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比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上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上比教学设计1
【教材说明】
本组教材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在《语文》课本上安排了4篇课文:《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结合本学段孩子的特点,我选择了《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真正的朋友》《朋友》《萤火虫找朋友》六篇文章组成一组群文进行教学,着意从“真正的朋友”这一话题入手,让学生初步学习同一话题下的一组文章的阅读方法,领悟内容,学会在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技能,如何牢固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友谊。考虑到二年级的孩子识字水平有限,阅读能力也不高的具体学情,我把课文《称赞》、《蓝色的树叶》和《纸船和风筝》作为导入,通过故事内容的回忆,引出“真正的朋友”这一话题,小结三篇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初步明白:真正的朋友应该学会真诚的.赞美对方;真正的朋友应该在需要帮助时及时帮助对方;真正的朋友还应该学会宽容、谅解对方。通过这一话题的分析,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认识,阅读资料,整理分析,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真正的朋友,并学会与朋友相处的方法。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教学本组教材时,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
环节,都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群文阅读”的模式开展,学生在一节课内根本就不能完成指定的阅读量,所以,我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作为“群文”的一部分,引出议题,重点让学生学习在议题的指导下,自主发现的阅读方式。这样的处理,既巩固温习了课内知识,并让知识一体化,又调动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发挥这些故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课堂上给学生搭设“自读自悟”的展示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探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困惑。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
2、课外阅读文章《真正的朋友》《朋友》《萤火虫找朋友》
【教学重点】
1、对“朋友”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分析身边的朋友,自查自己与人相处时的行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2、阅读材料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能来给你们上课,我非常高兴。先来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杨,你们可以叫我——李老师。现在,你们已经认识了我,而我也知道你们是二年级班的孩子。那就让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成为朋友,好吗?
朋友——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词语。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
朋友,困难时,离不开帮助我们的朋友;悲伤时,离不开安慰我们的朋友;高兴时,离不开与我同乐的朋友??这节课,就让我们以“朋友”为话题,走进课文,体会什么是“朋友”,该怎样与朋友相处?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揭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读书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主题回顾
1、在我们课本的第五单元,也写了关于朋友的故事,他们
是谁呢?我先来考考大家。(ppt展示)。
对,他们分别是:小刺猬——小獾、李丽——林园园、松鼠
——小熊,他们出自第五单元的课文《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
同学们说得真准确,看来课文学得很认真。那我们现在就来
回忆一下这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它们的主题。
2、生根据课文自由回答。
3、根据生的回答情况,引导生概括课文的主题。
《称赞》──真心赞美;
《蓝色的树叶》──互帮互助;
《纸船和风筝》──宽容谅解
同学们理解得很好,通过这几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才
是真正的朋友,学生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称赞》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会真心地赞美对方;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互帮互助; 《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学会宽容谅解对方。
【设计理念:本环节旨在通过回忆课文内容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提炼出共同的主题,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概括。】
三、课外阅读
生活中,我们身边都不缺少朋友,一个、两个甚至更多个,但谁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呢?学了这些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有了一把衡量好朋友的“尺子”,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把“尺子”一起再来找寻真正的朋友。
1、打开资料,阅读资料里的故事,要读通顺,理解故事主要内容。
2、边读边按照“阅读指南”上的方法进行批注或勾画。(ppt)
3、交流汇报:(练习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真正的朋友应该 。
【板书设计】
真正的朋友
课 内 课 外
会真心称赞 会用行动帮助,而不是说大话
会互帮互助 会记住朋友的好,忘记朋友的伤害 会原谅对方 会真心替朋友着想,及时帮助朋友
六上比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军犬黑子》讲述了一条叫“黑子”的军犬与驯导员之间的故事,说明动物也是有尊严的,告诉我们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文章里的黑子嗅觉灵敏,训练有素,多么隐蔽的东西它都能迅速找到,这是一个多么具有灵性的生命。然而训导员一次特殊的测试,使黑子在几次三番的否定中迷失了自己,最终离开了军营
一个骄傲的生命沉沦了,训导员也陷入了永远的自责中。这是一篇关于狗的故事,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即我们作为人,应该如何认识生命!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黑子的聪明、忠诚和对训导员的信赖。
3、学习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表达人与动物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表达人与动物间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军犬,知道军犬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军犬在训练和执行任务时的照片。
今天,我们要走进其中的一条军犬,它叫——黑子(补充完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反馈词语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描写黑子前后变化的两组词语,自由读
1、指名读,读准字音。
2、提高要求:读出画面。教师范读“威风凛凛”,学生照样子读其他词语。
3、男女生对读。
4、这两组词语在课文里都是形容谁的,你脑子里产生了什么疑问?是呀,都是写黑子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5、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个同学都再练说一遍。像这样抓住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是概括文章内容的好方法。
黑子为什么会接受训导员那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三、感受信赖
黑子对训导员信赖到什么程度?
出示句子:
对训导员又充满了一贯的绝对信赖……
它相信训导员当然要超过相信自己。
1、从哪里读出信赖?
2、平时你对谁才有这般的信赖?看来,黑子已经把训导员看作了最亲最亲的人了。
可就是这个最最信赖的人,在这次找小偷中,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了它。在训导员的欺骗下,黑子一共几次找小偷呢?
四、细读文本,深入研究
(一)研读4—9小节,体会黑子的聪明、忠诚。
1、默读课文,用“﹏”划出黑子找小偷的句子,并好好读一读,你读懂了怎样的黑子?请在相关词句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出示四句找小偷的句子,体会交流并指导朗读。
(1)体会黑子的“聪明”
A、抓“没费多少劲”体会黑子很轻松地、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小偷拉了出来
指导读出那份轻松和自信,此时黑子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B、抓“当它捕捉到训导员的眼色在一刹那间的微小变化时,它把身边的那个人拉了出来。”这个细节描写体会黑子的聪明。
现在让我把目光聚焦到这个细节描写上
a、哪些词让你觉得黑子很聪明?
“一刹那间”说明训导员的这个眼色停留的时间很短,“微小”说明训导员的眼色变化很细微,是那种不易察觉的,可尽管这样,黑子还是捕捉到了,多么聪明的黑子啊!
(2)体会黑子的忠诚
预设1
学生直接说出黑子很忠诚,很信赖训导员时,引导:你从哪里体会到?细心的你们一定发现了每次走回去的时候,黑子的情感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从那一次开始变得不自信?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二、第三、第四次找小偷的句子上。
预设2
学生说看到了黑子越来越不自信
引导:从那一次开始变得不自信?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二、第三、第四次找小偷的句子上。
(1) 品读第二次找小偷的句子
A、哪里让你觉得黑子开始变得不自信?
B、抓“再三”、“谨慎”等词体会
黑子已经不像第一次那么自信、干脆了。透过“再三”这个词,我们仿佛看到了黑子在那个小偷的身边闻了又闻,嗅了又嗅,显得十分谨慎,小心翼翼。
你能读出它的这份小心翼翼吗?指名读,齐读。
(2) 品读第三次找小偷的句子
A、哪里让你体会到黑子更加不自信了?
B、引导学生抓黑子的神态、动作去体会
a、“迷惑”
你能从它的神态中去体会,不错。你来读读“愈发迷惑”
b、“很长的时间去嗅辨”
又是一个动作,说说你的体会。
其实黑子心底里相信那个人就是小偷,可它却花这么长的时间去嗅辨,说明他越来越——
还有哪些动作中也可以看出黑子的不自信
c、“站”、“转过头”、“望”
前两次它还把小偷拉了出来,现在——
透过“望”这个动作,我们分明听到了黑子的心里想对训导员说:
是啊,此时的黑子多么想听到训导员对它说:
可它耳边传来的却是训导员那严厉的否定声,黑子的自信被击垮了。
(3) 品读第四次找小偷的句子
A、从哪里体会到它的自信被击垮了?
a、“沮丧极了”,灰心丧气到了极点,读好这个词。
b、抓“停、看看、扭过头去看看、试图寻找”
说说你的体会,它现在靠什么寻找小偷?是怎么找的?
引读:它在每一个人的脚边都——,再——。
此时的黑子已完全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不相信自己那灵敏的嗅觉,它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而造成这一切都是因为它对训导充满了——-,所以它一次次地服从命令,这绝对是一条( )的军犬。
忠诚不是错,忠诚是军犬的天职,可训导员却对聪明、忠诚的黑子做了什么?
B、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训导员否定黑子的话,指名读
a、你们听出了什么?
b、就是这坚决、严厉的'否定让黑子一步一步的从自信走向沮丧,直至完全迷失自我。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个过程。
(4) 师生合作度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12小节,体会黑子的痛苦
当黑子知道自己被最最信赖的人骗了,有什么反应?
出示12小节
1、你看到了怎样的黑子?哪些词跳入了你的眼帘,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透过这些动作,你看到黑子的内心怎样?
2、请你读好这些词
3、“嗷”,极度痛苦的黑子会怎样叫这声“嗷”,如果它会说话的,这声“嗷”是想对训导员说什么?
4、我们这位无言的战友只能用一声“嗷”来表达它心中的痛苦、愤恨和无奈,齐读。
(三)拓展写话,升华感情
黑子真的不愿意相信,曾经这么值得信赖的训导员会欺骗它愚弄他,往常可不是这样的呀,此时的黑子不禁想起了以往和训导员相处的一幕幕,它可能会想起——,可能会想起——,还可能会想起——,同学们,请拿起你们手中的笔,选择一个画面写下来,如果能像作者那样,写一写当时训导员和黑子的动作、神态,就更棒了。
五、学习13—18小节
当骗局被揭穿后,信赖还存在吗?,让我们到营门口去看一看。
出示13—18小节
1、黑子还信赖他的训导员吗?你从哪里体会到?
2、作者又是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表达。
3、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训导员?
此时,他才明白了(狗也是有自尊的)
六、总结全文。拓展课外阅读
同学们,这是一篇感人的动物小说,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像我们塑造了一条聪明、忠诚,对训导员充满绝对信赖的军犬,同时告诉我们要学会尊重生命,学会善待生命。不仅仅是对待我们身边的人类,更包括善待那些无言的生命……
像这样展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文章很多,例如,我国的动物小说之王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保姆蟒》等都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这里老师还向你们推荐几位国外著名的动物小说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课后如果能找来和沈石溪的作品对比着读一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课外书屋
中国: 沈石溪 《斑羚飞渡》、《保姆蟒》
加拿大: 西顿 《大角羊之王》、《野马飞毛腿》
俄罗斯: 比安基 《山雀的日记》、 《森林报》
日本: 椋鸠十 《独耳大鹿》、《消失的野犬》
板书设计:
军犬黑子
聪明 动作
神态
忠诚 细节
六上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六上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六上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①透过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友人热爱故土的深情,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②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重点难点: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一、直接导入。
明确我们的学习活动:
1、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2、梳理思路,体会构思之妙:
3、学习围绕线索组织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二、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
蹊(qī)跷(qiāo),掐(qiā)指一算,殷(yīn)切,调(tiáo)皮,嫣(yān)红,山坳(ào),拐(guǎi),掀(xiān)启,精致匀(yún)称,劈(pī)头,感慨(kǎi)良深,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踏访,不约而同,泛舟,国籍。
思考交流:
1.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这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确:
思乡的心理活动:
1、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思乡的行动:
这位老人亲手栽垂杨柳、种睡莲、堆叠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三、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文中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还有更多的词也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老师先举一例分析,再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找找,并作些简单的赏析。
例如: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①、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②、这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③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
明确: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
引导:想象描述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2、同窗的言行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同窗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请大家自由选读我们刚才交流的精彩句段,读出深情。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第七节,同窗京腔京味的倾诉,注意段末的四个“想”,要读出痴情,读出情味。
3、结尾的理解: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4、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赏读和咀嚼,我们体会到:朴实的话语,只要饱含真挚的情感就能感动人。我们说话作文时就应该用这些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中心。
三、梳理思路,体会行文构思之妙:
1、既然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达老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文章却以几颗小小的枣核为题?(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设悬念;
如获至宝,不宣用途。再设悬念。
作用: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胜。
2、教师小结: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更是一条凝聚这乡情的感情线索,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
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写法: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以枣核这一事物为线索,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四、联读拓展,布置作业:
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容易成为一盘散沙。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
明确:如《繁星》、《皇帝的新装》、《柳叶儿》、《草》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的文章吗?
明确: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注意所写内容的层次性,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作业:
1、周记: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
要求:标题自拟,必须围绕线索组织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2、课后积累: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
六上比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通过本节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应用的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推导出半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解决生活中有关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推导半圆的周长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系列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道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推导并理解半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上一节练习课。
二、基础练习
1、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钟面分针长10厘米,它旋转一周针尖走过多少厘米?
4、右图是一个一面靠墙,另一面用篱笆围成的半圆形养鸡场,这个半圆的直径为6米,篱笆长多少米?
圆的知识系列微课(五)《圆的周长练习》教学设计
三、综合练习
1、填空:
1、当圆规两脚尖间的距离为3厘米时,画出的圆的周长是()厘米。
2、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
3、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直径是d,周长是()。
4、在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5、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那么周长扩大()倍。
2、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圆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5)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6)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3、选择
(1)圆周率π的值()3.14.
A、等于B、大于C、小于
(2)用一根长9.42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铁环,这个铁环的半径是()。
A、3分米B、1.5分米C、3.14分米
(3)圆的半径增加2厘米,它的直径就增加了()厘米,它的周长就增加了()厘米。
A、22πB、24π
C、42πD、44π
四、拓展练习
计算右面图形的周长:
圆的知识系列微课(五)《圆的周长练习》教学设计
五、回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上比教学设计7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2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2、例1以一家人吃蛋糕的情境引出分数乘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得的积一般应化成最简分数,掌握把积化成最简分数的两种方法。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分数乘除法的基础。
备已学知识
整数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分数的意义
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理解算理的同时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数学的美。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明确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知识回顾: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问题导入: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教材2页例1)
过程讲解
1、理解题意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题中的“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意思是说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2)确定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
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1”),把每人吃的份数看作比较量。
(3)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①画标准量:画一个圆表示标准量(单位“1”),如图一。
②画比较量:把表示标准量(单位“1”)的圆平均分成9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每人吃的.份数,如图二。
③明确所求问题: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就是求3个是多少,如图三。
图一图二图三
2、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
3、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重点提示
3个相加,用乘法也可以表示成3×。
(1)转化:将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
++3个加数相同转化为乘法算式×3
方法提示
求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或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是多少,就用这个分数乘“几”。
(2)明确意义:从算式中可以看出×3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也可以表示求的3倍是多少。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相同。
4、探究×3的计算方法
(1)借助示意图计算出结果。
思想方法解读
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其中蕴涵着数形结合思想。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
(2)计算加法算式的结果。
++===
(3)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
×3=++====
(4)观察对比。
(5)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
分数乘整数时,如果分母和整数能约分,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这样比较简便。例如:×3=。
5、解决问题
灵活应用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整数乘分数同样适用。例如:5×==。
×3=
答:3人一共吃个。
归纳总结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不变。
拓展提高
1、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按照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例如:3×2=×2=。
2、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也适用于分数连乘。例如:×10×3,在计算的过程中,分数的分母9和整数3能约分,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计算过程:×10×3=
六上比教学设计8
熟读精思(朱熹)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诵读手段,感受熟读的趣味,建立良好的朗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体会精思与熟读的紧密关系。
3、在不同的读书方法的讨论中,体会说理的层次和引用法在说理中的作用。
说明:本课作为预备年级的文言课文,有一定难度。
同时作为“读书有味”单元重点篇目,其学习过程对学生终身发展,形成良好的诵读阅读思考习惯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从学习较易掌握的诵读习惯入手,调动声音、行为等因素,活跃课堂气氛,体验感知熟读的趣味。
然后在文言词句方面的答疑后,充分发动学生围绕“熟读精思”“不求甚解”两种表面看似矛盾的.该书法,通过自己阅读体会,感受熟读与精思的关系。
最后顺势点拨引用与疏理层次的作用。整个教学贯穿熟读精思读书法的精髓,不求面面俱到,激发学生主动感知中体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老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以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激发学生探究,如何自己把握读书的精髓。 | 思考列举自己读书的习惯或自己知道的读书方法。 | 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方法,引发学生主动读书的兴趣。 |
了解熟读的要求,感受熟读的趣味 | 1. 从“熟读,使其言皆苦出于吾之口”引发如何做到此? 2. 熟读应作好怎样准备?又怎样做到?诵读,表演读来回答。 3. 词义答疑或出示重点词义理解。 | 1. 诵读、同桌互读,表演读、感受熟读的要求。 2. 诵读中激发问题,相互质疑,相互回答。 | 通过诵读与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感受全身心投入诵读的乐趣与初步效果。最后通过学生回答老师的点拨,使学生感受“其义自见”的道理。 |
激疑探究,熟读中领会读思的关系 | 1.“精思”字面意义就是精深地思考,这与“不求甚解”读书法是矛盾的,你能从读中得出什么结论?2.承接上一步骤,出示重点词义及有关陶渊明读书法。希望学生结合这些材料自己诵读理解 | 1、自由散读,留下分层及圈点符号。 2.发言,表达自己对“精思”的理解或困惑。 | 本部分文言词句较难,又是学习的重点,教师根据实际点拨关键词句,发动学生分层理解诵读是关键。 |
点拨层次,引发自己读书体验来深入领会熟读精思,了解引用作用。小结 | 1. 小结 同学的思路。 2. 你在自己读书或刚才朗读中是否体会到熟读精思的过程?(注意引用的作用) 3. 点明说理层次 | 1、 小组交流自己朗读课文前面几句的理解及过程。 2、结合自己读书或朗读体验说说感想。 | 本部分作为小结希望学生感性体验能由此及彼。 |
布置作业 | 有感情地熟读背诵全文 | 背诵全文,为父母讲解,记录父母意见。 | 拓展学生的阅读体验,促使熟读精思在生活中的应用。 |
思路点拨本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作相应的调整。如从题目着手,熟读重在读,前部分“精思”在老师引导下,了解大意,然后比较两部分,思考:“读书千遍”如何变为“其义自见”的?也可抓住“若出于吾之口”“出于吾之心”两句话,结合文意谈谈如何能做到。或从“心到最急”的原因,探索熟读精思的关系等。
练习举隅
1、解释划线字词:
①众说纷错
②勿遽取舍于其问
③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④大率徐行却立
⑤后其节目
⑥姑置而徐理之
⑦详缓看字
2、总结朱熹“熟读”“精思”的几个要领。
3、结合朱熹的《观书偶感》,你能用其他诗句说说某种读书的感受吗?
六上比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我爱银河》。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感受合唱歌曲和谐、优美的音乐情绪。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用悠长的气息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标题是“星空畅想”。星空能引起人无数的遐想,自古到今,
关于星空有着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你们知道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银河并不是“河”,但说它是一条巨大的“天河”也未尝不可。银河最少有20xx亿颗恒星组成,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颗行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童声合唱歌曲《我爱银河》。
二、学唱歌曲《我爱银河》。
1、听歌曲《我爱银河》录音范唱。
2、歌曲优美动听,银河是童声合唱团的名字,银河合唱团员亲密合作、共同闪烁,美丽而纯洁。我们在合唱时也应做到人人努力,使声音和谐,让合唱的.声音美妙动人。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随录音学唱歌词。
注意:A、弱起乐句的起始,第二乐句要准确起唱。
B、第一、三乐句前半句相同,后半句不同,较易混淆。
5、随教师学唱第二乐段歌词,引导学生注意合唱部分的第二乐句。
注意:第二结尾最后两个音“银河”,用稍弱的力度
6、将两个乐段连起来演唱,并由学生自主设计速度、力度和演唱方法。
7、跟伴奏带练习歌词。
三、教师小结
六上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中感受老教授高贵的品质。
3、进一步学习课文,感悟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言行的句子,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感受人物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回归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沮丧、幽静、抱歉、羞愧、荒唐、声望
(课堂检查方式:将听写本收齐后全班齐读这些词语)
2、复述故事梗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
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__________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__________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__________的故事。
二、回忆方法,合作学习
1、我们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2、想一想,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老教授的?分别写出了老教授怎样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反馈
(一)、聚焦外貌,初识听众
1、小组派代表读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2、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课件:
“我感觉到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二)、辨析耳聋,再识听众
过渡语:这位“唯一的听众”最重要最特殊的特征是什么?
1、思考:她是不是聋子?从哪里读出她不是聋子?(引出妹妹的.话)
2、引导学生诵读,注意标点符号。思考:老人不但不是聋子,而且是听众中最会听的人,很容易地听出琴声中的瑕疵,而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联系第1-4自然段初次见面时老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语句,交流讨论。)
3、讨论、交流:如果老人不说自己“耳聋”,“我”会怎样做?
出示课件: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总结:是啊,老人是为了“我”而“耳聋”呀!
(三)、聚焦眼神,走进内心
1、出示课件:理解体会“平静”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三写“平静”,读一读,想一想,这眼神背后有着怎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选一处写一写。(生完成练笔后交流,师生评议。)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仿佛在说。
总结:看来倾听就是要入耳地听、入目地听。唯有用心倾听,才能读出深意,浸透爱心。
(四)、聚焦话语,体悟内心
过渡语:如果说教授为“我”而聋,是不教而教的指点,那么她诗一般的话语就是声声入耳的激励。
1、诵读话语,你觉得老人的哪些话打动你的心?
2、思考:①(第1句)到底是谁打搅了谁?老人为什么要这样说?
②(第2句)明明是“锯桌腿的声音”,老人却说“我拉得非常好”,其实是──善意的谎言。老教授为什么说“不介意我在场”?
③(第3句)老教授仅仅是在椅子上坐一会儿吗?分明是在用心聆听一个学琴者的苦衷。倾听不仅要入耳,入目,更要入心。
④(第5句)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她为什么这样说?
⑤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出示课件:
1、“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4、“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5、“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总结:老教授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使“我”练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三、拓展想象,讨论鉴赏
过渡语:“我”心中珍藏的秘密在妹妹的惊叫声中真相大白。后来会发生什么?“我”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慨?会想些什么?以后的每天早晨,“我”还会在树林里拉琴吗?老人还会早早地等着“我”吗?“我”会跟老人说穿这个秘密吗?老人会跟“我”说出事实的真相吗?
1、课文使用了省略,展开想象,把这省略的内容、情景补写出来。(生练笔,然后交流。)
2、讨论鉴赏:作者写了一段话。可是编进我们的教材。却变成了省略号。你觉得是省略号好,还是这段话好?
出示课件: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总结:省与不省,都有味道,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同学们,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背诵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你的亲人朋友是怎样鼓励你的。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我”──敬佩、感激──>老教授
音乐白痴真诚的鼓励
小提琴手平静的眼神
六上比教学设计11
一、教材阅读:
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点题。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爱岛建岛的深情跃然纸上。
本文语言朴实,善于通过一些重点语句体现海岛战士热爱祖国海岛的感情。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继续领会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守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改造海岛的高尚品德。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四、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1.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这是第二自然段课文的重点句。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不能上岛,心中着急,所以把纸箱抱在怀里。句子有力地说明小昆虫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下文揭开小高的秘密作了铺垫。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高的品质。
②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播种”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种子种下去,又指让建岛爱岛的真情长留在海岛上。在一块块岩石下、一条条小路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海岛田”,上面长着生机勃勃的瓜果蔬菜。这种情况居然发生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却又是事实。战士们就是通过这样的行动,表达自己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革命理想。
③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
这几句话是讲海岛战士找到了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的原因,点明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这段话同时也表明海岛条件的艰苦。战士们不断总结西瓜不结瓜的原因,表明他们改变海岛的决心。句子从侧面表现了战士对祖国的热爱。
④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两句话写出了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战士的感情用“捏起”“端详”“闻”“咬”等一连串动词表现出来。“细细”地端详,好像看不够;“轻轻地”闻,“慢慢地咬”,唯恐尝不够西瓜的香气与甜味;还要“啧啧地”赞叹,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
⑤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安:安定。居:居住生活。乐:愉快、快乐。业:生产劳动或工作。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高相信,经过战士们的努力,岛上环境条件差、生活艰苦的面貌一定会改变;他也相信,小昆虫一定会在祖国海岛上安居乐业的。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⑥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同时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与课题相呼应。
(2)对词语的理解。
碧空如洗:青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一样的明净。碧空:青蓝色的天空。
矮墩墩:形容矮而粗壮。
信号:用来传送消息或命令的光、电波、声音、动作等。信号兵指担任观察或传送信号的战士。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课文指作者想搞清小高纸箱里的秘密。
瓜秧拖蔓:瓜秧的茎蔓已经开始拖爬了。秧:植物的幼苗。
人工授粉:用人工的方法,把植物花朵雄蕊的花粉传授到雌蕊上去,使它结果。
精灵:机警聪明。本课指蝴蝶等昆虫,这是岛上战士对这些昆虫的心爱的称呼。
2.教学本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向家长了解有关农业生产常识,特别是有关昆虫与瓜果蔬菜的收获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种植专业户家的大棚,进行人工授粉的实践,积累农业生产劳动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农业生产劳动的感情。
3.教学时,可先重温詹天佑、季羡林等老一辈的爱国热情。也可以出示中国政区图,从中发现我国领海上有大大小小许多岛屿。让学生知道,为了保卫祖国,解放军战士就驻守在那些远离大陆、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海岛上。课文条理比较清楚,可引导学生按照作者对小昆虫叙述的这条线索,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带着守岛战士是怎么表达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教学结束时,可以让学生谈谈:海岛的今天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4.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海岛战士的印象。谈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尽量避免泛泛而谈。组织学生认真研读体现人物品质的重点语句,从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语句的理解,加强朗读指导。如,“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这个句子,要读出小高的自信。可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来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5.课文中关于“西瓜不平常的来历”这一部分,属于插叙。插叙是在顺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以帮助展开情节,突出人物品质,丰富课文的内容。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这一部分,然后想一想,如果没有这段内容,对于理解课文会有哪些困难,让学生从中体会插叙的作用。
6.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驻守海岛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战士的营房、生活设施。重点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今天的海岛战士,在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是怎么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
六上比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部分生字,会写“云、公、车”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好问句。
3、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1、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赶快拿出你的右手,我们来做一个摸身体的游戏!
2、游戏开始。
师: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头发,摸摸你的尾巴。
师:我们有尾巴吗?我们没有尾巴,可是谁有尾巴呀?赶快想一想,哪些小动物有尾巴呢?
生:猴子。你说,老虎有尾巴。你再说,别着急。兔子有尾巴---------
3、小朋友的知识面真广,知道这么多有尾巴的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尾巴”这个词语宝宝,(出示尾巴词语卡片)。巴的拼音宝宝上面少了什么啊?(声调),没有声调,要读轻声,谁会读?
师评:自信的再来一遍。
4、动物王国里有尾巴的动物可真多呀,这不,前两天,他们还举行了一场大比赛呢!“动物王国”他们要比什么呢?“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
比赛开始了,动物王国中究竟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尾巴大赛呢?它们呀,就藏在咱们的课文里面,要认真的读课文才能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翻到83页。好了,开始读课文吧。
2、找出主要人物。
师: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动物王国中都有谁参加了这场比尾巴大赛? 生:参加比赛的有小猴子,参加比赛的有小兔子,参加比赛的有小松鼠。师:还有吗?
生:参加比赛的有公鸡,参加比赛的有鸭子,参加比赛的有孔雀。
师:这些小动物都参加了今天这场比尾巴大赛,同学们读的真认真,一下子就找到了他们。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几位参赛选手?6位。我们一起看着黑板报一下他们的名字。(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瞧,他们精神抖擞的样子,(师指课件,小动物一一出现)今天小动物们不仅要来比尾巴,而且还想考考你们大家。看看你们认不认识文中的生词宝宝。
3、读词语。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你来试一试,会不会读?
生1:猴子
松鼠
公鸡
鸭子
比尾巴
尾巴短
一把伞
最好看(课件3)词语
4、读拼音字。
师:哦,生词宝宝看到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高兴。它们的好朋友生字宝宝也来了,快来看一看,你还认识么?谁来读一读?
生:比
尾
巴
短
把
猴
松
鼠
扁
最
公
鸭(课件4)带拼音字
5、读字。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响亮,这些生字宝宝要和大家交朋友了,它们非常有礼貌的摘掉了拼音帽子,快来看。你还认不认识它们?
师:我听到好多同学读得很流利,真不错。现在试一试,你能不能直接快速地读出这个字。生:师点名,生一个一个直接读出来。师:小火车轰隆隆的开来了,开到谁家?
生:开到我家,开火车读字。(课件5)去拼音字
6、识字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同学们基本上已经能够认识这些生字宝宝了,真了不起,老师也很佩服你们。谁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呢?把我们的好方法给大家介绍介绍。生1:我认识了鸭,左边一个甲,右边一个鸟,合起来就是鸭。师:我们来看,鸭这个字什么旁啊?(鸟字旁)
生2:我认识了把,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巴,合起来就是把。生3:我记住了尾,上边一个尸,下边一个毛,合起来就是尾。
师:同学们哪,真会学习,利用偏旁加上一个我们以前认识的字,就能够记住今天的很多生字。这是我们认识生字的好办法,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加一加、组词啊、说一句话呀等方法来帮我们认字。
7、摘果子。
师: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摘果子的`游戏吧!快来看!老师摘下了两个果子,他们是谁?
生:公和松。(师借机板书)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公加一个木字旁就变成了松。(师板书:公+木=松)师:老师又摘下了两个果子,他们是谁?
生:把和巴。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把减去一个提手旁就是巴。(把—提手旁=巴)
师:加一加、减一减是我们识字的好办法。还有几个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我们与文中的生字宝宝都成为了好朋友,认识了这些生字,再读课文就轻松多了,有信心吗?(有)
[三]、激趣导入,引入课文。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72页,快速读一遍,找出比赛项目有哪些?
1、比赛项目
比赛的项目有哪一些呢?一共有几项?请看大屏幕,老师把比赛项目都列了出来。
①我们来看,每句话后面都有个像耳朵一样的符号“?”,它就叫(问号)。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请大家跟我读,像只耳朵是问号(跟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上的问句,把这些问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开始吧。
②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呢,举起你的小手。这一句?,生读,好。这一句?,生读,好。?
师:谁来评价一下刚才的几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声音很大,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③刚才呀,这几位同学读得已经不错,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④下面,向老师一样,自己再小声的读一读这些话吧。
师:读得时候不要着急。不错,同学们读出疑问的语气来了。
2、比赛结果
比赛的项目我们都知道了,从大家的朗读中,我知道大家也很想知道比赛的结果。那这场比赛的评比结果怎么样呢?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72页。快速的找一找,看看这一次比尾巴大赛的结果怎么样?
① 师:找到了么?谁能告诉我,评比结果究竟怎样呢?你来说说。生:猴子的尾巴长。
师:我来写到黑板上,还有什么结果呢? 生:兔子的尾巴短。
生: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师:谁还找到别的结果了? 师:嗯,同学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在文中找到了比赛的结果。
② 师:现在咱们观点一致了,那么咱们就一起把评比的结果给爸爸妈妈汇报一下,好不好? 我们大家一起来说,师用指示棒指句子,生读。
③下面,咱们男女同学合作,由男同学问,女同学答,咱们把课文读一遍,比一比谁学得好。师评:读得真不错,男生的声音真响亮。
④经过激烈的角逐,这场比赛终于落下了帷幕,下面,让我们完整的欣赏一下比赛的情况。谁的尾巴长?(师边说,边课件一一出示小动物图)生答:猴子的尾巴长。??这样再顺一遍课文。
⑤师:现在老师把小动物的图片一一呈现出来了。小动物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弯,有的扁,还有的像把伞呢,多好看呀!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的尾巴呢?为什么喜欢呢?起来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这些小动物真是太可爱了,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非常喜欢他们,下面,让我们带着喜爱的感情,再来读读课文好吗?
⑥这次,老师问,同学们答,可以边读边想象一下比赛的情况。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你和小动物在大森林里玩的开心吗?(开心)
3、找尾巴游戏。
师:可是有几个小动物太贪玩了,把自己的尾巴弄丢了,这可怎么办哪? 师:他们的尾巴都丢了,你能不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尾巴呀?
请同学们大开课本73页,为丢失尾巴的动物呀画上它们的尾巴。生:自由画尾巴。
师:画完之后,同桌互相比一比,谁画得好,为他画上一颗小星星。
4、仿写句子。
师: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也帮顽皮的小动物们找到了自己的尾巴,的确,小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形状,老师这里搜集了好多图片,你来看!生:有大马,海豚,大象,猴子??
生:动物们的尾巴真是好看,你能像书上一样编一首儿歌吗?(课件6)谁的尾巴()?
()的尾巴()。
生:谁的尾巴细?老鼠的尾巴细。生:谁的尾巴尖,蜜蜂的尾巴尖。
师:刚才,同学们编的都很棒,已经编出一首新的《比尾巴》了。
[四]、指导写字。
小动物比尾巴大赛结束了,为了表示感谢,他们给我们班的小朋友送来了礼物,瞧——出示卡片:“云、公、车。”
1、请用亮眼睛找一找三个生字宝宝有没有相同的笔画?(撇折用红色的标好)——认识“撇折”,撇折都一样吗?云和公的撇折有点斜,车的撇折平平的。
2、书空“撇折”
3、指导书写云。
4、学生书写,展示写得好的,给予表扬。
世界上的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作用。课下,同学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了解一下有关尾巴的更多知识。下课。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动物间在进行比尾巴大赛,孩子们兴趣很浓。课前我也精心准备了很多,也事先鼓励我们的孩子,所以课上孩子表现很棒,听讲也更认真了,几乎没有同学回头看看我们听课的家长,自然课堂效果非常好。教学目标已经达成,98%的同学把课后11个要求我会认的字都已经认会,清楚知道课文里的比赛项目和比赛结果,100%同学会准确书写“云”字和“巴”字。
但是我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永远不会达到完美的状态。课后静下心来反思,我的确看到自己课上的不足。
一.时间安排不合理,认词语和生字的时间偏长,导致后面“我会写” 里的生字不能全在课上一起观察总结示范练写,只一起写了“巴”和“云”,同学也没能在自己本上练习写,只是单纯的书空,若果时间分配合理的话,我可以留有足够时间多教几个字的书写,毕竟孩子刚开始写字,最好有老师的示范、讲解和课堂上的练习指导,顺便可以纠正孩子的执笔姿势和坐姿。还可以展示书写工整美观孩子的字,提高孩子写好字的积极性。
二.要敢于放手,留给孩子运用语言的机会。教学设计安排了这一环节:仿照课文的句式,让孩子自己编一首比尾巴的小儿歌,在这里我提供孩子自己联系说练习编儿歌的机会有点少,可以提供更多的图片,让孩子根据图片上小动物尾巴的特点来编一首新的比尾巴的小儿歌,相信很多孩子的表现会出人意料,让我们惊叹不已。敢于适当放手,给孩子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今后教学重点注意改进的方面。以上几点是我对本次上课的不足方面的反思,希望自己和自己的课堂能在反思中成长,希望我们明天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六上比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80--81页。
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猴子看桃、行驶的汽车看到的大楼范围、路灯下的影子等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中已经初步接触。学生能辨认从高处、远处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麦当劳广告。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2、看来观察的范围是会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
师:小猴在墙外能看见地上的桃子吗?怎么办?
小猴爬上A点,看到墙内地上最近的点是哪里?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想个好办法吗?
2、自主操作,初步探究。
(1)画一画,找一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点的。
(3)演示,注意眼睛、墙的右上角。
(4)说一说:小猴在A点看到的范围。
(5)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视线、观察点、阻碍点等概念并板书,得出确定观察范围的方法。
板书:观察点,障碍点,视线,观察的范围。
3、自主操作,深入探究。
小猴爬到B点、C点,看到墙内最近的点是哪里?它能看到墙内哪些地方呢?
学生在书上试一试,画一画,再汇报交流。
4、交流讨论
比较三次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小结: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说明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板书:高、低,大、小。
5、联系古诗说一说
这好像和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有关系。
联系古诗,学生背诵,从数学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位置1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哪一部分?
(2)到达位置2时能看见建筑物B吗?穿过建筑物A呢?
(3)司机的观察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4)你有什么发现?
障碍点不动时,观察点远,观察的范围大;观察点近,观察的范围小。
2、画影子。试一试1(课件出示)
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影子的形成,并让学生画出路灯下几个杆子的影子。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观察点不动,障碍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障碍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
小结:观察点与障碍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变化。板书:位置
3、猫捉老鼠。一天,一只猫追一只老鼠,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这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2)如果你是这只猫,想看到更大的范围,你想怎么办?
预设:
a、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猫向后退;
b、可以绕过障碍物或跳到墙上。
4、拓展思维:解释日食现象,月食现象。
生活中,还有许多与观察范围有关的现象。看日食图片
1、日食。
你们明白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2、月食。
月食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我们是用哪些方法得到的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视线
观察点
六上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词语,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钱学森。
2、了解钱学森归国的事迹,感悟他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精神。
3、通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到祖国。
教学难点:
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进行个性朗读品位,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我的中国心》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钱学森归国》,课下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就交流一下你预习的成果。
1、小组互读正音,汇报哪些音读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的。再读课文巩固读音。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题目你会提什么问题?(写钱学森归国的事情;为什么归国?归国遇到了什么困难?归国后做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围绕着钱学森归国本文写了什么?(预设:归国中,归心似箭;归国前,心系祖国,克服困难,踏上归途;归国后,贡献卓越)
3、再读课文,思考按事情发展顺序应该是“回国前”“回国时”“回国后,”文章写倒了啊!
(预设: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倒着写的作用: “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读者会想他为什么归心似箭呢?然后再插叙回国前的事情“)
4、试着写出每段的段意,出示投影,师生共同修改。
第一段:(1)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站在驶往魂牵梦绕的祖国的巨轮上。
第二段:(2-6)插叙的方法,写钱学森回国前,始终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历尽艰难险阻,终于踏上归国的航程。
第三段:(7)概括地写出了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5、能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回国前,始终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历尽艰难险阻,终于踏上归国的航程。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二、了解课文内容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选一个方面来说说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要求把依据说清楚,听的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注意看一个人就要看他的什么?(言行)你快到文中找找他的言行,做下简单的批注。
(一)爱国的人
1、从他的语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追问“现在指什么时候?(留学期间)当时他是什么情况?(钱学森是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想象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是什么样的?
(预设丰衣足食,住别墅,坐汽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 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
追问:从两个“最”字,看出什么? (从两个“最”字,我看出冯。卡门教授很器重钱学森,前途一片光明。)
2、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情况?(经过多年的战火,1931日本占领东三省,37到45年8年抗日,解放战争。中国的老百姓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时不时还要担心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或许有了今天,就没了明 天。)
3、在这种情况下他却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4、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什么?没想什么?(想的是:“我是中国人”,现在所做的一切——一切指什么?“学知识,学技术,学真本领”,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没想为自己享乐打基础。)板书:爱国
小结:是啊!优厚的待遇算得了什么!富裕的生活算得了什么!他只愿—— 生(齐)——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出国是为了回国,这一切就因为他时刻牢记—— 生(齐)——我是中国人!
指导朗读:多么真挚的表白!此刻,钱学森在说这段话时,他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神态和语气?(学生想象)试着再读一读。 (指名读)
带着这份激动与坚定,我们一起读。生(齐)“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
(二)报效祖国的人
1、有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留学生说:“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面对留学生的劝阻,钱学森说: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2、你怎么理解这几句话?“这一天”指哪一天?(建立新中国)“——”什么作用?(解释说明我们大家就是祖国的儿女)
3、儿女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父母,怎能不报答自己的父母呢?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从“日夜盼望”感受到钱学森白天想,晚上想,时时刻刻想的都不自己,而是自己的祖国! “终于”写出盼望。“应当”体现钱学森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看出他回国决心很坚定。为了让祖国强大起来,再苦再难,他也愿意回去。这样才能早日使中国从贫困走向富裕,在钱学森眼里,把为祖国出力当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中我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和无比的热爱之情以及报效祖国的决心。板书:报国
4、俗话说“子不嫌母丑”既然是中国人,就不该嫌弃自己的祖国贫穷;既然是中华儿女,就当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因为我们都是—— 生(齐)——祖国的儿女!
指导朗读:钱学森说这段话时除了表明他的爱国情怀外,还有什么用意?(劝留学生。)你想象钱学森说这段话用什么语气?(诚恳、坚定、果断。)谁来用这样的语气劝一劝这些留学生。指名读。
课件出示两段话,用《我的中国心》伴奏配乐,师引导感情朗读。
钱学森,怀揣着对祖国无比的热爱的钱学森,即使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过着富裕的生活,有着优越的工作条件,他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祖国,坚定地说——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
当他袒露心迹,有留学生要劝他不要回国时,他诚恳地说 ——生读: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
(三)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是那么的坚定,那为什么5年后才回到祖国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5,6两个自然段,(生自由学习,同桌交流感受)
(预设: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
1、一个人能抵五个师。同学们,在部队的编制中分甲,乙两种,甲种师一个师一万人,乙种师一个师五千人,那么,五个师至少是多少人? (2 万 5 千人)一个人至少能抵 2 万 5 千人,那是个什么样的人?(伟大的人;很了起的人)
2、“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从中读出了什么?(坚决)美国人用了什么办法呢?
小结:美国人想尽办法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阻挠他回国,在最艰难的时候,钱学森半个月就瘦了27斤。他们软禁,囚禁,甚至把他一个人关在一座孤岛上。只要他答应不回国,他就可以继续享受优厚的待遇,过着富裕的生活,恢复优越的工作条件,但他归国的决心怎么样?(一刻也没有动摇。)
3、“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一刻也没有动摇过。这么漫长的等待,对一心回国的钱学森来说真是怎样?
(预设:度日如年、倍受煎熬、、望眼欲穿、寝食不安……
4、所以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读!
(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5、钱学森终于回国了,回国后他做了什么呢?齐读最后一段。 “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出示资料:(钱学森回后的成就)
钱学森回国后,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院。1960年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第一枚P—2导弹,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试验史上的第一页。 1970年,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999年钱学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出示钱学森个人语录。
1、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2、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 。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3、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4、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5、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三、课外读物
《钱学森从这里走来》作者:梁原草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作者:胡士弘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作者:(美)张纯如
《钱学森传》作者:叶永烈
《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作者:凌福根
《钱学森现代军事科学思想》 作者:糜振玉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
《钱学森的航天岁月》 石磊等著
《钱学森的大师风范》 王春河等编
《钱学森的科技人生》 孔祥言著
还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只要点击“钱学森”三个字,网上就有260万个页面。让我们怀着对钱学森的敬佩之情,用热情赞扬的语气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四、思考
学到这,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
读课文,积累词语;搜集一些像钱学森一样爱国人士的故事。
板书设计:
4、 钱学森归国
插叙 爱国
言行 报国
六上比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领会文章深刻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问答法、讨论法、教师总结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
喜欢童话的同学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呀?读过安徒生的什么童话呢?
(《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大家都读过安徒生那么多童话,那大家了解安徒生吗?有谁给老师谈谈安徒生的?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他的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刚刚同学们说到的《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都是他的名篇。他的童话一直以来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因为他的童话通常很幽默风趣,同时也揭示了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大家知道是什么麽?(《皇帝的新装》)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童话并不直接说明一个道理,而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我们这篇文章是怎样揭示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的呢?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大家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分到角色的同学能够把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读出来。
①旁白:如作者给孩子讲故事,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②皇帝:微胖、富态,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③骗子:油头滑脑,油腔清调,阿泱奉承。
④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⑤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⑥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奉承,随声附和。
⑦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⑧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⑨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的说法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⑩小孩的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大家都朗读得很好。特别是小A能够把人物的性格把握得很好。
2、角色朗读完毕,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来简单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随员、皇帝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展新装;小孩揭穿新装。)
3、本文的核心的“新装”。现在,请同学们围绕着“新装”,按照时间的顺序把本故事分为五大部分。
一(1)皇帝爱新装[故事的引子]
二(2-4)骗子“做”新装[故事的开端]
三(5-22)君臣看新装[故事的发展]
四(23-32)游行穿新装[故事的**]
五(33-36)揭穿假新装[故事的结局]
一(1)皇帝爱新装[故事的引子]
问题1:爱到什么积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总是。)
问题2:生活中爱一种东西真能达到这种程度吗?(不能。)
问题3: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问题4:皇帝是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关心国家大事,沉溺于“新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昏庸、荒唐、不称职等。)
总结:这样的皇帝落入骗子的圈套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5: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故事的开端、引子,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
设计意图:递给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而又深刻的印象,并学会梳理文章线索。
三、课后思考题
1、故事中的“新装”存在麽?
2、故事中出现了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骗子、百姓、小孩等等一些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谁在说假话?(在原文找出句子)
3、为什么他们都说假话而不敢说真话呢?
4、你们觉得皇帝、大臣、百姓是什么样的人?
5、大家都在说假话,最后有没有人说真话呀?
6、为什么小孩能说出真话?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讨
前面我们已经理清了故事的脉络,现在我们围绕“新装”,分小组来探讨几个问题。
1、故事中的新装存在麽?
2、故事中出现了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骗子、百姓、小孩等等一些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谁在说假话?(在原文找出句子)
⑴老大臣说假话:“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⑵一位诚实的官员说假话:“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⑶两位诚实的'官员一起说假话:“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⑷皇帝说假话:“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
⑸皇帝的全体随员说假话:“哎呀,真是美极了!” “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⑹皇帝的所有骑士说假话:“一点也不错。”
⑺皇帝身边的所有人说假话:“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⑻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说假话:“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3、为什么他们都说假话而不敢说真话呢?
⑴皇帝说假话: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为了保皇位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⑵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
⑶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4、你们觉得皇帝、大臣、百姓是什么样的人?皇帝:愚蠢昏庸、穷奢极欲、荒唐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大臣:虚伪奸诈,自欺欺人,明哲保身。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5、大家都在说假话,最后有没有人说真话呀?
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6、为什么小孩能说出真话?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
答: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如果改成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
7、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二、主题总结
《皇帝的新装》是一场闹剧,以骗开始,又以骗结束。通过学习这篇童话,我们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
真话实话随时有,最重要的是有敢说的人。作为一个真诚的人,要敢于正视现实,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如果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诚实,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上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上比教学设计01-13
人教版数学六上《分数乘法》教学设计01-09
六上《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04-06
苏教版数学六上《整理与练习》的教学设计04-20
六上《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01-12
《草原上》教学设计02-27
长春版六上《语言之美》教学设计06-09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01-11
《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03-31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