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流程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鲁教版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感到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最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本课中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从文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训练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准备:
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师搜集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1.(课前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知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远大志向,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年仅12岁的他有如此的抱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师: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
板书:中华不振
二、感受“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 呢?
请用“——”标画出相关的语句,也可以用简洁的词语写出你的感受:
师巡回指导、了解。
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预设一: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师: 东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良。同时又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各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才使得帝国主义把贪婪的魔掌伸向了当时的东北。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听出了你心中的愤怒,请你带着愤怒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是: 你们还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
预设二: 伯父说的话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师:伯父说这话时,心情怎样?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伯父对外国列强侵占祖国领土的无奈,那么,如果你是伯父,你会怎样说呢?谁来试试!
师: 我听出了伯父心情的无奈 。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来表达伯父此时沉重无奈的心情。
师:伯父的一番话,让少年周恩来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经常想------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是啊!这岂止是自问,简直是呐喊,请同学们再来动情地读一读吧。
你们还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
预设三 :租界地初见
在租界里大多是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很少能看到中国人的影子。
师:你很会读书!就这一段,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理解“闯进 ”)
预设四 :租界地所见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周恩来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师: 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想一想从这一段的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请结合重点词句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衣衫褴褛、谁知、不但、反而、都紧握着、只能)
预设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预设2: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师:落后就要挨打呀!让我们把愤怒融进声音里 ,齐读这句话。 谁还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预设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
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预设4: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那你就紧握着拳头读出人们的愤怒吧!
师:对,很无奈呀!谁还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就这个句子,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意思又不变?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同学们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看看哪个句子更能表达围观人们的那种愤怒、无奈。
师:来,让我们带着愤恨齐读这个反问句。(齐读)
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让我们感到气愤、痛恨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哪!请大家看老师查找到的相关事件。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范读。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于是中国人就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上海的租界当局不但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反而还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看到这个事件,你想说什么?
师:那段屈辱的历史在今天看来还让我们感到无比愤怒,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周恩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会怎么想?
师:对,要想不受外国人的欺侮,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大。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稍停)“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
(出示课文齐读这两段话:,)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师: 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是不是在魏校长提问时才刚刚萌生的?(不是)对,其实
当他看到在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大多是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时,他就想我要(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他看到洋人肆意伤害中国老百姓,践踏中国人的尊严时,他就想我要(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他想(听 )到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提问时,他就下定决心我要 (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是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东渡日本留学,出国前,他回到母校,又写下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的一生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1927年3月,周恩来领导了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在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
1927年8月1日,他和贺龙、朱德、刘伯承领导了等一起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负责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
他访问过亚、非、欧几十个国家,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1972年,周恩来被确诊为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住院期间,他把病房当作办公室,还夜以继日地操劳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周恩来为祖国的振兴奉献了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学们,想一想,你为什么而读书?
师:听了你们的肺腑之言,老师真的很感动。是啊!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正向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师: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祖国的再辉煌而读书。
http://www.cnrencai.com/【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流程】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1-1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通用19篇)12-0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通用10篇)01-1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案(精选10篇)02-2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笔记4篇03-0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07-0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