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⑵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⑶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①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②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⑷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⑸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⑵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⑶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⑷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⑸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①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②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⑹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⑴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⑵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⑶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⑷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⑴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⑵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⑶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风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12、6、7两天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人物。知道倒叙的特点。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
一、布置预习:
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导入激情: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 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一、复习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讨论深入,拓展扩充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就这篇材料,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投影《我的兄弟》并请一名学生朗读对比发现,课文中有较多的描写。学过课文,会了解到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三、总结收尾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练习
2、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的呢?如果有请你将矛盾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写一篇小文章。文体不限,你可以记述故事,也可以进行评价,也可以给与你发生过矛盾的人写一封信。
学生预习熟悉课文学生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学生描绘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鲁迅和他的弟弟之间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让我悲哀和沉重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作者在小时候撕坏弟弟的风筝,在长大后想得到弟弟谅解但弟弟却已忘了的.故事……
四部分:(时间顺序)第1段北京的冬天看见风筝,想起儿时的事。 第2—4段回忆小时候撕毁弟弟的风筝的一件事。 第5—11中年后,我希望得到弟弟的谅解,但弟弟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没有谅解他。
最后一段,回到现实中,自己仍然要面对着肃杀与悲哀的现实(社会、亲情双重)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学生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画出这些句子。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画出难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后将仍然不明白的句子提出在全班进行交流。
4、想起了自己而是对弟弟玩的天性的虐杀
5、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这使我发现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引发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剖析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习以为常,并不在意这样的虐杀,而这样的虐杀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施展威力。作者极其希望弟弟一样的人能够怨恨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学生讲故事,拓展主题的意义。学生对比阅读,探讨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环境描写:衬托出了作者因这件事的心情惊异、悲哀。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更清楚、细致学生讨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读时简单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及技术方式理解文章的难句、重点句理解文章的主题对比明确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拓展到课外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 — 儿时 — 中年 — 现在 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文章分为四部分
多角度认识文章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歌颂兄弟情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严于自我解剖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课后记
《风筝》教学设计3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松鼠吗?松鼠长什么样?它最喜欢吃什么东西?(松果)对,小朋友对小松鼠还记忆犹新,不过今天老师要向小朋友们介绍的两位朋友里边除了松鼠以外还有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请看课文。
二、学习生字和课文
1、请小朋友们用铅笔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回答出来。
2、自由读课文,同时用铅笔把文中的生字勾出来,多读几遍读熟为止。
3、同桌交流、帮助,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生字。
5、开火车读,分小组读。
6、全班交流:识记生字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如:熟字加偏旁:不──土──坏少──口──吵
比一比:环──坏爪──抓每──莓
7、给生字组词,不对的要及时给予纠正。
8、分4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内容:
⑴小组成员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提出来,其他成员给予帮助。
⑵组内成员分段读课文。
⑶边读边思考:
①课文有几幅插图?分别画了什么?
抽生一一作答。
②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③纸船和风筝在松鼠和小熊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⑷全班齐读课文。
⑸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⑹让生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⑺学习了课文以后,小朋友们明白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小朋友们,谁能读好第一段,就请站起来读。(以下各段类推)
2、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让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和自己的想法把小熊和松鼠之间发生的事情表演出来,看谁表演得最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完成课后的'“我会读”)
3、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好(复习生字)
二、指导写字
1、观察所要书写的8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摆放。
2、师示范写并讲解:
8个生字,有6个字是左右结构中的左窄右宽的类型,写时要注意田字格的分配。
“祝、福”:左边都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幸”:下边只有两横,而不是三横“羊”。
3、生描红,后临写,师巡视指导。
三、课后实践
请小朋友们回家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同时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风筝》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二、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2 . 图画纸和彩色笔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同学们,老师今天来给你们猜个谜,看谁能猜出来哦。〔像蝶不是蝶,
像鸟不是鸟, 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 。谜底:风筝)
板书:风筝
2.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能不能简单说说你放风筝时的.感受?
3.导入新课: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品读课文,走进他们的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读的时候,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刚才大家一起自读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课件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别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①练习朗读。
②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③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①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
②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③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4、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①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②理解“垂头丧气”:
“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③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④讨论:
“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课堂练习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放风筝 ――→ 找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风筝》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诵读古诗《村居》
(1)师:(出示古诗)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大熟悉的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师:孩子们,你们能说说这首诗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句话:谁干什么)
(3)师:诗里没有写风呀,怎么说是写风筝的呢?
2.学习资料袋里的内容,了解有关风筝的知识
师:说得真好!我们语文书中也有一个地方介绍了风筝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1页,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吧!
师:山东潍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可见风筝得到大家的喜爱。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
3.板题,读题。
师:(板题)我们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借用诗词为学生的文本感悟做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还要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学习情况。
(1)师:刚刚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带音生字词)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及时纠正读音)
师:读得真准!老师都要向你学习!
/你这个词还可以读得更好些,仔细认读一下,再读读。
我们来齐读它们。
师:(出示无音节生字词)
这样你还得吗?(示意学生读)
真有你的,本事还挺大的!
我们再来读读它们。
(2)读通句子。
师:我们把词语放进句子中,肯定也能读好,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
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看来你真的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读得不仅准确而且很通顺。
/ 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纠正一下。 /你再读读。
师:我们齐读这两个句子。
3、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来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有没有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还
要想一想课文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事?
(出示——认真听,用心想:课文中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事?)
4.讨论交流,提示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生本,词语教学既要强调基础的落实,立足学情落实好字音、字义、字形教学点,又要突出重点,训练到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由?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方法。】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画出放风筝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理解分析句子:“一个人用手托着??飞快地跑起来。”
(2)理解分析句子:“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3.齐读。
【设计意图:?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串读,引读,角色体验式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四.课堂练习,巩固字词。
1.出示生字,进行组词练习。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抄写字词。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减掉繁琐的分析,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堂的练习。对于三年级学生,字词教学仍然是重点。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安排生字词的巩固是较合适的一种方式。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字词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板书设计:
做风筝 ??
10. 风筝 放风筝 喊叫 奔跑 (快活)
(“幸福鸟”)找风筝 ??
《风筝》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学习前两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出示图片)
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了( )和( )星期天( )的事。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2)多音字。
(3)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三、朗读课文初步观察图画。
1.读课文。
2.问题: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哥哥放风筝?
3.看图读课文,说说图上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写了什么?(放风筝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3.理解“阳光明媚”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中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的语句。
2思考:“我”看到了哪些风筝?重点写了什么?
3.汇报交流。
4.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写法。(由点到面)
5.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是怎样的情景,想像空中还会有什么风筝?(小组交流)
6.对照图片说说。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里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都是什么样的?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和哥哥什么时候,在哪儿放风筝,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上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们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提问:读课文的第三段,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课文中这一段主要写 “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2 、安排小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①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② 画一画,段中描写有“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③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3 .表演复述。
①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一边演一边说。
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比一比:加点的字换成()里的字号不好,为什么?
哥哥让我端端正正地举着(拿着)“大蜻蜓” ……哥哥拽着(拿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停)住脚。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高于头顶的意思,“ 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4 .总结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些具体的? (准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抓住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5、.教师出示句子:
它那两只眼睛骨碌碌直转,两对大翅膀微微地呼扇。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 ‘大蜻蜓’赛过飞机啦!‘大蜻蜓’赛过飞机啦! ”
①教师提问:读这句话,想这句话又写出了“大蜻蜓”的什么特点?
估计学生的回答:“大蜻蜓”飞得很高,比飞机还高。
教师说明:由于飞机大,风筝小,飞机远,风筝近,在高高的天空中,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到飞得比较低,“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
②教师引导:把换成“说”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强调:“嚷”突出了人物高兴的心情。
③有语气的读句子。教师指导:“嚷”的声音要大些。声音的大小,朗读出来的效果也不同。教师可以分别用大声和小声读一读,让学生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三、学习四自然段。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指名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指名回答。
3.比较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
①那美丽的“大蝴蝶” 橘黄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点,呼扇着翅膀徐徐上升。
②那美丽的“大蝴蝶”徐徐上升。
指名说。
教师引导:第①句比第②句多的词语写出了风筝的什么特点?
颜色 橘黄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点
姿态 呼扇着翅膀徐徐上升。
有语气的朗读。
4.教师说明:作者是通过写“大蝴蝶”颜色、姿态把“大蝴蝶”写具体的。作者又是通过写什么把“小蜜蜂”“大金鱼”“小卫星”写具体的?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讲解:作者的想象,如
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
好像在水里游
好像在宇宙中飞行是作者的想象。
5.学习课文的写法,说话练习。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这一段的结尾处是……,作者省略了什么?哪能补充吗?
6.总结写法:怎样使观察更细致、生动?
四、做课后的选做题。
五、总结全文。
1.总结语:“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多么美丽的风筝,多么美丽的天空,多么快乐的心情。放风筝,其实放飞的更是一种心情:快乐、无忧无虑……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2.放风筝
放风筝的过程: 动作: 举拽收
“大蝴蝶” 颜色
“小蜜蜂” 姿态
风筝 多 热闹: “大金鱼” 想象
“小卫星”
《风筝》教学设计8
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文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语言魅力,体悟作者情感。
教材简析: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它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篇散文诗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好教材。它意蕴丰富、值得咀嚼。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文章往往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本文,应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鼓励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伶仃”“肃杀”“苦心孤诣”等词语,学习朗读,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圈点勾画,揣摩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积累好词佳句。
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体会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对兄弟的`那份深沉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合作研讨法
语感训练法拓展延伸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勤于思考、大胆表达,力求获得个性化体验。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手段,引导入境
1、(播放背景音乐)“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出示配套幻灯片——放风筝)
2、图片上的人物如果是你,能告诉我现在的感受吗?(生:高兴、惬意、闲适等)
3、导语
的确,风筝等游戏带给我们无尽的梦想和欢乐。看到风筝,我的心亦飞翔。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一见到风筝,便感到无尽的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请阅读《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内容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2、课外阅读鲁迅《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中的文章,写一篇读书心得,准备开讨论会或交流会。
(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的三纬融合是这样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毁
我 风筝 弟
情
严厉 自责
《风筝》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比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旧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
2、谁能说一说最后你和你的好朋友合好了吗?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
1、播放课件,展示松鼠和小熊快乐地玩耍着。
2、这种情景美吗?看过文后你的'心情如何?
三、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字。(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读带有拼音的字:
坏、扎、抓、莓、吵、受、幸、福、祝
(反馈时,学生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请学生打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8、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演读。)
四、拓展与巩固
1、你能说出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2、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代表,大家听他朗读后,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3、总结谈话。
五、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长听。
《风筝》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文章,由于经历和文学底蕴不同,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文章中疑难问题也较多。这样的文章对于第—次接触鲁迅先生文章,且不了解他的写作风格的初一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干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进行自学,要求大家将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写下来。为了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只有将课文读透了,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
二、合作探究
1、教师(配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⑴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⑵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
① 亲情。
② 自我解剖。
③ 封建教育。
④ 科学思想。
⑤ 宽恕别人。
④ 儿童教育。
2、教师点拨:
点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且都围绕着这一主题选材。但文学作品是一种形象性的语言,有的作品包容性很强,就不只一个主题了,尤其是大作家高水平的作品。如《虹楼梦》的主题就有多种解读,因为个人的经历不同,读解出来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和作者当初写作的初衷是一致的,有的可能是不一致的,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分析文章也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理解。
3、探究问题。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⑴ 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⑵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内容’
⑶ 看到“远处有一;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⑷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面的“我的惩罚”具体指什么?
⑸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⑹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看到的是真理,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⑺ 对于早年的过错,“我”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⑻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有什么意义?
⑼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什么含义?
三、归纳总结
《风筝》中包含着兄弟之间的亲情,也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这篇文章是不能只用一种思维来解读的。其实这篇文章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它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语言也别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再深入探究。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之三。
《风筝》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请指点)。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去春又来,又是一年春柳绿。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玩耍,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老师,继续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习任务:
复习: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
板书:22 理想的风筝?
三、学习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
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
“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
关心学生:
(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不住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
(4)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见这可敬的刘老师?
(5)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6)出示课件:
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②填写:
(提问同学的、关心同学的)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想起来,(关心鼓励同学的样子)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7)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这样一位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叫我们如何不去思念他。(出示课件:课文最后一段)
过渡:然而.刘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四、学习第四件事
出示自学提示:
朗读读,想:课文哪些地方深深的打动了?
学生自己写:把打动你的情景在书上画出来,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1)放风筝(出示课件:他的腿自然不便于跑动,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2)故意撒手……(出示课件:略)(对命运的抗争,对困难的挑战,他觉得自豪、幸福.
生命的力量是什么?(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过渡:。……
(3)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时我深深感动这样自强不息的刘老师叫不我们怎么不敬佩,不思念。(出示课件:课文最后一段)
五、处理11、12自然段:
1、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2、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那么活泼少年的我们又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
六、总结
刘老师理想的风筝,已经放入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带着对刘老师无限的爱戴与思念。其读最后一段
《风筝》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通过画面观察及想象,理解绘本内容,感知故事的趣味性,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知并理解小动物与其所放风筝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有依据地猜测。
活动准备:
PPT、自制绘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公园里要举办风筝大会了,许多的小动物都带上了自己喜欢的风筝来参加,我们来看看来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谁呀?那你觉得这些小动物们都会带来哪些风筝?为什么?
二、幼儿自主翻阅绘本,并记录
教师:到底小动物们会放什么风筝呢?我们一起去绘本里找答案吧,请你们轻轻拿出椅子底下的绘本,在绘本中寻找答案,注意,音乐声停止的时候再把绘本送回到椅子下去。
三、馋人的风筝
师幼共读绘本
1、小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小鱼风筝啊,小猫为什么要放小鱼的风筝呢?
2、小狗带来了什么风筝?那我们来看看小狗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肉骨头风筝啊!
3、小猴子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猜测)那我们来看看小猴子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桃子风筝啊?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熊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猜测)那我们来看看熊猫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竹子风筝啊?
小结:跟我们刚才猜想的一样,小动物们带来的风筝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有关系。
三、很不一样的`风筝
师:小蜜蜂看到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它也来了。小蜜蜂可能会放什么风筝呢?为什么会用到这么多风筝线?
幼:蜂蜜风筝、花朵风筝、小蜜蜂风筝,因为有很多蜂蜜、花、小蜜蜂所以用到很多的线。
教师:你们说的都很有意思,那我们一起看看,到底蜜蜂爸爸和蜜蜂妈妈在放什么风筝?
幼:小蜜蜂、爱心
师:奥~是小蜜蜂风筝呀,为什么小蜜蜂的爸爸妈妈会把小蜜蜂当着风筝放?
幼儿:因为蜜蜂爸爸妈妈爱他们
小结:很多只小蜜蜂围成一个大爱心,是因为蜜蜂爸爸妈妈深爱着小蜜蜂,就像你们的爸爸妈妈深爱着你们一样。原来小动物们放的风筝不仅可以是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还可能是自己喜欢的人呀!
四、完整讲述
五、讨论
1、小动物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开心
原来放风筝是一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
2、小动物们都放着自己喜欢的风筝,那你们想不想去放风筝呢?
3、你们想放什么风筝?为什么?
那好吧!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风筝,那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出发吧~
《风筝》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
⑴ 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
⑵ 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⑶ 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 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⑴ 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⑵ 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⑴ 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⑵ 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⑶ 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⑴ 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⑵ 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 “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 “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⑶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① 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② 练习朗读。
③ 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④ 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⑴ 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⑵ 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⑶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⑷ 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⑸ 展示性朗读。
⑹ 拓展:
① 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 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 《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③ 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④ 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4、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⑴ 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⑵ 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⑶ 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⑷ 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⑸ 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识字写字
略。
《风筝》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自主发现识字规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上,引导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件礼物。(出示纸船)瞧,这是什么?(纸船)
2、师:另一件礼物藏在这里!(课件出示风筝)“风筝”的“筝”读轻声多好听呀!请小朋友们自己练习把这个词语多读几遍。
3、师:关于纸船和风筝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呢!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并大声地读几遍。
3.同桌进行“识字魔方”的游戏,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接龙读,齐读。)
5、让学生自由举手分段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他们吵架之后,各自的心情怎样?他们又是怎么和好的?谁能来说一说?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理解课文
1、师:通过初读课文,你们知道纸船和风筝分别是谁的吗?(纸船是松鼠的,风筝是小熊的。)
2、师:松鼠和小熊是好朋友,他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通过纸船和风筝,他们互相致意,互相祝福,成为了好朋友。)
3.师:他们是怎样互相祝福的?请你读一读课文中的相关段落。
4.师:松鼠和小熊拿到对方的礼物,看到上面的字后有什么反应?(乐坏了)如果你就是小熊或松鼠,第一次拿起纸船或风筝时,你会怎么想?
5.师:你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6.师:可是有一天,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吵了一架,然后纸船和风筝还存在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1)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
(2)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惋惜、难过)
7.师:你们难过,那小熊和松鼠怎样呢?(很难过)
你从哪儿看出他们都很难过?和同桌交流交流,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8.师:后来松鼠和小熊怎么样了呢?他们和好了吗?(和好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佩服松鼠,他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主动与朋友和解。)
(2)如果你是松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说一说
9.师:请你猜猜,小熊放风筝了吗?你从哪儿猜出来的?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
(1)松鼠看到风筝心情怎样?(高兴得哭了)
(2)高兴应该笑,怎么会哭呢?(松鼠被小熊的行为感动了,喜极而泣。)
(3)于是松鼠做了什么?(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4)你能读一读这段话吗?看看这幅图,松鼠多高兴啊!
10.师:同学们,虽然这只是一只只普通的.纸船和风筝,但它们维系着小熊与松鼠之间的友情。
你们喜欢小熊和松鼠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想象一下:小熊与松鼠和好之后会怎样?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和朋友之间是如何相处的。
3、教师:纸船和风筝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学们,小熊和松鼠给你们带来了一封信。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经过这件事,我们更加懂得友谊的珍贵,也懂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难受。你们一定要学会容忍和谅解(板书:容忍、谅解),可千万别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啊!
【《风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风筝》教学设计06-13
风筝教学设计02-13
教学设计风筝02-22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0-24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03-06
《纸船与风筝》教学设计03-28
最新《风筝》教学设计09-29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11-15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04-15
《放风筝》教学设计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