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液体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5 10:54: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液体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液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液体教学设计

液体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的实验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试管、油、水、蜂蜜、牛奶等

  分组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滴管、蜡光纸、上述四种液体各一杯、实验记录等

  学生准备:事先分组,明确分工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液体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认识一种物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看、闻、摸、尝等等)

  2、出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师问:这是四种液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动作夸张,语气神秘)

  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认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观察的方法去认识。如:看、闻、尝等方法。

  4、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并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

  (二)初步猜想

  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试管。你们最想怎样做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且引导学生把这四种液体倒在试管里。

  2、猜想:假如我们把这四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学生交流各自的猜想,并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三)验证猜想

  1、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

  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记录去完成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四)深入探究

  1、这样的结果,大家事先有没有想到?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老师事前也做过了这个实验,也感到非常地困惑。事后,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采集了一些数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吗?出示几种液体的密度,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规律

  2、学生小结:……………………

  (五)继续猜想

  1、出示塑料板,你们想做什么实验?引导学生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板上,比较它们流下的'速度

  2、那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让学生自由说,把实验的要求和规范说出来

  3、假如我们把这四种不同的液体同时到一点在斜放的塑料板上,这四种液体会怎么样?

  4、那么,老师再请大家来猜想一下:这四种液体中,哪种流得最慢,哪种流得最快?为什么?

  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并交流学生设计实验交流时,让学生边说边演示

  (六)课堂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的性质:密度、粘稠度)

  2、我们小组还想研究……引导学生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如:表面张力、毛细现象、溶解等

  3、我们准备这样去研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确定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等,然后交流认识液体

  4、认识四种液体

  液体特点

  认识方法

  液体名称1号2号3号4号

  5、我们是这样设计我们的实验的:

  实验步骤(倒入液体的顺序)实验现象(写出或画出)1、 2、 3、 4、结论

  继续研究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四种液体流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 、 、 。

  2、我们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拓展研究

  1、我们还想研究

  2、我们准备这样去研究:

  附录2一些液体的密度液体名称密度(克/毫升)

  液体名称密度(克/毫升)

  水银13.6

  海水1.03

  蜂蜜2.3

  水1

  硫酸1.8

  植物油0.9

  牛奶1.1

  酒精0.8

  四种液体的密度

  液体名称密度(克/毫升)

  油0.9

  水1

  牛奶1.1

  蜂蜜2.3

液体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对液体的压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

  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固体的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不是也有压强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

  1.潜水员必须穿潜水服潜水;

  2.科学实验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连罐头也被压爆;

  3.很多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

  4.水库大坝上窄下宽。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交流

  橡皮膜总会发生形变,并且总是向外凸出。

  总结: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它的压强大小又如何呢?压强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假想在液体内部深度h处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积为S. 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体的压力F,这个压力就等于上面液体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与质量m有关,质量m与液体密度ρ和体积V有关。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计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2)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p──压强──Pa;ρ──密度──kg/m3;

  g──9.8N/kg;h──深度──m。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研究的那一点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从该点到容器底或到封闭的容器上盖面的距离。

  (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在同一高度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

  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应用连通器原理的例子。

  环节三:巩固练习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讨论回答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

  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应用和防止液体压强的例子。

  四、板书设计

液体教学设计3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说出物质存在的三种主要形态;

  2.简述物体状态的主要特征。

  能力与过程

  1.能通过观察知道某种物质形态的特点;

  2.比较区别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世界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采取灵活的方式。同时,还要尝试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固体、液体和气体性质的比较体验比较等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固体和液体的主要性质。

  三、教学难点

  固体、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性质比较。

  四、教学用具

  飞鸟、游鱼的录像;水、油、醋等液体;身边的固体;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量筒、天平、尺子等。

  五、教学方法

  让学生认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先对这两种相对直观的形态进行了解,然后再将它们和比较抽象的气体作比较,从而认识三大物质形态各自的性质和特点。

  六、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来观察一组影片,看看这都是什么?在什么环境中,它们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呢?

  (播放视频)鸟儿在天上飞翔、鱼儿在水中徜徉的录像。

  (学生)回答教师上面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气态的空气和液态的水。

  (导入新课)其实除了气体和液体,还有一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固体。固体、液体和气体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三种主要形态。

  (展示)用投影仪展示气球、矿泉水、蜂窝煤等不同形态的物体。同时在黑板上绘出三个圆(如教材P20页)。

  (教师)除了在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少不了这些东西的影子。同学们想想我们平时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属于这三者中的?应该归在哪一组里?

  (师生活动)学生联想,教师将他们学生的结果按照他们的归类标注在相应的圆内。对于不正确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正确归类。

  (教师)下面,我们大家来研究它们的主要性质。我们先来研究固体。大家说说,现在,你能找到什么固体呢?

  (学生活动)

  (教师)虽然这些固体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大家对它们了解吗?我们下面就来研究它们这些固体具有哪些主要的性质。

  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同学小组内选择几种固体,观察固体的形状、测量它们的质量(估测与实测)、目测比较它们的体积、感觉它们的软硬和透明性等特点。

  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每种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有什么用途?

  2.所有的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吗?

  3.不同的固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性质?

  在学生进行观察研究的同时,要求小组内做好结果的记录工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列出记录用的表格。)

  (评价)教师要求小组将各自的研究结果向大家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并总结出固体的'一般性质。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固体除了具有相同的性质之外,也有不同的性质存在,这也就是区别它们的基础。

  (动手做试验)测石块的体积

  教师可以提供规则的长(正)方体和不规则体两种固体,要求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测量方案进行测量,解决如何测量的问题。同学们将自己的测量方法与大家交流,相互学习。

  为了加深学生认识固体、锻炼他们区分固体的能力,教师展示准备好的豆子、小米和细沙,然后将它们混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将豆子、小米和沙子混到了一起,可又舍不得扔掉,他还能把这三种固体分开吗?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看看你怎么来帮助他。

  (学生小组)讨论并在课堂上展示小组的方案。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方案进行补充和评价。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请同学们说出见过的液体,教师选择几种常见的液体让学生进行观察。

  活动2:研究液体得性质

  与活动1基本相似,不过这次观察研究的是液体的几个主要性质:请同学们观察液体的形状、流动性、透明性;测量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等,并做好记录。在观察的同时,通过比较看看不同液体性质是不是完全一样?有什么不同?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几种不同液体混合之后(如水和油、水和醋等)。

  (学生)猜想: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还有没有可能再将它们分开?

  在学生猜想之后,教师提供实物进行混合,观察现象,进一步认识。

  (承转)现在,我们大概地知道了固体、液体的主要性质,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将它们与气体的性质比较一下呢?

  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首先,请同学们说说气体有哪些性质;然后对这些气体性质进行确定;最后是对不同物体主要性质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找出相同的特点。

  活动中,准备好所需仪器或工具,对具体的试验做好设计,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记录。

  (想一想)比较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你能说一说人们为什么对它们这样分类吗?

  (教师)课堂总结

  七、教学流程

  常见物体形态的分类

  固体

  气体

  液体

  研究固体的性质

  研究液体得性质

  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液体教学设计4

  压强和浮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概念,都属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它与生活、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单元内容包括: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以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单元知识结构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教学要求的比照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压力和压强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内部压强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不要求计算侧面压力,不讨论静液佯谬)连通器知道连通器的原理大气压强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知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抽水机和水泵选学浮力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选学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机翼的升力选学

  三、教学目标解读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为了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通过观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实验,不能做实验可通过看vcd,让学生知道实验的过程和事实,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大小的由来,并记住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通过实例计算和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使学生感悟大气压产生的压力大小,并认识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对于气体的压强跟体积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定性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利用注射器做实验,还可以结合生理卫生课列举人的呼吸运动,联系胸腔、肺气压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浮力知识的内容综合性较高、能力要求也高。在教学中,要注意复习力、二力平衡、密度及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认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推理能力。(1)浮力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地学习。(2)物体的浮沉条件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综合所学力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说出在它们当中为实现漂浮、上浮、下沉、悬浮所采取的措施,了解它们的构造特点。除课堂内、外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查阅有关浮力知识的资料(如:古代利用浮力的故事、长江三峡、深水打捞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体会物理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作用。4.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对阿基米德原理不要求计算繁难的综合题,突出用最基本的原理来分析问题。在学生熟练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式,这对学生理解、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对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关于物体在气体中也受浮力,不要在认识浮力概念的时候学习,而应放在得出液体的阿基米德原理后再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保证了气体浮力知识的完整、思路连续。5.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介绍“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对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只需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就可以了,因为这里的要求是最低的,即“初步了解”。要重在用来解释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选取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展示物理学的魅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物理道理的兴趣,使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不宜追求理论上的完备,应通过生动、鲜活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小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引导分析、归纳,概括出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要点。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课,来讲解“飞机升力的产生”等,或开展简便易行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重点、难点分析1.压强是贯穿这一单元的主干,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对初中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原因是: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学习本单元知识又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由于固体、液体、气体它们的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物态的压强量度和测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那么,液体的压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1)明确引入“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压强的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相等的压力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不少实例可以说明。为了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需要引入“压强”这一概念。(2)在讲压力概念时,可采用对比方法进行学习。如:将压力和重力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压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压力不一定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但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支撑面静止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大小相等。在讲解时可以画力的示意图举例说明。如:手用力往墙上按图钉,墙壁受图钉尖的压力,压力方向与墙面垂直。施力者是图钉,受力者是墙壁,与图钉受重力大小无关。还可用列表说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对斜面产生的压力为例,说明这两个力的区别。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性质重力地球木块总是竖直向下mg引力压力木块斜面垂直于斜面小于mg弹力

  因此,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本身重力大小的事实,仅说明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3)明确由于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不同,因此在计算压力和压强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时,不但要总结一般规律,还要找出它们的特性,简化分析和计算过程。

  2.浮力这一知识牵连的概念多,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认识浮力是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是难点。学生有不少生活经验干扰学习正确的知识,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注意纠正那些非科学的经验和观念。如容易混淆的概念:“浸在”和“浸没”的区别;“排开液体体积”和“物体体积”的关系;“悬浮”和“漂浮”的区别。对于“浮力”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要运用二力平衡和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可利用演示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抽象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液体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液体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二节,本节课既是压强知识的延伸扩展,又是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本节安排了 “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本节课用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第二课时,连通器的原理,船闸。

  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2)难点:公式P=ρgh的理论推导的理解。

  难点的突破,通过演示实验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模型液柱,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推出液体内部压强的一般公式,让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已不再陌生。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首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当把小桶拉高时,我们看到与小桶连通的小瓶瓶底的橡皮膜被涨破了。

  思考:小桶拉高时为什么小瓶瓶底的橡皮膜会涨破?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

  情景1: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

  情景2: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

  情景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

  思考问题

  通过这个实验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1)准备多样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如塑料手套、两侧和底部都扎有橡皮膜的PVC管、空饮料瓶、锥子、盛水的水槽等。

  (2)设计完毕,个别组展示设计方案。

  (3)想一想

  a. 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b.液体内部压强有哪些特点? 动手实验

  思考并回答

  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三)分组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1.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的能力。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大胆进行猜想。

  为了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

  实验①.将四面贴有橡皮膜的立方体竖直放入水中,可看到立方体四面的橡皮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向框内凹陷。

  实验②.将两侧扎孔,分别装有红色的盐水和水的两个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使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松开堵在小孔的手指,可看见红色的盐水从小孔喷出,而红色的水没有喷出。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到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接着让学生说出其它猜想因素和猜想依据,老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猜想1: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2: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猜想3: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重力有关;

  猜想4: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

  ……

  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我确定液体深度、密度和方向三个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

  1.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猜想,而不是胡猜、瞎猜。

  2.让学生掌握“科学猜想”的方法。

  3.设计实验

  3.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刻度尺等。

  (2)教师出示U形管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3)学生说出设计实验思路,师生共同讨论寻找最佳的实验方案:

  探究一:研究在水下同一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

  实验步骤: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下一定深度,改变橡皮膜的朝向,分别记录橡皮朝上、下和侧面时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改变金属盒在水下的深度再做两次。

  探究二:研究在水下不同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

  实验步骤:把金属盒放入水中不同深度时,分别记录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探究三: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保持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变,把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记录U形管高度差,改变深度再做两次。

  (四)、推导液体的'压强公式

  1. 教师演示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实验。

  2. 启发学生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教材图中截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重力公式推导液体压强公式。

  3.让学生自己做课本例题,感受液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

  5.举出几例让学生理解公式中“h”的含义。

  观察

  推导公式

  练习 1.物理模型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生疏的方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模型液柱,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推出液体内部压强的一般公式,让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液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以及“h”含义,突破难点。

  五、应用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新课引入中的三个情景问题:

  情景1: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

  情景2: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

  情景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的?

  回答 1.首尾呼应

  2.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进一步分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到应用简单的物理原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

  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p=ρgh

液体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的实验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试管、油、水、蜂蜜、牛奶等

  分组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滴管、蜡光纸、上述四种液体各一杯、实验记录等

  学生准备:事先分组,明确分工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液体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

  认识一种物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看、闻、摸、尝等等)

  2、出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

  师问:这是四种液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动作夸张,语气神秘)

  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认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观察的方法去认识。如:看、闻、尝等方法。

  4、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并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

  (二)初步猜想

  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试管。你们最想怎样做实验?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且引导学生把这四种液体倒在试管里。

  2、猜想:假如我们把这四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猜想,并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三)验证猜想

  1、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记录去完成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液体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⑴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

  ⑵科学探究: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液体,如清澈、流动、油腻等;能根据液体与水混合后的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运用演示、口头和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⑶情感态度: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液体;教师准备的有结构材料:油、红酒、洗洁精,部份工具:搅拌棒、汤匙等,记录单。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⒈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材料,你带来了什么呢?在家里你对它们作了些什么研究呢?你能向其他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科学课程提倡终身教育,因此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些科学探究,既激发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动员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

  ⒉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带的液体。

  ⒊谈话:哦,你刚才介绍时主要介绍了××的××。想一想,还能介绍些什么呢?

  对呀,我们还可以介绍××的××。

  (相机总结:①可以介绍特性、用途;②家里的液体不能乱尝,等会儿研究中想要品尝的话,要得到老师的同意。)

  (上节课已经认识了液体的一些性质,而对于科学名词、认识方法的运用能力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景来培养;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树立安全意识,安全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

  ⒊我们在向其他人介绍物体的时候通常要介绍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性质以及它的用途。我们今天所带的××、××等都是液体。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到这些液体。××同学你带的是什么液体呢?(洗洁精)你能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么样用这个洗洁精的吗?

  我们常常把洗洁精混入水中,那么其他一些液体和水混合又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研究吗?揭题: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二、学习新课

  ⒈提问:研究之前,把你的'液体和水混合后会一样?会是什么样的?请把你们的猜测在记录纸上写出来。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预测结果的能力很重要,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

  ⒉讲述:交流完了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小化学家。待会儿研究时不要把你的液体一下子都用完。如果在研究中感觉还缺什么的,可以到老师这里来看看,说不定我带了。还有不要忘了把你看见的记下来。

  ⒊学生探究活动。

  ⒋提问:谁能把你的研究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呢?

  ⒌学生演示他们的新混合物,解释混合是怎样进行的,并描述新性质。

  回答:

  在与水混合时,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与水混合后,液体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和你原来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你们组的液体倒进水里去后有几种情况呀?

  ⒍提问:有的液体能溶解在水中,有的液体不溶解在水中。不溶解的液体你有办法使它溶解在水中呢?结果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⒎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用搅拌棒能使不溶解的洗洁精溶解在水中。油搅拌后也不能溶解在水中。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油溶解在水中呢?试试。

  三、评价活动

  总结:今天谁带的液体最有趣?谁在小组里研究最积极?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如果是生硬地进行评价,学生不感兴趣,会走过场。也许对学生更多的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会好些。)

  四、后续研究

  ⒈其他液体混合后也会这样吗?你有什么新发现?用你们的液体试试。

  ⒉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液体互相混合成为有用物质的。

  教学反思:

液体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平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液体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沙与水的对比实验,认识到所有会流动的物质都是液体。

  2、能合理运用各种感官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3、领会当对一种物质缺乏了解时,不能轻易尝或闻。

  4、培养主动探究、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5、在观察事物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重点液体的特性和液体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固体与液体的区别。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各种液体说明书。教师:准备沙、水、菜油、白酒、醋、酱油、果汁、洗涤剂等,杯子、气球、矿泉水瓶分给每个小组一份。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水的形状,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会流动的.都是液体吗?

  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这一课题。

  探究1:沙与水的比较教师演示实验:把装沙和装水的矿泉水瓶都横放到桌面上,请学生跟着一起做。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教师演示把沙和水倒入两个气球中,请学生说说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两个气球,你能说出哪个是水球哪个是沙球吗?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你是怎么知道这是沙还是水。

  教师请学生把沙子和水倒在各自的盆子里,看着小沙堆,请学生小结。

  教师:提醒满手是沙的学生别揉眼睛。这又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深入地分析。)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虽然沙子和水都能流动,但沙子是一粒一粒的小固体,水是密集的,连续的。沙子是固体,水是液体。沙子的流动是因为它们很细小。探究2:油与水的比较教师出示两小杯油和水,请学生讨论: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两种东西的异同点?

  请同学们各自做实验。

  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实践:认识常见的液体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知道的液体有哪些?

  教师:你是如何知道它是一瓶液体的?

  教师讲解常见的液体大都是含有其他物质的水溶液。(以高锰酸钾做溶解实验演示。)

  交流搜集的液体说明书,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出示半杯液体(白酒),这杯液体是什么,你知道吗?猜猜看。

  你准备用哪些方法来检验?

  教师解答质疑:

  (1)假如装的是农药,你也可以用品尝的方法来检验吗?

  (2)假如装的是硫酸,你也可以用手去感觉吗?

液体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1.本节课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先把液体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组成,然后,用“大量、密集”的关键词,搜寻生活中的实例,把液体类比成“大米、苹果”等。针对一袋子大米,进行拟人类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讨论,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然后再利用象征类比,把“大米”的感受“无奈”,关联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对学习状况的研究得出:学习的感受与给学生的压力有关,与自己的“名次”有关,与所在的集体有关。根据这些类比,可以建立液体压强规律的假说。然后,用实验验证假说,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

  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

  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3.象征类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

  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液体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②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究未知液体的性质。 ③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依据。

  教学重点:怎样使马铃薯在清水中浮起来。

  教学难点:验证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有一定浓度的溶液。

  教学准备:教师:浓盐水、清水、一个马铃薯、胶头滴管。学生: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两把勺子、清水、40克食盐(或200克白糖)、一根搅拌棒。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有一杯清水,现在我把乒乓球放进去了,它怎么样了?(浮在水面。)我把棋子也放进去了,棋子怎么样了?(沉下去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现象?学生: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的,落叶在水中是漂浮的,泡沫在水中是漂浮的??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接下来别眨眼,看,这是什么?学生:土豆,马铃薯。

  教师:对了,这就是一年四季经常出现在餐桌上大家都熟悉的一种蔬菜——土豆,学名马铃薯。它可是今天的主角,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1号溶液,如果我将这个马铃薯放进去会怎么样呢?学生1:浮起来。学生2:沉下去。 ??

  教师:有说浮起来的,有说沉下去了,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清楚了吗?马铃薯它??(沉下去了。)板书:沉

  教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老师这还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2号溶液,还是这个马铃薯,如果我把它放进这杯液体中会怎么样呢?学生1:沉下去。学生2:浮起来。 ??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看看谁猜得对。怎么样?马铃薯它??(浮起来了。)板书:浮

  教师:老师奇怪了,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号液体中却是浮起来的呢?板书:1——沉2——浮

  学生:可能两杯液体不一样。

  教师:两杯液体不一样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必须要用实验去验证。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辨别液体的办法?学生1:尝一尝。

  教师:能尝吗?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液体,万一对我们的身体有害怎么办?所以大家记住:不知名的物质不要随便尝!学生2:闻一闻。

  教师:请第一桌的`同学代替你闻一闻。你闻出来了么?(没有)说明这个办法??(行不通)

  学生3:可以用眼睛观察,我发现2号液体有一点浑浊。教师:你观察地可真仔细,一看就是个学习认真的孩子。还有什么办法能辨别这两种液体呢?

  学生4:可以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把水分蒸发掉看看它们留下的物质都是什么。

  教师:你真聪明,请坐。这位同学的办法非常的科学,我们就采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来进行探究。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第17页,自己先看看怎么做这个实验。(生读书。)看懂了吗?学生:看懂了。

  教师:那好,结合书上的要求,再看一看小组实验桌上,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实验器材,想一想怎样用托盘内的东西来做这个加热液体的实验?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再全班交流。(学生讨论)

  教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

  学生:可以用勺子来盛放液滴,在酒精灯上加热。教师:你说的真好!请坐。用酒精灯加热液滴,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学生回答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全面,老师给你们总结一下。(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及要求,指名朗读。)

  教师:为了方便实验,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两把勺子,一把勺子有红色标记,一把勺子有绿色标记。我们事先约定一下,用带有红色标记的勺子来盛放1号杯中的液体,用带有绿色标记的勺子来盛放2号杯中的液体,记住了吗?(记住了)那好,现在每组派两名代表来老师这取液滴。(学生取液滴)开始做实验吧。

  (学生进行加热液滴的实验)

  教师: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1,学生2拿勺子及报告单到前面边说边展示)教师:你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吗?学生:一样。

  教师:1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它就是一杯??(清水),2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有白色的物质,那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盐、糖、味精??

  教师:同学们,光有白色的物质,我们还不能判断它是什么,必须要有更多的依据,以后进入高年级就会学到验证它的方法,现在老师就先解开这个谜底,2号液体就是一杯盐水。板书:清水——沉盐水——浮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漂浮,这与马铃薯的本身有关系吗?学生:没有。

  教师:那与什么有关?学生:盐,液体。

  教师:那么也就是说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板书: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只要在清水中溶解了盐或者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会浮起来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考虑的非常全面。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吧。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学生:烧杯,水,盐,搅拌棒,马铃薯??

  教师:真聪明,我们还需要搅拌棒搅拌来加快溶解。像老师这样拿起来搅拌可以么?生:不可以,要放桌子上。

  师:对了,但是最好用一只手握住杯壁,这样会更安全。

  为了我们的实验更有说服力,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盐和糖两种物质,都是随机摆放的。你们拿到的糖就调制糖水,是盐就调制盐水。请大家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展示,指名读)教师:现在开始做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带上你的实验报告单。

  (生1、生2汇报)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只有一定浓度的盐水或糖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也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物体浮起来。(板书: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物体浮起来)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湖,人们可以漂浮在湖面上读书,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学生:死海。

  教师:你想了解它吗?(想)请你打开课本18页,阅读《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教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学生汇报)

  课后实践作业:除了我们课堂上实验的这两种物质外,同学们回去后探索一下这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比如说洗衣粉水、肥皂水、醋水等等,我们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液体教学设计1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2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喜欢看实验和做实验,并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进一步探究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3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活动3【导入】教学环节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展示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题1、3题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活动3【导入】教学环节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展示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题1、3题

  Tags:2节,液体,压强,教学,活动设计

液体教学设计14

  【课题】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二章第五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液体的基本性质和液晶的基础上对液体性质的进一步探讨,与上一节的内容构成了液体单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主要基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本节内容是分子动理论的综合拓展和运用。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表面张力的宏观现象,二是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前者重在让学生掌握表面张力的概念,认识液体的表面现象及生活应用;

  后者重在使学生进一步液体认识表面张力的微观实质,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分析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2.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引入课堂。然后通过两组肥皂膜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分子动理论的有关知识,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最后,教材通过“讨论与交流”和“实践与拓展”栏目,分别设置了表面张力的实例解释和课后实践任务。

  4.教材的特点:

  (1)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强调实验和观察,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重视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建立过程和产生原因的定性分析。

  (3)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差异性,加强内容的选择性。

  5.教材处理:

  (1)适当地调整微观解释的教学思路教材侧重于从“分子势能”的角度解释液面的收缩现象,提出“势能总有减少的趋势,因此液面具有的收缩趋势”。虽然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分子势能的概念并没有明确提出,也没有经过强化和巩固。因此对学生而言,直接运用势能的观点解释液面的收缩具有较大困难,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误以为“液面是向内收缩的”。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实际认知水平,主要从分子力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保证了知识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表面张力的方向,势能的观点则作为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从而体现新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教材在引入和应用环节设置了一些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而考虑到物理、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适当地增加了表面张力在科技前沿方面的应用,以增长学生见闻,丰富课堂。

  【学生情况分析】 1.兴趣特点:对物理表现出浓厚的因果认识、操作和概括兴趣,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液体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生活中的各种液体及其特性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3.认识困难:学生对表面张力现象的认识仅停留于感性阶段,难以理解从各种现象中归纳液面的特点,难以理解液面中存在力的作用;

  虽然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但缺乏运用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分析、解释实际宏观热现象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难以理解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2)知道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

  (3)解释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液体表面现象的实验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体会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宏观热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感受物理与自然的美。

  (2)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1)实验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物理实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节教学注重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对硬币漂浮原因的猜想,肥皂泡成球形的原因和立方体铁丝框肥皂膜的分布等,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液面的性质,使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是一个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注意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

  (2)讲授法: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教师形象生动、富有启发的讲解,辅之以模拟动画和各种自制教具,以点拨、启发学生。如对表面张力产生原因的讲解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讲授知识的渗透探究的思想,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又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2.学法指导俗语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学法指导方面,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交流讨论、互相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液面的特点,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3.教学媒体设计首先,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片等材料,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感性素材。通过自制教具“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演示装置”,运用类比的方法模拟肥皂膜的收缩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表面层分子相互吸引力的作用,从而使抽象的微观过程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用具】硬币、半圆形和长方形的铁丝框、肥皂水、自制教具“表面张力的微观机理演示装置”、不同形状的肥皂泡小框、肥皂块、四面体和立方体形的铁丝框。

  【教学流程图】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实验引入:硬币漂浮先与学生共同完成硬币漂浮的小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硬币能够漂浮的原因,同时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硬币漂浮时周围液面的变化情况,进而引出问题:硬币的漂浮会不会与液体的表面有关?演示实验:

  硬币漂浮问:硬币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问:漂浮的硬币和沉入水中的硬币所受浮力有什么不同?问:为什么受浮力更大的水中的硬币没有浮起来,而受浮力小的硬币又不下沉呢?引导观察: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硬币周围的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入课堂:硬币的漂浮是否与液体的表面有关?观察、思考、兴奋答:硬币受到浮力作用答:水中的硬币排开水的体积更大,所受浮力更大。

  疑惑思考观察思考答:凹了下去疑惑思考好奇实验——问题通过简单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利用学生对硬币漂浮现象的思维定势,引起认识矛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液面的变化情况,同时也确立了本课的研究对象。

  【建立概念】利用嵌有活动吸管的长方形和半圆形的铁丝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肥皂膜和吸管的变化情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液体表面的特点。

  结论: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

  利用嵌有活动吸管的长方形铁丝框演示肥皂膜的收缩,引导学生从受力的角度思考吸管的运动情况,配合模拟动画逐步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建立起表面张力的概念。

  1.两边的肥皂膜对中央吸管均有力的作用2.戳破一边后,这一边肥皂膜的表面张力随之消失3.吸管在另一半肥皂膜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运动。

  表面张力:作用于液面上,使液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力。

  指导学生实验:把铁丝框放入肥皂水后拿起,上面附有的肥皂膜也是液体的一种表面。

  引导学生观察:

  1、戳破肥皂膜的一边后,另一边变化如何?2、吸管变化如何?向哪边运动?引导学生归纳:

  对比两组实验,问:肥皂膜的变化如何?问:吸管运动有何特点?肥皂膜总是变小,物理上则称,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

  引导学生思维:

  演示长方形铁丝框演示肥皂膜的收缩,引导学生从受力的角度进行思考。

  问:吸管运动了,说明它受到什么的作用?问:这个力是什么施加的呢?问:如果我把另一半的肥皂膜也戳破,吸管还会运动吗?问:有膜的时候,吸管才运动,大家联想到了什么?这个力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分组实验观察模仿实验观察交流讨论思考对比、分析答:总是变小的。

  答:总是向有膜一边运动。

  理解记忆答:力思考疑惑答:可能不会。

  答:膜对吸管有力的作用。

  消除疑惑深化理解记忆组织学生分组实验,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液面的收缩现象,为下面表面张力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意在让学生自己开口说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再思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配合课件逐步分析,关注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现象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概念的理性认识。

  【微观分析】 1.液体表面层分子与液体内部分子的差异向学生展示液体表面附近分子分布的示意图,引导他们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的差异,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表面层分子仅受周围液体分子与液体内部分子的作用”的认识。

  结论:表面层分子仅受周围液体分子与液体内部分子的作用。

  2.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有效作用距离承接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紧扣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的位置差异,引导学生从力的有效作用距离的角度进行知识回顾,并得出引力作用距离大于斥力的结论。

  结论:分子引力的有效作用距离大于斥力。

  3.表面层分子的分布特点分别从引力和斥力的有效作用距离入手分析表面层分子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表面层分子的分布特点。

  结论:表面层分子所受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结论:表面层分子分布稀疏。

  4.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从表面层分子的分布出发,结合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得出表面层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利用自制教具,结合长方形铁丝框的肥皂膜收缩现象,通过类比的方法模拟液面的收缩,由此说明表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最后则向学生讲解表面张力的作用效果。

  【联系生活】一、球形的肥皂泡先让学生重新感受吹肥皂泡的童年乐趣,接着提出问题“肥皂泡一定是球形的吗?用不同形状的小框能不能吹出不同形状的肥皂泡?”,步步引导学生运用表面张力的相关知识分析肥皂泡呈球形的原因。

  二、硬币漂浮与下沉首先解释课前提出的硬币漂浮问题。

  然后用肥皂块轻点漂浮硬币周围的水面,由于肥皂水的表面张力比清水小,液面给硬币的支持力减小,硬币沉入水中。

  向学生演示该实验,引出硬币下沉的原因——不同液体表面张力的大小不同。

  三、表面张力仪由于不同液体表面张力的大小不同,清水中若掺入其他物质,其表面张力也会改变。

  向学生介绍表面张力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利用表面张力仪测量河流污染前后河水的表面张力大小,经过对比,即可知道该河流的污染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

  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看,表面层分子与液体内部分子有何异同?总结并提问:空气对液面分子的作用可以忽略,表面层分子仅受到水平和下方液体分子的作用,那到底是引力作用,还是斥力作用?问:随着距离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有何变化?问:也就是说当距离大于平衡位置的时候,只存在什么力?引导学生思考:从作用距离的角度看,两个力有何区别?表面层分子部分在液体外,又由于引力的作用距离远大于斥力。因此表面层分子所受分子引力不再为球对称,而斥力仍为球对称。

  引导学生思考:从整体来看,表面层分子受力的特点如何?总结:正是因为表面层分子所受合力指向液体内部,而分子总又是在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一部分表面层分子就会运动到液体内部,造成表面层分子分布稀疏。

  引导学生思考:表面层分子分布稀疏,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有何特点?实际上,此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作用力为引力。

  启发学生思考:表面层分子间的吸引力与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有何关系?教具演示:表面张力产生原因的模拟。

  问:松开手,横杠为什么向有膜一边运动?模拟肥皂膜为什么收缩?问:橡皮筋的拉力模拟的是?引导学生总结:

  表面层分子的相互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体现为液体的表面张力,而液体不易被压缩,所以液面具有收缩趋势。

  演示实验:吹肥皂泡问:如果用方形或者椭圆形的小框,能不能吹出立方体或者椭球体形状的肥皂泡?提示学生:相同体积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

  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面具有收缩趋势。

  回顾硬币漂浮实验,引导学生运用表面张力知识进行解释。

  演示实验:硬币下沉引导学生思考:硬币下沉是否与肥皂水表面张力大小有关向学生展示不同液体表面张力大小的表格,解释硬币下沉。

  以表面张力大小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河流污染情况的问题。

  答:内部分子周围都有液体分子作用,但表面层分子有一部分在液体外。

  听讲思考疑惑思考答:由斥力变为引力。

  答:引力。

  答:引力大于斥力。

  听讲思考思考答:斥力相互抵消,引力的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听讲思考消除疑惑思考答:距离比较大。

  理解记忆思考疑惑思考猜想交流讨论答:因为橡皮筋的拉力。

  答:表面层分子的相互吸引力。

  理解消除疑惑记忆观察吹肥皂泡,发现仍为球形疑惑思考回答消除疑惑思考听讲消除疑惑观察疑惑听讲理解消除疑惑思考交流讨论回答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分析步骤,过程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往往感到无从入手、思路不清。

  在本环节的设计方面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突出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的差异;

  2.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出发。

  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关键,同时学会分析微观问题的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引导学生从力的有效作用距离的角度重新思考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为接下来引出液体表面层分子的分布特点做铺垫。

  通过教师步步诱导式的讲解,以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的差异为线索,配合课件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达到理解,释疑的目的。

  该知识点为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正是缺乏运用分子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难以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因此,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利用自制教具类比矩形铁丝框的收缩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表面层分子的相互吸引力作用,从而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选取有针对性的、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作为应用实例,突出重点,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解释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通过同一实验情境的不同条件和不同结果激发学生再思考的兴趣,同时自然过渡到“表面张力大小”的知识应用环节,完成知识点的延伸和拔高。

  承接表面张力大小的知识点,向学生展示表面张力在环境监测的应用,增长学生见闻,丰富课堂,体验物理与科技的紧密联系。

  【课后思考】演示四面体和立方体铁丝框放入肥皂水后所形成的肥皂膜形状。

  先展示立方体铁丝框一个面的肥皂膜形状,然后让学生猜想整个铁丝框放入肥皂水后将形成怎样的肥皂膜,最后展示肥皂膜的形状并鼓励学生课后结合本节课的知识,查找资料进行解释。

  演示实验:四面体和立方体铁丝框问:为什么当整个铁丝框放入肥皂水后并没有在每个面形成肥皂膜,而是收缩到中间?好奇思考疑惑通过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又一次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提出稍高于学生本节课知识水平,但通过搜集资料和思考又能够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附录一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1.自制教具,突破难点本节课所用教具都是自制的,易取材,成本低,现象明显直观。所制教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增强课堂趣味性,也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

  尤其是演示表面张力微观机理的教具(见下方左图),使表面层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及其作用效果“可视化”。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在橡皮筋的拉力作用下,横杆运动以及模拟肥皂膜收缩,通过类比,明白“在表面层分子相互吸引力的作用下,吸管向有膜的一边运动以及肥皂膜收缩”,最终理解“表面层分子的相互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体现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具有收缩趋势”,由此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演示装置各种肥皂泡小框,铁丝框2.以认知冲突策略为出发点组织教学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本节课在设计上通过各种实验创设了多个问题情境,如硬币漂浮现象、肥皂泡形状之谜和立方体铁丝框的肥皂膜分布问题等,从学生原有的经验或错误的前概念出发,巧设悬念,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得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问题解决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附录2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二章第五节仅供参考

液体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食用油、水、牛奶、蜂蜜、平底烧瓶、试管、滴管、试管架、天平、烧杯、一次性塑料杯、表面光滑的板子、蜡纸、《实验记录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水。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的引导:“水属于什么样的物体?”

  生:“水是液体”。(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液体)

  3、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液体。(板书:“认识”)

  (二)自主探究,观察、研究液体

  1、观察比较四种液体的性质

  (1)师:在你们桌子上有4种液体,它们分别是水、食用油、牛奶和蜂蜜。请孩子们观察这四种液体的性质,要求:(1)观察这四种液体有什么不同?(2)将这些液体倒进不同形状的器皿里,看一看有什么发现?(3)边实验边记录,注意安全与卫生。”

  (2)学生分下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写表格。

  (4)教师提问:“这四种液体都有什么共同性质?”

  生: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都会流动。

  师:像这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板书)

  2、探究:液体的性质——同体积的液体轻重(质量)不同。

  (1)师:“孩子们我们刚刚用多种方法初步了解了这几种液体的性质,其实液体的性质还有很多,你还想研究液体的哪些性质?”

  (2)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引导他们设计实验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并进行适当地归纳和记录。

  (3)组织学生对大家的问题进行筛选、分类。

  (4)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液体的质量,倒出同体积的液体和水,在天平上比比看,谁轻谁重?(教师说明实验要求)”

  师:“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测一下,请孩子们将猜测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面。”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师:“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猜测得对不对呢?”

  生:“做实验。”

  师:“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5)学生分下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写表格。

  (7)师小结:液体的性质——同体积的液体轻重(质量)不同。(板书)

  3、探究: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粘稠度)不同。

  (1)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儿的实验:把同样多的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子上。要求: ①先猜测,再实验。② 注意三种液体一定要同时倒。③边实验边记录,注意安全与卫生。”

  师:为什么要同时倒?

  学生回答。

  (2)师:“同样的,请孩子们先猜测,并将猜测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面,然后再做实验”

  (3)学生分下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写表格。

  (5)师小结: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粘稠度)不同。(板书)

  4、探究:液体的性质——都具有表面张力。

  (1)师:“刚才有同学有新的发现:他发现水滴在光滑的桌面上是鼓鼓的,其他液体滴在光滑的桌面上是不是也是鼓鼓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师:教师出示实验四和实验要求。“分别将不同的液体滴一滴在蜡纸上,晃动蜡纸。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要求:①每张蜡纸上只滴一种液体。②边实验边记录,注意安全与卫生。”

  (2)学生分下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4)师小结:液体都成圆弧状,说明这些液体具有表面张力。(板书)

  5、给予学生充分的研究时间,研究结束收拾好观察材料。

  (三)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1、师:我们认识了液体的哪些性质?

  生:液体没有固体形状;不同液体的轻重不同;不同液体的气味不同;不同液体的黏稠度不同;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

  2、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用眼睛看、鼻子闻、动手做一做等。

  3、教师小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你们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方法,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面。

  (四)课后延伸

  师:课后,你们还可以收集有关液体的资料,将它们保存起来,它可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呀!

【液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06-12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蝉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4-05

ai教学设计 ai的教学设计05-29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4-19

《》教学设计09-27

怎样教学生构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12-28

教学设计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