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风筝》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29 09:04: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最新《风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风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新《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搭建构架

  浏览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细读探究,品悟真情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课文中哪一段是写做风筝的?

  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心情的句子,体会体会。

  2、交流: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句子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换词理解“精心”。

  (2)借助工具书、联想法理解“憧憬”。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句子2: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

  (2)什么也不像的风筝怎么被称做“幸福鸟”呢?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对比感悟动作描写

  (1)你是怎么放风筝的?

  (2)书上是怎么描写孩子们放风筝的?抓动词感悟动作描写的准确、生动。

  2、体会快乐心情

  句子1:“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情景想像“越飞越高”飞到了哪里?

  (2)角色互换体验。快活地“喊叫”着什么?

  (3)朗读句子。

  句子2:“从早晨玩到下午,……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1)抓时间、“歇不下来”感悟兴奋。

  (2)朗读句子。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线断,风筝不见了。此时此刻,小伙伴们的心情怎么样呢?默读文,划出句子,体会。

  2、交流

  句子1:我们大惊失色、……倏地便没了踪影。

  (1)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理解。

  老师讲授用理解字义的方法理解词语。

  (2)多种方法理解“千呼万唤”。

  (3)朗读。

  句子2:我们都哭了……还是没有踪影。……

  (1)哪个词最能体现出我们此刻的心情?

  理解“垂头丧气”。

  (2)我们垂头丧气,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

  3、你们用心找了吗?怎么知道的?

  会不会还有什么地方没找啊?

  (四)展开想象,拓展说(写)话

  1、齐读句子3: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后来,你们究竟找着了吗?请你大胆想象,把寻找的结果写出来,写出你们当时的心情。如果能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a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名字,读读课题吧——风筝。

  三、梳理归纳,积累方法

  课文内容与情感

  1、阅读方法

  2、表达方法

  《风筝》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就是一篇以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的散文。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2)熟读课文,把握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2、能力培养点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问题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掌握生字词,品味文章语言,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体验点

  (1)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勇于解剖自己。

  (2)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在误解和冲突中所透出的亲情。

  2、难点

  理解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放《风筝》歌曲,出示放风筝的影片。)

  你能读出这首歌词里面某些词语的深层含义吗?请你仔细品味,写出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

  设计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子”,由此引发学生对风筝进行深层的思考,为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好铺垫。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鲁迅

  作家作品简介。(出示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出示多媒体课件)

  (1)字音

  (2)词义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运用工具书,注重掌握和积累词语,为朗读、分析课文扫除语言障碍,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写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中年读书后很懊悔想补过而不得。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4、梳理结构

  本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过渡也很自然,文章由景入题。作者是怎样引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的?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件?通过风筝事件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第3—11段)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13段)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体现了作者一种心头的悲切,凄凉。

  设计目的: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归纳提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几件事。学生先在小组之间相互复述故事的内容,小组再派代表在班上复述故事的内容。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

  (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

  复述故事的内容时,老师要提示: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

  2、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年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有关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或词语,并简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说说使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为“胜利”,当年对此事,我是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后来的看法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产生变化的原因:偶尔看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设计目的:通过复述课文内容,锻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把握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内小结

  文章关于风筝往事的联想,其感情线索,有两条:一是“我”的,一是小兄弟的,而又以“我”的情绪发展为主线。兄弟俩围绕着对风筝的好和恶,而产生出两种尖锐对立的情绪,以致发生了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这一幕”。“我”在“这一幕”以胜利者自傲的心境一直延续到中年。二十余年后,一旦认识到“胜利”的空中楼阁是用对儿童“精神虐杀”的悲哀的砖块砌成的,沉痛、悔恨、自责、内疚组成的悲哀的网便蒙罩着心头。

  五、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三。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风筝——故乡春天的象征,给“我”的只是“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和“无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回忆的悲哀更加重了现实的严冬的肃杀。在沉重的悲哀之中,“我”面临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我”没有畏缩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而是积悲成愤,愤然前行。文章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叙写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设计目的:唤起学生的记忆,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来。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同学共同研讨归纳。

  相关问题预设: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

  (2)“我”对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之意,竟然“惊异地笑着,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我”的心沉重着,怎样看待“我”的自责、补过?

  (4)如何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体验先在小组内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小组之间如有不同的观点,小组再派代表在全班举行一个小辩论赛。

  (此题系拓展性学习,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看法,学生只要说得有理就应给予鼓励。)

  3、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学生活动:文中第3段写出了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文段在对小兄弟年龄体貌特征的介绍时,虽然简洁但很形象;文段又通过细致的观察,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程度,试从文段中找出这些准确、形象的词语,并在小组内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瘦得不堪”,以自描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边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观。

  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又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这“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拓展练习:

  1、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讲述你与祖辈、父辈、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感人的一幕,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2、亲情是人间最温暖、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在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语句,你能写出一、二句吗?

  设计目的: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

  《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思路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因此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

  审视。本课计划从封建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

  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所以本课由一首风筝诗导入,检查旧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疑问,从众多疑问中选出本课研究的重点:此文是如何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哀感情的?然后从

  人事景物的角度进行解读,再进行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小结时要归纳出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未尾进行说话训练,把听说读

  写结合起来,最后在抒情的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2、联系全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走进悲剧事件

  学生讨论,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1、态度对比,奠定悲剧背景

  曾经发生的那么粗暴的事一-一哥哥撕毁弟弟的风筝,这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段的内容: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2、激烈冲突,酿成悲剧事件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第四段。考虑一下,如何把这些内容表演出来?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三段的内容,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出示第四段: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

  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3、读书偶得,感受悔悟自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哥哥的傲然持续了多久?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有什么反应和感受呢?

  4、弥补前非,倍增悲哀难过,体会忏悔心情

  5、心育培养

  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想一想,“我”是否想过要摆脱这种悲哀的境地呢?结果如何?

  四、分析景物,感受悲剧氛围

  1、文章的末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还有哪些段落描写了景物?

  3、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品评人事景,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

  1、请同学们试用一句话说说哥哥或弟弟的形象。

  2、作为局外人,你有什么话想向哥哥或弟弟说吗?能给他们提点意见或给点忠告吗?

  六、创新思维,心理培育,提高能力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现在的情况,设想一下二十年后你可能会为成长岁月中的什么事情而后悔、自责?(提示:可以从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对待学习、对待体育锻炼等角度考虑)

  七、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并且从人、事、景物的角度感受了课文的悲哀气氛,解读了这个由封建教育导致的悲剧,同时也深刻地感受了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高尚人格。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示。

  在这篇散文里鲁迅先生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由、快乐的天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吧,尽情感受一下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放飞风筝的乐趣!

  《风筝》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风筝》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通过家庭生活琐事写亲情,亲情是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这篇《风筝》是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然而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在事过多年后作者仍然悔恨交加、痛苦悲哀,在强烈的自我解剖和自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的批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多角度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但由于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并且是鲁迅心灵独语式的富含其生命哲学最难以解读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所以在理解文章的深层情感体验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试图在把握人物刻画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鲁迅的心灵独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质疑、讨论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手足亲情;了解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难点:感悟手足亲情;了解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理念:

  1、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善于讨论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

  1、创建学习环境,利用提问和反馈促进师生对话,利用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加强生生交流。

  2、利用讨论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利用填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时间授课行为应掌握的技能要素学生行为

  预设回答教学意图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谁来说一下《风筝》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很好,我们了解到儿时鲁迅先生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多年后他意识到自己当年不止是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更是对他的精神虐杀,要求得小兄弟的宽恕,却因其忘记而不能,心只得沉重着、悲哀着。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看一下在鲁迅的记忆中当年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1、找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注意语速、语调,同时要走进文章中读出情感来。

  很好,读的很有感情。对于放风筝,“我”和小兄弟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找的很准确,怎么看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呢?还表现在哪里呢?好,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合起来就是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的呢?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看出小兄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对小兄弟看人入迷的放风筝这么细致的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对小兄弟入迷情状描写的越细致,对自己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自责越深重,隐含着对瘦弱、多病小兄弟的同情。但在当年儿时鲁迅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2、由于对待风筝的态度迥然不同,终于激发了我和小兄弟的矛盾。于是便上演了抓获小兄弟偷偷做风筝并将其风筝毁掉的一幕。同学齐读第四自然段。

  读的很流畅,就是感情不够充沛,以后继续努力啊。读完这一段,谁知道“我”抓住小兄弟时他的风筝都做成什么样了?回答的很好,小兄弟做的风筝跟他看到的那些一样吗?他看到别人放风筝就自己亲手做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对,能看出小兄弟的聪明和心灵手巧,同时是不是也能看出他对风筝发自内心的喜爱啊?

  3、找出刻画小兄弟被发现时反应的词语,看谁先找到。好,很准确,那当时“我”又是怎样的反应呢?很好,两个人的反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你能说说我为什么这么愤怒吗?对,首先在当年的鲁迅看来风筝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儿,他不想自己的小兄弟没出息,所以不许他放,而小兄弟居然自己做,并且是瞒着他偷偷的做,这让他更加愤怒了。所以当时他怎么做了?对,而且是“即刻”就折断,可见当时是怒不可遏了。毁掉风筝之后又是怎样的呢?

  4、拓展延伸:鲁迅当年这样粗暴的对待自己的小兄弟,是不是对小兄弟没有感情?

  5、看大家都很投入的样子,有同学想上来再现一下当时的那一幕吗?

  这么多同学都想上来表演一下啊,找两位同学一个演少年鲁迅,一个演儿时的小兄弟。大家表演时注意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啊,尤其是神态,看同学是否能把当时人物的情感演绎出来。

  同学们演的是惟妙惟肖啊,看来大家已经很好的把握住了人物的情感。

  6、作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相信同学们肯定有很多关于儿时游戏的故事,其中必定融入了浓浓的友情、亲情,请围绕着儿时的游戏,以“难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情感的抒发。

  7、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悟到围绕着风筝所展开的冲突中所包含的浓浓手足情,课下了解到咱们同学多数都有兄弟姐妹,虽然日常生活中矛盾在所难免,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更加手足情。

  回顾、归纳

  指导朗读

  总结,归纳

  指导、评价朗读

  提问

  引导

  提问

  引导

  分析

  肯定、明确

  明确

  激发兴趣

  肯定、表扬

  语言感染

  1、鲁迅小时候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对小兄弟进行了“精神虐杀”,到了中年想求得原谅却没能如愿。

  (1)“我”: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儿。

  小兄弟:和“我”相反,虽然多病、瘦的不堪,却最喜欢风筝。

  (2)在买不起,哥哥不许放的情形下,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的跳跃。

  (3)动作和神态。

  (4)天真、活泼、可爱。

  (5)很自责。

  (6)是笑柄、可鄙的。

  1、做好了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糊上纸,有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2、不一样,他做的是蝴蝶风筝,其他孩子放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

  3、聪明、有创意、心灵手巧。

  小兄弟: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我”:破获秘密的满足,很愤怒。

  因为小兄弟瞒了我的眼睛,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儿。

  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竹骨,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我”傲然走出,小兄弟绝望的站在小屋里。

  虽然当年对小兄弟非常粗暴,但是鲁迅是不希望小兄弟成为没出息的孩子,是为了他好,所以才不让他放并愤怒的毁掉了他的风筝。

  同学跃跃欲试。

  同学表演。

  形成新期待

  通过回顾所学,锻炼学生总结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德朗读、感悟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准确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

  通过引导、提问,学生生成对事件的概括模式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强化确认,让学生体悟手足情深。

  在对比中体悟人物的情感。

  在表演中加深体会,进一步巩固所学,加深认识。

【最新《风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纸船与风筝》教学设计03-28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0-24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15篇03-04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10-08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5篇04-03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4篇03-05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01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03-01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最新范文800字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