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
为增强本节课的兴趣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的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缺乏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考虑: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二、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根据吗?
三、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详细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四、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
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活力,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2
钱塘湖春行全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意象深刻,所以,也成了白居易描写春景的代表作。
一、教学设想。
1、课堂理念: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如何让学生为之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如何让学生达到最佳的求知状态?我想: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在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孩子阅读古诗的方法从而精心设计课堂。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2、课堂思路:针对以上思考,我想具体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a放声朗读,培养语感,感受诗歌音韵美和形式美。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告诉我们“熟能生巧”。这是一种熏陶更是一种积累,读的多了,我们在文学、语文、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古汉语能力等等方面都将会得到长足的进步!所以,多读而且是放声朗读是孩子们学习古诗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b倾听配乐诗歌朗诵,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意境美。“诗”,“诗歌”最初就是和乐而歌、和乐而作的。因此诗歌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倾听配乐诗歌朗诵,再次感受并加深对古诗音韵美、节奏美的欣赏。古诗语言凝练生动、言简意丰,其遣词造句更是高度精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感受诗歌文字的精妙;同时更要做到“披文入境”,通过有声的文字迅速把孩子们带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中。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我们可以采用较为直观的配乐诗朗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感受并体验着诗人的情感变化。
c改诗成文,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诗歌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比较阅读能力。在孩子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后,我们可以让他们尝试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文字来表现。改写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孩子们可以对照诗歌把自己听到的诸多意象及其特点用语言文字展示出来。对于《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尤为有效。孩子们可以抓住“寺、亭、水、波、云、莺、燕、树、泥、花、草、湖、马蹄、游人、杨树、沙堤”及其特点来描写。面对这样美妙的画面,诗人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春天的“爱”还会有人不理解吗?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理清思路和顺序,再背诵全诗就轻松自如了。
还有,在学习《钱塘湖春行》之前,孩子们已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因此,可以把两者对比,感受古诗与现代散文的区别,体会诗歌语言的简练。或者尝试拿自己的文和大家之作比一比,感受阅读积累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适时肯定孩子们改写是成功的,并鼓励孩子们写作好文章就是从这样的改写,仿写,积累开始的。
二、教学实施。
1、教授目标:
a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b品味、赏读诗歌形象的语言并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目标:
a熟读成诵。
b从感受诗歌画面入手,进行诗歌赏析。
3、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味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4、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
5、课前准备:学生不做课前准备。
6、教学方法:点拨法、自主学习阅读背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星竞猜,根据学生特点,激起学习兴趣)。
教师导入:今天有这样一位名人做客我们的语文课堂,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幻灯片逐条显示:国籍:中国;民族:汉;职业: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山西太原;要成就: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倡导新乐府运动。代表作:《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别名:诗魔、香山居士、白乐天。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标,指导学习)。
1、熟读成诵;
2、抒写诗歌中描绘的春景图;
3、赏读诗歌。
三、读与听(落实字词,培养想象力,提高朗读能力)。
幻灯片朗读提示: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自行放声朗读,圈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莺燕啄没蹄阴堤。
2、齐读。(检测字音和节奏)。
3、听配乐朗读录音,做好字音、节奏笔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押i韵,韵脚:低泥蹄堤。
4、想象诗歌中的西湖美景,请学生代表模仿录音朗读。
幻灯片朗读提示:读懂内容,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5、闭上眼睛,再次听读录音,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四、写与说(培养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把你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参照诗歌,补充自己的文章。
3、比较自己的文章和诗歌,说说谁的词语运用更准确?谁的画面更丰富?更美?
a、顺序:点面结合:孤山——孤山寺——贾亭——西湖湖面——莺歌燕舞(环境—景);湖东花草——白沙堤(景—环境)。
b、意境:景物特点鲜明,用词准确,突出早春特点;水面:初平云脚:低;莺歌燕舞:“早莺”和“新燕”是“几处”和“谁家”。
c、画面:色彩纷呈,动静结合,修;想象各种事物的貌状:“绿杨”,“水面”,“树”,“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比较古诗《钱塘湖春行》和现代散文《春》,说说两者的共同处和诗歌的特点。
共同处:
a、写作手法:情景交融,即景寓情;
b、情感一致:热爱大自然。
诗歌特点:语言凝练,形象生动,意境优美,音韵和谐。
五、小结: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全诗借“行”字贯穿全诗,我们亦能通过诗歌凝练平实的语言,看到了诗人描绘的一幅生机盎然的钱塘湖早春景致。面对此景,诗人“最爱”还不足。
诗歌的美就在其语言音韵美、形式结构美、画面意境美、诗人情感美。
六、作业(迁移)。
试着欣赏。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词句。
3.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西湖风景和赞西湖的诗词,配乐《西湖春》,导入新课。
二、初读全诗:
请学生朗读本文。生读生点评。注意朗读节奏的划分。七言诗的节奏可以采用四、三节拍,也可采用二、二、三节拍。本首诗可采用二、二、三节拍。请学生读诗。找出诗中的韵脚,在读诗一遍。集体朗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ī)水面/初平/云脚低。
(d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n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t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三、研读全歌:
1.读诗题,说说诗题告诉我们什么?它可能会表达什么感情?
2.出示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首联中哪些地方紧扣了“诗题”?
明确:水面“初平”,河水才刚刚涨满,“平”写出了江浙一带的地貌特征,如果是山区就没有这样的特点,、“云脚低”看出了视野开阔,无高山阻隔。
(2)如果我们这首四联八句诗压缩为首尾两联四句好不好?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明确:没有描写的景色。
(3)作者颔联、颈联为写景的`佳句,具有画面感。请同学们读一遍,边读边展开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色。大家从诗句里读出什么景象?
(4)如果将这七言四句诗换成五言诗大家是怎么换的?如果将这八句中的词语调换顺序你会怎么调换?出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分析比较: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
分析比较: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深草已能没马蹄,红花渐欲迷人眼。
(5)这几句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
板书: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马蹄。作者抓住春天的独特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6)我们再看这样一些诗句,从春天的景物中看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相同的景物却可以表达人的不同情感。中国古典诗歌大多以抒情为主,但是,情是难于直接描写的。于是诗人便通过景来表现情,把难以直接描写的情融于视觉的景中,二者交相融合、渗透,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这种用来寄托人的情感的客观景物就是意象,这种情感与景象结合画面就是意境。它是人的情感和景物瞬间结合的产物。诗以意境为上,王国维曾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
3.出示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情感的流露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最爱”。“行”字扣题,而且诗人放弃马步行,更能看出诗人对美好景物的观赏,但是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呢?还在那个“绿杨覆盖的白沙堤”,具体没有再去描写这里的景色,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之美,这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
四、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景: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马蹄
情:意外的惊喜
意境:表达诗人对西湖的早春的赞美之情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2、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在天上天堂最美丽,在人间苏州、杭州最美丽。说到杭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西湖,今天我们学习的《钱塘湖春行》就是白居易游览西湖时写下的名篇,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下面,我们就随着白居易去西湖赏玩一番。
二、诵读感知
学习古诗,一定得多读,那么诵读古诗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请一生试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明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争”、“啄”应读得轻快些、有活力些,谁家应读出疑问语气,最爱句应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注意刚才的几个要求。
三、理解内容,还原画面。
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得什么时候的西湖吗?——早春。你的依据是?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依据。提示:可抓住体现早春特点的词语。
预设:初平:初,刚刚,春水不是很大,刚刚使得水与堤岸齐平,从水初平可看出是早春。
几处:而不是处处,说明莺的数量不多。
早莺:早来的莺,也写出了是早春。
谁家:这里是某家或者某几家的意思,而不是每家,家家,也写出燕子数量之少,体现早春。
新燕:刚从南方过来的燕子,写出这里开始变暖,体现早春。
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黄莺争着栖息在朝阳的树枝上。从早莺的这一行为可以看出是早春。
啄春泥:燕子啄泥是用来筑巢,也写出了燕子新到,体现早春。
浅草: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颜色不深或者指草短小,一个浅字即点明早春的季节。
才能:刚刚能,写出草不高,侧面点明了游行在早春。
没马蹄:没,在这里是遮没的意思,草还没有长高,所以刚能遮住马蹄。
渐欲:渐,逐渐的意思,欲,想要,将要的意思,写出花儿将会越开越多的情景,这里也能体现早春。
(过渡)同学们找得都非常好,我们知道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首诗白居易所描绘的早春之景中,每句都有优美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示例,用下面的句式来描绘画面。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看到了诗人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从孤山寺的北面出发,一会儿走到了贾亭的.西面,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开阔的场面,平坦的湖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辽阔。
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用句式来描绘画面。
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四、析手法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知西湖的景色十分美,由此诗人喜欢这里,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爱/最爱)对,本诗就是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之情。我们来齐读最后一联,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何作者能把这首诗写得这么美这么好?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写作手法来分析这首诗歌。(小组讨论,一会交流。)
1、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描绘了早春的一派生机,注重炼字,“争”、“啄”使得这一画面更具有动态感。
2、运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之景的喜爱之情。
3、景中寄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争”字寄寓着诗人对早莺的喜爱之情。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赋予鸟以人的特性,写出了鸟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5、动静结合,诗人写了动态的早莺和新燕,写了静态的浅草和春泥,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6、按照一定的顺序而写,本诗按照诗人的游览顺序完篇,从孤山寺出发,经由贾亭,最后到白沙堤,这样写使得全诗条理清晰。
7、具有色彩美。诗中虽没有明写色彩,却处处可让读者想见色彩。如:水:清澈的。云:白的。天:蓝的。草:绿的。马:白的。
总结: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好,写得美,原来是运用了如此多的写作手法,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如果也能适当的使用一些写作手法,一定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五、再读感受
这首诗讲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有则共同探讨)那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去感受西湖之美,去感受诗人对西湖的喜爱。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及诗文。
2、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200—300字的短文。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终究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 (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5分钟)
师:西湖风光确实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1、简介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着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 (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2、课下积累
师:《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所作。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啊,在此地做刺史的可以说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应当就是白居易和宋代的一位大文豪?是谁呢?他就是苏东坡。无独有偶,苏轼也曾写过描绘西湖的传世佳作。有谁知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他们灵感,更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久的诗意啊。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也记住他们千古传颂的诗歌。
师:你还能说出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出示目的:(1分钟)
师:欣赏完这两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大家请看大屏幕!目的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到达目的?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到达目的!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6分钟)
1、师:有了目的,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师:如今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假设有过失,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6、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如今,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可以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五、译一译通晓诗之意(5分钟)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如今我们面前,如今假设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教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师备案: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可以遮没马蹄。我最喜欢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六、品一品探寻诗之妙(6分钟)
1、师:从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教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已经充分的建立起来了,下面我们进展第三个环节,教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幻灯)品一品探寻诗之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考虑:
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风光?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答复,比谁答复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2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a。让多名学生答复,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
答案:
1)水、云、莺、燕、花、草;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活力勃勃刚刚没过马蹄。早春学生进展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在此环节中,如遇到学生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赏析。“几处”。“谁家”,改“处处”、“家家”好不好?为什么?文章写的是初春“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假设换成了“处处”和“家家”,那就不是描绘的早春之景了
师:大诗人白居易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是因为他极为讲究对语言的锤炼。
2)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的早春之景。那么诗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啊?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妙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欢之情。从尾联可以看出。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喜欢和赞美之情
师:让我们再读诗歌,一定要读出对西湖春天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这一过程,板书)
七、想一想感受诗之美(8分钟)
师:通过同学们刚刚对诗歌的理解品读,我们一定会感觉到: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如今我们面前。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根据教师的提示,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钱塘湖春行
首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颔联:……
颈联:……
尾联: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风光。这里绿柳成荫,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生: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
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渐渐的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马蹄。
师:哦,同学们描绘的春景太美妙了,让我们再次陶醉其中了。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呢!八、背一背积累经典诗作(3分钟)
1、师:同学们,积累古诗词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自背
3、检查背诵。
4、学生齐背。
九、比一比体会诗之异同(5分钟)
师:春天是美丽的,古往今来,多少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绘春赞春的美文佳
作。下面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一遍!
阅读韩愈的《早春》,试从所描绘的景物及所抒发的情感方面比较异同。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师:除此之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春的古诗词佳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唐)杜牧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唐·贺知章
十、完毕新课(1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完毕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
不要忘记妙笔生花的白居易;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共同学习。谢谢大家!下课!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6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赏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赏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情境导入
老师读小学时从课本中了解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中学一毕业就和父母一同去了苏杭二州,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那里的景色,我暂且不去评价这句话的真实性,下面先把我们当时拍下来的景给大家看,让你们自己去亲自感受一下那里的景色究竟有多美! (课件展示图片)
用一个成语谈谈感受好吗?(大饱眼福,美不胜收)的确美极了。那大家还想不想进一步观赏一下西湖风光呢?好,满足你们的愿望。
这节课,老师就陪大家到风光旖旎的西湖,也就是钱塘湖游览一番,我们请曾经担任过杭州刺史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做咱们的导游。让他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西湖,游览西湖。现在我们就跟随白居易进行“钱塘湖春行”。(板书)
【讲授】作者、背景简介
解题: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不言而喻“钱塘湖”交代了游览的地点,除此之外从诗题中我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时间是在春天,事件是出游。
作者白居易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读过他的许多诗,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来了解一下他。谁愿意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导游?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歌最多的一个。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3、背景介绍。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不禁被它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去游览了,那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吧。
【讲授】初读诗歌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诗歌,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2、现在大家就大声自由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试着体会诗歌情感。
3、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美感,读出韵味。
【讲授】理解诗意
刚刚我们已反复朗读了诗歌,下面咱们来具体观赏一下诗中描绘的这些美景。看看围绕着诗眼“春”,诗人重点勾画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大家先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内容。
这两句写了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景色。(板书)随着诗人的脚步,我们能看到哪些景物呢?有水、云。(板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广阔的水面和低垂的云脚,似乎还能看到岸边植物的倩影映照在光滑的水面上,让人看了不禁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大家不妨闭上双眼去静静地体会!(播放鸟的叫声)咦,什么声音?鸟鸣声。哪里来的鸟鸣,让我们随着声音走近去看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大家看到了什么景象?
随着叫声,我们看到了两种可爱的小生灵!他们是——莺和燕。(板书)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上枝头去歌唱,也许刚才正是它们在一展歌喉呢;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了衔泥筑巢,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了。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啊!从这一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带我们游览的正是哪个时节的景色?早春
其实早春的勃勃生机还不只这些呢,还有缤纷多彩的春花和浅浅的春草。不信你看!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是繁乱的、缤纷多彩的小野花。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色?
这两句写的是花草(板书),着重写诗人的感受,他骑着马,感受到马儿在浅浅的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不知不觉便沉醉其中,不愿醒来,更不忍离去,仿佛这样的美景永远都欣赏不够。
所以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最喜欢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杨阴里白沙堤。”那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板书)
“行不足”就是看不够游览不够的意思,说明这湖东的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哪两个二是作者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呢?“最爱”
此时我们眼前所见的这座堤岸就是白居易笔下的白沙堤,是为储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造的,因为最初以白沙铺地,所以称为白沙堤。现称白堤或断桥堤。
从这一联诗中我们能读出诗人对它独有的偏爱。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见过那么多美丽景色的白居易会最爱这白沙堤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景色之美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被这为民造福的白沙堤所触动,想到它能福泽百姓,才对它钟爱有加。其实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好事,后人将白沙堤称为白堤就有纪念白居易的意思。
刚刚我们已经随着诗人的脚步欣赏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他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物的呢?按照“行”的顺序——也就是游览的踪迹“游踪”,从全湖的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板书),写了这一路所见的景色,使得整首诗的结构十分严密。
现在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那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这回老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请同学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并体会诗人置身其中时所蕴含的情感。
(先自己体会,再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了?对西湖早春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
【讲授】赏析诗歌
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啊?一字概括——美!哪里写得最美?下面就分小组交流一下,你觉得诗中哪句写得最美?哪个字或词用得最妙?并说明原因。(课件出示问题)
1、首联:
“水面初平”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眼前是一片广阔而又静谧的湖水,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西湖水墨图。
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2、颔联:
“早”、“新”这两个字,写出人们初见莺燕时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正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人们捎来春意的.使者。
“暖树”是向阳的树枝,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黄莺之所以争抢着飞上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它们还有些惧怕春的寒意;加上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温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慢慢苏醒过来。此时不知谁家的燕子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体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简直把小燕子给写活了。
大家注意了,(课件)诗人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处处莺歌燕舞的时候,可见作者使用语言极有分寸,而且因为少而更带有欣喜之情。
3、颈联:
“乱”字,使我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的《春》中的名句,他是这样描绘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给“乱”字做了最好的诠释,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花的生机勃勃。
“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才从土地里钻出来,还嫩嫩的、绿绿的,刚能遮没马蹄。大家能不能联想到比这更早的时候草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曾经学过的其他描写早春草色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来以前的知识大家掌握的很好,这正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
4、尾联:
“绿杨阴里白沙堤”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一片嫩绿掩映下的白沙堤像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令人陶醉啊!
5、总结:
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整首古诗使用的虽然都是极其普通的字眼,但这些字其实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过的。春水初涨与堤岸齐平、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就是这样一些看起来普通的字眼,却把西湖早春景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大家想一想,让景色生动传神原因,除了诗人语言的魅力以外还有哪些呢?他对景色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眼前这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呢!看来咱们请这位导游来为我们介绍西湖美景,真是个明智的选择!
下面同学们就自由品读诗歌,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根据刚才我们游览的整个路线,争取把整首诗背诵下来。
有感情齐背。
【讲授】小结
(课件出示诗歌)我们来纵观整首诗,诗的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作者从孤山寺北面写起,至白沙堤为止,写了不同的初春之景,我们读这首诗,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美景的感觉。
【讲授】拓展
其实呢,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在杭州做过刺史的可以说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应当就是白居易和宋代的一位大文豪?苏东坡。无独有偶,苏轼也曾写过描绘西湖风光的传世佳作。有谁知道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像这样描绘西湖湖光山色的诗篇还有很多,课下大家可以查找并积累一些。正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这些文人创作的灵感,也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
【测试】堂堂清
1、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句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生动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画面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作业】课后作业
我们家乡的风景虽不及西湖美景那样令人沉醉神往,但也别有一番韵味,更值得我们去喜爱和欣赏。只要我们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的怀抱,用我们的慧眼去捕捉身边的美,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后同学们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我们眼中家乡美丽的春天!
【活动】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起)
游 水 云 喜
莺 燕
踪 花 草 爱
白沙堤(终)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8
为增强本节课的兴趣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的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缺乏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考虑: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根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详细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活力,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着赏析诗歌。(难点) 3.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丰富文化积累,陶冶情操。
二、教学过程
(一)浏览图片,情景导入。
教师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是我国旅游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今天,我们就跟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去领略西湖的春日美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 作者、写着背景介绍。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著有《白氏长庆集》。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因此又被称为“诗王 ” “诗魔”。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四)掌握七言律诗朗读节奏,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教师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2、再读诗歌,读出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3、三读诗歌,读出韵味。(个人范读)
(五)整体感知:反复诵读,感悟诗歌内容。
1、考一考:看看谁最快,解释诗中红色词的词义。 (1)水面初平云脚低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最爱湖东行不足 ..
2、比一比:看谁最棒
(1)通读全诗,从中归纳出诗人的游踪 。
(2)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是什么时候的'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六) 研读赏析,品析诗歌语言。
品一品:学诗中妙笔,请同学选取喜欢的诗句,描述它所表现的画面,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温馨提示:从修辞、用词等角度分析。)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归纳赏析技巧。
画面描写技巧:
1、找全景物;
2、加修饰语;
3、展开联想、想象加以描述;
4、语言流畅生动。
鉴赏技巧:词性或修辞+作用+作者的思想情感 (七) 拓展延伸。
1、找一找:看谁最有才,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请给大家分享一下。(学生思考后回答)
2、教师归纳总结描写西湖美景的经典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宋】林升 《题临安邸》
(4)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唐】刘禹锡
3、说一说: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结合本诗,请用自己的生花妙语向游人介绍一下西湖的美景。 (八) 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请同学们课后以飞花令的形式搜集有关“春”的诗歌,进行才艺大比拼。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
1、简介作者: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
2、写作背景
三、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
3、男女生共读
四、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小组合作,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
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五、品一品探寻诗之妙
小组合作,从以下三个角度赏析诗歌。
1、赏物像(描绘了什么景物?)
2、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3、体会诗中表达出的诗人情感。
六、想一想感受诗之美
请大家插上想像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
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七、背一背积累经典诗作
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八、作业
完成练习册,背诵诗歌。
九、结束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
的西湖;不要忘记妙笔生花的白居易;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共同学习。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
钱塘湖春行
苏轼
内容:早春景物
语言:生动精炼
情感:喜爱赞美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学情分析及相应对策: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为止,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手段:
为增强本节课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
③了解一定的诗歌基本知识,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3、品读法和比较法
四、教具:多媒体
五、课时: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韩愈看着春雨感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苏轼漫步在江畔“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朱熹更是赞美春天“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抒发自己的抱负。
那么,还会有什么样的春景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感受西湖的别样风情??
2、感知全文,理清游踪
(1)背景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太原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白居易在百姓之间做诗,总是读给年迈的老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如果他们听得懂,就可以了:如果听不懂就改,直到懂了为止。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3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2课时
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
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二)朗读指导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
《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可取之处,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古诗的写作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不足之处,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课中自由探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 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一、备读导入 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一、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二、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三、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四、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
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热爱美、追求美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春天是个美丽,生机勃勃的季节。
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面对春天有着自己的感悟。
1、春天在林黛玉的眼里是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伤感;
2、在李清照眼里是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载不动的忧愁;
3、在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的眼里春景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愤
4、在韩愈眼里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的美;
5、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无限情趣。
6、我们也学过白居易的一首描写春天的词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我们知道了:诗可言志,也可抒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也了解了如何去学习古代诗歌。我们总结出要解读一首诗就要做到以下五点:(出示幻灯片)
二、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被后人称为诗王和诗魔,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的诗歌浅显易懂,我们学过他的《草》《忆江南》,大家齐声背诵。
白居易任杭州剌史。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 。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尽情欣赏钱塘湖的美丽景色。 钱塘湖就是今天的西湖,苏轼曾经也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常说西湖有著名的西湖十景,那么白居易曾经在杭州做过刺史,那么他在诗歌里会怎么样去描写春天的.西湖美景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白居易笔下的西湖春景。(出示幻灯片)
三、初读诗歌,划节奏,注意语气,重音。
1、老师范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i) 水面/初平/云脚低。(di)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ni)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ti)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di)
2、请同学单独读
3、全班齐读
四、再读课文, 欣赏图片,找出诗歌都塑造了哪些意象? (出示图片)
1、请同学回答找到的意象。(出示幻灯片)
2、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请同学来回答,教师补充。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
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马蹄。 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欣赏。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这里绿柳成阴,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往返啊。
五、体验作者锤炼用字的功夫。
(平、低、几处、早莺、谁家、新燕、啄春泥、乱、渐、浅草、才等字的品味)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 1:“平”,初春的雨水使湖水上涨,湖面宽阔,徐徐的春风从湖面吹过,吹皱了湖面。
2:“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
3: 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4:“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
5:“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6:“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
7:“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
8:“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找找西湖春天的色彩吧。 1:绿,绿柳青青。
2:“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3:“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4: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5:云是白的,蓝天白云。
6: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
7: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
师: 从诗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诗人是骑马游西湖的,所以诗里一定提到了“游踪”,那么请大家找一找诗人的游踪吧。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
师:那“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
为什么说“云脚低”?
“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师补充讲解:杜甫有诗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也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师:再思考一下:第
五、六句写了什么? 花草。
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师: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 暗扣标题中的“行”字 。
师:浅草有什么用意?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扣题中“行”字。
师:最后两句是怎么结束全诗的? 用抒情方式。
师: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诗人之所以“最爱”,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师:由此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理解了这首诗。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也描绘了绚丽的春景。比较一下,两者都写到了的春景有哪些呢? 1:春花:乱花渐欲迷人眼。 2:春草:浅草才能没马蹄。
3:春雨:“水面初平”说明已经下过春雨了,再说春草、春花的生长也是因为春雨的滋润。
4:还有春风,诗中虽然没直接写,但骑马游湖自然能感受到春风的和煦。
师:很好,同学们既然能这么比较,那我们能不能把思路拓宽,想想我们还读过哪些描写春景的精美诗句呢?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七、这首诗歌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最喜欢绿杨阴里白沙堤,可在诗歌中却没有写白沙堤的美景呢?
八、学习了这首诗,我们的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描写春天的景物的散文 。 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九、布置作业
大家自学《天净沙 秋思》
1、查有关作者马致远的资料。
2、找出诗中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3、跟《钱塘湖春行》 中的季节、意象、意境、诗歌中的感情进行对比。
4、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1-06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06-08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01-21
钱塘湖春行原文 白居易02-21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原文08-07
《钱塘湖春行》读后感03-07
春的教学设计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