什么才能让观众又快又准的找到座位呢?

  来看看,果然象我们大家所说的票上写着几排几号,你们能帮这三位小朋友找到座位吗,找到后请在图上用铅笔圈出来。

  交流时选取学生作业展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的?

  师:这样的剧场里我们可以先找到排,再找第几号。

  谈话:这也是一个剧场,这是舞台,这就是剧场的前面,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剧场座位的排列跟刚才那个剧场有什么不同?

  提问:请帮者3位小朋友找到座位并用铅笔圈出来。

  选取学生作业展示,提问:这样的剧场里怎样找座位比较方便呢?

  3、出示火车票、飞机票,师生一起说说如何找位置。

  4、教师介绍汽车上“确定位置听歌曲”。

  谈话:刚才咱们讨论的是你们举的例子,老师再来举个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汽车的CD机里可以同时放多张碟片,看,在这辆车的CD机里可以同时放8张碟片,这么多的碟片,怎样才能快速地找到喜欢听的歌曲呢?别急,你只要记住你最喜欢听的歌曲是第几张碟片的第几首歌曲,用设定键调到相应的位置就能听到你喜欢的歌曲了。比如老师最喜欢的歌曲是第8张碟片的第1首歌曲,就只要用设定键调到第8张碟片第1首歌曲,就马上能听到这首歌曲了。(结合媒体播放介绍)

  五、总结延伸。

  1、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确定位置,你又掌握了什么新本领呢?

  六、涂色游戏。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看,这是一张方格图。(媒体出示)

  说明游戏规则。

  开始游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满足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等特点,能正确运用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最后还要具有示范和推广的作用。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习题及参考文献等能够上网开放,网络课件和授课录像等也要上网开放,这是精品课程教学建设的主要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的宗旨是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只有优化网络课程的建设,才能达到这些目的,所以,研究和探索网络课程开发及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现状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呈现课程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是一种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而组织起来的教学支撑模式。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在内容、功能及使用环境等方面是不同的。

  根据网上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网络课程一般由内容、平台和活动三个方面组成。目前,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现有资源库中教师的讲义及教学资料,教师使用的多,学生使用的少;封闭的多,可以交流的少,共享性较差。第二,各种网络教学平台较多,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平台的更新维护中,造成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浪费。第三,课程平台建设的实践性不强,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设计的特点

  1.个性化特点:网络课程在建设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必需工具软件,如计算器、在线字典等。

  2.动态化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内容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设计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变更和添加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

  3.交流性特点:网络教学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可以设计出如常见问题库、集中答疑等板块,实现真正的交流。

  4.共享性特点: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最大的特点在于资源的共享,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体现共享性原则,提高网络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体现资源共享性。

  三、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几点内容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大纲,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好坏。依据设计的指导原则,要以一种基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的方式来设计网络课程和优化教学环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包括信息资源和多媒体的采集,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构建。将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及环境变为现实中的学习环境、文本、视频、音频、动画,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的应用程序。

  3.课程评价:在整个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应随时根据需要,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和反馈方法来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

  4.课程维护:维护是指网络课程的管理和升级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总结和探索。

  四、网络课程建设的不足

  1.应注重反馈和评价:反馈和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许多网络课程在教学的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方式,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问卷调查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进行教学上的调整,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2.应注重协作和交流:有些网络课程通过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及兴趣小组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如学习小组的形式可以加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班级归属感,极大地激发了师生间交流的积极性。

  五、小结

  网络教育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带来了新机遇,更多的高校接受了这种教学模式参与其中。其中,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推动了网络教学环境及模式的改革。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加速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课程学习真正实现网络化。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现在这种网络信息环境影响下,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三、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四、教学准备

  白醋、小苏打、药勺、注射器、记录表、烧杯、集气瓶、打火机、玻璃片、带橡皮管的反应瓶、湿抹布、蜡烛、小木棒、水火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喜欢看火箭发射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发射个微型火箭。(老师演示火箭发射)

  2.观察白醋、小苏打观察。

  师:刚才老师发射的火箭里用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苏打和白醋。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盘中的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你们打算怎样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特点分别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3.小组观察后汇报交流。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香)

  白醋(无色、透明、液体、酸)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猜测混合后的变化。(板书课题)

  师: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测后PPT出示实验步骤并指导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实验现象。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无色液体、玻璃杯变凉了、有扑哧声……)

  (三)探究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1.得出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

  师:我们来看一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啊?(无色、透明)

  2.实验验证气体性质。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1)阻燃:燃烧的火焰伸入。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火柴熄灭了,能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啊?(阻燃)

  拓展:氧气的助燃(视频播放)

  (2)比空气重、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能说明什么?(说明气体比空气重)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试管里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浑浊了。)

  3.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有哪几个特点啊?(PPT出示资料“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对照资料我们认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科学家又经过大量实验,获得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揭题总结。

  (1)师: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它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3)瓶子外壁有点凉是因为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带走热量(举例:夏天喝碳酸饮料)

  (4)能不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老师发射火箭的原理?

  5.化学水火箭发射活动。

  (1)PPT出示活动步骤

  (2)室外水火箭发射活动

  (四)巩固延伸:

  二氧化碳生活中的应用。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二氧化碳呢?(人们还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呢。碳酸饮料、汽车尾气、干冰、人呼出的气体等。)PPT展示

  2、板书: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新物质)→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记录表

  3、第(1)实验组

  (1)活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白醋的特点

  颜色

  形状形态

  气味

  小苏打的特点

  (2)活动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后的变化

  反应产生,集气瓶外壁下部比较(热、凉)

  (3)活动三:

  验证气体性质

  将燃烧的火焰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物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现象:()

  1.继续燃烧

  2.火焰熄灭了

  说明这种气体。

  (阻燃、助燃)

  点燃烧杯中的蜡烛,将橡皮管口放入烧杯内;瓶中加3勺小苏打,再加入半瓶白醋后迅速盖紧瓶口,观察现象。

  现象:()

  1.火焰继续燃烧

  2.火焰熄灭了

  说明这种气体。

  (比空气轻、比空气重)

  等火焰发生变化后迅速将橡皮管口放入装有石灰水的试管内,并摇晃瓶子,观察现象。

  现象:()

  1.没有变化

  2.变浑浊了

  说明这种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研究结果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反应,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气体,这种变化属于()变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人体内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在进入人体后的大致消化过程。

  2.能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等方式知道人体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消化器官。

  3.懂得怎样爱护自己的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教学难点

  知道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懂得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

  知道各个消化器官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查阅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资料。

  2.每个小组:1把剪刀、一张人体轮廓图、用卫生纸做的大肠、小肠、用挂历纸做的食道和胃、透明胶、记录单。

  3.教师:消化器官模型图、画好人体轮廓的画纸(每组一张)。

  4.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认识消化器官

  1.我们每个同学有一块面包,把面包放入嘴里咀嚼,慢慢咽下,说说这块面包会经过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

  3.这些器官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课件出示人体的消化器官模型)

  4.请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

  5.请几个同学上台展示说明,其余同学评价。

  6.制作消化道模型。

  (1)(教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各个消化器官模型和人体的简单轮廓图)请你们把这些消化器官模型粘贴到人体的'轮廓图中,再将各个消化器官按一定的顺序用箭头连接起来。

  说一说: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小组同学怎样分工比较好?

  (2)小组同学在人体轮廓图上贴消化器官模型,再将各个消化器官用箭头连接起来。

  7.小组交流评价。

  二、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和人体消化的过程

  1.原来面包先进入我们的口腔,再经过我们的食道,然后经过胃,最后小肠、大肠。那么,各个消化器官又是怎样把面包消化掉,各个器官在消化过程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并做好记录。

  2.汇报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3.同学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请同学们看课件或资料。

  (口腔:初步消化。食物在胃中继续消化,食物在小肠中进一步消化,吸收营养,大肠残渣移动。)

  4.听了这个过程,大家有什么话想说。一边出示:人体消化道长大约9米,食物在人体内停留时间大约24小时。

  5.说说我们的消化道为什么要9米那么长?为什么会在体内停留24小时?

  三、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1.我们在生长发育中需要足够的营养,那就首先要有一套健康的消化器官,一个也不能出现问题,大家有没有遇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是什么原因?

  2.由此,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消化器官?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这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活动目的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

  实验太阳灶

  活动准备

  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活动设计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准备:

  1.在整个动物单元教学的3~4星期内,我们有意识地计划和安排了一系列小动物观察研究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精心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观察记录。这节课的准备是在整个动物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2.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应该积极参与活动,并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在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察记录,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互动性,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请问你需要一份关于三年级学生观察小动物活动设计、观察记录和研究小论文的原创内容吗?

  4.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课前安排几个小组或学生准备重点展示和发言。

  5.作些环境气氛方面的布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经过3-4个星期的观察研究,我在小动物学习活动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成果和发现。因此,我决定举行一次成果报告会,与大家分享我的观察研究。

  二、报告会的内容顺序安排。

  1.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三、报告会。

  从“送蚂蚁回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开始。

  1.跟踪蚂蚁中的发现。

  2.蚂蚁路线的观察描述。

  3.蚂蚁窝的观察描述。

  4.关于蚂蚁的其他发现。

  四、对其他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

  五、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六、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七、动物单元的小结。

  关于课外的互动和展示;困扰着人们的许多有趣且深层次的问题仍待解决;我们的动物学习单元即将结束;然而,我们将继续进行动物观察和研究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运动与设计》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运动与力系列的第七课,本课侧重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运动与设计》中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导孩子们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精妙设计”,研究他们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将自己所学的运动和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自行车各个主要部件的名称,这样他们才会言之有“名”。将自行车的'实物与课件结合,让学生认识自行车的各个主要部位:车把、刹车(车闸)、脚蹬、齿轮、链条、前轮、后轮……。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行车的结构,又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从而从自行车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入手,引发师生共同探讨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减少摩擦力?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结合日常经验,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课时,将自行车实物搬进课堂,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研究,效果将更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以黄豆种子为例认识双子叶植物种子的构造,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的不同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设计经历“比较不同种子萌发时所需水分不同”的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学会运用感官及工具研究黄豆种子的内部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增强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黄豆(双子叶)种子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持续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盘种子,内含黄豆5颗、花生5颗、油菜籽10粒,放在塑料盘中。(课前放在学生实验桌)

  (2)浸泡2天的黄豆种子2粒,放大镜1个,镊子1把,放在塑料盘中。(放在讲台桌旁,课中调换)

  (3)一小盘浸泡过的其它种子,内含花生、芸豆、黑豆、青豆等,塑料勺1把。(放在讲台桌旁,课中下发)

  (4)塑料盘、棉花,浸泡2天的黄豆2粒。(课结束前下发)

  教师材料:烧杯3个,黄豆、花生、油菜籽各50粒左右,水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些“宝贝”,就装在这个袋子里,谁来轻轻摸一摸,究竟是什么?

  2.到底是什么呢?看看大屏幕,他们摸出来了吗?

  3.我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一份,请你细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4.学生从课桌中取出种子并分组观察。

  5.学生汇报观察情况,逐步归纳出这些种子的相同与不同。

  6.整理材料,小结:它们都是种子,但是他们的外形、颜色、大小、轻重等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板书:种子)

  二、浸泡种子

  1.虽然特征不一,但是他们将来都能长成新的植物。这样放着会长吗?

  2.要想使这些种子发芽也就是萌发需要些什么呢? (板书:的萌发)

  3.学生回答。(板书:水分)

  4.这三种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水分会一样多吗?(板书?)

  5.怎样做才能知道谁需要的水分多?谁需要的水分少?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一下。(教师提醒:为什么我要装一样多的水?为什么都选相同多的种子?)

  6.请3个同学到台前分别数10粒种子放入盛有80毫升的水的烧杯里。两天后用量筒测量,剩下的水哪个杯子多,就是谁需要的水分少。这个实验就交给这3位同学,课后小心它放到自己教室去,当然,其他同学也可以观察。

  7.会和你的预测一样吗?结果怎么样就看你们的观察了。2天后能告诉我结果吗?希望你们好好保护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种子的内部构造

  1.有了水分等合适的条件,一颗小小的种子就能长成一株植物,真是神奇哦,里面会有有什么呢?

  2.学生预测。

  3.真的是这样吗?没有用水浸泡过的种子的种皮很坚硬,很不容易剥离。因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已经浸泡了两天的黄豆种子,下面请各小组的材料员用刚才的种子到老师这里来交换浸泡好的黄豆种子,以便更好的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4.拿到材料的小组不要着急,活动前老师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师出示探究小提示:

  (1)1.先小心地剥开黄豆,每部分尽量保持完整;

  (2)将黄豆的“豆瓣”小心的分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重点观察“豆瓣”的.连接处的特点。

  (3)轻声讨论,把你的发现画在“观察记录单”的空白处。

  5.学生开始探究活动,师关注学情,巡视指导。

  6.交流展示:请学生上台展示观察记录。

  7.师结合课件和学生实物投影: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外面的被我们剥下来的是“种皮”,里面的“豆瓣”我们称它为种子的“胚”。

  8.这两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哪部分更重要?

  9.师生共同认识胚的结构,师课件指示其各部分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画的种子的构造图中标出各部分名称。

  10.黄豆有两瓣子叶,我们称它为双子叶植物。其他的种子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构造呢?我这里还有一些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师出发放浸泡过的花生、黑豆、青豆……)

  11.学生继续观察,发现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

  12.交流小结:确实,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种皮就像战士的“盔甲”一样,起到保护的作用,保护的正是里面的胚。因为里面的“胚”是种子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胚都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

  四、发芽的黄豆。

  1.胚是有生命的,种子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胚的各部分将会怎样发展变化?

  2.学生预测各部分的发展变化情况。

  3.是不是真的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只要在盘子里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4.教师下发材料,学生为已经浸泡好的种子营造适宜的水分环境。

  5.为了让大家记录好种子的发展变化,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观察记录表,大家要认真记录种子的变化情况。老师发给大家的种子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我们就以三天为间隔,可以吗?今天“它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先把它们记录下来吧!可以画图,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师指导填写观察记录。

  6.老师这里有一段有关种子发育成幼苗的视频片段,相信对大家接下来的观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生观看种子萌发的视频。)

  7.发芽的黄豆各部分究竟是如何变化的?相信通过我们每个小组接下来的认真观察,一定都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4-27

科学教学设计04-17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05-11

小学科学《生物遗传现象》教学设计01-2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模板2篇07-04

青岛版科学教学设计12-16

小学教学设计08-24

小学教学设计03-01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教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