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07:11: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和激励作用。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向化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化学殿堂,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魅力,产生持续地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设计思路

  本课题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带领学生简单认识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并且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兴趣,使他们自主的参与进来。所以在准备本节课前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

  1.你对化学这门新学科有哪些了解?

  2.你最希望在这门学科中了解哪些问题?

  针对问卷调查的反馈和我的理解,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是有用的、有趣的,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使学生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

  3、教学方法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我抓住这种情感,逐渐导出问题,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和化学实验,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4、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思考、交流、质疑、总结。

化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化学化学反应计算的练习,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并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中,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工农业生产及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本课题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所反映的质量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相关计算

  2、学情分析: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方程式,尤其是中等偏差学生由于方程式没有掌握好,没有将化学方程式配平,把几个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计算错误,还有的数学功底较差,结果出错。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得到。已知1kg氢气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大约跑100km.。观看课本136页图,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听讲、看图、思考。

  (引发问题)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归纳。小组间猜想、讨论、交流。(1)要想知道18kg水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2)想知道18kg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3)要想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就需要知道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知识回顾)请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思考: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为多少?为什么?让学生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后回答其含义。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引导探究)在水分解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讨论并尝试计算后交流:用不同的水分子数目代入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9:1:8。

  (师生交流)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与什么有关?然后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让学生交流(1)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2)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3)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密不可分。

  (设计方案)我们已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那么你能否根据这个质量关系计算一下: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案,并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计算。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解题步骤和解答过程中易出现差错的地方。让学生交流解题方案,总结解题步骤。并按步骤进行解题。然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得出答案。

  (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你将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学生练习课本138页的习题,巩固所学新知识。

化学教学设计3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专题复习中的一个专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概念比较多,适合放在复习后期。本节课知识点比较碎,学生易感到枯燥,可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

  2、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中招复习的最后阶段,一轮、二轮复习均已结束,知识点掌握比较全面但并不准确。在教学中要将易错知识反复强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加深对课本上概念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学生类推的思维方法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竞赛,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逻辑推理能力的锻炼

  难点:逻辑推理的准确性

  5、教学准备:PPT、学案、奖品

  6、教学方法:竞赛法、小组讨论法

  7、教学时间:1课时

  8、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在放假的时候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这些比赛类的节目吗?今天我们把比赛搬到课堂上,进行我们的《化学竞赛之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2)进行新课:

  1.介绍比赛规则:本次比赛分为“热身赛”、“海选赛”、“总决赛”三个环节,所有题目均为判断对错,最终通过总决赛确定本次化学竞赛的冠军,并颁发奖品。

  2.进行“热身赛”并介绍比赛规则:本环节共两轮,每轮5个题目,选手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出最终答案并将答案写在学案上,讨论过程中可查阅各种资料,每次讨论3分钟。“热身赛”开始,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学生将同学们有疑问的题目进行讲解,老师进行必要补充。对有问题的题目及时纠错。

  3.进行“海选赛”并介绍比赛规则:

  (1)本环节共两轮,每轮5个题目,选手不能翻阅任何资料,不能与别人讨论,自己写出最终答案并将答案写在学案上,每轮答题时间2分钟。

  (2)每轮对照答案之后将自己的答对总数填写在学案上,两轮答对总数最多的`前两名同学参加总决赛,其他同学为“百人团”。海选赛开始,学生认真作答,对照答案之后由学生将同学们有疑问的题目进行讲解,老师进行必要补充。对有问题的题目及时纠错。根据规则选出“总决赛”选手。

  进行“总决赛”并介绍比赛规则:

  (1)本环节共10个题目,两名选手采取抢答的形式,先举手抢夺答题权,然后由“百人团”答题(答题时间30秒),最后得到答题权的选手答题,若回答正确,则击败1人次得1分,若回答错误,则对方得分。

  (2)得分方需解释本题,若解释错误,则本题得分减半。

  (3)最后总分最高的选手为冠军。两名选手就位,按照规则进行抢答并做出解释,确定总冠军并颁发奖品。

  比赛结束后对本轮中有问题的同学开始纠错,不需纠错的同学写学案上的当堂训练。

  (3)总结

  本节可主要采用了类推的思维方法,要注意做题中认为正确的找到原因,认为错误的找到反例。学生复习刚才的错题。

  (4)当堂训练

  学生做学案上的题目,写完的同学先批改,课上没有写完的同学作为课后作业。

  9、自我反思:

  本节课以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将课堂游戏化、将游戏课堂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及时纠错,在错误中不断提高。在讲课过程中不能只让学生讲,对于重点的问题需要老师进行强调。

化学教学设计4

  初中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上好化学的第一节课就显的尤为重要,在教学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与兴趣:

  一、用魔术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很高。老师应该把握好学生对新开课程的期待心理,积极地准备,让学生对新课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上课时,我先给学生表演一个魔术。取两瓶无色溶液(分别为氢氧化钠溶液和少量酚酞)混合后变成红色溶液。

  通过这样的开头,学生对奇妙的化学有个新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化学就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化学知识,巩固兴趣。

  学科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在新课中注重对学生的学科融合观念的培养是必要的。可以结合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提问。因为学生已经学过语文中讲述方志敏与鲁迅交往的一篇课文,可以问学生:你们有谁知道方志敏给鲁迅的信,是怎样写的吗?又是怎样看的呢?学生很有兴趣,有的同学能讲出其中的原理。在这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思考“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又体现了哪些化学知识?将后面的指示剂的知识提前粗粗解释一下,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在学科的融合中巩固。

  三、用化学实验,激发学习欲望,激活兴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上课时,请一位学生来做一个实验:将一块手帕,用75%的酒精浸透,然后,用火烧,结果手帕烧不坏。学生在疑惑中,就会思考,就会有学好化学的意识。

  四、布置实践活动,让知识在生活中扎根,拓展兴趣。

  课后作业是学习的继续与深入,是“学以致用”的家庭化、生活化。课后,我布置了一个调查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找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找一找,你家厨房中有哪些化学物质,他们的成分如何?”、“做一做,同样质量的水与放了盐的水,哪个先烧开?”、“想一想,汽水瓶打开后,为什么有气泡?”、“做馒头时,通常放什么东西?”、“把鸡蛋放在白醋里,有什么现象?”等等,通过学生的做、问、想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也进一步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让知识在生活中扎根,拓展兴趣。

  通过这样的努力,这第一节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学有所获。

化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背景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并不特别要求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迁移。

  (二)教材分析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它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用途。

  2、掌握甲烷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3、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稳定、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高温分解)。

  4、理解取代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理解,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在重点掌握甲烷化学性质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

  3、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通过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2、通过学生合作进行模型制作明确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欣赏天然气应用的图片,观赏甲烷和氯气反应机理的动画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形成长久稳定的化学学习动机以及探究新知的欲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形成严谨、有序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4、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解甲烷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及关心能源、社会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甲烷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教学策略: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模拟实验和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串联讲解为辅的启发式教学。

  1、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推进;

  2、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3、通过展示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归纳。

  (二)教学手段:PPT等多媒体课件、黑板。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化学的一大模块——无机化学,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化学另一个模块——有机化学的学习。

  【讲述】有机化学主要是研究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制备的学科,那么什么又是有机化合物呢?其实,有机化合物就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有机化合物有两个基本特点:数量众多,分布极广。但由于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及其盐等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相似,所以把他们归入了无机化合物之列。

  【提问】有机化合物中是否只含有碳元素吗?

  【讲述】答案是否定的,顾名思义,化合物自然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有机化合物不只是含有碳元素,它还含有氢、氧、氮、硫、磷、卤素等。其中仅含有碳、氢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烃。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简单的烃,也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结构

  【引入】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一项重大的能源工程——“西气东输”工程。

  【提问】大家知道“西气东输”工程里面的气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天然气

  【讲述】很好,这项工程主要是将新疆、甘肃等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通过管道东输到长江三角洲,最终到达上海的一项巨大工程。由于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洁能源,所以我们国家才不惜重金把它从新疆那么遥远的地方引过来。天然气它的主要成分了就是甲烷,其实自然界中甲烷不只单单存在于天然气中,在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中甲烷也是他们的主要成分。

  【PPT展示】【板书】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板书】2、分子结构

  【过渡】通过我们在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甲烷的分子式为CH4,根据我们第一章所学化学键的知识写出甲烷的电子式。

  【PPT展示】【板书】

  (1)、甲烷的电子式

  如果我们将电子式中的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表示,得到的式子叫结构式。

  【板书】结构式:将电子式中的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表示,得到的式子。

  那么甲烷用结构式来表示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表示成这个样子

  【PPT展示】【板书】

  (2)、甲烷的结构式

  【提问】我们知道了甲烷的分子式和结构式,那么甲烷分子的结构到底是不是和它的结构式一样呢?

  【实践】下面我们就动起手来,利用我们手上的橡皮泥和牙签,搭建出你想象中的甲烷的空间结构。

  搭建出来后想一下以下两个问题:

  【PPT展示】

  1、如果我们用一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一个氢原子,有几种可能?

  2、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又有几种可能?

  找几个同学问一下他们做出来的模型的空间几何结构。

  【讲述】通过我们科学家精确的实验测定发现,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只有一种空间结构,那现在甲烷它的空间结构该是那一种呢?你们动手做一下,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构只有一种,看看应该是哪一种结构。

  【学生回答】正四面体

  【PPT展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

  【讲述】很好,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只有一种空间结构的话,那么甲烷的空间结构肯定就是正四面体了;如果它是一个平面正方形或者四棱锥的空间结构,那么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相邻和相对肯定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只有一种空间结构的话,那么甲烷的空间结构肯定就是正四面体。在这种结构中,每个C—H与C—H都是等价的,且他们之间的夹角也就是键角为109°28’。

  【过渡】好,看完了甲烷的结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甲烷的性质。

  【板书】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讲述】【PPT展示】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为0.717g/L(标准状况),极难溶于水。

  【过渡】这些就是甲烷的一些物理性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化学性质。

  我们常说结构决定性质,那么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了它有那些化学性质呢?

  【板书】

  2、化学性质

  (1)、稳定性

  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了甲烷通常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如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PPT展示】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讲述】甲烷的稳定性是由它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稳定结构决定的。

  【过渡】但任何物质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它的变化是绝对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甲烷也能发生反应。比如在特定条件下甲烷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可以燃烧和发生取代反应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甲烷的燃烧反应。

  【板书】

  (2)、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反应

  【讲述】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情况下1mol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CO2,放出890kJ的热量,火焰呈淡蓝色。

  【板书】CH4(g)+2O2(g)CO2(g)+2H2O(l)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1资料卡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怎么检验甲烷燃烧生成的产物?

  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通过将干燥烧杯罩在甲烷的火焰上,之后倒转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2)点燃甲烷前应有什么操作?

  【总结归纳】点燃甲烷前应该验纯,这就提醒我们,在使用任何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进行验纯,否则他们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比例的时候就会发生爆炸。

  【提问】如果你发现你家里面使用的煤气或天然气发生泄漏的话,你将怎么进行查漏呢?

  【讲述】我们应该先打开门窗,让可燃性气体在室内的浓度,同时关闭煤气或天然气的总阀门,并且要到户外去打电话进行求救,切勿触动任何电器开关(如开、关灯)、在室內使用电话或手机、使用火柴或打火机、按动邻居的门铃、开启任何煤气用具,直至漏气情况得到控制。

  那么我们该怎么来检验这两种物质呢?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甲烷的另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板书】

  (3)、甲烷的取代反应(特征反应)

  【讲述】甲烷在通常情况下不与强氧化剂反应,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烷是可以与一些氧化剂发生反应的。如在光照的条件下就可以与氯气发生反应。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甲烷与氯气反应的视屏。

  【提问】在这个实验视屏你看到了些什么现象?

  【总结】色变浅、水上升、出油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这是因为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了能溶于水的氯化氢与不溶于水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等油状液体。其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为:

  【板书】

  【讲述】在上述反应中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不是直接一次性完成的,而它们是一个连锁的反应,反应中生成的一氯甲烷又可与氯气进一步反应,依次生成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四氯化碳——是一种很好的灭火剂),注意:有机反应方程式用“→”,不用“=”。

  【讲述】仿照生成一氯甲烷化学方程式,尝试写出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讲述】在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液体。

  【讲述】在上述反应中甲烷分子中的4个H原子逐一被Cl原子所代替生成了4种四种不同的取代物,像这种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板书】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讲述】甲烷在光照下除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以外,还能与其它气态卤素单质发生反应,它与氟气的反应更容易,与溴蒸气的反应更困难,与碘蒸气几乎不反应。但甲烷不能与氯水、溴水等反应,使氯水、溴水等褪色。

  【提问与思考】

  1、在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中那种生成物最多?

  2、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有何区别?

  【PPT展示】【小结】

  1、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最基本的实验事实是什么?

  2、甲烷主要存在于那些物质中,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

  3、甲烷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4、什么是取代反应?它与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结构

  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分子结构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稳定性

  (2)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反应

  CH4(g)+2O2(g)CO2(g)+2H2O(l)

  (3)甲烷的取代反应(特征反应)

  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

化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氮气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了解氮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从原子结构特征来分析其相应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讲:这节课来学习氮气的这个知识点。我们知道游离态的氮主要存在于空气中,那么,氮气具有怎样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呢?我们先来看下它的结构。

  (老师叫学生上台板书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老师:我们看到氮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那么要是氮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的8电子结构,它们需要共用几对电子对。

  学生:3对

  老师:是的,接下来我们看到它的电子结构以及结构式。

  那么氮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老师:我们知道了氮气的物理性质,那么它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叫同学上黑板板书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氧气,氮气与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人们常说雷雨发庄稼,那么就你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讲: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氮气,在闪电,即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进而被植物吸收。这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原因。

  讲:我们前面已讲游离态的氮只要存在于空气中,我们可以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氮。我们看到这是氮气液化的图。那么氮气又有哪些用途呢?

  讲:氮气比较稳定,可以用来做保护气,氮气与氢气反应可以用来工业制氨、制硝酸 、制氮肥。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氮气为超导体提供低温环境。液态气化吸热,所有液态氮可以作致冷剂,我们还讲到氮气可以用来雷雨发庄稼。

  结束:好的,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化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化学式式量。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习,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教学建议: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习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小测验:

  ①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汞、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化学教案《化学式式量》。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2、意义:(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写法:(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归纳)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a、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碳C 硫S 铁Fe 铝Al

  b、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

  氦He 氖Ne 氖Ar

  c、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大多数为双原子分子。

  氢气 氧气 氮气 氯气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只讨论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练习: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二、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学生先阅读课本P41,教师再举例分析、规范格式。

  投影例题: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 ,求:

  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某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 ),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解:

  ① 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 或 。

  ③

  注意:表达式不能写成 的形式,应为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 ,

  则: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⑤设需硝酸铵的质量为 ,

  则:

  探究活动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相订正。

  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氢原子 ②三个氮分子 ③几个水分子 ④5个氦分子 。

  2.写出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铝、三氧化硫的化学式。

  3.读出下列化学式的名称:

化学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课始检测】

  (1)烷烃、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导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XX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XX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XX;结构简式为:XX

  【板书】

  苯的分子式:XX

  凯库勒结构式:XX

  结构简式:XX

  【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教材第69页实验3-1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提问】实验现象是?

  【归纳小结】

  实验、现象、结论。

  水、分层、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思考与交流】

  (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强调】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结论】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归纳小结】

  [板书]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XXXX或XXXXXX

  【思考与交流】:苯的结构简式用哪种形式表示更为合理?

  注意:凯库勒式不科学,但仍被使用。

  2、结构特点

  (1)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0

  (2)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键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通过实验结合预习请说出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80℃易挥发,熔点:5℃

  【思考】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请预测这种特殊结构决定它的特殊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在酒精灯上引燃。

  【提问】现象是?

  火焰明亮,伴有大量浓烟。

  【思考】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

  含碳量高

  【思考与交流】你能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注意】苯不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回答问题

  [板书]2、苯的取代反应

  (1)苯与液溴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

  ①反应条件纯液溴、催化剂,即溴水不与苯发生反应。

  ②只引入1溴原子,即只发生单取代反应。

  ③产物为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能溶解溴,溴苯溶解了溴时呈褐色。

  【动画模拟】观看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苯与硝酸反的取代反应:

  注意:

  ①反应条件:50—60℃水浴加热。

  ②混合时,要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浓硝酸中,并不断振荡。

  ③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硝基苯是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苯的用途: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

化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认识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维持人体的元素平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习惯。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难点: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设计思路:

  从补钙的生活经验,从电视中经常看到有关补钙、补锌和补铁等广告,以此为基础对于本课题内容应该不难理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时不够重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金搭档”广告视频

  【讲解与过渡】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是元素。(引入课题)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并出示下列问题:

  1.人体中常量元素有哪些,哪几种含量较高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认识教材上图表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点评并讲解】人体中含量超过%的为常量元素,含量在%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1常量元素2微量元素【讲解】氧、钙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常见的主要有铁、锌、碘、硒等。 【过渡】猜字谜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常量元素钙钠钾

  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

  有害元素铅镉汞(介绍水俣病痛痛病)

  课堂练习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于%):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常量元素:钙钠钾

  2.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3.有害元素:铅镉汞

  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大量用到学生分组讨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出解释。

化学教学设计10

  1.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理解原生质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含义;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其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建议

  1.重点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很多,至少有62种,常见的有29种。这些元素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不同的名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

  2.难点分析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内在联系、根本区别,以及表现出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在以前的生物学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从生物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现在从元素水平上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抓住两点来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没有自己特有的化学元素”——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二是“各种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差异性。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以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普通学校]

  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教师列举、展示、讲解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四、教学设计方案

  引言:在绪论中我们知道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是相同的`,他们共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特殊在什么地方,通过研究原生质来研究。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案例1: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生物体内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元素。请根据“玉米和人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见扩展资料)”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说明: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 基本元素:C、H、O、N

  C为最基本元素

  2、 大量元素:万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 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e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问题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通过介绍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C、H、O、N、P占97%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与钼矿)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案例2:请比较生物与岩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原生质平均含量 人体内含量 岩石圈含量

  C、H、O三种元素 93% 74% 少于1%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异性: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含量不同

  板书提纲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异性:含量不同

化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焓变 反应热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几种概念模型法。

  2. 理解反应热的含义,能判断某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

  3. 能从微观角度,运用化学键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活化能、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概念模型及其应用

  理解反应热的含义、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活化能、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概念模型及其应用

  理解反应热的含义、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识分析]

  .活化能、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和催化剂等概念模型及其应用:

  有效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

  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多出来的那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或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差值称为活化能。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性质和质量都不会发生变化的物质。

  说明:

  1、分子或原子等微粒间的碰撞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发生反应的充分条件。有效碰撞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必要条件。

  2、活化能是指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间的差值,它与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能量的多少无关。不同的化学键的能量不一样,因此,破坏或减弱化学键以便启动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也就不一样,不同的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差别很大。测量活化能的主要方法是测量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某些反应的活化能几乎为0,是因为在反应前反应物已经成为自由的离子或原子,不再需要用来破坏或减弱化学键以便启动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缘故。

  4、升温或降温可以提高或吸收能量,可影响反应物分子的能量,使分子活化;光、超声波等也可以改变分子的能量,使分子活化。它们是通过外界提供能量,使部分能量比较低的物质获得能量变成活化分子,从而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加快反应速率。

  5、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原来没有达到活化分子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而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加快反应速率。这一点与升高温度等提供能量的做法不一样。

  6、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的改变,都是通过改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的数目,改变有效碰撞次数,改变反应速率。但不一样的是,浓度和压强,改变的是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并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而温度和催化剂则是改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改变有效碰撞次数,改变反应速率。

  二.反应热和焓变

  焓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吸热还是放热由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值差即焓变(△H)决定。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用热量(或换成相应的热量)来表示,叫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用△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

  说明:

  1、化学反应中不仅存在着“物质变化”,还存在着“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以热能的形式体现出来,还可以以光、电等形式表现。

  2、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就有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称为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

  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若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新键释放的总能量,则为放热反应;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新键释放的总能量,则为吸热反应。

  3、焓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在敞口容器中(即恒压条件下)焓变与反应热相同。

  4、从宏观角度:焓变(△H):ΔH=H生成物-H反应物(宏观),其中:

  H生成物表示生成物的焓的总量;H反应物表示反应物的焓的总量;ΔH为“+”表示吸热反应,ΔH为“-”表示放热反应。

  5、从微观角度:ΔH=E吸收-E放出 (微观),其中:E吸收表示反应物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E放出表示生成物成键时放出的总能量;ΔH为“+”表示吸热反应,ΔH为“-”表示放热反应。

  6、体系:被研究的物质系统称为体系,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称为环境。放热是体系对环境做功,把能量传递给环境;而吸热则是环境对体系做功,是环境把能量传递给体系。

  7、反应热和焓变的单位都是“kJ/mol或kJ·mol-1”,其中mol-1是指每摩尔某一反应,而不是指某一物质的微粒等。

  8、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化合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分解反应、碳与一氧化碳的反应、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固体的反应等。

  .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说明:

  1、影响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因素有:①反应时的温度与压强;②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③方程式中的计量数。

  2、我们可以通过:①注明温度与压强;②注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③注明△H的正负;④△H与计量数成比例等直观地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3、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表明了物质的'种类(质变的过程);表明了物质数量的变化(量变的过程);表明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焓变)。

  4、与化学方程式相比,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①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对于25℃、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②必须标明各种物质的状态(s、l、g、aq)。(不同物质中贮存的能量不同);③方程式后面必须标明反应热,吸热反应ΔH为“+”、放热反应ΔH为“-”;④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所以,可以用分数表示;⑤ΔH的数值与反应的系数成比例;⑥不需要注明反应的条件。

  5、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判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解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或吸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反应开始时需要加热的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开始时需要加热,反应后需要不断加热才能使反应继续下去,如:石灰石高温煅烧成生石灰;放热反应开始加热,反应后会放出一定的热量,如果反应热量足够大,就可以使反应维持下去,即反应过程中不需要再加热,如铁粉与硫粉的反应等。

  答案:C、D

  例2.煤燃烧的反应热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利用:a、利用煤在充足的空气中直接燃烧产生的反应热;b、先使煤与水蒸气反应得到H2和CO,然后使得到的H2和CO在充足的空气中燃烧。这两个过程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C(s)+O2(g)=CO2(g) △H=E1 ①

  b、C(S)+H2O(g)=CO(g)+H2(g) △H=E2 ②

  H2(g)+1/2O2(g)=H2O(g) △H=E3 ③

  CO(g)+1/2O2(g)=CO2(g) △H=E4 ④

  回答:

  (1)与途径a相比途径b有较多的优点,即 。

  (2)上述四个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哪个反应的△H>0: 。

  (3)等质量的煤分别通过以上两条不同的途径产生的可利用的总能量关系正确的是( )

  A、a比b多 B、a比b少 C、a与b在理论上相同

  (4)根据能量守恒定律,E1、E2、E3、E4之间的关系为: 。

  解析:(1)途径b是一种煤净化技术,其优点有:煤的利用率高,变成气体燃料后,运输方便,使燃料燃烧充分。

  (2)②为吸热反应,反应体系的能量增加,△H>0。

  (3)当相同的反应物通过不同的途径的若干反应得到相同的生成物时,这两个过程中的总的能量变化一定相同。

  (4)可以通过反应方程式②③④相加或相减消去中间产物,同时进行能量的相加或相减,最终得到的反应热和①相等。

  答案:(1)煤的利用率高;变成气体燃料后,运输方便;使燃料充分燃烧。

  (2)反应② (3) C (4) E1=E2+E3+E4

  例3.已知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2H4)作燃料,NO2作氧化剂,这两者反应生成N2和H2O(气)。且:N2(g)+2O2(g)=2NO2(g) △H=+67.7 kJ/mol ①

  N2H4(g)+O2(g)=N2(g)+2H2O(g) △H=-534 kJ/mol ②

  请计算1 mol气态肼和NO2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 kJ,并写出肼与N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根据题意,要求下列反应的反应热△H的值:

  N2H4(g)+NO2(g)=3/2 N2(g)+2H2O(g);

  则有②-①÷2=③,即△H2-△H1÷2=△H3。

  则△H3=-534 kJ/mol-67.7kJ/mol÷2=-567.85 kJ/mol

  答案:567.85;N2H4(g)+NO2(g)=3/2 N2(g)+2H2O(g);△H3=-567.85 kJ/mol

  例4.拆开1 mol H—H键、1 mol N—H键、1 mol 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 kJ、391 kJ、946 kJ,则1 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1 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

  解析:1 mol N2生成NH3,则有3H2+N2=2NH3

  即△H=436×3+946×1-391×6=-92 kJ/mol

  1mol H2生成NH3,则有H2+1/3N2=2/3NH3

  即△H=-92 kJ/mol×1/3=-30.67 kJ/mol

  因为反应热单位中的mol-1是指某一反应,而不指某一物质的物质的量

  答案:-92 kJ/mol;-30.67 kJ/mol

  [巩固测试]

  1、下列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

  A、H+H=H2 B、H+Cl=HCl C、I2→I+I D、S+O2=SO2

  2、吸热反应一定是( )。

  A、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B、释放能量

  C、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D、储存能量

  3、下列各项与反应热的大小无关的是( )。

  A、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 B、反应的温度

  C、反应物的多少 D、表示反应热的单位

  4、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能量一定高于M

  B、Y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5、下列关于热化学方程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放热反应的方程式

  B、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物质完全燃烧的式子

  C、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D、热化学方程式中,△H可能是“+”,也可能是“-”

  6、加热一种在常压下沸腾着的液体,液体温度会( )。

  A、升高 B、降低 C、保持不变 D、不能确定

  7、1 mol C与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CO和1mol H2,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反应热是( )。

  A、△H=131.5kJ B、△H=-131.5 kJ

  C、△H=131.5 kJ/mol D、△H=-131.5 kJ/mol

  8、已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氯气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 ,形成1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Q1 +Q2>Q3 B、Q1+Q2>2Q3 C、Q1 +Q2

  9、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将等质量的硫分别在足量的纯氧气中,空气中燃烧,设前者放出的热量为Q1,后者放出的热量为Q2,则Q1和Q2相对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Q1=Q2 B、Q1>Q2 C、Q1

  10、在烃分子中去掉2个H原子形成一个双键是吸热反应,大约需117 kJ/mol热量。但1,3—环己二烯失去2 个H原子变成苯是放热反应,反应热数值是23.4kJ/mol,以上事实表明( )。

  A、1,3-环己二烯加氢是吸热反应 B、1,3-环己二烯比苯稳定

  C、苯加氢生成己烷是吸热反应 D、苯比1,3-环己二烯稳定

  11、对于一个放热反应,已知产物的总能量为70kJ,那么反应物的总能量可能是( )。

  A、20 kJ B、30 kJ C、70 kJ D、80 kJ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13、已知:C(s,金刚石)=C(s,石墨)△H=-1.9 kJ/mol

  C(s,金刚石)+O2(g)=CO2(g) △H1

  C(s,石墨)+O2(g)=CO2(g) △H2

  根据上述反应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H1=△H2 B、△H1>△H2 C、△H1<△H2 D、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14、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和稀硫酸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15、25 ℃、1 atm时,1 g甲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同时放出22.68 kJ热量。下列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CH4O(l)+1.5O2(g)=CO2(g )+2H2O(l); ΔH1=-725.8kJ/mol

  B、2CH4O(l)+3O2(g)=2CO2(g)+4H2O(l); ΔH1=+1451.6kJ/mol

  C、2CH4O+3O2=2CO2+4H2O(l); ΔH1=-22.68kJ/mol

  D、CH4O(l)+1.5O2(g)=CO2(g)+2H2O(g); ΔH1=-725.8kJ/mol

  16、在一定的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2CO(g)+O2(g)= CO2(g) ΔH=-566 kJ/mol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

  由1 mol CO和3 mol 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是( )。

  A、2912kJ B、2953kJ C、3236kJ D、3867kJ

  二、填空题

  17、氢气和氧气的混合体遇火即发生爆炸生成水;水在1000℃以上持续加热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1)H2和O2 化合生成H2O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H2和O2 的总能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总能量,此反应中化学能部分转化为 。

  (2)水在高温下分解的反应为 反应,反应中的热能转化为 能,电解水的过程是 转化为 的过程。

  18、把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0 g投入盛有500 mL、0.5 mol/L的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可用下图所示的坐标曲线来表示。

  (1)曲线0→a段不产生H2的原因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

  (2)曲线a→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

  (3)曲线c段以后,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

  19、(1)实验室制氢气时,若向稀硫酸中加几滴硫酸铜溶液,则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该反应中硫酸铜 催化剂(填:是、不是)。

  (2)单独加热氯酸钾,产生氧气的速率小,而将少量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混合共热制氧气,产生氧气的速率明显加快,该实验中高锰酸钾 催化剂(填:是、不是)。

  (3)医用双氧水清洗伤口时,伤口表面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 ,起催化作用的是 。

  20、(1)据理论计算,如果分子之间的碰撞每次都能发生化学反应的话,那么,在通常情况下,以体积比为2:1混合的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就会在瞬间反应生成水。但实际却不是这样,这说明了什么?

  (2)如果点燃气体或对其光照,则反应瞬间完成,你认为这些条件改变了什么?

  (3)如果向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插入了铂丝(催化剂),则会产生爆炸。你认为从反应原理上讲,铂丝改变了什么?说明理由。

  21、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先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 mL盐酸于试管中。据此回答: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 。

  (4)由实验推知,氯化镁溶液和氢气的总能量 (填:大于、小于、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22、0.3 mol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 kJ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又已知H2O(l)=H2O(g);ΔH=+44 kJ/mol,则11.2 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kJ。

  23、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ΔH=-92.4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H2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4 kJ。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D 3、D 4、C 5、CD 6、C 7、C 8、D

  9、A 10、D 11、D 12、AC 13、C 14、C 15、A 16、B

  17、(1)放热 大于 热能 (2)吸热 化学 电能 化学能

  18、(1)铝片表面有氧化膜;Al2O3+3H2SO4=Al2(SO4)3+3H2O

  (2)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3)硫酸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19、(1)不是 (2)不是 (3)2H2O2=2H2O+O2↑ 酶

  20、(1)碰撞是发生反应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2)通过点燃或光照,对反应体系提供能量,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提供有效碰撞次数,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3)铂丝作为反应的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得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明显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

  21、(1)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烧杯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2)镁与硫酸反应放热,使烧杯中的液体温度升高,从而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

  (3)Mg2++2H+=Mg2++H2↑

  (4)小于

  22、B2H6(g)+3O2(g)=B2O3(s)+3H2O(l); ΔH1=-2165 kJ/mol;-1016.5 kJ

  23、因为该反应属于可逆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会达到反应限度,不能反应完全,故放出的热量会小于92.4 kJ

化学教学设计12

  一、研究新课程,制订新计划

  根据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结合浙江省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化学)强调考察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形成对新课程中浙江省理综化学高考要求和命题原则的认识:新课程下的化学高考将更加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将会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突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突出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段式进度安排,复习过程有层次。

  3月上旬,完成第一轮复习。根据〈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5个模块的不同类别(2必修+3选修)(18选6模块的复习全段统一安排,此不纳入)。确定了一轮复习的主线“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实验”,其中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三个模块比重深广度适当加大,基本理论中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2个必修模块中的元素化合物部分比重深广度适当降低。

  3月上旬至4月中旬,完成第二轮复习。复习内容以专题复习为主,训练以专题+综合并行。就各个重要知识点,我们都将重新深入思索,加强指导和增加训练量。同时尽量通过对高考题目和出题形势的研究,使学生更明确这些板块的知识内容和考查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空间的发挥。

  5月上旬开始,进行第三轮复习,以综合模拟训练为主,以查缺补漏为辅。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复习效率

  总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说明为指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在内容上:详细研究“浙江省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化学)中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比较新、旧课程高考知识点内容与要求的变化,“去旧迎新、组合调整、重点到位、难点突破”。(比如:胶体、元素化合物复习等)。

  在策略上:复习课上除了要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教材资源的多重价值,还需要积极进行“提高复习课有效性的研究”,开展多层面的有效合理复习,使学生在复习中掌握化学核心知识,在应用中巩固基础自主建构认知,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提出:以重难点为突破口,进行“探究式专项研讨复习公开课”,发挥校本教研的合力,寻找更有效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方法。

  三、创新编写资料,提高备考质量

  复习资料“贵精不贵多”。

  (1)、利用老高三资料,分块负责编写适合温州中学学生用的一轮高三化学总复习同步练习

  分块化学高考一轮总复习分工表(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内容

  1.化学用语

  2.物质的组成、分类与变化

  3.无机反应规律

  4.氧化还原反应

  5.离子反应

  6.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佛加德罗常数

  7.溶液的浓度分散系

  8.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9.原电池与化学电源

  10.电解及其应用

  11.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

  12.周期表和周期律

  1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的多样性

  14.化学反应速率

  15.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16.化学平衡及移动

  17.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

  18.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9.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20.盐类水解平衡

  21.沉淀溶解平衡

  22.综合运用

  要求:

  ①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②新增考点、知识点汇总,不必要的可删除的“经典”知识点汇总

  ③《高考总复习导引》、《3+2化学》习题及答案纠错

  ④编写同步练习,参考老高三提供的资料,“做、编、改”三段式,最后汇编成《温州中学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作业本》。“做、编、改”三段式说明:先细做老高三提供的相应资料;再根据高考说明、09高考试卷、学生实际情况、本组同伴协商精编同步练习;全段学生演练后,本组各位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集体讨论修改部分,编写老师最后综合意见完善修改,定稿。

  ⑤复习、测试卷各一份。同步练习学生认真训练,教师及时批改:帮助学生落实答题规范,发现学生知识错漏点和能力缺失面,调整课堂节奏认真进行质量分析,采取后续措施,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总结,提高能力。

  (2)、用好《高考总复习导引》、《3+2化学练习》,提前删除怪题不考题,修改错题错解。保证学生精练高效,不浪费高三学生的宝贵时间。

  (3)、每月综合“一练一考“。每月根据复习内容及时搜集各地最新试卷,整合出一份综合练习卷和一份综合测试卷。练习卷周末随堂练,可批改再评讲。测试卷全段统一测试,集体阅卷,再分析讲评。

  (4)、从12月底开始进行理科综合(化学)训练,其中未复习到的内容考题难度适当降低。

化学教学设计13

  教学重点:

  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初三化学《过滤和结晶》教案 —— 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

  教学难点:

  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 第四节 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

  二 结晶

  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化学教案《初三化学《过滤和结晶》教案 —— 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过滤时,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

  小结:

  作业:课本142页习题1、2、3

化学教学设计1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常见的酸和碱及后面单元中盐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的精神内涵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手,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部分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今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选自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本节课主要介绍盐酸、硫酸等常见的酸的相关化学性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课程以同类物质中典型物质盐酸、硫酸为例,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从特殊到一般,得出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盐酸、硫酸这两种实验室常见的酸在前面课程中已经接触,并不陌生,但对于他们的化学性质了解的不是很全面。氧气,碳及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及溶液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帮助,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深刻的认识,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探究实验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或实验中的现象来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问题提出并回顾结合之前学习内容,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解决。

  (2)多媒体辅助法:

  用投影仪显示有关实验结论,通过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等加强学生视觉感受。

  2、学法指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猜想、设计、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得知识。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的化学性质,并能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化学性质的探究比较,培养学生回忆、类推,归纳和小结的能力,初步学会从特殊到一般思维认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猜想,学会尊重他人的`见解;

  (2)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敢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根据实验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三、练习,强化酸的化学性质;

  环节四、课堂小结。

  八、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

  1、酸能使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3、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化学教学设计15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

  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 合作、学会评价。

【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化学的教学设计04-11

化学教学设计12-13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11-13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10-13

关于化学教学设计案例03-27

化学实验教学设计12-16

《化学式》的教学设计03-17

化学键教学设计06-20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