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5 17:51: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 (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像“+6”这样的数叫正数,读作:正六。“+”,叫“正号”。也可省略不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3-85.6 +0.9 -+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啊,老师发现许多同学是结伴来到多媒体教室的,比如说~你们俩是不是好朋友啊?(请点到名字的两名学生分别表述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

  师:好朋友是双向的,可以说成“______为好朋友(也可以说______好朋友)

  教师找一对儿同桌,让他们也说说相互间的关系。(______为同桌,一起来上数学课)

  二、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那今天咱们来学点儿什么呢?

  1、(课件出示例7)

  请学生动手找找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2、师:你知道吗?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课件展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师请学生提炼一下,然后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举例子说清两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像刚才我们表述朋友、同桌关系一样。

  引导学生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我们能不能说3/8是倒数?“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比如5/4和4/5的积是1,我们就说……7/10和10/7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4、请你再举个例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5、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找出3/5和2/3的倒数呢?

  (学生写并汇报师板书。)

  三、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你写出更多的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四人一小组,怎么分工呢?(请学生说建议)准备好了吗?一分钟倒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真不错。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

  生:无数个。

  2、师:其实我知道大家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啊,一定有窍门,所以才会写得那么快,那么多,是什么窍门?谁来说说看?

  (学生畅所欲言,但是一定不规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规范说法。

  3、师:正因为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师指黑板)相乘时分子分母就可以完全约分,得到乘积是1。所以很快就可以找出一个数的倒数来,对不对?

  4、师生一起小结:也就是说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5、学生自主探索5和1的倒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6、0的倒数呢?

  启发思考,允许讨论。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四、归纳小结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请同学板演。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2)发现一学生书写有误,与该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该生的错误。

  师:这样写可以吗?(7/12=12/7)

  师:为什么?规范书写,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

  3、完成练习十一第二题。

  4、完成练习十一第三题。

  5、完成练习十一第四题。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应该有的汇报是:

  生1:我从第一组中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大于1)。

  生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小于1)。

  生3:几分之一的倒数都是整数。

  生4:非0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倒数这一小节,就像是一篇文章里的过渡段一样,既承上又启下,是学习下一章分数除法的必要基础,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练习,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基本方法,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1.教学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数学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解析的目的是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的准、精、简。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解析要做到:

  (1)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阐明其核心,明确教学重点;

  (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

  (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位知识、下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

  (4)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

  2.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依据。清晰而具体化的目标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

  (1)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

  (3)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

  (4)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5)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内容,避免泛化。

  3.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的核心是学习条件分析。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的'分析是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材料的前提。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

  (1)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2)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

  (3)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难点,并分析突破难点的策略。

  4.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在设定教学目标后,依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学策略分析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并做到具体且针对性强:

  (1)对如何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的分析;

  (2)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

  (3)对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

  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

  (4)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

  (5)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馈的分析。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从操作层面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指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步骤和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意说清设计意图。

  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

  (1)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和学习兴趣,呈现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理解、探索知识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供应用性情境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等;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再现和纠正,使知识(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3)学生活动合理有效,教师指导恰时恰点: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

  (4)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机智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通过观察、提问和练习等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并准确判断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教学,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

  (5)设计的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的作用,又在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恰当运用学习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7)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每个小组四样奖品:糖、小星星、橡皮、铅笔各100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与学生自然和谐的交谈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掌握学生口头唱数的情况,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感知到口头数数容易,但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不太容易,指导学生数数时要注意手口一致。)

  教师与学生交谈:

  1.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谁能从0数到20?(请一名学生数。)谁能接着往后数?(预计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数到100,但数到100后学生可能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

  2.那么你猜猜今天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吗?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自己数一数。)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

  3.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

  今天来上课的人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4.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得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们一定能数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1、本科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入,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引导观察,体会乘法的意义,巩固对乘法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

  学情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兴趣浓。

  2.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出新知。学生学习欲望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大部分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3.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个别学生反应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乘法的意义。

  (2) 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算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究完成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难点: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下列加法算式哪些可以改成乘法算式

  2+2+2 3+3+3+3 7+3+4+7 6+6+3+3

  2.看图列式

  相同加数是( ),有( )个相同加数,是( )个( )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是:

  3.引入新课

  我们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写法。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例三

  2、 小组讨论:有几种不同的列法?

  a.4+4+4+4+4+4+4+4+4=36

  b.4×9=36

  3.引导观察、比较哪种计算方法简便?

  4.巩固练习:47页做一做

  5.小结:怎样直接写出乘法算式

  a. 学生发言

  b.教师总结(先观察每一份的数是不是同样多,再数一数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左后写出乘法算式.)

  三.积累运用

  1.看图写算式,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 ⊿⊿⊿⊿⊿⊿ ⊿⊿⊿⊿⊿⊿

  ( )×( )= ( ) ( )×( )=( )

  2.自由做练习九第9、11题,集体纠错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本书,深有感触。这本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书中不仅谈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详细过程、反思等,而且还谈了数学教学的“情景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来龙去脉。原本以为教学设计仅仅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的一项功课,没想到这项功课却包含着许多的艺术。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的喜爱程度。试想一下,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仅仅是围绕让学生知晓一个个的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而另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效果必定和前者大不相同。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智力的发展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探索,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

  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既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也可能有意、无意地拒绝教学的影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

  一、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变,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方法,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度过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教学或数学家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自学态度等。比如:可以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儿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ZK168

  三、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然后,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引出课题“找规律”。

  [设计思路:本节课为“找规律”第一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结合本地实际,对教材“主题图”进行灵活、恰当的处理。鉴于此,本课以“六一联欢会”为主题展开教学,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身边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寓数学知识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对教材的领悟与处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本环节找主题图中四组图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找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改编教材。如例1的四组图都是两种事物交替出现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所以此环节可以设计一组找三个事物交替出现的排列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思路:从找具体事物小旗、灯笼、花、小朋友、水果的排列规律过渡到几何图形正方体、圆柱、三角形、圆、正方形的排列规律。使学生亲历从具体事物到数学图形再到抽象数学符号的找规律过程,为下节课学习理解更复杂事物的规律打好坚实基础。]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设计思路: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下一步学习做更好的铺垫。]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设计“涂”、“摆”、“设计有规律的图案”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明晰活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等。]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xx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为了总结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十年实验的经验,交流江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探索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数学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不断深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决定举办“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教学设计应围绕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突出教材自身特色,体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合理选择、有效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思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文稿包括“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资料链接”七个部分。其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部分必不可少。“教材简析”可简要分析相关内容在相应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处理的意图和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字数一般在500之内。“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忌空话套话。“教学过程”是文稿的主体。教学过程应翔实、具体,不仅要有教学程序的叙述,更要有教学重、难点的具体教学处理,以及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预测和相应的教学应对措施;设计的学习活动应力求新颖、层次清晰,富有启发性和数学思想内涵。对教学过程必须所作的“说明”不求多、求全,最多选择3~5个关键环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简述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以及这样的安排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资料链接”主要是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料、名题趣题,以及它们在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字数一般在500之内。教学设计的叙述主要采用“谈话”“引导”“启发”等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师生对话的形式。

  设计内容不仅包括新授课,而且包括练习课、复习课。将分别确定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一、二、三等奖的不同比例名额,进行评选,颁发证书并择优发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课题一: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P72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小的正方体8个。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认。

  课间活动。

  5.做P72的“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呢?

  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教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关于圆柱的知识。

  预设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情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练习三第10题。

  根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未知量。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引导思考: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4、练习三第13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评讲时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考题。

  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让学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理解算理,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其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5×0.520×0.41.1×4

  0.39×1001.8×10×10237÷100

  [评析:口算练习应贯穿计算教学的始终,加强口算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这里的基本练习,还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出了理论依据和最近发展区。]

  二、探究新知

  1、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房间、阳台平面图)

  师:小明家最近换了新房子。同学们请看,这是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阳台的面积有多大?房间和阳台一共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2、估算。

  师:同学们不妨先估计一下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的估计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①3×3=9。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把2、8看大,所以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②4×3=12。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最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所以面积比12平方米小;③3、6×3=10、8。面积和10、8平方米接近。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房间的'面积一定比12平方米小,并且在9平方米左右。

  3、试算。

  师:3、6×2、8的积究竟是多少?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并给试算有困难的同学以引导、提示: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计算。

  教师选取不同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师:根据估计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思考。看来问题的关键是积的小数位数。

  4、明理。

  师:谁愿意说一说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释:①把3、6米和2、8米分别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1008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②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把3、6看成36是把3、6乘10,2、8看成28是把2、8乘10,两个因数分别乘10,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1008除以100,所以积是10、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8-25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10-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02-1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02-21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5-2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6-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1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2-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