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霖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措施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突出重点的措施: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适当多一点。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三是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四是要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五是讲究教学语言艺术,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集中注意、认真听讲和做好课堂笔记。
教学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突破难点的方法:第一,多媒体辅助法。第二,补充背景知识、相关文学常识和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第三,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感受意境,进而了解作者的情感。第四,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第五,精讲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环节一:学情诊测
要求学生展示学案或作业。
1.生生互查。
2.教师抽查。
3.学生反映预习中的问题。
环节二:修正教学目标,确认教学重点。
二、导学阶段
环节三:激趣导入。
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现在我们来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环节四:自主学习,自我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揣摩,感悟。
学生梳理、积累相关知识,组内交流,互相订正。
学生反复诵读。
环节五:问题引路,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启发设疑、展示预设问题: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2.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5.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教师巡查时渗透强调教学重点,发现或提出预设教学难点。
环节六:交流展示,体验成功。
各组推荐代表朗读比赛。
各组推荐代表发言。
预设问题答案:
1.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回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词人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2.明确:①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②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3.明确: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4.明确: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5.明确:(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阕重点在记别,下阕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阕想象部分与上阕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三、四环节落实解决重点、难点,学生讲不到、讲不透的地方教师补充深化。
环节七:练习巩固、迁移拓展。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请你将《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三、评价阶段
环节八:自测互评。
1.自我评价。
2.组内评价,课堂表现分出甲、乙、丙。
环节九:补充完善学案。完成学案相关作业。
雨霖铃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重点
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
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二、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
㈠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
㈡具体分析
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加深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例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例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例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㈢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㈣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㈤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雨霖铃(柳永)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上片:话别之时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下片:别后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写作技巧:
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雨霖铃教学设计3
一、 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
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
2、听配音朗诵。(投入理解)
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
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
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
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另外从兰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中,可见离人的难舍难分,从“乘船的留恋”与驾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见离人的留恋之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得不别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因此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江水(乘舟而去,水路而别)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使人愁。”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佳句赏析)
1、 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明确:照应了“都门帐饮无绪”。上句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里是酒醒之后更惆怅,前后照应衬托了离人伤心到极点的痛苦心情。
2、 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柳,谐音“留”,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折柳送别,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另外,天刚亮时较凉,由此衬托心境的凄凉;“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补充古典诗词中用“杨柳”意象写离愁别绪的句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乐府《折柳枝》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
补充古典咏月诗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张祜《中秋月》)
3、 这句话写景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景中含情,这句中词人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深切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绵绵愁思。
(四)总结:文中句句写景,却处处含情,景中见情,缘情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出示表格)
(五)带着感情,身临其竟境地集体朗读全文。
五、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一):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讨论(二)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 描绘的景物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 情感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 创设的意境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六、学唱《雨霖铃》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别离;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好,下课!
雨霖铃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具:
ppt、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二)作者简介
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朗读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
补充: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情感。
2、整体感知
再读词作(齐读),思考:
(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四)讨论鉴赏
1、你是如何体会到词作表达的离愁别绪的?小组讨论,斟酌词句,派代表回答。
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2、写离别诗,一般写到离别之时便会戛然而止,比如[唐]岑参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雨霖铃》有何不同之处?
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衬托,交织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作用: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内容丰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延伸拓展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绘出怎样的图画?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同时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巩固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学习了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
七、作业(任选一题)
1、背诵《雨霖铃》全词;
2、选择《雨霖铃》中你所欣赏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作简要赏析。
八、板书设计:
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雨霖铃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与设备
多媒体电脑平台(配备宽带上网)、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我们昨天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了豪放派豪迈的词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词风——婉约派。而其中的代表词人是柳永。大家在课文注释上看到,这是一首离别词。生离死别都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人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下面,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读,感悟词人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点击网页“配乐朗诵”)
二、整体把握,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点击网页“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学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板书: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三、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1、教师设问:
有同学曾经问我:《琵琶行》里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明:针对该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点击网页介绍有关柳永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柳永的背景及与歌伎情深意切的关系,懂得借助背景,“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2、点击网页“关于柳永”,教师同时简要点拨:
教师: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歌伎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四、点击网页“配乐朗读”,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作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五、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
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六、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教师点击网页有关诗歌意象部分,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
5、学生作示范朗读。
七、师生共同归纳本诗的写作技巧: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鉴赏诗歌,如果准确把握了意象的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感情了。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作者在上下阕的写景角度上有点不同,那就是——上片实写,下片虚写。而其中的转折句是“念去去”句。因此,我们可以归纳本词的主要的写作技巧是:
板书:
写作技巧:
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八、点击网页“配乐朗读”,学生背诵全词。
九、课内外迁移: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1、学生马上思考,自由发言。
2、教师准备以下范例,必要时作引导:
例:如果说豪放派是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
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
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
如果说豪放派是《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派就是《夜半小夜曲》。
十一、演示网页,链接宽带网,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
本网站将挂上校园网,请同学们根据本网站提供的内容,课后自行上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并将有价值的内容上传到本网页或发邮件到:E-mail:daiqingzhong@hotmail.com,老师将把同学们发来的资料链接到本网页,以供课后进一步学习交流。
十二、下课。
十三、板书设计:
雨霖铃(柳永)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上片:话别之时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人物形象:无绪、泪眼、凝噎
下片:别后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写作技巧:
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作者邮箱:daiqingzhong@hotmail.com
雨霖铃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借助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知识目标:
⑴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 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⑶ 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板书:雨霖铃)
二、有关词的常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三、作者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于作词的第一人,他的作品《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四、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听读要求: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是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⑴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⑵ 竟无语凝噎“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本句是人物情感的高潮。)
⑶ 念去去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⑷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⑸ 更那堪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⑹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五、探究赏析
1、学习上阕: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2、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⑴ 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教师边板书: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⑵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关于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六、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七、作业
背诵、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
别前 景语(实):寒蝉、骤雨
长亭、兰舟
融 虚
雨 情 实
霖 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入 相
铃 景 济
别后 景语(虚):烟波、暮霭
酒、柳、风、月
雨霖铃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痛痛快快的说
1.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2.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3.《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认认真真的听
1、播放《雨霖铃》的视频朗诵,学生听了后谈初步感受。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三、反反复复的读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作大意。补充: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4.学生展示朗读,师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讨论: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仔仔细细的赏
(一)体悟直接抒情
1.自由朗读,找出词中表现作者离别心情、神态、动作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以上词句都属于直接抒情。
2、示范鉴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矛盾之处、情感。
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3、小组合作探究,鉴赏其他几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关键词:表现手法、表现情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和大家分享。
参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娘子,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题:伤离别、词眼。
关键词:主题、感情。
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关键词:表现手法、虚写。
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键词:收束全词、情感。
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二)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定含义。
2、分析“寒蝉、长亭、晚、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开开心心的写
1、概括本词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烟波、暮霭、楚天。
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2.延伸拓展: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
雨霖铃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
二、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1、背诵诗歌。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雨霖铃
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雨霖铃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体会词人宦途的失意及与恋人离别的愁苦。
2.了解“婉约词”的特点。
3.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牌名与作者(参看课文注释)
二、初步感知词意
1.朗读词,读准字音
2.利用注释,结合“课文导读”,初步了解词意
三、赏析词
(一)赏析词的思想内容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首词写的是与恋人的离别。此时词人因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故而与恋人惜别。
“寒蝉”,点明离别的季节是在秋初(因为晚秋已无蝉鸣)。“凄切”,寒蝉的叫声给人一种凄凄切切之感,衬托出离别的凄凉伤感。“对长亭晚”,傍晚时分,在长亭外送别。“长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点明送别的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这些景物描写,字字写景而字字含请,准确地将与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2.“都门帐饮无绪。”
“都”,指北宋都成汴京,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都成,杭州是南宋都城)。“门”,指城门。“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无绪”,没有心情(柳永因作词忤逆仁宗,因而不得意,于是流连坊曲,为歌妓作词)。
3.“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正在依依惜别之时,船家频频催促:走啦,走啦,开船了!于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情人,紧握双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同桌之间表演此句)。
同学们,你有过这种无语凝噎的时候吗?一个人要伤心到怎样的地步,才会“无语凝噎”!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问一句:既然分别让两人如此痛苦,“柳郎,不能不走吗?”同学们,你觉得词人能不能不走?不能!在古代,仕途几乎是一个有志男儿唯一的出路。一个男人不能没有事业,事业给男人活着的分量。作为一个女人,她如果真心爱一个男人,就不能拖后腿。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即越走越远。想到这次去南方,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雾沉沉的楚地一望无边。暮霭沉沉,离愁深深,使人想到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一句是别后思念的预想,是虚写。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凉的清秋时节,叫人情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时分,我身在何处呢?只怕是在杨柳岸边,吹着凄凉的晨风,眼望黎明时天边的一弯残月,身边再也没有你。
这句写词人酒醒之后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景语即情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成为名句。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经年”,一年又一年。“良辰”,好天气。“好景”,好风景。这一去,年复一年,即便是遇上良辰好景,过得花红柳绿,但没有你,也形同虚设。对你,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去和谁说呢?(相信,你也一样吧!)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更显强烈。
(二)赏析词的艺术风格
1.词的上片、下片分别写什么内容?
上片:写离别的场面。(实写,虚写)
下片:写离别后的情景。(虚写)
2.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抒发了词人仕途失意及与恋人离别的愁苦。
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恋人难以割舍的感情。
用景写情,情景交融。
3.词的艺术风格——婉约词
婉约词与豪放词
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词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铃》是婉约词的典型代表。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不拘音律。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典型代表。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四、有感情地诵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10
学情分析:
《雨霖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袁行霖主编)第四册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柳永的《望海潮》,对作家有过深入的了解,对作品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感受了作者笔下的杭城美景。本节课则学习代表柳永惯常风格的一篇作品——《雨霖铃》。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与点染相结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哀怨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更是打动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
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理科班的特点,力求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语言表达习惯,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和发言机会,使他们在诵读、感受、讨论、想象、思考、移情的基础上,进入到诗歌鉴赏的学习循环圈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从时间角度划分本词的层次结构;
(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蕴含的三个画面的具体内容;
(3)鉴赏名句,并简要分析欣赏该句的理由;
(4)把握意象,进一步加深对词的理解;
二、技能目标:
(1)熟悉巩固诗词的诵读方法;(准、味)
(2)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正视别离所带来的忧愁,挖掘离别背后催人奋进的力量;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本首词所写内容,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哀怨,掌握词中常见意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所抒发情感的感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词在古代本来就是配乐歌曲,惟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妙处);
2、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课前布置:
学生复习柳永的相关文学常识,预备第四册课本与优化设计等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所需的录音带及录音机,以及有关资料的搜集。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我们感受的是“壮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品味的是“优美”;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体会的是“凄美”!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展现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美?
二、研讨全词:
(一)诵读诗词:
1、放录音。(正字音,划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明学生单独诵读,并略加点评。
4、师生有感情的集体诵读。
(二)相互质疑:
(要求学生就句意不明白之处相互质疑,主要的解答由学生完成,难以解决的,教师再给予点拔指导)
(三)赏析全词:
1、全词写作者与恋人的别离,它是分几个阶段来写的?
(别前、别时、别后)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本词也一样存在三个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为我们描述一番。
(分组进行:一组(别前);二组(别时);三组(别后);四组点评)
3、这么美的画面,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展现的:
(分组进行:一组(鉴赏“别前”),依次类推,四组同学点评,补充)
4、分析的过程中,点出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5、分析完毕,全体学生再次有感情诵读全文。
三、课内延伸:
本词中出现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几个意象,请分别找出,并指明它们的象征意义。
长亭: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
杨柳:枝条柔嫩,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柔情。且谐音“留”,用来表达惜别挽留之情。
月亮:以月的阴晴圆缺,说人间的悲欢离合。
四、小结:
正所谓“一切景语且情语”,长亭,杨柳,月亮这些平常的事物,一旦与人的主观情感相融合,便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的万千离愁!
至此,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体会到的是作者为我们带来的“凄美”别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片断练习:周末,离家去学校的车上。马上车开了,我看着窗外的母亲……
六、板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雨霖铃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把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感体验法去鉴赏诗歌,并通过情感体验法去感知美,感受美,提高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⑴ 预习课文,过字词关。
⑵ 由学生推选的两队代表(每队三人)根据这首词排练小品,其中两人表演、一人旁白。
2、导入:
今天的课我将和大家一起穿越那漫漫的时空隧道,回到千百年前的一个忧伤的午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场哀婉凄凉的离别,去领略一下我们福建的婉约派诗人柳永,他那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诗词作品。
(请学生打开课本。)
柳永是一位多才多艺而且多情的诗人,在他漂泊了一生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适用于唱歌的新乐府,在当时的社会里可谓是:“凡有井水饮处便能歌柳词”。
(询问预习作业的完成程度。)
3、通过听朗读、学生表演来总体把握作品的总体意境。
⑴ 学生听名家朗读《雨霖铃》。
⑵ 设计《情感剧场》,播放配乐《梁祝》,两队学生分别表演小品。
让学生来比较两队的优劣,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最后老师分别从表演内容,表演艺术以及旁白上对这两队同学表演进行简单的点评。
4、根据词的故事情节归纳作品脉络。
学生按顺序回答故事脉络
明确:帐饮无绪→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与何人说
5、根据故事脉络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以上脉络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侧面引导。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感受。(重点: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酒醒之后的故事情节---凄苦悲凉-)
让学生比较看文字的感受和看表演时的感受的区别。
明确:演员是根据词的情节来表演的,观众是通过观看表演所以感受是一致的,但是表演更加直观,所以感受更深一些,这种设身处地的.沿着作者的思路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诗词作品的方法就叫做情感体验法。
教师补充:要想有更深的体验,学生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6、引导学生回答出表演的遗憾之处是因为缺少当时的环境,并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导出情感体验法的另一要素:依情索景。
明确:
寒蝉──长亭──晚──骤雨
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杨柳岸──晓风──残月
每一个景配一幅画,让学生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并给三幅画各起一个名字,教师侧面指导。
明确:这些感受其实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景语即情语,诗歌作品当中景物与作者所表达的“意”关系密切(总结一下学生的发言,重点:是:寒、长亭、沉沉、杨柳、晓风、残月),所以们在利用情感体验法鉴赏诗歌的时候还要注意:──依景索情,联系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给三幅画起的名字分别为:《长亭别离图》《扁舟远行图》《晓风残月图》
7、播放《雨霖铃》的FLASH作品。让学生综合感受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8、教学延伸。让学生举例(要求最好是学习过的名言名句),并运用情感体验法来鉴赏例子,教师点评。
9、布置作业。
雨霖铃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2.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情景交融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好,整体把握之后让我们用心诵读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作。)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5、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6、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板书)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准备派代表发言)
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迎娶刘兰芝的场面)
②景情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
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教师简述: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七.布置作业
课外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
雨霖铃教学设计14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二、学法指导
1.知人论世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谒见此时正好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他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以求得引荐。所以,词中不乏溢美之词。
柳永写《雨霖铃》,正是他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由于封建时代文人政治命运难以自持,加上交通等经济条件落后,离别就给予青年男女以爱情的深沉打击,给予漂泊游子以羁旅愁苦的悲叹。《雨霖铃》正是这两个方面感情的真实流露。
2.正确看待《望海潮》引发的种种传说。
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扬鞭渡江之志。”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金兵南下,给南宋统治者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当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所决定的,与柳词本无直接关系。从传说中可以看出《望海潮》的影响之大。
3.诵读指导
《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的和谐,语势的激越。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朗读语气平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
《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朗读时当声情哀婉缠绵。如“寒蝉凄切”“切”字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拖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的“竟”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念去去”的“念”是领字,要稍重、稍停,拖音以带出下文;“酒醒何处”的“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那堪”二字要稍重,随后的“冷落清秋节”稍缓;“便纵有千种风情”中,“便”字要顿住,“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里表达苦痛无奈之意。
三、延伸拓展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到宋代成了“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⑶本来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就与所写内容相关。但绝大多数的词的内容都不是用词牌“本意”的,如《雨霖铃》。因此,有的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3.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华fán帘幕mù参差cī叠巘清嘉xiàn
B.罗绮qǐ钓叟sǒu箫鼓xiāo吟赏烟霞yín
C.寒蝉chán骤雨zhòu暮霭ǎi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经年jīng甘霖lín兰舟催发cuī
3.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日的钱塘江岸,一派繁荣景象,大厦拨地而起,长桥飞跨而过,只感觉钱塘江畔繁华中更多了一份宁静。
B.“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早已流传。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首次将其改变为丝竹合奏。
C.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里写道:“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见其对苏东坡的赞美和敬仰。
D.在傍晚的最后一线余晖从窗前消隐时,我正趴在桌边,透过窗台,庸懒地望着天际的尽头,俨然沉溺于一幅水墨山水。
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C.慢词就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D.词牌一般是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写的就是杭州胜景等。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请就本词的上片举一例说明“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
6.赏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词中的妙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对《雨霖铃》的鉴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实写送别之境,但更是借痛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伤情的地点,映衬出了词人内心深沉的痛苦。从而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相生。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将“别”字形象化,把彼此眷恋之情、无穷的离别之恨、无可奈何之心表现得神情逼真,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由“念”字领起,实写离别之后的情形。浩淼的烟波,沉重的暮云,高远的天空,这些景物全都笼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欲与情人再相见的无期。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虚设”表示良辰美景已经成为虚空的妄想,正因为这样,词人由己推人,设想未来,才更感受这次离别的痛苦。
8.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说指旧日的欢爱约期。②狎兴:失意时狎玩之意兴。
9.赏析“高柳乱蝉嘶”与“寒蝉凄切”中“乱”与“寒”的表达效果。
答:
10.联系全词,分析“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所表现的失意之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1.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答:
12.曹操的《短歌行》里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句。比较其中“对酒当歌”所表达感情的不同。
答: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释]陈亮曾在宋孝宗与金约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结果。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受到朝廷攻击,斥为“狂怪”。他在长期的乡居生活中,报国之志未衰,曾在自己的家里葺治小圃,有柏屋三间,名之曰“抱膝”,这是用诸葛亮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向。
13.词中“槐枝啼宿鸟,冷烟浓”的“冷”字和“小楼愁倚画阑东”的“愁”字,好在哪里?请结合词句进行简析。
答:
14.“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运用了什么典故?其寓意是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5.词的上阕“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6.词作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四、片段写作
根据《望海潮》的诗意,展开联想,扩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画面,约200字。
雨霖铃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读准读顺文本。
2、把握内容,理解情感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品味作者在矛盾之处要表达的情感。
2、品悟作者在特定时期内的内心世界。
一、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读准读顺。
要求:读准读顺
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
思考:怎样读才有节奏感?自己先用斜线标记,交流。
三、理解诵读,初略情感。(因何伤?)
1、文本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文本哪句话的哪个词语点出了文本的主题?
四、想象诵读,把握内容。(词中景?词中事?词中人?)
1、围绕这个词语,作者用怎样的手法描写了哪些景?
(1)、重点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拓展:学生补充出写酒、柳得诗词
(2)、实景和虚景的`作用
2、围绕这个词语,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刻画抒情主人公做的事情?
重点探究时、空两个角度
五、品味诵读,体会情感。(伤在何处:词中情?)
文本将叙事用于长词慢调中,先写离别之景,再设想别后情景,让人有“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之感。全文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愁绪,不仅源于其高超的手法,更是由于其内容中隐含着的三重矛盾。试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进行赏析。
第一重矛盾:意愿与现实-----“不想别”却“不得不别”
不想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1)时间上
(2)感情上难舍难分
(3)路途遥远,前途黯淡
(4)离别时间长
不得不别重点探究“摧”字
第二重矛盾:情感与语言-----千言万语却“无语凝噎”
重点探究“竟”字
第三重矛盾:意思与无意思:难舍难分却“更与何人说”
剖析出“谁与同欢”“谁与共话”的寂寞、苦痛
六、品悟诵读,领悟内涵。(到底伤什么?)
正是因为文本包含的三重矛盾,文本不仅情真意切,同时又有超出情感的因素,结合文本和作者生平,思考:作者还会有什么感慨?
剖析出“悲生活的无常”、“慨生命的不自由”
七、升华诵读,同悲同慨
最后,让我们用饱含情绪的声音,再一次走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痛苦、孤独、无力、悲慨等情绪。
八、作业设计。
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本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雨霖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雨霖铃》教学设计04-24
《雨霖铃》教学设计15篇06-29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1-20
《雨霖铃》古诗词鉴赏01-12
雨霖铃读后感01-09
《雨铃铛》教学设计12-08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9-27
桂花雨教学设计11-07
《桂花雨》教学设计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