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分析
《山居秋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山居秋暝》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中黄昏之际的人情之美。我把这两联作为了教学重点。在学习颔联时通过圈画诗歌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王维诗歌的意象,改动诗歌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对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结合图面想象说话,体会诗歌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美。在学习颈联是通过关注诗句的倒装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通过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动诗句中的“喧”“动”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味诗歌中的动态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语展开想象,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
3、结合诗歌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王维诗歌的“空”。
原文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诗眼切入,理解诗题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引读诗题——《山居秋暝》。
2、谁能告诉我“暝”的读音,它是什么意思?
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隐居”的意思。
4、王维的“山居”就是一种隐居,你知道王维隐居在哪吗?了解背景:王维隐居在一座山中,这座山就是终南山,他在终南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叫“辋川别业”。
5、再读诗题:“山居秋暝”写的就是王维在秋天的黄昏看到的山中之景,“山居”点明了诗歌的地点,“秋暝”点明了诗歌的时间。
6、王维在终南山的黄昏看到地、听到地和想到的都写在了这首诗里面。
二.诵读诗歌,读出韵律
1、学一首诗首先就要把诗句读好,你们平时怎么读诗的?
2、点名读,点名评价。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
4、生齐读,读出韵律。
三、想象画面,言说情景
(一)学习首联
1、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读出节奏和韵律,还要读出诗人所感。(板书:感)
2、出示第一句,齐读。
3、一场新雨把山里洗得干干净净,你走在这样的山林中,感觉怎么样?
4、指导朗读:新雨初霁,初秋的傍晚,走在这样的山林里,诗人一定觉得清新自在,心旷神怡。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二)学习颔联
1.过渡:雨后初秋的傍晚就像是一幅画,这幅画最美的是莫过于——出示第二句联,引读。
2、圈一圈:这里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板书:景)
3、老师读了这两句诗兴大发,给它改了改,出示:“明月当空照,清泉缓缓流。”,你们觉得怎么样?
4、出示图片:我想,这首诗或许是这样的一幅画。请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感受动静之美:这幅画不仅静,也有动!让我们到诗句中去感受!(板书:动静结合)
(三)学习颈联
1、过渡:山居秋暝中还有一幅动态的画,是哪一幅?——出示第三联,为什么?
2、理解倒装:“竹喧归浣女”你怎么理解的?
3、猜一猜:还有什么原因会引起“竹喧”?
4、抓住动词,理解诗意:这两句诗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动词——“喧”“动”。你能给这两个动词换一换吗?
5、指导朗读,感受动态美:同学们都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但王维就只用了一个“喧”“动”把画面写得生动鲜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你能读出这种动态美吗?
6理解王维诗歌的特点:如果说第一幅画重点写的是景物,那第二幅就是人物,看王维的诗,不仅有动有静,还有人有景!
7、想象画面读:这两幅图合在一起,就是最美的山居秋暝图,请你想象这幅画面,读这两句——
8、小结:这两幅画真美,就是大诗人苏轼读了,也赞叹不已,于是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四、读懂尾联,感悟诗情
1、你想住在这幅画里面,你想留在那里吗?为什么?
2、你能把想留的心情读出来吗?
3、出示尾联——王维也想留在这里。“随意”“春芳”“歇”是什么意思?
4、小结:因为这里有最美的山居秋暝,有最朴实的乡民,所以王维想要留在这儿。
五、拓展背景,读透诗心
1、既然这里有这么优美的景物和淳朴的山民,可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空山”?
2、出示背景资料:王维从官场上回归到山居生活,他感受到的是?
3、到了山中之后,他的心变得怎么样了?
4、播放歌曲:听完歌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何歌曲后面重复?
5、点拨:因为作者在前面是写景,所以在尾联开始抒情,表达自己想留在这山中的情感。(板书:情)
6、再读诗歌,理解诗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体味王维的那颗留恋山居的心吧。
7、出示《鹿柴》《鸟鸣涧》:王维的诗中,90多首都有这个空字——
8、齐读,你从这两句中读出了怎么样的感受?
9、小结:王维笔下的“空”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生活,他的心空了,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10、配乐朗读:让我们配着音乐,一起再美美地读《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范文2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王维,掌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体味诗画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wǎng)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听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注意节奏、停顿
3、回答问题
(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
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作者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将尽,是什么吸引诗人独“留”山中?
是山中清新的空气,清幽的美景,还有自由自在的生活。(点拨主题: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
(5)“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大家注意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作者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适合隐居而已。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诗歌的朗读中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我们也领悟了诗歌的主题,学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今后大家再读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欣赏,这是极为有益的。
课后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触摸诗人的灵魂,发挥自己的想象。(注意不要写成翻译式的文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03-04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04-07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1-30
《山居秋暝》、《登高》教学设计03-16
《山居秋暝》创新教学设计03-14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07-18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04
读《山居秋暝》有感06-07
山居秋暝高一语文教学设计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