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教学设计1
一、教学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四、课时划分: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夜书所见》,会认写“促”和“深”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怀秋意,思乡念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怀秋意,思乡念旧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怀秋意,思乡念旧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读单元导语导入第三单元的学习:同学们,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走进秋天,到课文中去感受她的美好和快乐。
2.课件出示第9课课本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内容。
3.师导入: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秋风萧瑟的夜晚,有一位叫叶绍翁的诗人,把自己所见到的秋天的景色写了下来。我们现在就一起去看看他写了什么吧。
4.板书课题:夜书所见。(课件链接了诗人的简介,可根据具体情况相机使用)
5.释题: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6.师:作者是怎么描写他所看到的景物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吧。
【设计意图】由课本图片导入,直观明了,自然过渡到对题目的理解,进而进行古诗内容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读古诗,师相机正音。
3.学习生字“促”和“深”。
(1)师板书“促”和“深”字。
(2)请学生拼读并组词。(师强调“促”是平舌音,“深”是翘舌音)
(3)观察并说说写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生“书空”,再在练习本上练写,师巡视指导。
4.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5.全班齐读古诗,男女赛读。
【设计意图】生字的学习要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诗中这两个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存在难点,因此无需过多讲解,能落实书写美观、正确即可。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师:同学们读了古诗,对古诗的内容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学生说一说,相机了解学生的学情)
2.师:当我们在古诗的字词理解方面碰到问题的时候,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请学生说一说,师再小结: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还可在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等待老师上课的解答。)
3.师:我想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在古诗的下面,就有对古诗字词的注释,什么是注释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再课件出示,补充说明:注释是针对某些难理解的词语的解释,我们在理解古诗的时候,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但也不要生搬硬套,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现在我们就看看借助注释,能不能把古诗弄懂。
(2)课件逐句出示古诗,生读诗句,再结合注释说说自己的理解,有不懂的地方,可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讨论解决,在学生对诗句有整体把握的基础,师通过课件出示整句古诗的解释,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理解。
【设计意图】对古诗诗意的理解,要先放手让学生去质疑,并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最后在对古诗的解释上,要力求整体把握,不做字字对译。
① 课件出示第一行诗句(理解“萧萧”的意思),引导后出示整句解释: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② 课件出示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指导理解后出示解释: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③ 齐读前两句诗,师引导感悟:是啊,秋风萧瑟,在这样一个孤独冷寂的夜晚,诗人看着秋天的梧桐树,想到自己远离了家乡,心里会是多么的孤单。带着这样的体会,你会怎么读这两句诗。(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思乡之情,对于家乡意识并不强烈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很难感同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体会,但也不要太过矫情,学生能理解并读出诗句所应有的节奏即可。
④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课件出示诗句,理解意思,重点体会“知”的意思:料想,猜想)
诗句解释: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⑤为什么看到灯火就能猜到有小孩在捉蟋蟀呢?
师:或许,作者小的时候就是这样举着灯笼和伙伴一起去玩的吧。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不仅想到了家乡,还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把这两句诗朗读一遍。(生齐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课文的插图,容易让学生误解为诗人看到的就是两个儿童在挑动促织,但实际上诗人只是看到了篱笆下的一盏灯火进而猜想到童年玩耍的情景,因此,对“知”字的把握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3)师:带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把古诗朗读一遍吧。(生配乐朗读古诗)
(4)小结提升,领悟诗情。
请学生说说自己读完古诗的感受,师再课件出示,进行小结:古诗写的是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四)深入朗读,熟读成诵。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你能不能现在就想象着古诗描写的画面,把古诗背诵下来呢。(生试背)
【设计意图】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结合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可使学生对秋天的独特文化韵味有更深入的了解。
板书设计: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会认6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会认6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首有关重阳节的小诗(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学生读后猜猜这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
2.师简介重阳节的来历: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3.师创设情境:同学们想象一下,当你过节的时候,能和家人在一起,会不会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是,在我国唐代,有一位叫王维的诗人,他当时只有17岁,却远离了家乡,不能和亲人一起过节。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吧。(课件有相关的诗人简介,可相机链接使用)
4.课件出示古诗,进入学习。
【设计意图】对于从未背井离乡的学生来说,要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是不大可能的,但如果能联系生活,想象平时与家人一起过节的情景,进而想象假如远离了亲人,会是多么孤单啊。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使学生较快进入古诗所描写的场景中去。
(二)初读古诗,质疑问难
1.生自由朗读,再指名读,师相机正音。
2.师:同学们读了古诗,对古诗的内容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学生说一说,相机了解学生的学情)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学情有了充分地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教学的重复、啰嗦,做到课堂的高效。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 出示前两句诗,指名学生读,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交流后课件出示诗意,并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2.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3. 出示后两句诗,指名学生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诗意。(交流后课件出示诗意)
4. 请学生说说读后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5. 齐读全诗,再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全诗的理解,进而体悟古诗表达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对于古诗的理解,不用字字对译,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 生配乐朗读诗歌。
2. 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五)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倍、遥、遍、插,生认读组词。
2.学生观察并说说哪个字较难写,全班交流。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忆、异:声音相同,但组词、意思不同。
逢、遥、遍:写好走之底。
插:右边的书写注意笔顺。
3.练写生字,投影展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出难写字,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也引起学生对生字书写的重视。难写的笔画教师要注意范写,及时指导点评。
(六)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 课件出示两首描写秋景的古诗,生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古诗。
2. 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 思亲
佳节 少一人
古诗教学设计2
一.作者简介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写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四.古诗赏析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常考题型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古诗赏析
(一)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分)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答:“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二)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
传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绍作者。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
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4
一.导入: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道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精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初中三年我们一共学习了其中三十首,【投影】另外还有二十几首附诗,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下面老师就从中点几篇,大家来背一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春望》。
不错的,同学们背得很熟,但中考中让我们背诵整首诗的可能性并不大,它往往是以什么形式来考查我们呢?(名句填空、诗歌赏析)【师板书】
二.背一背: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围绕这两点复习。今天我们仍然采用两组竞赛的方式,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比赛的规则。【投影】师读
今天,我们要看一看哪个组将会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A组有没有信心?B组呢?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名句填空。【投影】说到名句填空,这么多首诗,名句也很多,老师将它们分了类:
首先请A组同学为B组选题,并指名答题。
不错的,都答对了,但你能否到黑板上把它们写出来呢?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下面的同学拿出本子也写一写。
他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错别字?他们应得多少分?
下面请B组同学为A组选题,并指名答题。你也来写一写,下面同学再在本子上写一写。有没有错误?他们应得多少分?好,不错的,两组打了平手。我们再来看看其余的题目,一起来回答。
很好,通过第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学习诗歌,首先得把它背上,不但要背熟,而且还要会写。因为只有会写了,才能把中考中的名句填空的分数收归囊中,对吧?!
三.品一品:看谁理解得深,理解得透。
当然,学习诗歌,记忆是基础环节,真正要把握这首诗,还要能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盐城市中考中一道诗歌赏析题【投影】
请看题,老师把这道题读一遍,同学们看看应选哪一个选项。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选B呢?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答案。
不错的,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很强,一下子就把这道题做出来了。这只不过是牛刀小试。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抢答题,谁先举手谁回答,答错了机会让给另外一组。【投影】
经过上一轮的自由抢答,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得分。A组多少分?B组多少分?这一轮A组胜出。B组要加油啊!有没有信心在下一轮中超过他们?(有)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四.想一想:看谁归纳得好,归纳得妙。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这些题目都是从哪些角度出题的?我们把它们归纳出来,以后自己复习的时候就有章可循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有没有谁来补充。
同学们说得很好,赏析诗歌无非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请看大屏幕。【投影】
把握诗歌形象
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
五.练一练:看谁运用得精,运用得活。
知道了赏析诗歌的一般角度,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同学们作一回中考命题老师,分别就《望岳》和《杜少府之任蜀川》为对方出三道题,注意出题的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并整理好答案,时间5分钟。
时间到,先请B组出题,A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A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
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答一答。
下面看A组的了,A组出题,B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B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请同学们再答一答。
不错,两组同学表现的各有千秋。出题者出得好,题题都问到了点子上,都问到了诗歌赏析的关键之处;而答题者答得更妙,句句都答到了位,答得对方心服口服。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得分情况。最终A组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让我们同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但是B也不要所馁,下一次我们有的是机会。
六.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了解复习诗歌的一般方法,也了解了诗歌常规的命题角度,其实也学会了自我复习诗歌的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一方面要将所学的诗歌能熟练背诵默写,并加以理解。另外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自选一首诗,编三道诗歌赏析题,然后我们汇编在一起,打印出来,做个练习,看看谁能做得最好。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 畔 帐 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
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 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方法自学这首词, 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 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 ,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 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 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古诗教学设计6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雨后》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苏轼是我国宋朝著名的大文学家、大诗人,他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学过他写的诗吗?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苏轼写的诗歌,《饮湖上初晴雨后》(同时板书)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可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你去过吗?说说西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那么,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纲学习。(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3、(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潋滟”“空蒙”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4、打开书,翻到60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1、通过自学,你已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随着大家的联想,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晴揽湖光,只见湖面波光闪闪,明艳妩媚;雨观山色,又见水雾迷蒙,飘飘渺渺,是另一番奇景,难怪作者要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比喻西湖。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4、(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5、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6、(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7、你们想亲眼看一看西湖的景致吗?
8、(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晴”、“雨”。)
9、现在,你们面前就是西湖美景,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10、(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11、诗中第一句写景,第二句议论,表达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作业:完成背诵。
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
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3、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4、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2、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教学设计8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下来。
2、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下来。
2、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四、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测评
1、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3、读生字:塞箬蓑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一)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二)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达标测评(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并尝试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2、预习《麦哨》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范成大(宋)张志和(唐)
绿白耕耘山鹭
鸟雨生机各当家劳动场景花水鱼悠然自得
闲人少繁忙未解斜风细雨情趣盎然
才了……又学种瓜渔翁不归
【教学要求】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2、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古诗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古诗教学设计10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育。古诗词当中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古诗词三首》是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想象吟诵、入情吟唱、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积累其它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6、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难点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一、围绕单元主题导入新诗:
1、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回忆本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来理解这首古诗。
2、题目就是诗的眼睛,看到题目,你知道了哪些?
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田园,去感受江南水乡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1、交流方法: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正音:多音字:卷、了 生字: 蚕 、桑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再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全班齐读。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充分的朗读为正确地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1、交流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处理方法:(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古诗打下基础。
2、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3)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写人。
3、整体理解古诗: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你从诗中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4、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次走进古诗,自由朗读。
四、别出心裁──悟意境
1、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引导学生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
2、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⑴ 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⑵ 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 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学生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学生看画面,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之后再积累更易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七、板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11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咏春的诗句。
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录音带、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的情景。那春天拂晓在作者笔下是
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些古诗。
二、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学生试读古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知 晓 眠 闻 落
2.根据拼音试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在读音时应注意的问题。
3.检查认字情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出学生读。
4.只认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记住字形。在记字形时要讲究方法,同学们有哪些好方法请说出来。
5.记往了这些字形,那就要会写这些字。教师在黑板上写这些字,学生仔细观察。要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晓、 闻、 眠、 落、
三、朗读指导。
1.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然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进行示范。学生听一次后,请想想你联想到了什么?
2.在朗读时,语速成稍慢,学生跟着朗读诗歌。
四、扩展活动。
永春的诗不少,学完《春晓》后,请再积累几句写春的诗句。
等闲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一首写春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唐诗《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3.学生试读课文,体会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找出其中的生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
丽 泥 沙 暖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的.?
3.认读并练写这几个字。
4.老师指导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刚才同学们从画面上就看出了本首诗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那么就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喜欢、赞美)
2.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富有春天特色的景物?
春风 花草、 冻土、 燕子 鸳鸯
2.从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春天的感情
古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这首诗中的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意境;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意境:乡村四月浓浓春意和优美景色,人们忙于农事而心情愉快的境界。
教学方法
1、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诗意;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 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4、 朗读、背诵与默写相结合。
教学准备
1、 电教版:教学课件、教学录音带
2、 普通版: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乡村四月》的学习,原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2分钟):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啊?谁来背一背。同学们知道的很多,背的也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它是宋代翁卷写的.“乡村四月”,看他是怎样写的。(板书诗题:乡村四月)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展示原文。指名朗读古诗。让同学评一评读的好不好,有没有错误。(3分钟)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节奏、语气,读诗应把握的感情。(5分钟)
节奏:223
语气:轻松愉快
感情:读出古诗的优美、轻快、明朗
3、学习生字(2分钟):
了:读 liǎo ,结束的意思。
蚕:读 cán ,上下结构,由“天”“虫”两字合成。
蚕是蚕蛾的幼虫,能吐丝。
4、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个别词语可作补充解释(5分钟):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补充:“白”在诗中指的是水。人们习惯上把透明物体叫“白”,比如“白酒”、“白开水”等。“川”在诗中指灌满水准备插秧的稻田。)
子规:杜鹃鸟。(补充:也就是布谷鸟,大通农村所叫的“长高虫”。)
才了:才,刚刚。了,结束。
蚕桑:给蚕喂了桑叶。这里把名词当作动词来用。
5、 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5分钟)
6、 体会这首诗的意境(8分钟)
提问: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生答:绿、山原、水、稻田、子规声、雨如烟)
提问:诗人用这些景物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什么? (生答:描写了“绿遍山原,水满平川;子规声声,雨丝如烟”的景色,表现了乡村四月浓浓的春意和优美的景色。)
提问:后两句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什么?
(生答:忙于农事的事情。表现人们积极务农的劳动热情。)
师小结:说的很好。乡村四月人们很忙,但忙得有目标—“才了蚕桑又插田”;忙得有乐趣—乐在务农,人们都在田里,说说笑笑,干活有劲。这就是这首诗意境的高妙之处。
7、 指导背诵和默写(8分钟)
指导背诵: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事。先记写景,后记写事。 指导默写:指一名上黑板写,其余学生在下面写。写完后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2分钟):
搜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景色:绿遍山原,水满平川;
子规声声,雨丝如烟。
景象:闲人少,(忙人多);
才了蚕桑,又去插田。
教后反馈:
古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让学生自主品读,同桌合作读读听听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
五、练习
1、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北京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3.有感情诵读。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诵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1)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
(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
(1)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
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
“胜”可否换成“似”?
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日出图)
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江花图)
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
(2)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江水图)
(3)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4)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a、 指名读。
b、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
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1)引入作者另一首诗《魏王堤》。
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七绝《魏王堤》
(2)引读体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那么一点儿春意。
(3)再次朗读体会“能不忆江南? ”一句的含义。
4.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赏读白居易其它两首《忆江南》。再次深刻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
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2)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3)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4)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六、板书设计。赞美
忆江南-----------好
词思念
春日
一、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背诵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8-06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03-16
古诗教学设计(15篇)03-14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03-02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优秀05-26
古诗教学设计15篇11-17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10-31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02-14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优秀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