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关于亲贤远佞等建议。
2、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 游 《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
⑵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⑶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 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
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课时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先帝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 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 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 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 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 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 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提问:
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 《正气歌》。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 《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 诚宜开张圣听。
⑵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 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查阅有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
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和睦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陟(zhì)罚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侍(shì)卫 咨诹(zōu)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夙(sù)夜
(一)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展示课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设计意图】在预习翻译的基础上,引出对关键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感知学习
1. 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
2.赏罚公平;
3.亲贤远佞。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诸葛亮的情感。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诸葛亮的情感,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
(四)总结
总结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结束语: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写作特点,感受《出师表》和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批注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批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形象,培养独立阅读,归纳要点、阐述观点的能力。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释题,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正音:
崩殂(cú)侍卫(shì)陟罚臧否(zhì zāng pǐ)费棉(yī)郭攸(yōu)之性行淑均(xìng xíng shū jūn)行阵(háng)以遗陛下(wèi) 裨(bì)补阙(quē)漏夙(sù)苟全(gǒu) 庶竭驽钝(shù jié nǔ dùn)猥(wěi)斟酌(zhēn 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咨诹(zōu)遗诏(yí zhào)倾颓(qīng tuí)
4、朗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方法: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四、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明确:
1、宜开张圣听。
2、昭平明之理。
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5、亲贤臣,远小人。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五、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
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四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
2、赏罚公平;
3、亲贤远佞;
4、励精图治。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对照书上注释,试着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提问
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
明确: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二、提问
以上我们分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在文中第1、2、3、4、5、8这几段中陈述的,那么,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朗读第6、7段。
2、学生口头翻译第6、7段。
3、讨论第6、7段的大意。
⑴第6段是追怀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
⑵第7段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忠尽虑地具体谋划。
4、明确作用:这两段的作用在于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
三、再次朗读第6、7段
思考:这两段和全文关系是怎样的?即出师伐魏与修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1、从本文写作的背景来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作为议论文来看,出师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嘱后主修明政治的论据。正因为诸葛亮必须出师进驻汉中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不能不切嘱后主好自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棉、允。
3、从表达方式上看,六、七两段可以说突出地体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三国志,诸葛亮传》把这份上书原称为“疏”,《昭明文选》始定名为“出师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达上的特色。以陈情的方式叙自己报效先帝的衷曲,不仅增强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议的分量:修明政治这件大事可是关系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你后主“自谋”啦!千万不可有负先帝啊!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四、思考
第6、7段没有直接谈修明政治的问题,但却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中心,那么请找一找,还有哪些话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明确:第1段开头两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接下来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条件。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五、思考
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六、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教师进行抽查。
2、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小作文:从《隆中对》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相关文章: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02-23
《出师表》教学设计12-03
《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7-02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04-22
《荷花》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07-22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7-02
《动物儿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7-02
《小马过河》优秀教学设计(通用9篇)04-13
《彼得与狼》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7-02
《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