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文的游览顺序,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制作了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第一句话)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自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第一句话)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四句过渡句去点明游览的景点,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昨晚老师要求你们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写“我们的学校”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小作文展示给大家听?
(要求:请学生先说清楚将学校景点分为几部分,然后再读过渡句。)
(点评:层次分明,运用词语准确的同学。)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老师跟随着你们的游览路线也重新游玩了一下我们的学校。
师:课文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学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图片)
师:当我们走完长廊后,就来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这是什么呢?(学生接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图片)
师:作者就是这样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表现出了不同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4——6自然段,品读文本中的语言美。
师:现在让我们继续登上万寿山。
师:让我们细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有黄色的、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很美,写出了颐和园的古色古香。)
(“葱郁”说明了树木很茂盛,很绿,使人神清气爽。)
2、颐和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个人读、男女读、齐读)
(用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湖水很绿、很清澈,湖面很光滑,游船即使过也不留痕迹。)
师: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真想带着陶醉的感觉读一读。(朗读时故意把“滑”读成“划”。)
师: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是“划“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讨论。
师:作者就是这样准确地运用了这个“滑”生动描绘衬托出昆明湖的“静”。
师: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的心里,把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滑过的情景表现出来。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似乎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
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1、课文抓住昆明湖的哪些景色来写?2、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
(请学生出来扮演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让学生切身体会这个景点作者主要抓住什么去描写?)
通过她的介绍,你感受到她主要抓住哪几个景色去介绍呢?
从下来万寿山,就是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画线的段落,描写出景点。(1——2学生介绍,板书: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写出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呢?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师:这么多的狮子,你能想像出它们的姿态吗?
出示小练笔: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点评学生的小练笔。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一下这些美景。(出示图片)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面对这样美的景,清朝乾隆皇帝诗日:“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你想说什么?
感情升华。
三、拓展作业:
1、上网了解《颐和园》的其它景点,试着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注意表现出景点的特点)(中层生选做题)
2、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把《美丽的校园》写完整。(后进生选做题)
3、记一次难忘的游览活动。(优生选做题)
板书:
18、颐和园
昆明湖:静、绿
昆明湖:长堤
小岛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喜爱之情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颐和园》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大家仔细看,认真听,想一想录象主要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播放录象)
2、交流: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作者是怎么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第2~5自然段)
4、自己读读这个部分,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到了( )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作者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景点。
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廊内──廊两旁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明确:
长廊又长又美。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4、看长廊图片。
5、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指读,思考:
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6、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结:
长廊真美啊,1990年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绘画,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交流板书:
山上、山下
2、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指读第三自然段,读后交流:
佛香阁、排云殿。
3、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4、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5、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读后交流。
6、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指导朗读句子。
⑵ 出示句子: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7、万寿山的景色特别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受、美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4、出示句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从“姿态不一”体会到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齐读句子。
六、总结全文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第一句。
板书:
美丽的大公园
2、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知春亭、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
出示最后一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板书:
说也说不尽
“说也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美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 4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自然段:写长廊的景色。
第三、四自然段:写在万寿山下及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
第五自然段:写在昆明湖畔所见的景色。
第六自然段:表达作者赞美的感情。
除首尾两段外,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叙述的。
六,小结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方法,以游览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连在一起,条理十分清楚。
本文首尾呼应,从整体上表现颐和园之美。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古代建筑物的赞叹及由此引起的自豪感。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了颐和园的美景。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开头一句都是过渡句,这些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很自然的将读者从一个景点引向另一个景点,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得非常自然。
此外,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着民族自豪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颐和园》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等词语。
2、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激趣释题,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展开想象。
2、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文路。
3、分段精读,质疑探索、组织讨论、总结归纳、边议边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理解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特点是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 情地朗 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引导新课,整体感知
老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 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老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 读)
老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 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 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轻声读或默读课文。学生轻声读或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学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老师:你是从哪一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一)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
我们进入课文,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好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读书所得。
3、教师随机板书 : 长 美
4、指导感情朗读:
(二)老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 么;作画的人是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么?
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语气读这段呢?(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老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请学生朗 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一)老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 情地朗 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 现都十分积极。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二)出 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 读感悟,导游讲解
1、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2、 汇报交流
3、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相机板书出各个景点的特点,并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学习过渡句
老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么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学生朗读)
老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 渡句,使用过 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 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练习
老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学生:不是
老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老师:好,我们今天的练习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 6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1.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
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
(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出示字意选项) 颐:①面颊;②养,调养(身心);颐养天年。
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②种)
(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慈禧太后,皇帝)
(3)这颐和园是北京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
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
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
(课件3出示字词):横槛
(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件3出示生字):堤
(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1、6自然段)(课件4出示这两个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采用这种写法。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 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
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
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7出示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3)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7. 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
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板书:景物描写】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自由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
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100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
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
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
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
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
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长廊—— 万寿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颐和园》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让学生领略颐和园的无穷魅力,为祖国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创意:整堂课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能当好小导游把景物特点介绍清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1、能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移步换景的句子。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
3、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览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认真地预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2、我们看到的颐和园很美,作者写得也很美,这节课,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导游,把颐和园介绍得更美,有兴趣吗?可是,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这篇课文,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导游。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想一想作者到过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2、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过渡;刚才不少同学表现得不错,弄清了作者的浏览顺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不过,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你们呢?有信心吗?
3、分清段落,找出作者浏览时地点转移的句子。
a、启发:小导游们,你们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得知作者的游览顺序的呢?请你把笔拿出来,用横线在书上作上记号。
b、抽生回答。
c、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找得非常准,这些句子在自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说清了游览顺序。
三、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激趣:小导游们,我们先介绍长廊可以吗?
2、抽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作者介绍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长廊很长的?用笔作上记号。
5、哪些句子在写长廊的画和花的呢?
6、“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
7、美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8、抽生上台当小导游。
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去介绍,学生上台介绍时出示长廊的课件。
四、自学课文后面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进行介绍。
1、过渡激趣:你能把后面的介绍好吗?
2、总结学法。
3、学生自学。
4、小组汇报。
5、抽代表汇报。
(学生上台介绍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出示相应的课件,有没有听懂的可以提问)
6、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时,教师要相机出示重点句和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重点字:“滑”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要让学生多读去体会。
五、抓写作特点,促作文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也到过不少的地方去游玩过,你能像作者一样把游玩的景点写出来吗?
师生共同回忆、归纳。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六、拓展。
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七、全文总结。
今天,我们在一个个小导游的带领下作了一次免费的旅游,小导游们精彩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为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设计
长廊(内—外)
18颐和园万寿山(上—下)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堤—岛—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 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颐和园》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
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
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
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
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
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
《颐和园》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不过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生:长。
师板书:
长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美
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代表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代表上台)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师:好,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助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长廊的造型、位置、结构三个方面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朗读理解长廊建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联想,激趣引入:
1、你知道北京有哪些名胜古迹吗?
2、
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园林,其中一处保存最完整,就是举世罕见的颐和园,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长廊,今天我们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细读课文。
2、放录音,对照课文朗读,纠正自己的读音,识记生字。
3、小组合作认识生字。
4、检查本课生字的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四字成语。
三、朗读评比:
1、好朋友合作朗读课文。
2、邀请同学上台合作朗读课文。
3、评价朗读情况。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观察这些字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2、重点指导其中一些字的书写:
“置”下面的“直”里面有三横。
“寿”的字头不能写成“春”字头。
3、学生上台范写,学生自由评价。
4、展示学生写字作业。
五、课堂小结:
这一课抓住了长廊的特点来写,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长廊的资料与图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复习生字。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哪些自然段写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哪些自然段写了绘画艺术的美。
2、指名读2-5自然段,找出长廊建筑的“三绝”。
3、自读6-8自然段。长廊的画有多少幅,来历及类型各有哪些?
4、想象长廊上的画有哪些内容。
三、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朗读。
2、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重点引读“三绝”部分。
四、展示资料:
1、展示自己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读读信息窗,介绍颐和园。
五、课堂小结:
颐和园的廊和画举世闻名,集中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技艺。
六、作业设计:
1、张贴搜集的资料。
2、搜集其他世界文化遗产资料。
板书设计:
造型绝数量多
建筑位置绝绘画有由来
结构绝类型多
举世罕见艺术杰作
《颐和园》教学设计 12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补充颐和园的整体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长廊部分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听范读课文。
2、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高(耸立)
(抬头一看)雄伟壮丽(八角宝塔形三层闪闪发光)排云殿大、多(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湖静、绿(像??像??)(向东远眺)城楼白塔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湖比作了()和(),
写出了湖()和()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滑”字用得(),因为()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的()。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3、交流学习“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听范读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三、作业:
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 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反思: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并能正确读写。
2、 正解、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长廊的美。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 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想像词语描绘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孩子们, 你们到过北京吗?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领略一处迷人的北京风光。(出示图片) 宏伟的万寿山, 佛香阁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掩映下熠熠生辉, 流光溢彩; 著名的十七孔桥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 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 宏伟而又秀丽; 徜徉在颇具特色的苏州街, 会让你领略到江南水乡 独有的秀美; 风景如画的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 贯通南北; 漫步在这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沿途看山赏水, 那真是美不胜收。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颐和园。
在颐和园的那么多景点当中, 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 大家齐读课题。(29.颐和园的长廊)
颐和园的长廊在 1992 年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孩子们, 对颐和园的长廊, 你们特别想知道什么? 作者也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疑问, 预习时你们发现了吗? 打开书勾画出作者的疑问, 作者的疑问是什么? ——一起读: 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
是啊, 颐和园的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么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相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一定能解开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出段落的序号。带有生字、 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 检测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 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孩子们, 斗拱的斗是多音字, 在这个词里读斗, 三声。(请跟我读: 斗拱 斗拱) 引人入胜的胜是后鼻韵(引人入胜 引人入胜)。 另外, 颐和园的颐, 注意它的笔顺。(师教一遍)
我请这边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前两排: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习。
另外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后三排: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每个词两遍。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 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探索作者的游览颐和园的左右顺序和颐和园主要主要景点的方位; 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自觉。
2、师生交流。
明确: 按“总-分-总” 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写作者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 分别介绍了长廊、 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 和开头一段呼应, 表达了 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 熟读课文。
1、课件朗读课文, 学生认真听。
2、学生朗读课文。
五、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 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重点介绍了颐和园长廊的美。)
2、 引导质疑: 是啊,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赞美长廊——“长廊, 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齐读) 读了 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1)长廊的建筑艺术体现在哪里?
(2)长廊的绘画艺术体现在哪里?
3、 提示引路, 自主探究。
(1)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找出描写长廊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语句, 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巡回指导。
二、 解疑合探
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过渡: 长廊的美, 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1、 感受长廊的造型美绝 “全长728 米的长廊, 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 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 读了这一句, 你发现了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读后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2、 感受长廊的风水 “长廊北倚万寿山, 南临昆明湖。 从挡住了 气候上看, 冬天,万寿山挡住了 北边的寒风; , 夏天, 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阵阵凉风。 从环境上看, 长廊依山傍水, 构成美丽的图画。” 如果你行走在这里会什么样的感觉? 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
3、 感觉长廊的结构绝 “长廊是斗拱结构, 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 竞没用一颗钉子。” 读这一句, 你想说些什么?
小结: 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 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 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 即考虑了 气候, 又考虑了 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余, 真是人在廊中走, 景在身边移。 造型更是非比一 般,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啊!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 齐读、 赛读等形式, 读出长廊的美, 因势利导, 感觉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 并反复感觉感觉长廊三绝的精美。 这三段的中心句是-(学生齐答) 过渡: 长廊的美, 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 还体现在-(生齐答: 绘画艺术上)
二、 欣赏长廊的绘画美。
“在273 间长廊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 一共有14000多幅。”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从这些数字中, 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画有什么来历, 画的是什么内容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时计默读第十自然段。 请大家展开想象, 这些画还会画些什么?
小结: 这些画来历不凡,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颜色各异, 精美绚丽, 堪称艺术珍品,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利用插图再现长廊的美, 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 体会、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第3 -1 0 段, 师引读, 让学生再从 文中感觉一次长廊的精美。 小结: 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 让大家领略拥山抱水、 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 让大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三、 质疑再探。
1、 请大家回顾课文内容, 看看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你有什么新的疑惑? 》
2、 盘点收获: 学了这一课保鲜膜什么收获?
四、 运用拓展。
1、 自编习题: 请你根据本节课内容设计或两道习题, 可以从词语积累、 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2、 师: 长廊是颐和园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 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 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 就仿佛是走入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 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 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 是颐和园的建筑经典。
(1)请你用课后练习中的四字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2)课件展示颐和园的一些资料, 学生观看后再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3)仿写小练笔: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 公园、 广场等), 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造型绝 建筑艺术美 风水绝
29颐和园的长廊
结构绝 绘画艺术美-引人入胜
《颐和园》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学设计02-07
颐和园教学设计12-26
颐和园教学设计11-11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01-24
《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02-25
颐和园教学设计欣赏02-26
关于《颐和园》的教学设计03-03
颐和园的精品教学设计04-03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12-23
《颐和园》教学设计模板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