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 |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 ||
课程 类型 |
中国近代史 | 教师 | |
课程 版本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 ||
教材 分析 |
本课课题为“难忘九一八”。九一八事变 “难忘”的原因:第一,九一八为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端;第二,事变后沦陷区人民自发的抗日活动,既标志了局部抗战的开始,也体现了面对外来入侵,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气节。第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治力量的逐渐整合是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进行的,其中历经曲折,交织着各方面的多种利益。可是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最终大家还是摒弃恩怨,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第一子目“九一八事变”中突出展现了面对日本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时的两种态度:其一,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直接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其中通过讲述东北受日本殖民掠夺史实,说明抗战的必要性。其二,沦陷区人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进行局部抗战。其中通过展现东北局部抗战的艰难,凸显中国走向全面抗战道路的必要性。这有助于学生在第二框题“西安事变”,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和历史地图,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认识中国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走向全面抗战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东北局部抗战的事例感受面对外来入侵,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气节。 |
||
教学 重点 |
九一八事变 |
教学 难点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
教学 方式 |
讲授法、演示法 |
教学 用具 |
Ppt |
教学设计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讲述:同学们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打开教材第70页。左侧边栏有一首歌的歌词,请大家对照着歌词聆听一下这首创作于1936年的歌。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节选 设问: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正是节选自创作于1936年的歌曲《松花江上》。听完后,你觉得这首歌传递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因什么而悲伤? 歌词中,“我”的故乡东北被描述成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讲解: 正是由于物产丰富,加之地理位置特殊,东北地区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沦陷了整整十四个年头。而一切的一切都要从84年前那个晚上说起。我们进入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板书: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
倾听、阅读歌词、回答问题: |
聆听《松花江上》,指导阅读教材《松花江上》歌词创设情境,说明东北沦陷的史实。引出九一八事变爆发。 |
新课 讲解 一、九 一八 事变 |
板书: 一、九一八事变 指导阅读:打开教材70页,拿出一根笔,在教材中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年份和日期。 讲述: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当时的奉天)附近的铁路线上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事实上炸弹的损害微乎其微,并没有中断正常的铁路运营,但日本巡逻队声称爆炸过后中国士兵从野地里开火,所以别无选择,只得还击。正是日本关东军策划并发动了这起以自卫反击为名的侵略。 板书: 1.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讲解:当时驻守在沈阳的东北军第7旅620团3营9连连长姜明文接到了这样的命令—— 展示材料: “(9月18日晚十时许)旅长来电话,叫队伍不要动,把枪交回库房里,士兵回宿舍睡觉。日本人如果进营来,由长官出来交涉;要什么给什么,不要打。” ——时任东北军第七旅独立第620团第三营第九连连长姜明文,《九一八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p32 设问: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东北军接到了什么样的命令? 讲解:听到这样的命令一些下级军官和士兵义愤填膺,甚至连长姜明文脱口而出“日本人要什么给什么,要命也给么?”这种愤怒并没能组织命令在军中下达。当夜,驻守沈阳的大部分东北军就这样未作激烈的抵抗,撤离了。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四十分,沈阳沦陷。战后,日本关东军将国旗升上了原本属于东北军的司令部。 展示材料: “我们军人的天职,守土有责,本应和他们一拼,不过日军不仅是一个连队,它全国的兵力可以源源而来,绝非我一人及我东北一隅之力所能应付。…我们是主张抗战的,但须全国抗战;如能全国抗战,东北军在最前线作战,是义不容辞的。…总期这次事件勿使事态扩大,以免兵连祸结,波及全国。” ——9月19日1时许,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召集重要将领开会,文思主编:《我所知道的张学良》 设问:从材料中看,张学良下令不抵抗的理由是什么? 讲解:讲解:东北军最高指挥者张学良为何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呢?我来看看他在当夜的判断。 问题:张学良下令不抵抗的原因是什么? 讲解:避免事态扩大。从这个细节来看,张学良对九一八事件做出的判断是什么?是中日正式开战了么?不是,原文有没有明确的表述?——寻衅。中国有句话叫师出有名,日本从二十年末代以来一直在东北制造事端,寻找开战的理由。张学良认为这次的九一八事变和之前介绍过的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一样,都是日本存心挑事。所以才要用不抵抗这样的方法证明东北军的清白,不给日本人开战的借口。但之后发生的事却是张学良始料未及的。 出示材料: “余主张:日本占领东(三)省事,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国,以求公理之战胜;一面则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以出以自卫最后之行动。”——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日记》引自《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翁有为,赵文远等著,人民出版社,68页 讲解:沈阳沦陷当天,日军北上占领了长春,20号营口失守。当时中国执政的是什么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最高领袖蒋介石,面对东北局势急剧恶化,做出的判断又是什么呢。这是他在9月21日,事变爆发3天后的日记。 设问:从日记来看,打还是不打。从哪看出来的(1)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么?——提国际联盟,希望通过国联给日本施压,逼迫日本撤军。(2)忍耐,忍耐至相当程度,只不过是“不抵抗政策”的另一种表达而已。 出示地图:《1930年的中国》 在“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下,除部分国民党部队外,东北军约二十万东北军主力陆续撤出了东北。9月19日长春被占,20日营口被占,21日吉林被占。随后日军在短短4个月零18天的时间内,占领了有着近3000万人口的东北三省。 板书: 1.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 出示地图:《1930年的中国》 在“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下,约二十万东北军主力陆续撤出了东北。9月19日长春被占,20日营口被占,21日吉林被占。随后日军在短短4个月零18天的时间内,占领了有着近3000万人口的东北三省。正是“不抵抗政策”直接导致了东北迅速沦陷。 小组合作: “据统计,从1935到1944年,日本从中国东北掠往日本的生铁达488万吨,占同期东北生铁生产量的38.9%;钢坯达100.4万吨,占同期总产的21.8%;…辽宁产生钢对日出口,在日本生钢进口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极大地弥补了日本国内钢铁资源的贫乏。”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与伪满傀儡政府机构》 “到1945 年日本投降时。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地区侵占土地3900多万垧(shǎng,1垧=1公顷),约占东北全部耕地面积的10%-15%,其中日本移民直接占地228万多垧。 ——(日)满洲开拓史刊行会:《满洲开拓史》 (东北农民)在土地被惨遭剥夺后又被赶到边疆开荒。有的把荒地开成熟地后,土地又被剥夺,人民再被驱赶,有人甚至数次遭到这种境遇。1939年至1944年,这种“内国开拓民”达51482 户。 ——马玉良《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 问题:日本入侵后,东北地区面临哪些问题?东北迅速沦陷的后果是什么? 讲解:东北的沦陷直接导致了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掠夺,而这些资源反而运用到侵略中国侵略亚洲的战争中。所以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而推行,“不抵抗政策”导致是东北沦陷十四年是不争的事实。其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更是毋庸置疑。 讲解:在1931年那个“不抵抗政策”的大背景下, “九一八”之夜抵抗就已经开始。 展示图片:《义勇军旗帜》 设问:观察图片,义勇军五花八门的旗帜说明了什么?其中一些旗号的共性是什么? 展示材料: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社会成分:破产农民占50-60%,曾当过胡子的占30-40%,曾充官兵或警察的占15%,工人占6%,知识分子占4-5%。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有国民党人,有共产党人,有国家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 ——曾景忠《有关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的若干问题(上)》 设问:义勇军中都包括哪些身份的人?这说明义勇军有何特点? 讲解:从这些同学们概括的这些细节中不难发现,东北抗日义勇军并不是一支统一的军队,旗号不同,来源不同,甚至成员身份天差地别。但这些形形色色的武装唯一的共同点是什么?——抗日救国。在民族危亡面前,出身于共产党或国民党,出身于官兵或是土匪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能拿起武器,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板书: 2.抗日义勇军:开始局部抗战 展示图片:《被日军收缴的义勇军武器》《穿着钢制防护服的日军》 讲解: 从图片上来看,义勇军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也极差,但义勇军正是凭借着简陋的武器持续不断地抵抗着装备精良侵略者。义勇军所要面对的是拥有精良制式武器的日本军队。仔细观察,图片中日本士兵除了制服皮靴外身上还统一穿有一件装备。就是这个由钢制成的防护服。 设问:这件好像冷兵器时代士兵盔甲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东北战场上?日军不惜牺牲士兵灵活性而装备的这件护甲,防护的是什么呢? 讲解:义勇军正是用这些简陋的武器给日本侵略军制造着实实在在的威胁。1932年随着日军不断增兵东北,大规模围剿开始。 义勇军人数由高峰时候的三十万人逐步减少至数万人。 设问:我想请同学们反思一个问题,仅仅靠东北地区人民自发的抗战,是否能真正赶走侵略者?如果想取得抗战的胜利,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 |
阅读教材、标注时间信息 聆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细节,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
指导阅读教材,强化学生对于历史时序的认知。 通过材料了解东北军方面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史实。 呈现地图,加深学生对于日本侵略东北地区的空间概念。 呈现史料,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了解日本对于中国东北资源的掠夺,判断放任这种情况持续对于中国局势的危害。从资源掠夺角度认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现状。 结合正规军撤军和不抵抗政策的表现,凸显义勇军勇于抵抗侵略的可贵。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义勇军的自发性。 通过材料说明东北义勇军发挥的作用,与后面义勇军装备落后相结合,突出义勇军抗战困难。 |
新课 讲解 二、西安 事变 |
展示图片:1931年《民国日报》头版 讲解:这是1931年9月20日的《民国日报》,那一天报纸头版用比新闻标题更大的手写字体,刊登了标语“同胞们,日本已占据沈阳了!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注意这三个惊叹号,即便过了八十余年,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拿到报纸后读者的震惊和时人对于团结抗日的大声疾呼。 展示图片:《1930s中国形势图》 讲解: 1933年日本侵略势力渗透到华北地区。1934年,在日本扶持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东北建立起来。中国危机加剧。 笔记: 二、西安事变 展示材料:1935.8.1《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设问:中共通过这篇宣言想表达的愿望是什么? 板书: 1.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讲述:在东北局部抗战的同时,南京政府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略。随着共产党人突入西北孤地,蒋急切地想一劳永逸地消灭他们,于是在1936年下令张学良督率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督率的西北军对中共发动进攻,但战事无所进展。思念家乡且厌恶内战的东北军官兵越来越受到统战宣传的影响。 12月3日蒋飞抵西安,希望稳定局势,并加强围剿力度。在那里,12月12日拂晓,东北军第一零五师和张学良的卫队第二营发动了兵变。蒋介石被囚禁。 笔记: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展示图示:西安事变后各方的反映 讲解:西安事变爆发后,引起了各方震动,国民党主战派威胁称要攻打西安以营救委员长。并派飞机到西安展示实力。日本则宣称反对南京与张、杨妥协 支持汪精卫回国,组建亲日政府 。中共方面发电报称罢免蒋介石,交付国人审判 。中国再一次处在了内战的边。 展示材料: “一排政府军的飞机在西安城的上方发出轰鸣声。对年轻少帅的囚犯而言,飞机引擎发出的声音想必令他倍感不安。” ——身在西安的美国记者詹姆斯 讲解:1936年12月22日国民政府正式派出代表到西安谈判。23日,张学良、杨虎城同宋美龄等国民政府代表进行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也参与其中。最终,周恩来与国民党方面谈判,促成了释放蒋介石的决定。蒋介石则保证,他将领导各党派联合抗日。至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告终。 问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于处于日本侵略,国内战争中的中国有何影响? 板书: 3.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讲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打破了日本期望中国发生内乱,以便趁进一步侵略的企图,促进了国内和平的初步实现。这对于实现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开始走向全面抗战道路。 |
|
使用报纸材料创设情境,感受时人对于日军侵略的震惊和要求团结抗日的呼声。 呈现地图,加深学生对于日本侵略以及民族危机步步加深的感性认识。 通过材料创设情境,感受九一八事变后更大规模内战一触即发的氛围。为后文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做铺垫。 |
板书 设计 |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1931.9.18 2.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 3.抗日义勇军:开始局部抗战 二、西安事变:走向全面抗战 1.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1936.12.12 3.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
【《难忘九一八》教案】相关文章:
1.难忘九一八
8.九一八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