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习应用软件的安装、卸载。
教学重点:
通过安装Winamp、Winzip等软件,使学生能熟练安装、使用和卸载其他应用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引入课题
播放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神话》,接看播放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从而指出,这些应用软件有很大的用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二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
1.安装软件
在计算机上安装应用软件Winamp,双击安装程序的可执行文件,打开程序里的“安装向导”按照默认提示,可完成软件的安装。
提个醒:安装程序一般是扩展名为“.exe”的可执行文件。按照惯例,安装程序一般含有“Install”或是“setup”等字母,但这不是必须的'标准。
2.使用软件
安装Winamp软件后,可以在课前挑选合适的MP3歌曲,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第七课下载的歌曲播放。
3.卸载软件
卸载一个软件通常有两种方法:
(1) 软件自带的卸载;
(2) 利用探制面板。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下载安装Windows Media Player 9、RealPlayer 10、WinRAR 3.0、FlashGet 1.65,是对应用软件的下载和安装的进一步巩固,这些都是在学习的学习生活中比较常用的应用软件,安装以后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这些工具。
四、课堂小结。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我的家乡》是冀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的25课,冀教版有一定的地域性,符合河北地区广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我的家乡》课属于课本中最后的几篇,所以《我的家乡》属于对全本书的回顾课程,具有综合性。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通过图片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人口、气候环境、历史发展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图片与信息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制作简单的宣传册,熟悉宣传册表达信息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搜集素材中,着重搜集家乡的风土习俗、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40名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的接触情况略有不同,所以在上机操作时,尽量使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本、图片之间的关系,熟悉宣传册表达信息的特点。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大量的.的照片,且按照地理位置、人口、气候环境、历史发展等类别分类。
2、学生准备:搜集家乡的照片或使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一些自己身边环境的照片。
六、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法、讲授法、上机操作
七、教学过程
1、出示有关学生家乡大自然的图片(照片尽可能丰富,同时也要简洁),导入新课: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我们的家乡是富饶的,我们的家乡是值得让我们用一生去珍爱的,想不想将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外面的朋友呢?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照片,并对照片进行介绍。
3、讲解宣传册,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图片形结合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
4、教师演示登陆教材中提供的网址,搜集家乡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也可以登陆搜索网站搜索资料,还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来搜集。教材对所需搜集的内容也做了详细罗列,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特点有选择地搜集整理,但一定要突出家乡的特色(边示范,边讲解)。
5、制作宣传册:学生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做出图文并茂的宣传册。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先根据收集的资料确定宣传册的内容包括几个栏目,各个栏目的名称是什么,然后使用文本框根据栏目内容的多少规划宣传册的框架结构,再输入各个栏目内容,最后学生还可以对美化宣传册,使其更加美观。
八、交流
向同学介绍自己在排版方面的想法?
九、拓展
将师生制作的宣传册制作成简单的网页发表。
十、教学反思
本课活动是为了制作《我的家乡》宣传册,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人口、气候环境、历史发展等方面,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宣传册表达信息的特点,掌握制作宣传册制作的方法。
通过简单的图片,让学生对家乡进一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步骤虽然简单,但要掌握好、应用好,却会很困难。教师演示登录操作,这需要边讲边做,做的要精致,讲的要细致。做到讲一步,学生就能领会一步,把讲的内容细致化、口语化、规范化,使学生接受起来方便、快捷。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教材中提供的网址,搜集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也可以登录其它网站搜集家乡的文本内容,或是自己输入文本。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突出家乡特色。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将宣传册的内容按类别进行设计规划,是宣传册尽量美观大方。经过一节课的制作,学生也一定对word中的排版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将作品完成后,与大家交流,宣传册才会真真正正的形成。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与通用机器人“对话”的途径;
2、掌握如何与通用机器人“对话”,学会用LOGO语言编写程序指挥通用机器人运行。
二、教学重难点:
用机器人能够识别的语言编写程序,并运用仿真程序进行测试。
三、教学准备:
机器人跳舞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展示视频:机器人跳舞 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机器人能按我们的要求跳舞呢?它能听懂我们的话吗? 引导学生讨论
2、揭示课题:第十课 与机器人“对话”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怎么样和机器人“对话”
(二)讲授新课
1、给机器人请一个“翻译”:
浏览教材75页,师生交流: 谁是机器人的“翻译”? 通用机器人能听懂我们学过的哪种语言?
2、 给机器人发布命令
1) 进入通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 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通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吧! 步骤:单击“开始——程序——通用机器人多语言教学系统——通用机器人”
2)带问题自学教材76—79页 要求:
a、了解“通用机器人多语言教学系统”窗口由哪几部分组成?
b、怎样在编辑窗口中编写程序
c、了解:机器人走一步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d、试着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走边长是50厘米的正方形”
3)学生交流自学成果 师:程序用LOGO语言表达出来之后,机器人就能明白我们的意思了,那么我们就用仿真运行一下,看看机器人是否真的明白我们的意思,并能正确执行了呢?
4)学生活动:参看教材上的方法,运行编写的LOGO程序
5)探究活动 师:在第七课中我们学过用过程嵌套的方法编写DIE程序,尝试让机器人画一只蝴蝶吧! 指导学生探究活动。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点评学生的程序编写情况。
(三)总结: 师生回顾学习心得:通过在“通用机器人LOGO语言教学系统”中编写LOGO程序,我们已经可以让通用机器人画“走正方形”和“画蝴蝶”了,其实机器人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只要掌握了它的编程语言,就能够教会它按我们的命令做事。
板书设计:
第十课 与机器人“对话”
一、器人的“翻译”
二、机器人发布命令
1、进入通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
2、给机器人编写程序运行机器人程序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计理念
乡镇小学的学生和计算机接触的时间不长,在很多的使用、操作和技巧的地方有生疏和欠缺。同时,使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鉴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本节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2、讲练学相互结合。
就内容而言,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己学习为主,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传统的的学习方式。
引入多种学习的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地学习,通过自己学习获取信息,熟练地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
5、正确树立学生的审美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教学中,所教学生来自五年级。在前面的教学中,对文字的处理、排版、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过前几节课幻灯片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它的基本操作,同时可以借鉴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的操作在演示文稿中加以运用,所以说学生已经具备学习设置幻灯片的基础知识。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好奇、好动、好胜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新事物、新挑战具有强烈的欲望。所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感知来突破本课的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探索、合作学习,使他们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建立自信、得到肯定。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第九课的《美化幻灯片》。教学内容主要是涉及插入新幻灯片、插入艺术字、插入剪贴画、改变背景、运用模板等内容。通过着五个手段,对演示文稿进行美化。本课主要围绕如何进行幻灯片的设计,让演示文稿看起来更美观,从而增强作品的美感,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引领,简单任务直接演示,复杂问题分步解决等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演示文稿中的艺术字、剪贴画的应用
2、使学生掌握给幻灯片设置背景的方法;
3、会使用“应用设计模板”设置幻灯片背景。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分角色的担任成员,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
2、通过作品的制作,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在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相互研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团结互助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幻灯片中艺术字、剪贴画的应用以及背景的设置
难点:对话框设置和摸板的应用
六、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PowerPoint课件和一些素材
教学模式
情境创设、自学探究、任务驱动、合作学习、评价交流,总结反馈。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演示几个个不同的.幻灯片,并且引出课题——《美化幻灯片》
学生观察并且分析,让学生体验有无背景的不同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本课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魔法王国的故事:魔咒与凝固的文稿、白袍巫师和四个智慧锦囊
1、师:很久以前,在山谷下有一个古老的魔法城堡,里边有一件精美的文稿。可是,有一天……(播放课件)
2、师:我们先来看打开第一个锦囊(播放课件,注意激励)
板书:美化幻灯片的锦囊(艺术字)
3、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锦囊,看看白袍巫师告诉我们什么?(播放课件,教师巡视)
板书:美化幻灯片的锦囊(剪贴画)
4、师:有了两个锦囊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法宝。现在打开第三个锦囊(播放课件,教师巡视,发现“操作能手”,学生演示)
5、师:最后的法宝往往是最厉害的,看看它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结:师:我们在解救魔法城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美化幻灯片的很多方法!通过大家的努力,给魔法城堡又带来了欢乐(播放动画)
三、大胆美化创作,展示实力作品
师:魔法城堡的魔法虽然解除了。但是,地下仓库还有魔法禁锢着。白袍巫师无法到达,只有靠同学们了。(不同的美化给予不同的鼓励、讨论评价后动画演示)
学生观看作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正确评价他人作品,学会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美化幻灯片(小结复习)只要我们灵活运用,勤于动脑动手,就会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八、板书设计:
第九课美化幻灯片
插入新幻灯片
美化幻灯片的锦囊(艺术字、剪贴画、背景、模板的应用)
设计风格(简洁、立意、和谐)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本书共6章,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这一线索呈现学习内容。每一章的首页有导言,叙述了本章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本书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通过本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身心渐趋成熟,逻辑思维趋于严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而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况且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本身也不是考试学科,因此很多学生也不重视,只想上网玩,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教师要在教学中掌握好难易度和松紧度,即要照顾到水平较低的学生,使他们学有所得,又要照顾到水平较高的学生,使他们能再上一个台阶。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引导学生归纳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通过探究活动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含义,通过交流与合作探究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活动习惯。
3、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4、引导学生探索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5、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依据自身的经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判断。
6、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7、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8、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四、教学重点
1、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2、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3、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能根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并有效保存信息。
5、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着急词查找方法。
6、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7、利用恰当的图表形式表达结果。
8、利用多媒体信息表达创意
五、教学难点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3、能鉴别和评价信息
4、如何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本、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
5、怎样选择图文混排、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等形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内容。
六、教学措施及教改设想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提前备好课,备课过程要细,多查阅有关材料,课前准备好各种资料,提高课堂效果。
2、上好每一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讲练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多做多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采取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是以因人施教为核心,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好为前提,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为目标。
4、适时的训练学生学会设计,培养学生地创新精神。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设置开放的情景,引导学生以新奇、独特的角度去思考、去发挥、去无限接近思维的创造点。
5、对自己的工作情况及时总结,深入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工作在学生中的接受情况,以完善自己的工作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桌面上的图标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并能够熟练的打开桌面上的图标。
2、在熟悉操作窗口的同时,认识窗口的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程序窗口的认识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操作实践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Windows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都指向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桌面上就出现一个称为“视窗”的图形,我们通常也把视窗称为“窗口”,如果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就要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如何运行程序,打开窗口呢?别着急,请跟我一起学。
二、新授
(一)、打开窗口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打开窗口:
1、把指针移动到桌面的图标上,然后双击。
2、单击“开始”按钮,在菜单中选择需要运行的程序图标或需要打开的文档并单击它。“开始”菜单中的每一个命令和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一样,都代表着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就打开一个窗口。
(二)窗口的组成
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最小化按钮、最大化按钮、关闭按钮、工作区、边框、窗口角。
(三)窗口的操作
1、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和还原
最大化与还原:单击“最大化”按钮,窗口就扩大到整个桌面,这时“最大化”按钮就由“最大化”变换为“还原”。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还原”就可以了。
最小化与还原:单击“最小化”按钮,窗口就缩小为一个图标按钮,存放在任务栏上。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任务栏上的图标按钮就可以了。
2、窗口的移动
注意:窗口最大化是无法移动的。
3、窗口大小的改变
4、窗口的关闭
要关闭窗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单击“关闭”按钮。
三、练一练(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师点拔。
四、拓展知识
同时打开3—5个窗口,然后将指针移至任务栏的空白位置,单击右键并选择“层叠窗口”,看看有什么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复习打开程序的窗口,进一步认识认识窗口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名称,并能对窗口进行各种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习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通过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同学们完成得都非常好。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7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对于电脑的运用已较熟练,但对于文字的处理方法仅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会而不精,懂而不熟,没有较踏实的态度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其重要性,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另外,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了解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及意义,有了认知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重点在操作技能上。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整合,利用知识迁移来让学生通过电脑输入标点促进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化。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掌握常用中文标点符号的输入方法;
2.学习其他一些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
【技能性目标】
1.学会使用键盘输入常用的中文标点符号;
2.学会使用软键盘输入一些其他符号。
【情感性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体验成就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中文标点符号的输入;
2.学习其他一些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中/英文标点符号输入的切换方法;
2.会使用“软键盘”输入更多的符号。
设计思想:
1.情境创设。教学中我力图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我将新教材里出现的两个鼠标宝宝命名为“咪尼”和“咪宝”,通过这两个卡通形象的对话和活动将本课的学习任务紧密地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喜学乐学,在“咪尼”、“咪宝”的陪伴下主动探究新知。
2.教法学法。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和演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学新知,巩固技能;在重难点教学上,我运用课件形象地演示键位组合和操作步骤,使学生容易观察,便于理解。
3.练习设计。本课的练习设计迁移融合了语文、英语学科知识,不仅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更体现了其人文性、创新性。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初识画图》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中第七课的内容,“能使用常用绘图工具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是《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基础模块第一阶段提出的明确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选择了WindowsXP自带的“画图”程序作为实现这一要求的平台。本课是学习“画图”程序的起始课,因此,本课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教学。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很浓,是对其自主探索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训练的最佳时期,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通过前四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Windows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开关电脑的方法;从“开始”菜单中打开软件并关闭;鼠标的移动、单击等操作也比较熟练。本课的学习,单从电脑操作技能上说,只是对鼠标操作的进一步训练和强化,但新的软件环境,对电脑绘画强烈的好奇心,却是对学生的适应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的最好锻炼。在教学时我大多采用自学指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后,大胆进行尝试操作,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传统计算机教学把学习、掌握具体软件知识和技能作为目的,因此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结构的严谨性以及叙述表达的技巧上,而对于如何通过学习活动,形成、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却比较忽略,对先进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渗透显得很弱。这种以“软件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是相悖的。所以新教材要求我们把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放在第一位,改变传统计算机教材以记录和传授为主的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构建有利的环境。我们认为,应该把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软件(如Word、画图等)视为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学习中,除了要掌握有关软件的必要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驾驭新软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这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职业培训最根本的区别。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并不对软件的功能和方法都给予明确的回答和介绍,而是给出一定的问题和实验序列,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构相关的知识、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启动与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认识画图窗口的组成,初步了解工具箱内绘图工具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知道用铅笔工具画图的基本方法,尝试使用彩色画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画图作品的欣赏和对“画图”程序的操作,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行为与创新:尝试选择工具箱中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画图区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
难点:尝试彩色画图。
【教学方法】
主要教法:采用自学指导与分段实习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学法:观察、发现、实践、总结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认识画图
一、打开画图程序
二、认识窗口:工具箱、颜料盒、工作区
三、测试工具名称
四、用“小老鼠”画图
五、退出程序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9
一、本课说明
本课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回顾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信息技术全面的发展历程。
二、课前准备
信息发展的图片、视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前景;
(2)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3)了解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2、情感性目标
(1)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好处;
(2)唤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
(3)培养学生学习好信息技术为人类造福的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前景;
(2)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
(2)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屏幕展示恐龙视频。
教师:恐龙不是来绝了吗?为什么动画片还有恐龙呢呢?
学生回答。
教师:不错,因为它使用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A、展示案例1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计算机和网络对信息交流产生的影响;
学生观察、汇报。
B、阅读案例2、3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看书、交流汇报。
教师: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信息技术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生产到生活,从娱到学习,从交通到通信……到处都有它的影子。
(2)指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未来。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案例4、5、6,说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带来了哪些好处?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
总结:完成P10填空1。
教师:你希望信息技术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3、巩固练习
完成“试一试”部分的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同学评价。
4、评价总结。
教后感:
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对历史可能知道可能甚少,我们可以拿过去的东西和现在的东西比较,让学生感觉它们的变化。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0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稳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白板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表达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到达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松鼠》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效劳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课文朗诵配上松鼠的照片和生活习性,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根底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缺乏,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自动求和”功能对Excel表格的数据进行求和。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Excel中的求和运算,提升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中体会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感受信息技术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高效便捷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动求和”功能的使用方法。
【难点】“自动求和”功能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学生成绩表”。教师提问:上节课利用什么公式将表中每名学生的总分计算出来的?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答:选中单元格后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教师点评学生对于利用公式进行求和的方法掌握的很好。教师继续引导:在Excel中经常会用到求和运算,每次使用公式进行求和计算相对来说有点繁琐,在Excel中其实有一种比利用公式求和还要简便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以此引入新课——自动求和。
(二)新课讲授
1、“自动求和”方法一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时间,思考:“自动求和”按钮的位置及“自动求和”按钮的读法。完成后请学生回答。【“自动求和”按钮在常用工具栏】学生对于“自动求和”按钮的读法可能不会读,教师讲解:“∑”是求和符号,读作“西格玛”,外语名称:Sigma,是第十八个希腊字母,在数学中,把它作为求和符号使用,所以在Excel中用“∑”用作求和符号。
教师演示“自动求和”按钮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完毕后,找学生代表回答操作步骤。
第1步:打开“学生成绩表”。
第2步:把鼠标指针移到B3单元格上,按住左键向右拖动到D3单元格后放开,同时选定B3、C3和D3单元格。
第3步: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自动求和”按钮,E3单元格里就会显示出左侧三个单元格中数据的和。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在计算机上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仿照第2、3步操作,计算E4和E5单元格中的数值。
2、“自动求和”方法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没有选定数据区域,而是直接选中D6单元格,再单击“自动求和”按钮后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出结果。【有一个计算结果,但并不知道是计算的哪一列数据】教师讲解:只需选中需要计算求和的数据区域下紧挨着的.单元格,“自动求和”按钮也可以计算出这一列的总和。组织学生用这种方法计算出语文、数学的总成绩,3分钟时间。学生操作完毕后,教师点评学生学习能力强,并总结:“自动求和”按钮可以通过选中数据区域或在需要计算的一列或一行数据的紧挨着的单元格后,单击“自动求和”按钮进行快速求和运算,当求和的数据区域需要更改时,可以通过更改编辑栏中数据区域,进行准确的计算。
(三)巩固提高
教师布置练习任务:打开“班费支出表”,计算表中数据之和。在此过程注意观察学生操作情况,给予适当帮助,尽可能让全部学生都完成操作,对于又快又准的同学给予表扬。
(四)小结作业
小结: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总结“自动求和”的方法。
作业: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妈妈设计一个“家庭日常支出表”,计算每个月的家庭总支出,看看谁是妈妈的好帮手。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2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趋势,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
(一)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大大增强了。
(二)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盛大餐。
(三)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辅助”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
(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加之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让我们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完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形式之一就是支持的自主学习
第一,注重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体组合,做好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教学服务,构建情境,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第二,注重促进技术的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相互的结合,就会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支持的学习;
第三,注重新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各种教学需要,升级改造现有的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适应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时时、处处的自主学习支持。作为教师,课前应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化教学交往。而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自己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信息,了解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信息工具
2、过程与方法:简单了解各种电脑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电脑的一些基本用途
二、教学设想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在这以前可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计算机,客观上应该存在着一些差异,有的学生能按老师要求操作计算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计算机操作不“灵”。并且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太集中、理解力不够,特别是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抽象的理论、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眼睛去观察,在学习中亲自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尽量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教材分析
《电脑小专家》是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电脑,以及了解电脑的作用。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只在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内容不需要学生完全掌握,只需要了解即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信息,了解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信息工具。
难点:简单了解各种电脑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以及了解电脑的一些基本用途。
五、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通过演示辅助教学课件,而且实时讲解,并把实例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这种计算机数字化了的“集体讲授模式”下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点。
2、任务驱动法:
多数同学对任务都会产生一种急切完成的动机,而完成任务又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布置任务,驱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分层教学法:
在分组时先自由组合,再适当调配,组长根据本组情况给不同等级的学生做不同的分工,达到组内分层的目的。
六、教具准备
PPT、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出示电子显示牌,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从网上找了很多不停显示的图,想跟同学们分享分享。(出示图)漂亮吗?生:漂亮。师:有那位同学知道,这显示图为什么总能不停地显示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倾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授新课
1、提问:“椰妹在电话里听到什么?这话是谁说的?”
学生说:“听到小雷明天要乘坐飞机来海南以及飞机的航班号,这些是小雷亲口告诉她的。”教师接着说:“对!椰妹在电话里听到的话是小雷说的,小雷的声音通过电话这个信息工具的传送,就形成了信息的传递。”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声音在信息工具的传送下会形成一种信息。我接着问:“同学们看过天气预报吗?中央电视台第一台的天气预报一般是在什么时候播报的'?在电视屏幕里你看到什么?”学生说,有解说员、中国的版图、各地区的天气情况、还有一些文字及动画。教师总结:“这些图片、人物、声音、文字和动画,通过电视台的发送,经过卫星天线接收在电视屏幕里显示,就形成一种信息。”教师继续提问第三个问题:“椰妹在机场的候机大厅看到什么?电子显示牌里显示的文字与数字告诉椰妹什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后,老师再向他们说明,电子显示牌里显示的文字和数字是代表机场各航班的信息。教师:“电话、电视机、电子显示牌都是信息工具,你们还见过其他的信息工具吗?”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想到了手机、BB机及联网的电脑等。
2、我先让学生默读第二部分的内容,自己了解各种电脑,再向他们介绍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大学里被发明创造出来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四代,并懂得台式电脑、便携式电脑和掌上电脑都是属于微型电脑。
3、“小雷给椰妹讲述电脑神通广大的故事。”其实就是电脑的用途,让学生知道电脑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画画、办公,还可以应用到军事领域,科学家们用电脑来制造机器人。倾听、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让学生做起电脑小专家。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4
正如17世纪末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宣传他的宇宙观时曾提出“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一样,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即是学生个性差异之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设计合理的匹配策略需要予以重视。什么是学习风格呢?笔者比较赞同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教授的定义,即学习风格是体现学生个性特征的比较稳定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但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考虑全体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需要在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有比较清晰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决定,即决定以其中的哪种学习风格为主,以便有利于塑造班级整体学习风格,又要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本文拟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角度,以两篇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如何匹配学生的学习风格。所选两篇案例是20xx年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二等奖作品,同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3课《修改文字》的教学设计。本文将从学生学习风格的“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类型来对其进行分析。
●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学术领域从不同侧面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②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略;
③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冲动性思维和反省性思维;
⑤内倾和外倾。
其中,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类型由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通过调查学生发现。前者指有些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时,习惯于从整体出发,对整个问题将涉及到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能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全盘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整体性策略的学生视野比较宽,能够依据对主题综合、广泛的浏览,在大范围中寻找与其他材料的联系。后者指有些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时,喜欢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关注问题的细节,先考虑如何解决某个问题,再思考另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一个问题的解决到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呈直线型方式展开。系列性策略的学生擅长用逻辑严谨、紧抓要点的方法,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段落来学习,到课堂学习活动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知识时,整体性策略的学生会从计算机本身的作用出发,集中思考中央处理器、主板、光驱、硬盘、网卡、显示器等部件的作用,并把这些组成部件联合成为一体,从而获得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整体认识;系列性策略的学生喜欢按部就班地逐步认识每个硬件,先弄清楚中央处理器的作用,然后认识主板的作用,再思考光驱、硬盘、网卡、显示器等,当对所有组成硬件的作用都掌握了之后,才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形成整体上的认识。这两种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出合理的匹配策略,才能使教学效果理想。
●案例分析
所选两篇案例的教学内容均为文字删除、添加、移动、复制与粘贴(如下页表格)。案例一以匹配学生整体性策略学习风格为主,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并在歌词中设置部分错误,而要修改这些错误,就需要应用到文字的删除、添加、移动、复制与粘贴等知识点。由于学生对歌词很熟悉,很快就发现其中的错误,教者成功地创设了修改文字的学习情境。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教者采用任务驱动法,逐步引导学生对错误的歌词进行删除、添加、移动等操作,并在此过程中,补充其他知识点,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本案例的课程导入,是借助一个情境将所有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涵盖其中,让学生对任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这种设计有利于学习风格为整体性策略的学生的学习。该类学生通过课程的导入部分,对错误歌词有了全面的认识,并能从中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他们在学习歌词的删除操作时,同时会思考歌词的添加、移动等操作方法。课程任务完成后,教师又要求学生回答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有利于他们把所有操作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
案例二则以匹配学生系列性策略学习风格为主。在介绍每个知识点前,给出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相关的小情境,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再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进入下一个小情境。具体做法为: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呈现一幅可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闪烁的光标后,告诉学生光标的作用;然后向学生出示四幅羊儿的图片,但未给出每只羊儿完整的名字,由此引导学生把羊儿们的名字填写完整,即为文字的添加操作;再出示一幅灰太狼的图片,和一段灰太狼的“自我介绍”文字,教师提前在该段文字中设置了部分错误,学生看到这段文字后,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错误,并产生修改错误的愿望,此时教师开始教学生如何使用退格键来删除文字;在讲授文字的复制、粘贴操作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了每集动画片结尾灰太狼都会说的那句“可恶的喜羊羊,我一定会回来的”作为材料,让学生比赛谁能将这句话“说”得又多又快,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文字复制粘贴的操作;在讲授文字的移动时,教师向学生呈现了一组图片,展示羊儿们所饲养的宠物,但在图片的说明文字中,宠物和“羊主人”的名字被前后颠倒,如“喜喜的宠物是喜羊羊”,通过这种情境展示,教师很顺利地向学生说明了移动文字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文字的添加、删除、复制粘贴、移动的知识点后,教师借助一个综合练习,即修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错误歌词,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整体认知。本案例在设计时,采用向学生逐步呈现相对独立的小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的方式,符合学习风格为系列性策略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以上分析中可见,这两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通过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对所传递的教学信息进行组织,在学生中开展了贴近真实生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一方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另一方面,各自所选择的匹配策略,不但让教学活动按照其优势学习风格进行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还有利于班级整体学习风格的塑造。
同时也应该看到,案例一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利于整体性策略的学生进行学习,却对系列性策略的学生关注不够;案例二的教学设计,对系列性策略的学生进行了匹配,却对整体性策略的学生“照顾”不全。这两份案例采用匹配其中某一种学习风格的方式,虽然有利于班级中该学习风格的学生,但对另一种学习风格的学生有所忽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设计出恰当的课堂活动,如课堂分组讨论的知识点总结活动,并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来开展该活动。每一组均分配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各组成员在组内讨论中可以“优势互补”,即整体性策略的学生可从系列性策略的学生身上学习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系列性策略的学生也可以从整体性策略的学生那里学得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还能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
●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步骤可归纳为:
①分析全体,找出差异。教师在进行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选择立足某个侧面(如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对全班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找出之间的差异。
②选择主要,关注次要。即教师根据对全体学生不同学习风格的分析,从中选择某种学习风格作为本节课主要匹配的学习风格,以其作为该堂课中全班学习风格塑造的对象;同时关注另一种学习风格,将其作为次要,在教学设计中同样予以考虑。
③匹配为主,轮换进行。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根据所选择的主要学习风格,采用合理的匹配策略。同时还要关注次要学习风格,利用多种方式,如开展分组学习活动,对该学习风格的学生进行“弥补”。以此安排教学过程,做到既关注全体,又注意个别,力争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由于每一种学习风格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实际教学中,始终以某一种学习风格为全班学习风格塑造的对象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教师在进行不同课时的教学设计时,可以考虑“轮换法”,如第1节课匹配整体性策略的学习风格为主,第2节课匹配系列性策略的学习风格为主。每一节课均同时关注次要学习风格。这种做法才能真正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九年级(下)第4节《算法与顺序、选择结构程序》一、《算法与流程图》
教学内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2)了解算法概念,了解流程图
(3)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常用的程序流程图符号中了解流程图,在小组合作绘制“计算商品金额”流程图中加强对算法的理解,学习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学习法、评价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了设计“我的计算器”程序界面,并为它编写代码,之后又为编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是怎么的呢?
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
2、师:组织、引导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首先分析与确定实际问题中各种数据间的关系,然后设计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达到最终解决问题之目的。在程序设计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称为算法。)
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
(设计意图:共享成果。)
二、用自然语言描述“计算商品金额”的`步骤
1、师:提出任务:在第1课的巩固练习中,我们曾经绘制过一个“计算商品金额”程序的界面,商店规定:如果顾客购买某一种金额超过20元,超过部分可以享受九五折优惠。下面我们设计一个计算顾客购买商品后实际应支付多少钱的算法。
生:学生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师:下面先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怎样解决?
提问:以下每一步提问做什么,诱导学生按日常逻辑思维思考回答。
第一、首先要确定这种商品的单价和购买这种商品的数量。
第二、计算顾客所购买商品的金额,即单价和数量的乘积。
第三、判断顾客所购买商品的金额是否超过20元
第三、如果是,则超过部分按照九五折计算。如果不是,不享受优惠,仍旧按照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付款。
第四、计算得到最后的应付款X*1.5*(0.8),给出最后应付款值。
2、师:提问:好,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思路都很清晰,其实上面的描述我们还可以简化一下。
第1步:输入商品的单价和顾客购买商品的数量,并分别送入变量X和Y中。
第2步:计算的,并将其送入变量Z。
第3步:判断Z的值是否大于20,若Z>20,执行第4步;否则,执行第5步。
第4步:计算表达式20+(Z—20)*0.95的值,并将计算结果再送入变量Z。
第5步:显示顾客实际应支付的金额Z。
第6步:结束计算。
三、常用的程序流程图符号
1、师:用文字叙述描述算法比较繁且不直观,人们又想出了一种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算法直观形象,便于理清思路,易于理解。课本P39表4.1列出了国际上通用的绘制流程图的符号及其含义,请同学们自主学习。
2、观察表4.1,了解常用的程序流程图名称、符号、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师生学习常用的程序流程图符号
四、绘制“计算商品金额”流程图
2、师:结合表4.1,对上述用自然语言叙述的计算商品金额的算法绘制流程图。
生:操作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试试看
1、师:同学们已会根据实际情况绘制流程图,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又快又好地完成课本P40的“试试看”。(设计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找出并显示任意3个数中的最大数。)
生:明确要完成的操作要求。
2、生:操作
师:巡视并发现操作又快又好的同学
3、操作快且好的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基础上进行这样挑战性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体味成功的快乐。)
六、师生总结
七、课外拓展
给课本P52“巩固练习”第3题绘制流程图。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空间,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5-12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7-24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优秀10-30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11-05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03-31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6-15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精选13篇)06-08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01-1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优秀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