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2 13:57: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锦集(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锦集(5篇)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1

  【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3.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4,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

  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

  A.赫哲族B.哈萨克族C.朝鲜族D.达翰尔族

  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

  A.松嫩平原B.台湾西部平原C.成都平原D.江汉平原

  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

  A.苹果、梨B.柑桔、桃C.哈蜜瓜、荔枝D.菠萝、葡萄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树种丰富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

  C.分布不均D.东北林区是全国的林区

  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D.人口多,耕地少

  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A.天然橡胶B.椰子C.柚木D.樟脑

  7.我国的油菜籽产区是( )

  A.长江流域B.珠江三角洲C.淮河流域D.东北平原

  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D.山西、西藏、甘肃、

  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A.冬小麦B.甜菜C.棉花D.甘蔗

  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

  10.图中ab为( )

  A.内外流域分界线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D.200mm等降水量线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A.高原农牧业B.绿洲农业C.桑基农业D.灌溉农业

  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甜菜和春小麦B.甜菜和冬小麦

  C.甘蔗和水稻D.棉花和春小麦

  读下图,回答13—16题。

  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无结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B.全国的次生林区

  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

  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D.交通发达

  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A.水分B.热量C.地形D.交通

  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①地广人稀②平原地形③科技水平高④投入资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

  (2)分析⑥、⑦两地年纬度接近,但气温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3)分析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

  (4)①、③两地都发展了纺织工业,①发展工业,③发展工业。

  [能力训练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处地处西南,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

  (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所以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高。

  (3)土壤较为贫瘠,为中低产田,春旱、多大风天气易发生洪涝灾害

  (4)棉纺织、毛纺织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2

  【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

  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

  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

  高

  带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

  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

  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

  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读图提问):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

  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春分日

  冬至日66034/ 66

  23026/ 0 00

  026/ 2366034/

  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太阳位置

  (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

  日太阳直

  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总结并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

  (2)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略)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3

  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_”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3、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4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

  2、景观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阳的梯田景观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点拨:建议把学生设计的旅游项目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思考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点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了解: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人们外出旅行,首先必须实现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这就是旅行。除近距离的游览或少数具有特殊意义的徒步旅行外,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点拨:“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3.旅游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过案例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购”,而购物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要素的发展。据统计,每年进入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为了购物,其购物费用也占全部旅游费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购物天堂”。

  思考:

  1.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购”是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点拨:到香港购物是许多游客来港旅游的主要动机。“购”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关税,香港的商品价格就相应较低。此外,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换季大减价的促销活动,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实惠。香港店铺中销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态度殷勤友善,以客为先。购物成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5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2、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50亿。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远的关注,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40年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增长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达到了60亿。通过观察这些数字,同学们可以发现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人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有何不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人口数量变化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通过这两幅图片,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展示图片)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标志着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已经分别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和13亿,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请大家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66亿)

  (过渡)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那么,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讲授)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即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板书)(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完成教材第3页活动

  这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_2%=4000人

  十年后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_(1+2%)=243799

  243799_1.7%=4145

  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_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板书)(2)人口基数

  2、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展示图片)

  读下面两图,10万年以来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请同学们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每一个时期人口增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首先,看图1.2整体感知一下,这幅图有几个拐点,被分为几级台阶?(两个拐点,分别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被分为两级台阶)

  (活动)请学生根据图1.2分析每一个阶段人口增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原因

  指导学生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1)认清坐标变量;(2)图形的变化特征:曲线坡度大小陡缓程度的含义(3)思考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4)通过曲线的陡缓程度判断不同时期增长的特征

  (板书)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数量少,增长缓慢

  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迅速

  原因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较快

  (提问)就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来看,那一个时期人口增长特别快?为什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第3页第一自然段和图1.3回答这个问题。20世纪以来。因为过去的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总结)通过对两幅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使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板书)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图片展示,学生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3页图1.4,小组讨论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较多的大洲,排序说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2)人口增长较少的大洲,排序说明?(大洋洲、欧洲、北美洲)

  (3)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排序说明?(非洲、拉丁美洲、亚洲)

  (4)人口增长较慢的大洲,排序说明?(欧洲、北美、大洋洲)

  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非拉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这些国家经济水平相比情况如何?(相差甚远)由此可见,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增长较为缓慢)

  (学生讨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类国家当前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第五页的文字以及第五页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都趋于缓慢,相比二三十年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亿人大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减缓,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其增长速度还是快得多。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较稳定,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发达的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使人们老有所依,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生育率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了使子女能够顺利的融入社会,所以在前期教育中的投入比较多,从而使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降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都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社会负担加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也会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是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那么如果人口增长很快是不是就很好呢?(不是,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渡)既然人口增长的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太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呢?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的图1.5,以及课前大家通过网络搜集的资料来说一说不同国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人口政策。

  (学生讨论,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材料)

  补充材料包括:材料一:日本计划明年耗资21亿美元鼓励国民多生多育

  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

  材料四:印度提倡"只生一个好"--鼓励三人小家庭生男生女都一样

  材料五:印度尼西亚《人口发展与幸福家庭法》

  材料六: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小结)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对与发达国家来说人口增长缓慢,应采取鼓励生育,吸引移民的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已经迫在眉睫。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基数)世界人口的数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应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基数

  2、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数量少,增长缓慢

  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迅速

  原因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较快

  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征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2)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3-24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1-14

关于高中地理理论课教学设计03-28

蝉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4-05

优秀教学设计02-24

《泉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25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优秀获奖教学设计04-13

《荷花》教学设计优秀06-01

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