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
一、谈话导入
1、读题;
2、时间的车轮在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20xx多年过去了,许多人、许多物、许多事都已经烟消云散,毫无踪迹,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所传诵。你知道,是司马迁的.什么在永远感动并激励着中国人民吗?
二、布置自学
自由读课文,把你感动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一读,同时想一想,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三、交流汇报
1、学生整体谈感动的地方和原因。
2、教师小结:
3、根据学生汇报学习语段
小时侯语段
1、出示;
2、指名读
3、提供龙门资料;
4、再指名读、齐读;
5、此时,司马迁心里十分激动,他可能在激动地想些什么呢?
过渡:他是这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引读――
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1、读父亲的话:自由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听了父亲的遗嘱: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出示语段,引读┅┅自由读,引导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受酷刑后
1、出示语段;
2、指名读;
3、你知道这是怎样一场飞来横祸吗?(资料补充)
4、听命运交响曲,浮想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指名读、齐读。
6、你有什么感受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司马迁写的《史记》吧!(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延伸
1、你有什么话要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说吗?
2、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学生写)
3、教师用诗歌总结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本单元教材的第三篇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作者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文章的语言形象准确,特别是描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段落,让人仿佛真切的感受到司马迁的当时忍辱负重,坚定写史的决心。此篇文章,应该重点指导学生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启发,在读中积累语言。
设计说明: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读。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用读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读了好几遍课文,体会司马迁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感受,想象司马迁写《史记》的艰难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抓住“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几个词来体会司马迁当时所受酷刑对他的影响。让学生抓住“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定要活,一定要写”感悟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的精神。并利用多媒体出示插图,从图中观察,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及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等,看图说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实践点的落实,来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最终,记住课文中关键词达到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又能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并学会这种理解文章的方法,逐步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
4、在理解品味语言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发愤”放大、加粗、红色、斜体)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
2、学贵有疑,读了这个课题我有个疑问,发愤是什么意思呢?
3、再次读课题。指导读课题,读出勤奋、努力、振作
4、读到这里你想问什么呢?
司马迁是谁?
《史记》是什么书?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
是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对司马迁这个人,对《史记》这本书,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一、二自然段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快速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1)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
(教师总结: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要写史书!)
(2)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3)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由于黄河文化、古代英雄故事的熏陶,父亲对司马迁的耳濡目染,最重要还是父亲临终前让刻骨铭心的嘱托。(板书: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的确,正是父亲临终嘱托给了他动力,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用心去读父亲的话,体会父子分别时的情形。齐读。
(4)指名读父亲的话
2、从父亲的话中你能听到什么?
(1)先说在读,指导朗读。
千万不要忘记啊,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辈,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啦!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所以司马迁牢记――(引读)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他怎样进行写作?第三段有个成语告诉了我们。
专心致志 (板书:专心致志)
2、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他发生了什么意外?谁能找出来,并读给大家听听。
(1)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横祸”吗?
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 “飞来横祸”!(板书:飞来横祸 注意读音heng4)
(2)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
据史书记载,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又叫“腐刑”,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这种刑法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在精神痛苦。古往今来的所有的刑罚,都没有腐刑这么残酷的。在司马迁看来,腐刑比死刑要严重多了,因为死刑不过是丢了性命罢了,而腐刑它是对人格有着极大侮辱,让人的觉得生不如死。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
3、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
学生回答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残生!)
(1)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感受这刑法对司马迁的打击!(点击变红:悲愤交加 血浅墙头 了此残生) (板书:悲愤交加 血浅墙头 了此残生)
(2)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齐读)
4、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在书中找出答案!
(1)司马迁选择了生。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齐读
(2)司马迁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 在司马迁看来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什么样的死又是轻于鸿毛的呢?(板书: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5、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指导朗读,让学生联想,感悟!
6、(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还能看到痛苦和绝望吗?那你能看到的是什么呢?
7、(齐读“尽力”至“隶字”)。 (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体会隶字的形体。
四、那司马迁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呢?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出示:就这样……《史记》。其中“13”、“52”变红色)
1、看看这些数字,它们说明了什么?
2、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想象这13年司马迁是怎样度过的?
……
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真不愧为一部辉煌巨著呀!(板书:辉煌巨著)
3、(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指名读!
(1) 什么叫“前无古人”?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 ,这就叫前无古人。)
(2)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3)鲁讯先生也曾说过,《史记》是――(出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五、回顾课文
然而,它的诞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齐读下面的词语,它可以勾起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音乐响起,回顾板书,齐读)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毕生心血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司马迁。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史记》。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长河,去寻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走过的历程吧。
作业设计:
课下读一读《史记》,选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3
一、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了13年时间编写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紧扣“发愤”二字进行层层剖析。通过,朗读、自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在走进文本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五、设计思路:
本设计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资料等形式对司马迁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悟司马迁的形象。在第二课时中,我紧扣“发愤”,深入品读,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放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2、谈话导入。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讨论问题1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2、讨论交流。
3、指导朗读。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着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痕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父亲是怎样吩咐的?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
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讨论问题2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2、讨论交流。
3、点拨。
(1)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出示(文字2)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A、指导朗读。
B、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C、讨论问题3
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
(1)、出示要求 :
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
(3)、交流汇报。
A、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B、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C、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总结课文。
你觉得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六)、作业:
1、本册练习7中的熟记成语,编者以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连词成句,概括司马迁光辉的一生。
2、阅读《史记》,搜集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板书: 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受影响子承父业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载史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
(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
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声音比较小),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有的学生朗读情真意切),读出了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
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历史,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生:
(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
(3)、我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为了立功立业。
师评点:你能利用生活的俗语来解释,很不错,很有见地。你真会学习,善于查找资料。
(4)、因为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深深地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发愤立志写史记,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
(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
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a、出示(文字2)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b、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c、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过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
(1)、出示要求: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
(3)、交流汇报。
生:
(1)、在昏暗的油灯下,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2)、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一会儿忙着研读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和自己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一会儿又拿起笔写啊、写啊,他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屈辱,写出国家的兴亡,写出历史的进程。
(3)、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写啊,写啊,他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写清楚从黄帝到汉武帝近3000年的历史。
……
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发言,我频频点头,不时的赞许:“你很会读书”、“你的语言真规范”、“你善于想象”、“你们合作得真好”、“你的发言很投入,有感情”……
师:
(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
作业:阅读《史记》,搜集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我从繁琐的问题中抓住两个问题统领全文,其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找到原因:受父亲临终的嘱托,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其它的原因同学们没找到,然后我让他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找原因,又找到两处:1、家乡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从小对他的熏陶;2、父亲的影响让他喜欢历史。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司马迁从小喜欢历史,要尽孝道,所以要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先让学生明白“发愤”一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理解为“一场飞来横祸”造成。通过教师补充“李陵事件”,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接着抓住“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象一个男子汉一样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现实却不容他如此;他想象男子汉一样壮烈的死去,可是父亲的遗志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他只能忍受着悲愤苟活着,活着的理由就是要完成史记。
因为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使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效果很好。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一、导入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的追求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2、汇报交流:
年少时,环境影响
英雄的影响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补充介绍龙门
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
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
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
③是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想记录英雄,想成为英雄,也许小时侯的司马迁就是这样想的!
3、年少时,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
父亲的影响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是的,司马迁从小努力读书,20岁的时候就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虽然年龄尚小,但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如果不将之载入史册,岂不是太可惜了!
回读一: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可以说:发愤源自年少时环境的影响
父去时,牢记嘱托
①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读读父亲的话,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自由读)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2)想象理解,交流看到、听到、想到
(3)指导朗读:那一刻,父亲流着眼泪,紧紧拉着司马迁的手说————————
那一刻,父亲深深凝视着司马迁的眼睛,颤抖地说————————
那一刻,父亲强咽着最后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
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是的,司马迁从此牢记父亲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回读二: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板书:父去时 ?父亲嘱托 ?研读整理)
发愤源自父去时牢记嘱托
受辱后,忍辱负重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就这样死了,司马迁为什么会想到死呢?
(2)理解:飞来横祸
原来,司马迁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3)知道这位将军是谁吗?他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非常生气。当时司马迁想到李棱一贯的为人,便仗义执言,称李陵投降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汉武帝便迁怒于司马迁,对之动用了酷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
(4)司马迁受了酷刑!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5)是的,这种酷刑是一种宫刑,他使司马迁从一个殿上臣成了阶下囚,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成了一个半男半女的太监,这是身体的摧残,更是人格的侮辱!
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
(5)自由读读,你能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难怪: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理解悲愤交加
但最终司马迁却说:“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7)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8)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因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所以他放弃了死,选择了生!
(9)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司马迁在对天发誓!
司马迁已经将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
你读出了一个在逆境中多么不屈不挠的司马迁啊!
(10)过渡:(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引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同学们,这幅图很简单,这段文字也很简单,可是发愤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三、总结全文,叩问“发愤”的内涵
小结:司马迁卑微而又高贵的生命终于在血泪之中得到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司马迁这样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
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它是谈迁原稿被盗后重新写就的新《国榷》。
发愤到底是什么?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愤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2-23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2-2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1-17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3-03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范文04-21
小学五年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2-24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17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5-08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