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时间:2021-05-12 09:10: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通用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通用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通用9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1、2题。

  2、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细心观察植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通过词语表达感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1)看看课文有几段。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从课文中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3、读讲3——5节写爬山虎的脚的部分。

  (1)不看书思考:想知道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要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

  (2)自读3——5节,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找会的同学回答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了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让不会的同学读相应段,再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3)分节学习。

  第3节。

  ①承上导入: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爬山虎的脚,齐读写什么是脚的句子。

  ②逐句读,引导学生明白,这一节是从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写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第4节。

  ①自读,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脚怎样爬。)

  ②教师以“触”字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写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字词。

  ③“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什么作者不说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④讲解为什么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不会动。它要向上,必须不断地长出新脚。也就是说,它向上爬,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学习,认真思考,做到用词准确。

  第5节。

  ①自读,分两层。

  ②引导概括两层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概括本节意思。(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4、第1、2节学习。

  (1)第1节。

  齐读后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位置。)并回答: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认真思考,不准说“我家后院”或“学校操场”上。

  (2)第2节。

  ①自读,概括意思。(爬山虎的叶子。)

  ②讲解“拂过”、“漾起”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传达感情的特点。

  “拂过”。

  <1>“一阵风拂过”中的“拂过”能换成“吹过”吗?

  <3>简单的一个“拂”字,就写出了作者的感情,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向作者学习,通过选用准确的字词来表达我们的感情。所以,这儿的“拂过”不能换成“刮过”。让我们带着作者喜爱爬山虎的叶子的这种感情,来自己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一段吧。

  “漾起”。

  “漾”字是三点水,说明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是写水面微微动荡的样子。课文中,“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漾”字既照应了前面的“拂过”,说明风小,叶子只是微微动着,又写出了叶子在墙上铺得看上去像水面那样平。我们在写作文时,同样要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5、全课小结。

  (1)结合板书,不看书给课文分段,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由(1)引导学生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课文的题目。

  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但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而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爬山虎的脚”。这说明,文章写了很多内容,可以用文章的主要内容做文章的题目。这是给文章拟题的一个方法。

  (3)结合全文让学生明白,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但课文还写了它的位置和叶子。这说明,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

  6、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模仿本课,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重点写它的样子,并向作者学习,通过一些词语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感情。

  7、板书。

  15、爬山虎的脚

  位置(1):墙上

  叶子(2):拂过漾起

  爬山虎的(3)什么是脚:位置颜色样子

  脚(4)怎样爬:触巴拉贴一脚一脚

  (5)变化:触着墙没触着墙?

  课后小记:

  1、应利用文中插图。

  2、应在学习兴趣激发上努力。

  3、学生回答问题后应给予及时评价。

  附: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儿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就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 录音机及磁带

  2.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 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 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 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纳两个探究点:a.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样的?b.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深入研读:

  1. 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 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 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 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 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 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 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 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1.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 2. 爬山虎的叶子 1.脚的样子

  3. 爬山虎的脚 2.爬的样子

  3.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习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

  (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看一遍录象)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

  (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

  (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课件)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第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

  (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演示)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

  (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

  四、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五、观察植物练笔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十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重点语句品悟法、图画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还记得这种植物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交流:

  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总: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奥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 、巴住、拉、贴)

  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

  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 、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

  c:指导朗读。

  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 ,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2、交流归纳写法。

  a: 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 。

  四、积累运用 ,提升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

  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⑵ 识别字型。

  ⑶ 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⑴ 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⑵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1、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⑴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习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图画纸。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6.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师生引读和生生互读法,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形状美、颜色美和动态美。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什么密切关系?结合植物与阳光雨露的 关系谈)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阅读延伸:本书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后反思:

  本文结构简单。教学时先切分内容。主要是两部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这一步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学习本文的精华内容打下基础。学习“叶子”部分,着重从启发学生发现它的颜色美、形状美和动态美来实施对本段文本的感情朗读。学习“脚”的部分,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前采集爬山虎的实物,课上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认识“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为突破口,顺利地完成了走进文本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少,不需面面俱到,一课一得,容易操作,学生学得又有兴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通用9篇)】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5篇)05-31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05-11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03-3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03-03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05-09

统编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12篇)05-09

《猫》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05-19

《琥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04-24

《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