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2 07:09:5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表情、行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小说的重要人物,分析其性格,再归纳主题。

  预习导学:

  1、走近莫泊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 栈桥( ) 煞白( ) 撬开( )

  诧异( ) 牡蛎( ) 别墅( ) 皱纹( )

  褴褛( ) 阔绰( )女婿( ) 嘟哝( )

  3、问题与思考:

  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赏析情节的能力。

  2.学习通过神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神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掘主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家庭,都有父母兄弟姐妹,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常说“血浓于水”“打仗还是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今天我们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看它演绎了一个怎样的发生在一对亲兄弟之间的故事。

  二、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莫泊桑你了解多少?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菲菲小姐》等名篇。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漂亮朋友》等,他是举世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三、整体感知:

  1、关于文章内容不知同学们通过预习以后掌握得怎麽样,老师在这里问几个简单的问题。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我们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要有它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1】怎样概括这篇文章的情节?赶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板书】

  【2】文中有哪些人物?

  下面就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抓住描写这几个人物的部分分析人物的变化,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于勒:挥霍无度经商发财穷困潦倒(浪荡)——(得意)——(沦落)(板书)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的不同方面的变化:

  态度上: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称呼上: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贼,流氓。

  是什么使菲利普夫妇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如果用一个字来归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钱)

  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自私冷酷,唯利是图。(板书)

  文中还有一个“我”,我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哪里可以看出?

  质朴纯真、有同情心(板书)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3、在前面大致理解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下面重点阅读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节的片段,作者在这一部分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同学们是否可以各自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分角色朗读

  请把你找到的那句话结合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读出来。

  同学们都能从人物外在的言行、神态看出他们内在的想法和活动,分析的比较到位,这也是莫泊桑写人物的一个很独到的方法: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去支配人物的语言行动,又通过言语行动去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值得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学习借鉴。

  4、文章学到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在这众多的`家庭成员中,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

  5、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一系列的态度变化,你认为作者想表现怎样的主题?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互相讨论)

  莫泊桑通过塑造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种普通的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那里,金钱主宰了人们的心灵和生活。它使冰炭难溶的人亲密起来,使亲骨肉分道扬镳。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

  6、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可以说十分鲜明,让我们沿着他们的性格趋向作一个大胆的设想。

  如果他们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么样?或当他们乘坐圣玛洛船回到家时,发现那个老水手竟然在他家门口等候他们又会怎么样?

  注意要学习作者的方法,通过人物外在的言行,神态反映内心活动,想象得越夸张、大胆越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播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

  1.读准生字音。(幻灯片出示生字)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与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 (幻灯片出示题目)

  三、研读细节——“称呼”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学生找,教师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3、明确: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4、教师小结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一副对联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出示对联)

  5、学生试拟横批,明确文章主题。

  参考: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四、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

  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2、学生明确:“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表情诵读这些语句。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延伸——金钱观

  1、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几个人物?

  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2、你如何看待金钱?

  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探究文章的主题。

  思考: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主题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结束语: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当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触摸文本,感悟习得语言的精华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所以我的设想是在小说主题金钱说、虚荣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做更深一步挖掘,要求学生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品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真正地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并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在阅读鉴赏中,让学生认识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的社会并不都是弥漫着污浊的铜臭之气。

  一、教学目标

  1.触摸文本,感悟语言的精华,品味作品精雕细啄的语言张力。

  2.初步掌握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个性化地鉴赏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看待小说中的人物,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片断短文。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曹植的《七步诗》。

  教师总结。《七步诗》的内容是哥哥曹丕为了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而残酷迫害弟弟曹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叔叔于勒》则由于弟弟在经济上的穷困潦倒致使手足形同陌路。

  2.复述小说内容

  学生运用小说三要素,结合于勒在三个不同时期,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教师适时板书:

  败——恐怖(祸水)

  富——希望(福星)(语言、动作、神态)

  穷——恐怖(仇恨)

  3.触摸文本、感悟语言

  圈画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结合于勒的两封信,你认为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读、圈画、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个性化的见解。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认识:游手好闲的无赖、善良老实的人、不甘现状热爱生活的人、自食其力的有自尊的人等,只要能依据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4.突破重点、分析鉴赏

  学生分角色朗读37-47节。教师可做朗诵示范。

  小组讨论“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如何,“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师可启发引导,(1)小说组织材料的线索。(2)作者理想希望的寄托。

  让学生理解作者独到的构思。

  教师进一步挖掘,提问: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思夜想的于勒,你能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吗?生活中,你会不会犯于勒兄嫂的错误,如果有,学了这篇小说,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可能有的认为有女婿的原因、于勒的贫穷、菲利普夫妇的经济不宽裕、虚荣心、社会制度等原因,只要学生能依托文本,敢于表述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

  5.精彩语言研读赏析

  学生可自主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或段落。教师有重点地与学生鉴赏评价。

  比如:

  (1)开头写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呀!”,父亲为什么说这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把握曲折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把握曲折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面对滚滚红尘中的物欲横流,有人却玷污了人世间的亲情,亲兄弟形同陌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欣赏一下他笔下的亲情是怎样的呢?

  二、介绍小说文学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三、作者介绍

  莫泊桑: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下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米龙老爹》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四、朗读

  1.听范读,明确字音。

  2.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

  重点讲解:

  ①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② 糟蹋:这里是浪费的意思。

  ③ 褴褛:(衣服)破烂。

  ④ 恭维:为了讨好而赞扬、奉承。

  ⑤ 计较:这里是争论的意思。

  ⑥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而增长。形容发展得很快。俱:一起。

  ⑦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犹豫,不能做出决断。

  ⑧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各:说出。

  ⑨ 郑重其事:形容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五、整体感知

  (一)确定小说的主要人物

  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明确:是菲利普夫妇

  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二)自读思考,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1.围绕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来述说情节:

  (1).从“我”的角度、按照原文的顺序复述。

  (2)从菲利普的角度、按照心理变化的顺序复述。

  2.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3.探究: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

  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

  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六、作业

  抄写巩固字词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字词及小说基本常识导入。

  二、在文中圈画关于“于勒”“菲利普夫妇”和“我”的描写。

  三、分析圈画的描写,分析归纳人物形象

  (一)于勒

  1.了解于勒的经历。

  文章写了于勒的哪些事?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将文中直接写于勒的语句挑出来。

  根据选出的语句,复述于勒的事情。

  参考:于勒是有着这样经历的人:年轻时浪荡败家。中年时闯荡发达,老年时穷愁潦倒。

  2.悟读对于勒的称呼。

  快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评价和称呼。

  明确: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的,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讨饭的,

  3..菲利普夫妇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明确: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恐怖——希望——恐怖、仇恨,这源于于的占钱——有钱——没钱

  5.从他们的变化来看,菲利普夫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贪婪势利

  6.了解了于勒这个形象,你对他有哪些评价?

  明确: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

  于勒只是一个不善理财而决非薄情寡义的人,从他经济稍有好转就写信表示还钱、表达怀念,破产后卖牡蛎而不是回来拖累哥嫂都可以看出。

  (二)菲利普夫妇

  1.分析描写,把握性格特点。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明确:自私自利

  (2)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明确:唯利是图

  (3)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明确:虚荣

  (4)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明确:唯钱是命,虚荣

  (5)不安、瞪、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就……就是我的弟弟呀。……

  明确:冷酷

  (6)“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7)“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明确: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8)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明确: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2.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我们是怎样认识的?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他们在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来体现的。

  归纳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明确:虚荣、冷酷、势利、刻薄,自私。

  3.纳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特征:

  明确: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性格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三)文中的“我”

  1、“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2.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2)心疼叔叔;

  (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3.“我”在整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者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4、小说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①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②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增加亲切感。

  ③ 第三人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灵活叙述。

  四、探究主题。

  1.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是“钱”;变来变去的原因是“钱”;其中不变的还是“钱”。

  2.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造成的。

  小结: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

  五、拓展延伸,树立正确金钱观

  1、你如何看待亲情与金钱?

  明确: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2、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明确: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作业

  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占钱——坏蛋、流氓、无赖

  有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没钱——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2、本课的知识体系

  莫泊桑的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中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学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由此,依据教材要求,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写法、主题等几个问题。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为减轻学生负担,保留兴趣,本课教学不布置预习。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德育目标: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

  三、教学思想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注重知识迁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承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体会主题,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自主讨论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等。

  (3)诵读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情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教法指导

  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作者的感想态度。

  3、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主人公,加深对描写、对比的认识。

  (一)导入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普通法国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看看菲利普一家人有什么喜怒哀乐。(板书: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大屏幕显示: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流传久远,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腐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大屏幕显示:

  拮据:ié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lán lǚ(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àn 牡蛎lì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品味、分析

  大屏幕显示:

  讨论: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设题目的:从分析人物入手,让学生明确人物性格的塑造靠描写和对比。以课题的改变明确主人公。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各个人物在中的作用。)

  归纳、明确:①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我。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菲利普夫妇言行的变化有:于勒贫: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于勒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恐怖——希望——恐怖、仇恨。②不可以。本文的标题能够体现出从“我”的视角看待社会,并且能够表明我和于勒的关系。其他几个标题不具备这个特点。关于主人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观点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本文重点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残酷;对他们的描写刻画用的笔墨较多。观点二、主人公是于勒。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虽然对他多用侧面描写,但正是由于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才有了表现自己本性的舞台。

  (五)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作品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一)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设题目的:重温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

  大屏幕显示: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设题目的:理解本文巧妙的情节,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感悟

  请学生畅谈学过本课的感受、启示。

  ①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②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③对弱者应该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口头想象作文

  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任选一个: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明确: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表达能力)

  (方法设计: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以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再推选三四名较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人与人,人与亲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2、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拮据jiéjū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

  诧异chà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阔绰chuò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问题,完成调查表

  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调查表

  流浪汉于勒主要情况调查表

  姓 名于勒性别男年龄50多岁

  籍 贯 法国哈佛尔

  主 要

  经 历青年时期没钱,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年时期有钱,正直、有良心

  老年时期没钱,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主要社

  会关系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侄女、二侄女婿

  5、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标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后有哪些称呼。

  明确: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

  ↓↓↓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

  小子这个家伙贼讨饭的流氓

  三、师生对话

  话题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为什么前后不同?

  于勒穷富:穷→富→穷

  坏蛋正直的人小子

  称呼于勒流氓有良心的人这个家伙

  无赖好心的于勒贼

  有办法的人讨饭的

  话题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法指导:跳读课文从称呼入手体会其态度的变化。

  明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讨论结构,归纳小说主旨。

  1.分段提示:

  小说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依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自然段)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自然段)高潮——见于勒。

  第四部分(48——49自然段)结局——躲于勒。

  2.归纳小说的主旨: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采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世界,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因贫穷而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五、课堂拓展:

  根据小说内容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或俗语进行评说。

  名人如是说: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名人如是说: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六、课堂总结

  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描绘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穷则兄不认弟的惨象,艺术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七、布置作业:

  练习六。

  1、练习复述《我的叔叔于勒》。

  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情)揭示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

  2、认识菲利普夫妇十足的拜金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局部探究

  1、试找出文中对“父亲”、“母亲”的神态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神态描写: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②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③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

  ④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⑤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

  ⑥结结巴巴地说------

  ⑦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⑧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⑨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小结:生动的神态描写揭示了菲利普夫妇急剧变化的复杂的内心活动。

  2、品析人物的性格

  菲利普、克拉丽丝:爱慕虚荣、冷酷自私、唯利是图。

  若瑟夫:纯真、诚实、善良、慷慨

  点评: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于勒: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期:正直、有良心

  后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3、问题探究:

  ①小说中的若瑟夫,作为一个孩子,目睹了父母对叔叔于勒的冷酷无情,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心理活动:当他知道那个又老又穷的水手就是叔叔于勒时,他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并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

  点拨:这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②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A: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C: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4、小结: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三、品味小说的情节美

  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

  点拨: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

  点拨: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③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点拨: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四、问题探究

  探讨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点拨:

  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不是于勒。虽然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这个人物也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判定作品中某一人物是否主人公,关键应看这一人物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作者设置于勒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菲利普夫妇的活动是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于勒的命运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不同。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钱,金钱的得失与有无,决定了他们对于勒的亲疏好恶,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喜怒哀乐,拜金主义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还通过菲利普夫妇最终抛弃于勒的结局,形象地揭露了拜金主义者六亲不认、丧失人性的丑恶灵魂。可见,菲利普夫妇是小说主题的承载者,他们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五、拓展提升

  课本中有幅插图,是“我”给于勒叔叔钱的情形,这是整篇小说中最温情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练习小说内容,给这幅画名个题目,并说说你的体会。

  题目示例:“熟悉的陌生人”: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虽然以前从未谋面,但从小到大,他的名字却经常萦绕在我的耳畔,那时我们是多么盼望能见到他啊,似乎是那么的熟悉。而如今真正见到了,却不能相认,又觉得是那么陌生。我真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六、作业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发挥你的想像,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二、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思想。作者巧妙地通过大开大合的情节安排,塑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贪婪、势利、冷醋、透过他们对亲兄弟前后态度的变化,完成了表达主题思想的目的。

  这篇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也并不难以理解。正因为这样,教读本课时,不运用串讲的方法,也不追求对全文内容和表现方法“讲深讲透”。一是没有必要。因为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讲解过多过细,难免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是不可能。因为任何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其内涵的丰富性,很多是难以言传的。只有读者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阅历的日增月加,才会逐渐使自己心中的人物形情丰满起来,才会对作品的内涵体会的更加深入。这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规律。由此,依据教材要求,拟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以上三条,具体的教学设想如下。

  借助听范读(教师朗读或播放录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了解,并初步理解主题思想。

  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的几个问题,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进行文学教育。

  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本课教学不布置预习。两节课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二、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1、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说明〕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最终使学生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说明〕 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拢起于勒的“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进尔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做了较必要的准备。同时,也为后面理解本文“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做了铺垫。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最终使学生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说明〕 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提出来,供备课时参考。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说明〕 学生不必这样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行了。

  3、归纳概括。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4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回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

  〔说明〕 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体。学生理解本篇课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4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现在综合起4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请班里一两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回答。

  三、重点阅读,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在前面基本上理解了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下面重点阅读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节里的片断。

  1、读课文“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提示学生听读时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语言和神态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听读时,注意这一点。

  2、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各自找出的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或神态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说明〕 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四作点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在刻画人物时的作用(也包括神态、动作描写)。具体内容参见《教师指导用书》此略。

  布置作业

  在笔记本上完成练习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二、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

  教学过程

  一、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说明〕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对小说主人公的研讨,目的是进一步从全文出发深入理解内容,体会写作特点。这个讨论不必占用过多时间,也不必一定统一答案,允许学生将于勒视为主人公,因为也有这样的观点。

  二、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

  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说明〕这个练习益于培养学生创作性思维,也易激发其兴趣,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选说得好的三四位同学,在全班说。条件允许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说。

  以上两个练习,酌情任选一个。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5位同学分别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长、于勒。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布置作业

  1、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2、用录音机录下朗读全文的录音,也可以几个同学自愿组成小组,将课文改成广播剧,能配乐更好,录制下来。全班评比。

  【总体说明】

  本课情节比较完整,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俱全。从故事的结果入手,分析、研究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作用。这种“析因”的阅读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益。出于这种思考,本课教学方案设计了这样的训练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比较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课型】

  自读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160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 栈桥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2、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1、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

  菲利普夫妇

  盼 忆 遇 躲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为什么盼于勒?

  (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

  (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用两种颜色的粉笔板书:好心人 正直的人 贼)

  4、为什么要躲开于勒?

  (因于勒没钱生活,恐怕他再来“吃”他们。)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中起关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钱。)对,(板书: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钱比亲人重要,他们只是为了钱。

  六、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具体、生动的性格

  通过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梳理情节,我们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是否了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说,(生答:不行。)当然不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一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邻近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时间五分钟。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里走,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一起讨论。

  2、五分钟后,学生在教师主持下通过小说语言进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学习。

  ⑴ 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⑵ 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和全体一起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保持读的兴趣,在愉悦的情趣中使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⑶ 教师把学生体会到的人物性格板书到黑板上。

  自私 虚荣 唯利是图 冷酷

  ⑷ 交流结束,教师简单总结人物性格。

  请大家注意看黑板,老师画这个图形象个什么字?(生答:象个“人”字)那么这个“人”字规范吗?(生答:不规范,是畸形的。)为什么?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着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钱使他们改变了对于勒的态度,也是金钱使他们内在的本质不变,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精神畸形的人。通过小说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生活原则。

  七、拓展训练,培养想象能力,锻练创新思维

  到这里,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具体而完整的认识,我们不得不佩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莫泊桑真是了不起呀!我想问大家,你们敢不敢与莫泊桑比试一下,(敢!)好,这才是当代中学生的风采。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那么,将会发生一幕怎样的相遇场景呢?

  1、愿意表演的同学下座位到教室外准备2分钟。选出一名导演。

  2、愿意口头作文的同学准备1分钟。

  3、找同学口头作文,外面的同学进教室表演。

  八、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大师的语言魅力,还知道了,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让钱左右自己,应做一个端正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决不能做菲利普夫妇那样精神畸形的人。好,下课!

  【附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 穷──富──穷

  于勒的贫富变化

  菲利普夫妇:撵──盼──怕──躲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理解小说主题。

  2、探究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3、正确的对待金钱与亲情。

  教学重点

  对小说“三要素”的把握及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小说语言特色的赏析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两样东西——金钱和亲情,摆在你的面前,而你只能选择一种,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亲情)

  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会这样选择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分离几十年的亲兄弟非但不去相认,而且避而远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板书课题)

  二、互动学习设计:

  (一)目标展示:

  首先大家来齐读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理解小说主题。

  2、探究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3、正确的对待金钱与亲情。

  (二)知识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屏幕出示)

  1、选自短篇小说集(),作者(),()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等。

  2、小说的三要素有()、()、(),其中()是最重要的。

  3、字词:

  阔绰栈桥褴褛十拿九稳与日俱增

  (三)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出示)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写了什么事?

  2、读出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句段,并且谈谈感受。

  3、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点拨:对的`主题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

  A、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四)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大屏幕展示)

  1、试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段意(用一个字概括)

  2、你认为的主人公是谁?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起作用。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1、故事情节

  开端(1—4)盼

  发展(5—19)赞

  高潮(20—47)赞

  结局(48—49)躲

  2、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

  判定主人公是谁,关键看这一人物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3、举例略

  A、社会环境描写反映一个时代或地区的风俗习惯,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B、自然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作用。

  (五)品味赏析:

  对于小说的学习,仅仅抓住三要素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研究它的写作技巧,下面我们就的语言运用和对比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体会它的作用。

  2、以第14自然段和第25自然段为例赏析语言特色。

  写作特色总结(大屏幕展示)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环境描写,烘托心情;

  对比手法,深刻鲜明;

  语言传神,看头心灵。

  (六)课后练笔:

  借鉴写作特色,进行想象写作:

  “我们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长的非常像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1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评价的能力。

  2、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4、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新阅读、深入体验。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和谐温馨的亲情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普遍厌烦理论性的讲解、分析作品,热衷于创新活动,张扬个性。所以,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并且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了解了具体的环境。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演员招聘会来深入了解人物。

  二、准备应聘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十二小组,四大组分别分析于勒、菲力普、克拉丽丝、若瑟夫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应聘演员,(第一环节:自我介绍;第二环节:表演技巧。)演出“巧遇于勒”片段。

  三、招聘演员

  1、自我介绍

  考查演员对剧本的熟悉程度。所以,演员必须以剧本中的人物为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例如,准备竞争于勒这一角色的同学可以这样介绍:我叫于勒,法国哈佛尔人。年轻时不懂事、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我被家人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到美洲。到美洲后,我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做买卖发了财,本打算回到祖国赔偿哥哥的损失,过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商战中,我残败!一夜之间我破产了,沦落街头。还是一位好心的船长看在同是法国人的.份上,收留我在他的船上卖牡蛎勉强维持生活。哎,晚景凄凉呀!

  2、表演技巧

  演员选择某一细节进行表演,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

  3、最终裁定

  全体学生举手表决,最后裁定胜出者,淘汰落后者,确定演员名单。

  四、准备演出

  应聘上的演员准备演出:设计好动作、神态等,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写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想象一下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五、购买门票

  按照交短文的先后顺序排好座位。

  六、检查门票

  各组口头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检查门票的真伪及优劣。

  七、正式演出

  各位演员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深入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八、评价小结

  1、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或某一环节做一个简单评价,或者畅谈感受,或者提一些意见建议。整个环节学生自己先以书面形式评价小结,再用口头形式展示。

  2、学生畅谈对于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的认识。

  九、分析主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课主题,并将分析结果在班上交流。教师稍加总结。

  十、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整节课完全沉浸在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中:参赛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语言、神态都是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购买门票环节大大激发了各小组的创作热情。评价小结环节又使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分析主题环节更使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而全新的理解。

  板书设计:

  于勒

  怕

  盼

  遇

  躲

  教学分析与反思:

  本教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并用语言、表情等来激励学生,切不可求全责备,以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整个准备、招聘、演出、评价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可以在总结或小结的时候,适当地补充、点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2

  一、学情分析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九年级学生,经过对本单元的整体预习,还有对《故乡》的详细解读,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同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莫泊桑小说的构思技巧,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二、教材解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篇幅短小,却博得学生青睐。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均是名家作品,艺术技巧精湛,思想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多彩,文笔摇曳多姿,既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也激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无尽思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鲁迅说:“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小说的功能,是以一定的审美感受为前提的。所以,重在激发和启迪。

  三、设计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用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以此让学生在梳理情节分析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2.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梳理情节,分析形象

  2.难点:理解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方法与策略

  默读法,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1:通过预习课文,请同学们谈一谈这篇小说哪一个地方给你印象最深刻,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初读文章,结合学生知识积累,情感认知,审美体验,了解本篇小说的情节脉络,主要人物,作者态度取向。

  预设:

  谈情节的曲折性---出人意料,引人入胜

  谈人物的复杂性---人物变脸快,前后反差大

  谈细节的生动性---

  教师: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躯体,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血肉,那么主题就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的核心。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会分析小说主旨。

  (ppt展示教学目标)

  概括主题,首先要理清作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命运,然后细心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便可凭此归纳小说主题。

  问题2:我们通过哪些途径都可以分析小说的主题呢?(请抢答)

  预设:情节,人物,环境,背景,抒情议论句,标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试图让学生理解小说三要素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学会知识迁移。

  ppt展示

  1.人物是小说主题的承载者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够顺利地分析主题。

  2.情节是小说主题的表现渠道

  情节是现实生活中矛盾展开的过程,也是揭示主题的过程。故事的中心必须以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3.背景环境是打开主题之门的钥匙

  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才能比较准确、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思想。环境背后的大背景往往能充分体现小说的真实主题。整个故事,作者是要批判或者赞扬某种精神,作者是要揭示某个社会现象的弊端还是讴歌某种文明的行为,有时会选择在行文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揭示或者暗示。

  4.关键语句是小说主题的窗口

  小说一般不直接表达主题,但有时一些议论抒情性的语句是分析小说主题最便捷的标志。

  (二)小组合作讨论:

  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小说主题。

  1、2组:人物

  3、4组:情节

  5、6组:环境

  (边讨论边整理,共计5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成果展示

  请3位同学,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小说主题。

  投屏展示整理要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预设:

  1.情节

  (1)菲利普一家因于勒挥霍家产陷入困境

  (2)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回来解困

  (2)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4)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穷弃他而去

  在“赶于勒----盼于勒-----骂于勒-----躲于勒”四个主要情节中,金钱是推动情节的核心因素。由此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于勒有无钱财来决定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人物

  文中主要塑造“若瑟夫”,“菲利普夫妇”,“于勒”等几个人物形象。

  (1)若瑟夫是菲利普夫妇的小儿子,是于勒叔叔的亲侄子,是故事的见证人,是线索人物。天真淳朴,真诚善良,有同情心。

  (2)菲利普夫妇:是于勒的哥哥和嫂子,自私势利,冷酷无情,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吝啬贪婪,爱慕虚荣

  (3)于勒是若瑟夫的亲叔叔,爸爸的亲弟弟。在菲利普夫妇眼里,因之前因挥霍家产,被叫做败家子,坏蛋,流氓。听说他在外挣了大钱,要求主动赔偿,变成了全家的希望救世主,正直善良的人。后来又老又穷时,又被称作贼,流氓。在若瑟夫的眼里,是穷困可怜的叔叔。

  我们认识了这几个人物,就不难理解以菲利普为代表的社会,只是以金钱为基础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反倒是“我”这样一个涉事未深,天性善良的少年,却能直面事情的本质: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人,是自己的亲人。这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期盼。

  3.环境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丑恶的金钱关系。

  (四)归纳整理

  小说主题的几种类型:

  1.人物角度---价值取向---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人文精神

  2.环境角度---反映心理,生存状态

  3.情节角度---针砭时弊,寄寓人生哲理

  (五)小结

  请学生谈谈对金钱的看法

  八、学习

  1.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能够明晰学习任务。

  2.设计思路完整,内容完整,活动安排有可操作性。

  3.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4.教学环节完整,衔接自然,教学任务符合学段要求,切合学生实际。

  5.在教材的处理上,化难为简,有浅入深。

  九、作业设计

  阅读莫泊桑的《项链》,结合本节课所学方法,请从小说三要素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小说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培养构思情节的能力。

  2. 学习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发掘主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构思情节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掘主题的能力。

  四、德育、伦理渗透点:

  体会人情冷暖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法设计:

  研究讨论式

  七、师生互动设计:

  1、 通过复述和补充复述情节,让学生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妙。

  2、 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 分组讨论、深刻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4、 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师生共同探求小说的主题。

  八、教具:多媒体

  九、教学思路

  1. 预习。完成注音解释并熟悉课文。

  2. 介绍作家作品(投影)

  3. 点名复述故事情节并由其他同学补充。

  4. 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点名回答

  5. 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一: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认于勒?(此为开放性题目,不拘一个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 口头作文:(选一题目)

  想象一: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想象二:当菲利普夫妇回来时,船发生了意外,最后是一个像于勒的人救了他们……

  想象三:当他们乘坐圣玛洛船回到家时,发现那个老水手竟然在他家门口等候他们……

  想象四:假如于勒知道菲利普一家在船上,他会怎么想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教学课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由于文章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充分欣赏课文朗读视频,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

  投影: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作了准确犀利的阐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拮据(jie2 ju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o4):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a4):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an2 lu3):(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an4) 牡蛎(1i4)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人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4、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FI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一结果(逻辑)

  期待一破灭(心理)

  开端一发展一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一结局(技巧)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归结: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四、研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1)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练习(视情况完成)

  (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D.强调“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参考答案:

  1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2、“我”的父亲的“希望”是盼望发了财的弟弟回来,能带给他财富。“我”的父母在对于勒的基本态度上没有什么不同。

  3、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说话”。

  4、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而沮丧的心情。

  5、表明于勒很少得到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

  6、A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七、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04-02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0-2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范文01-13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通用05-0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02-04

【优】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02-18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5篇04-04

九年级上学期《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06-09

读《我的叔叔于勒》心得范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