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余家头小学 刘华 教学内容: 课本第48页例题,课本第49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与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有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根棉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学具准备: 一根棉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了,我们学校门前的马路也变宽敞了,现在大家来比较一下这两条马路有什么区别?(课件出示两条马路) 比较得出:一条是弯的,一条是直的。
1、感受线段的直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棉线,随意放在桌子上(观察) 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弯曲的)
如果我们捏住这根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它会变成什么样?(师演示后让学生猜)学生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 (板书:直的)
说明: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线段必须是直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我们两手捏住的地方就是线的两头,也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他们叫做端点。线段必须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相指出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并把线拉紧,竖着放、斜着放、横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为什么?
师换一根长一些的线,捏紧两端并拉紧,是线段吗?为什么?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比一比谁手中的线段长? 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可长,可短,但一定是直的,并有两个端点。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先画一条直的线,再在它的两头各点上一个点,或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再指名分别说一说。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观察体验,感知线段。
1、根据线段特征进行判断。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并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上来指一指)
举例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如:黑板、直尺、课本的边都可以。(指名说一说) 3、折线段
(1)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为什么?请你指出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2)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另一位学生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
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以后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4、数线段
谈话:很多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先数一数它们的每条边,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5、学生画线段
(1)启发: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通常,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让学生自己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 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2)引导:我们还可以用其他工具画线段。 三、联系旧知,拓展延伸。
1、“想想做做”第3题
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点,你能画出一条线段吗?
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画好后问:连接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
再引导学生认识: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适当解释“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问:画成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读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按题目要求一共可以画6条线段。
4.星期天,小明要到小红家去玩,走哪条路好呢?(课件出示)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是最短的路线。
四、小结学习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
1、什么是线段?线段的两个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2、线段可以用图形表示。
3、如何用直尺画线段?
①将线段的左端点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画一小竖线表示左端点。 ②沿着直尺的方向画横线,在要画的线段长度的刻度处停止。 ③在横线的终点画上一小竖线,表示线段的右端点。 4、发现身边的线段。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5、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本节课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先从两条路看,有什么区别,再让学生观察手中毛线的变化来认识,让学生通过拉一拉,体会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认识线段的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并找一找,摸一摸,来加深对线段的感受。这一部分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线段,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来折线段,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这里即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比出谁的线段长时,没有说出更好的方法,应该说明先要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这样会比较好。在前面让学生在身边找线段时,应该实际让学生多摸一摸,这样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线段的特征,加深理解。 在学生画线段这个环节,让学生用合适的工具画一画,并在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线段特征的体验,初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开始用两个点来画一条线段,明白两点确定一条线段。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篇:《认识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角》教学设计 长宁中心小学 毛雪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角。 【学具准备】
活动角、球、圆柱、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
2 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棵树图片(树干由一些竹竿支撑着),提出疑问:你知道为什
3 么这两棵树要用竹竿支撑着吗?有什么作用?
2、课件演示竹竿与树干、地面之间形成了夹角,引出“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觉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角的兴趣。)
3、出示剪刀、扇子、钟面图,引导学生知道身边的物体就有角,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摸角:
让学生分别摸一摸,仔细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图形上有角?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角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图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从而感受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3、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再引导学生认识角的
组成,小结角的特点。
4、学生用小棒摆角,再展示。
5、找角:学生与同桌讨论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的动态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标画角
1、质疑,引出标画角。
2、示范标画角。
3、学生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标画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反思,准确、科学地掌握标画角的方法,深化对角的认识。)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导学生玩一玩活动的角,感受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 2、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让学生把刚才在两个三角形中所标画出的两个不同的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4、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找一个角,再和课桌上的一个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特设计实际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三、巩固知识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2、比较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3、拓展练习: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5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得到升华,检测学生的认知效果。)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自觉地将知识系统化,并在自我评价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五、欣赏角
给学生欣赏一组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角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再一次体会角无处不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感觉好的方面有:
一、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从“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摆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
6 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
7 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四、不足之处
教然后才知不足,这节课如果我的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结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会更有帮助。另一方面,我觉得设计内容偏少,对角的知识延伸拓展还不够,对低学段学生认知经验准备不足,认识不足,以后应加强对重点知识的重复和强调,以及教学时间的把握。
教学这节课后,我深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20xx年5月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
第一节“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技术之一,教材介绍了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入门知识,概括性较强,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多,但教学意义却十分重要,在渗透德育工作以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灌输概念,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体验,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下探究知识点。
■学情分析
对于思维活跃、喜欢新生事物的初一学生来说,认识多媒体的知识正是他们所喜欢和欢迎的。故学生学习本课时,兴趣极高,求知欲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操作欲望。牢牢抓住本课特点——“认识”,以认识多媒体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认识多媒体技术给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影响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媒体的类型、多媒体的常见元素及特征。 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 使学生能从实践中分析多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媒体和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通过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作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3)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学习生活服务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这些名词的理解
(2)对多媒体技术特征的理解
2.教学难点:
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学习生活服务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游戏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专题网站、多媒体广播、PPT课件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习网站 3.游戏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 导入主题
教师播放“多媒体技术”宣传片
教师开场白:欢迎大家今天走入我们认识多媒体技术的课堂。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方法:游戏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专题网站、多媒体广播、PPT课件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习网站 3.游戏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 导入主题
教师播放“多媒体技术”宣传片
教师开场白:欢迎大家今天走入我们认识多媒体技术的课堂。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刚才我们短片中看到的影视商业广告、电影特技、卡通混编特技、演艺界MTV特技制作、仿真游戏、形象教学都是多媒体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实例。
还有我们现在置身的课堂,以前的老师一块黑板一根粉笔“打天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小黑板的地位逐渐被投影仪代替,老师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光投影片就制作了十多张。上面有写字的,还有画画的,如果每节课都这样,非把老师累死不可。什么多媒体呀,那只是美丽的神话,压根没敢去期盼。用银幕代替黑板,用鼠标代替粉笔,用U盘替代讲稿,原本觉得那只是遥远的事,然而仅仅几十年现在,我们都已经置身其间。我们老师备课不仅用笔,也用键盘;不仅用一本教师用书,还用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视频。多媒体,就像魔术大师的道具,把课堂僵死的知识传授变成了缤纷现实的模拟,有语音,有音乐,有图像。那一块块破旧的小黑板,那一张张黑白的投影,都随之远逝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那精彩的画面,精湛的讲解,大量的信息。
因此在我们感慨伟大祖国建国61年给我们学校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多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绚烂多变的多媒体世界,来体验多媒体技术的魅力。
仔细观看 学习兴趣高涨
通过播放时尚前卫的“多媒体技术”宣传片和教师讲解建国60周年给课堂教学带来巨大变化,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和爱国热情。
探究新知: 媒体
教师:要了解多媒体技术,我们先来认识什么叫“媒体”。
教师:首先我们进行一个猜动物游戏,老师事先准备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一种动物,请2个同学上台,一个做动作但不能说话,另一个猜。
教师:大家很快就能猜出,通过这个游戏,我们知道了,用动作可以传递信息,我们说“动作就是一种媒体”。那么媒体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生活中还有那些媒体呢?请大家自学学习网站的“媒体”部分来了解媒体的定义及分类。 (稍微花点时间教学生如何使用学习网站) 课件展示
教师:我们了解了媒体的定义与分类,请大家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哪些媒体?这些媒体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示信息的?又是如何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完成下表。 请同桌两两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我找同学来回答。 积极性高,踊跃参加游戏
学生自学学习网站的“媒体”部分来了解媒体的定义及分类。 小组讨论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利用游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游戏中“动作能传递信息”这个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入手,引出媒体的定义,将“媒体”这个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更易学生理解接受。 (从感性到理性)
再将抽象的“媒体”生活化为平时见到的媒体。 (从理性到感性)
整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体现了辨证的哲学思想,更易于学生理解“媒体”。 探究新知: 多媒体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猜动物游戏,这一次游戏的规则稍有变动,老师事先准备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一种动物,请2个同学上台,一个做动作,也可以说话提示,另一个猜。 教师: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发现有时候只用动作很难去描述一样东西,但加入语言,描述一样东西就相对简单了,别人也更容易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同时用两种或更多的媒体会比只用单一的媒体传递信息更容易,带来更大的方便,于是多媒体就产生了。 课件:展示多媒体概念。
教师提问:在我们刚刚提到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有没有多媒体?你更愿意从哪种媒体中获得信息?为什么?
电视和网络有多种信息表示形式,作用于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因此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
积极性高,踊跃参加游戏 学生回答
利用游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理解“媒体”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的概念,通过对多媒体概念的分析,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共性化的多媒体概念的含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多媒体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化的认识。 (从感性到理性)
再将抽象的“多媒体”生活化为前面提到的媒体。 (从理性到感性)
整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体现了辨证的哲学思想,更易于学生理解“多媒体”。 探究新知: 多媒体技术
教师:我们知道,2022年成功举办的29届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举世瞩目的一次盛会,其中2022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是一次非常有创意非常精彩的开幕式。 但它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张艺谋在解读奥运开幕式时说“突破点在多媒体数字技术”,“它是一个前卫的探索,是一次数字时代的开幕式,是一次全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开幕式,领衔二十一世纪大型广场活动的方向。这是必然的趋势。” 大家请看:
课件:展示202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教师:大家可以感到,很现代、很时尚的开幕式将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灿烂文化,用最现代的视听手段——多媒体技术来包装,非常震撼,那么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带给我们的强大魅力。 教师:那么多媒体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分类以及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学学习网站的“多媒体技术”部分。 课件展示
教师:欣赏了时尚前沿的多媒体技术,了解了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和特征,下面请大家一起看学习网站的探究学习部分,欣赏多媒体作品“黄山神韵”,同桌两两为一小组,讨论相关问题。
学生观看奥运会开幕式视频
学生自学学习网站的“多媒体技术”部分,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小组讨论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感受奥运会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开幕式带来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和振奋人心的感受,激发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好奇心,以及对祖国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的民族自豪感。 同样沿袭“感性——理性——感性”,从感性体验多媒体技术在奥运会开幕式的运用,到理性抽象出“学习网站”的内容,再到分析具体多媒体作品“黄山神韵”。 探究新知:
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
教师:多媒体有着传统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而现代的计算
机加入了多媒体这种元素后,变的功能更加强大,如果把现在的计算机跟2022的计算机相比,除了性能上的差异外,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以前的计算机只是一个埋头苦干的计算工具,而现在的计算机更像一个“多面手”。除了计算外,我们还可以用计算机画画、打字、听音乐、看电影和玩游戏等。这里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名词“多媒体计算机”。 教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学习网站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部分,来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特征部件和“多媒体系统”的相关知识。
学生学习学习网站中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结
教师:通过这堂课我们的共同学习,我们了解了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些知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就我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测评。 教师整体对答案,对学习效果测评进行反馈。 跟随老师回顾一些知识点 按要求完成课堂小测试 该课堂测试是全方位的评价,包括过程测试和效果测试,能给学生一个相对客观的课堂评价。 拓展延伸
教师:现在我们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正在迅速的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生活的多个方面,大家一定听过“流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吧,老师这里找了一些资料,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学习网站上的“拓展延伸”部分,来了解现代多媒体技术带给我们生活工作的巨大冲击。 教师:多媒体技术之所以盛行,就因为它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看完后神奇的多媒体技术,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谈如果你拥有了强大的多媒体技术,你还想让多媒体技术为我们人类怎样服务?怎样是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教师:多媒体的未来是激动人心的,大家的各种新奇的创意也让老师迫不及待想看到你们的想法变成现实,希望大家把握住自己的创意,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将来真的能做到梦想成真。
学生学习学习网站中的“拓展延伸”部分。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意识,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反思
整节课上下来,我个人感觉比较流畅,教学目标达成度也比较满意。回顾整个教学准备和教学实践过程,我的感想和看法如下: 课前备课的反思 1.教学组织的设计:
始终贯彻“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原则,将教学目标安排在一个个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互动者,双方通过教学互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教学相长,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互动过程。 2.自主学习网站的设计制作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技术之一,因此对于课上展示的素材要求时代感很强,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我找的素材,包括课前的片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学习网站中的图片、视频都有很强的时代感,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的反思 1.教师教的反思
A.整堂课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抽象的概念很多,学生只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一些既抽象又时代感很强的概念、分类等等,老师只是讲解理性的内容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因此,对于概念的讲解我基本采取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感性认识”的哲学思想,先通过视频、游戏等学生平时可以接触到又兴趣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再此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自学网站(配有文字、图片、视频),对知识有个全方位的理性认识,再通过“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将学到的理性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又是一个回归感性的过程。
B.这堂课中另一难点——行为创新目标中的“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学习生活服务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突破,我把它与“多媒体技术给人们提供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结合起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谈如果拥有了强大的多媒体技术,想让多媒体技术为我们人类怎样服务?怎样是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创意。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学习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C.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较多的只停留在学生对于概念地了解和认识,因此对于课堂效果的反馈我将教学效果和学习课堂表现共同融入到评价体系中,从四道选择题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多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人交流合作、评价作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的自评,较全面、客观、多样的了解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D.对于学习网站的使用和多媒体作品“黄山神韵”的操作,我觉得有必要花点时间给学生讲解操作方法,试讲时发现有的学生不会使用,花了一定时间在误操作上,正式上课时我花了一分钟时间讲解如何操作,结果学生学习效果较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学的反思
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将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如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自我创新等等。 对于自主学习学习网站这种学习方式,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不会利用资源学习,只感兴趣于网站上的图片、视频,忽视文字资料,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切实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3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二、教学准备:
塑料袋,气球,烧杯,报纸,水槽,吸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水,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水。同样还有一种东西是人们无法离开的,那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谜语: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它是什么?(空气) 关于空气,你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发言)
师:是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那现在就请你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空气,认识空气。(板书课题)
(二)活动1
师:我们都知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呢?或者说你怎样能找到空气呢? (学生自由发言说找空气的方法)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用它们来试一试吧! 注意实验时,要求每人都体验一次,别人体验时,你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找空气,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找空气的过程及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师:的确,空气就像是无处不在的小精灵,他能藏到我们的食物里,能钻进我们的衣服里,还可以从我们的身体里溜出来、溜进去。它时刻在我们周围。 (三)活动2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师板书)
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会流动透明液体
师:今天我们能不能用认识水的方法,找出空气的特征呢? 下面就动用你的各种感官来认识一下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吧! 学生观察
师: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空气?
师:你觉得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四)活动3
师:看老师的杯子里有什么?一杯水(满满的)。现在老师把这个石块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强调占据空间一词(板书:占据空间)
师: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那么,空气要占据空间吗? 学生猜测并回答
(出示杯子,纸团,水槽)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呢?怎么做呢?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实验步骤
先把纸团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使它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 看看报纸是干的还是湿的?
师:老师有2点要求。第一,每个同学做一次;第二,每次只能使用一个纸团。能做到吗?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团为什么没有湿?说明什么? 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教师补充实验:把杯口倾斜
纸团为什么湿啦?你是从哪儿看出空气跑出去的?(有气泡冒出)
师:空气出来了,水进去了,纸团就湿掉了。现在我们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五)总结
师: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好不好?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能发现它。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加上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探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集体精神。科学探究活动首先在学生猜测的前提下,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强调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才能说明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动脑、亲自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对学生而言,又多了个为什么,在看似不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7篇)04-18
《认识比》教学设计08-28
《认识画图》教学设计02-10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04-06
《认识太阳》教学设计07-18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6-10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01-06
《认识垂直》教学设计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