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光曲》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明确: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明确: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感悟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先来欣赏二位名人的语言,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
二、对于贝多芬你有什么了解
三、贝多芬是这么说的,他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
读题。
关于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有一个流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传说,让我们先睹为快吧!打开课文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读一读这美丽的传说,想一想,月光曲的谱成与一般的曲子的谱成有什么不同之处?
1、有月光,在茅屋里。
2、即兴弹奏的,而不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在短短的一个晚上就谱成了。
四、谱成月光曲的那个夜晚,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请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想一想,那个夜晚对于盲姑娘和贝多芬分别有什么觉得意想不到的
贝多芬:
1、小镇上的一所茅屋里竟然有人在弹他的曲子。
2、弹奏曲子的人是位盲姑娘,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罕见。
3、盲姑娘从琴声中就能辨别出弹琴人是谁。
4、自己即兴弹奏的曲子是如此优美。
盲姑娘:
著名的贝多芬会亲临茅屋为她弹奏曲子,而且一弹就是两首,真实大饱耳福。
五、举世闻名的音乐家竟会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盲姑娘亲自弹奏曲子,真令人意想不到,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的呢?在这之前,贝多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划出兄妹俩的对话和贝多芬看到的情景。
2、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对话:
一、“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理解:
1、非常想弹好这首曲子。
2、渴望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也许做梦也在想。
(你能读出她内心的期盼吗?)
3、期盼美梦成真。
4、因弹不好这首曲子很懊恼。
品读:“要是……那有多好啊!”这是盲姑娘内心深深的呼唤,用我们的朗读来祝愿盲姑娘能美梦成真。
二、“是啊,可是……咱们有太穷”。
1、内心很愧疚,对不起妹妹。
2、实在是太穷,连一张入场券都买不起,感到很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理解:
1、妹妹很体谅哥哥,知道哥哥心里很难受。
(多么善良,多么善解人意。)
2、“随便说说”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盲姑娘是借此来安慰哥哥而已。
品读:
谁来安慰一下哥哥?
1、与哥哥同样的的难过与无奈的读法。
2、带着微微一笑读可以吗?(试一试)这微微一笑,效果更好,不仅能抚慰哥哥无奈与愧疚的心而且能抹去一时的尴尬。
四、一场感人肺腑的交谈,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呢,此时贝多芬早已按奈不住内心激动,他走进了茅屋看到了什么?
看到此情此景,贝多芬在想些什么呢?
这位姑娘竟是一位盲姑娘,只听别弹过几遍的曲子就能断断续续的弹出来了,真是了不起啊,她是这么的热爱音乐,渴望听到我的演奏,而且又这么懂事与善解人意,我应当为她弹一首曲子。
(看来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是有感而发。)
五、当盲姑娘尽情享受完这梦寐以求的一首后,她又是怎么说的呢?
“她激动地说:……”
1、这份激动不是一般的激动,而是万分激动,你能读出盲姑娘的心声吗?
(朗读指导。)
2、盲姑娘为何如此激动?
(小组研读。)
因为她从来没听到过如此娴熟,感情如此深刻的钢琴曲,(是被琴声所触动)
因为她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就是在她看来是高不可攀的贝多芬,心情异常的惊喜。
3、这种好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简直不敢相信,也许盲姑娘早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惊喜。“贝多芬”三个字会情不自禁的从她内心迸发出来,读。
六、面对异常激动的盲姑娘,贝多芬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想些什么?
1、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中能辨别弹琴的人是谁。
2、遇上盲姑娘这样的人,真实难得啊(对音乐的热爱的人真是我的知音)。
3、一位双目失明的盲姑娘,在音乐方面达到这么高的造诣,真令人钦佩。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贝多芬此时的心情也是激动万分,作为音乐家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琴声宣泄。他会弹些什么呢?
(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七、同学们,那一晚贝多芬的所作所为,正是贝多芬那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在次读一读这句话,记住这为伟大的音乐家。
《月光曲》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月光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 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 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 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 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环境特点,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经创作了一首曲子叫做《月光曲》,你们想听听吗?
(播放音乐,师配上朗诵)
师:听了这么优美的曲子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穷兄妹俩的感受的呢?找出文中相关内容,用笔划一划。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1、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要求:读一读,你们发现其中的变化了吗?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
3、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4、交流:
月亮的变化(声升起到升高到穿行) 大海(微波粼粼到汹涌澎湃)
如何朗读: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又轻柔到激昂
5、指导朗读
(1)请一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变化
(2)学生自评,边评老师边指导朗读
(3)配乐自由读,请个别学生读,全班分部分读(女生第一句,男生第二句,全办齐读最后两句)
三、学习 2---8自然段
a) 师:学完了这部分内容,我们感受到这首乐曲旋律的变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b) 学生自由提问
c) 师归纳三个主要问题:1、《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2、为什么《月光曲》的旋律会有这样的变化?3、为什么穷兄妹俩听了曲子后会联想到月亮和大海,而不联想到其他事物呢?
d) 小组学习2-8自然段,讨论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e) 交流:
解决问题一
生: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哦,这个时候贝多芬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有天晚上去散步听到别人正在朗诵你的一篇作文你的心情如何?(惊讶,心里产生了一点触动)板书,所以弹出的曲子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景象,是不是这样?(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象老师这样说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生:因为窗外有月光照进屋子,在那么美的环境下才能创作出曲子来。
解决问题二:
引导学生曲子的创作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关系,因为触动所以曲子是轻柔的后来有了感动曲子升高了一点再后来贝多芬情绪激动曲子就变得激昂起来。
解决问题三: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第七、八自然段),用找重点词句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
师小结: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9段,将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来。
(出示课件,让学生配乐朗读)
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
出示句子比较: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课件)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1)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看到了”,两句的意思不一样)
(2) 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也看不见。)
(3) 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我仿佛——————。
四、听音乐练习写话
师:,可见美妙的音乐常常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老师这里也有一段音乐同学们也来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
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音乐。
师:我发现不少同学被这动听的旋律陶醉了,能告诉我,听了这首曲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用笔记录下这美妙的一刻吧。
学生写片段
五、总结:同学们,《月光曲》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我们不但聆听了大师的音乐,仿佛看到了月光下大海的壮美,更感受了贝多芬那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9自然段
2、完成“听音乐写话”
《月光曲》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那美丽的传说吧!我找九名同学分自然段配乐读课文。
二、听完这个传说你有什么感觉
三、可能同学们都有很多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写写批注吧
四、汇报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和事物引起的联想。
2、请看屏幕指名读屏幕上的内容。其它同学思考这几句话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
3、哪几句话是写第一个画面?出示课件,指名读,谁能说他读得怎么样?(应该柔和些、语气舒缓些)皮鞋匠为什么会有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呢?谁能再读一读这句?
4、哪几句是写第二个画面?指名读,皮鞋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那贝多芬弹的旋律又是怎样的?读此句时比上两句读得要强。
5、哪几句是写第三个画面?一个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谁能用声音描述一下。此时贝多芬谈的乐曲的旋律会是什么样?(高昂激荡)所以读这句比第二句还要强。看来,这三个画面的句子,一个比一个强,女生读第一个画面的句子,男生读第二个画面的句子,全体读第三个画面的句子。
6、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画面?想不想听听这个音乐?出示课件。之后交流看后的感受。
7、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吧!齐读之后再背。
8、请同学们看字幕,上面一段和下面一段比较哪一个好?即删掉联想部分和没有删掉的区别?
(加上联想会使内容更充实,更深刻。)
五、谁还能接着汇报
1、妹妹真的是随便说一说吗?为什么要安慰哥哥呢?怎样读?
2、哥哥爱妹妹,妹妹体谅哥哥,兄妹俩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相依为命,手足之情另人感动。下面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吧!
六、总结
看来美好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研读完了,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具有人性美、艺术美、语言美、景色美。让我们把这种美带给人世间吧!好,下课。
《月光曲》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月光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情感与思想】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拓展与延伸】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
【重、难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节课,我们欣赏欣赏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满了我们东方的神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支充满异国韵味的曲子——《月光曲》。
播放音乐视频。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支曲子是谁创作的吗?
对,它的作者就是号称平民音乐家的——贝多芬。他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是多么得热爱人民,因此,他也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你们想知道这支曲子是怎样的曲子,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与平民之间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并用心灵感受他为故事中的穷兄妹俩即兴创作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
教学提示:抓住“传说”一词,理解《月光曲》可能是这样谱写的,也可能不是。
三、细读课文,思考: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2、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两次弹琴?分别弹的是什么内容?弹得怎么样?
3、从全文来看,穷兄妹俩和贝多芬各是什么样的人?
4、你知道《月光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吗?这些感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教学提示与参考:要求学生按课文顺序自学课文。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关键词语,注意体会人物的人格美、语言美与艺术美。
1、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地点是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人物:穷兄妹俩和贝多芬。
2、至于弹琴的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贝多芬弹琴时的情境加以分析。贝多芬第一次弹的是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目的是为了帮助她学习;第二次弹的是《月光曲》,原因是深受感动。谈得非常好,可以从穷兄妹俩听音乐时的神情、联想和听完后的表现看出来。
3、对于穷兄妹俩的分析,抓住他们的对话和听音乐过程中的相同表现。穷兄妹俩互相关爱,互相体贴,互相理解,非常善良,也非常热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是一位热爱劳动人民,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音乐家。
4、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抓住实在的事物与联想。指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曲调及其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提示: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曲子的美妙,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和《月光曲》是即兴创作的。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欣赏钢琴曲《月光曲》
六、作业:背诵第九自然段,抄写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文字版):
板书设计(图片版):
《月光曲》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 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月光曲》教学设计10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月光曲》的教学,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在导入部分,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请学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还有不懂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又如在分节细读部分,教师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一问,这个问题就是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问: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会月光曲内容部分,主要是要练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随着学生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
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苏醒”让学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贝多芬的乐曲那么优美,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密切联系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导,我想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
《月光曲》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积累幽静、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2、在教师引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
3、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1、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2、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新,导入新课
1、听音乐,揭示课题:
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曲背后的故事。
(音乐月光曲的引入,让学生伴着优美和谐的曲子,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从听觉上刺激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月光曲》是由著名的音乐家( )谱写的。
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什么了解?补充介绍贝多芬。
(适时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为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品格作铺垫。)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月光曲的内容:
⑴ 指名交流。
⑵ 学生自由读,找出旋律变化的内容,说说理由,指导朗读。
⑶ 合作读整段文字。
(采用倒叙的手法,让学生从文字上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魅力意境,再利用音乐、图片进一步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和乐曲融为一体。)
三、讲读课文,深入感悟
1、过渡引入故事,理解茅屋这个词,开展想象,说话练习。
2、引读兄妹俩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变化。
3、学习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惊喜。
4、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体会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学习来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回顾前文,点明主题
1、再读月光曲的内容,体会作家创作的动力。
2、再一次感受乐曲的力量。
(读,学生表达。)
3、理解兄妹俩的陶醉。
4、总结。
(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感受乐曲带来的震撼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好奇 同情 激动
贝多芬 走近走进茅屋
月夜美景
同情穷人
《月光曲》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传说,并能简要地复述。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幽静、清幽、恬静”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能背诵。
4、能运用“幽静、陶醉”写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教学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应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设计特色:
在复述、诵读、运用等板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运用内化语言的目标。
教学流程:
一、 自学课文。
1、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后练习说说《月光曲》的传说。
3、查阅有关课外书,了解贝多芬及其《月光曲》,并做好资料卡。
题目______________ 类别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刊物_____________期号_____________页码_________
二、 简要复述。
1、教师与学生一起听《月光曲》,而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贝多芬及《月光曲》的了解。
2、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己认读。
莱茵河 皮鞋匠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3、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月光曲》的传说,可以用上下列词语:
幽静 茅屋 断断续续 对话 激动 清幽 陶醉 记录
每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是否简要;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上述词语。
三、 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情感。
(1)“断断续续”:假如你是贝多芬,会从“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中听出些什么?
(2)“随便说说”: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觉得姑娘是在“随便说说”吗?
(3)“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假如你是贝多芬,面对盲姑娘,心里会想些什么?
2、结合学生的自读体会,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体会“清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将“清幽”与“幽静”作比较,体会两个词语的异同。
四、 诵读想象。
1、认真读课文,找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3、教师出示“轻柔舒缓、高昂激荡、刚健明快”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排序,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说说理由。
4、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月光曲》,引导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
5、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6、有感情地背诵第9自然段,鼓励学生配上乐曲背诵。
五、 迁移运用。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将《月光曲》的曲调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2、不同的人听了同样的乐曲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学生听《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3、组织学生交流评点,学生可以自己修改练习。
六、 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
2、联系上下体会“恬静”的意思。
3、积累词语。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钢琴 纯熟 清幽 照耀 陶醉 苏醒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4、选做题:围绕音乐、音乐家,作一个专题研究,题目自拟,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书。
板书参考:
月光曲
贝多芬
断断续续 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随便说说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即兴弹奏
记录成曲
有感于知音 寄情于月光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微云缕缕 刚健明快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高昂激荡
教学后记:
一、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文中描述的皮鞋匠和他妹妹所产生的联想——月光下的大海,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是否所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和联想呢?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就会在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和个性化的体验,语文学习就会走向统一、陷入僵化。有教师提议:是否可以先让学生听《月光曲》,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想象,将自己所联想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而后在读课文中的描述,以此印证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一试,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诚然,听音乐写作文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否则,学生一时难以解读乐曲,也就难以产生美妙的、合理的联想,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 注重学生的概括性复述。
尽管课前学生的自学时间比较充分,课文也读得比较熟练。然而,课文预习中要求简要复述传说一项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准备。课堂上,一连有三个学生复述,但都语句不连贯,注意了细节,而不会概括。看来,概括能力的训练显得十分紧迫。如果要让学生复述得语句连贯、有条理,可以提供一组词语,暗示课文的叙述顺序,如: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一首曲子、再弹一首曲子、记录。如果学生过于注重细节,可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概括。如: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许多学生停留于复述盲姑娘的话,教师可以及时提示学生,用“对话”一词就可以概括。如果要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课文的词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可以出示一组词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概括那里的培养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
三、 增加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
课堂上,我安排了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抄写词语,在学生抄写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抄写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效果明显。同时,学生作业的速度明显快了、更加专注了。这表明,必要的书面练习要尽可能地安排在课堂上,而且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如果课堂作业还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实在得不偿失。
《月光曲》教学设计13
【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幽静”、“清幽”、“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⑵ 了解“知音”的意思,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可参考“高山流水”一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⑶ 通过合作学习,能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 体会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他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那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照片、学生介绍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读。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揭题,读题。
三、据题提问
1、那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提问。教师梳理。
⑴ 《月光曲》是怎样的?你觉得这个曲子跟什么有关,听这个曲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假如还有一个曲子叫《阳光曲》。它们会相同吗?
⑵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2、满足你们的第一个愿望,一起欣赏《月光曲》。请闭上眼睛。听听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猜测相似。
3、课文什么地方描写了这些画面?(第9自然段)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跟兄妹俩一起去感受吧。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欣赏了《月光曲》,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
四、学习课文2~8自然段,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月光曲》动听吧?可这么美妙的旋律是怎样诞生的呢?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呢?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满足我的愿望了?一起探究吧!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叫:传说,什么叫“传说”?
(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某一种愿望。)
1、请自由朗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哪些景,哪些情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呢?
2、学生自读课文,找依据。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个词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讲“情”吧。)
⑴ 情(遇知音):
①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把贝多芬深深地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的音乐家。)
② 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音乐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这叫遇到了什么啊?
(知音。)
什么叫“知音”?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会怎样?
指导好朗读。
而且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简单学习“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所以她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
③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④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从这两个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贝多芬的什么?
(平民思想,同情穷人等。)
⑤ 小结:
贝多芬是为谁而创作《月光曲》的啊?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那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而不是别的什么曲呢?
板书:
有感于知音
⑵ 景(清幽、幽静):
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A、从“幽静”一词能想象到什么?
(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B、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刚结束演出,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多么悠闲、惬意啊。)
板书:
莱茵河畔静夜图
C、“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高兴。)
(“惊讶”?)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吗?需要那么惊讶吗?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
D、理解“断断续续”:
正因为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 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
③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板书:“茅舍借月弹曲图”。)
五、借助板书小结课堂,引出下节课的探究方向
现在你又会用怎样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呢?这个民间传说,让我们领略了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大师不愧为大师啊!
再读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又是怎样的旋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月光曲》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月光曲》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音乐家贝多芬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出示课题:月光曲
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划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讨论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读第九自然段,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曲调的旋律可能会是怎样的。
(先慢后快,先低后高。)
2、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⑴ 舒缓──明快──激昂。
⑵ 明快──激昂──舒缓。
⑶ 舒缓──激昂──明快。
3、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
4、下面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放音乐。)
5、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请同学读《月光曲》的内容,老师用投影片打出这几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对应的音乐应该轻柔舒缓,朗诵时的语调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风卷巨浪,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明快,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浑厚激昂,朗诵时的语调要凝重有力一些。
师小结: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时而平静,时而奔腾的大海,让我们把大海的柔和美、壮阔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对穷兄妹俩的深情读出来。
(感情朗读。)
板书:
乐曲 联想
舒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四、指导背诵第九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听了音乐,读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这《月光曲》的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于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这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呢?背诵第九自然段。
五、联系课文,展开联想
1、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皮鞋匠的联想。)
2、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自己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六、发展题
你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把你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呢?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10-04
《月光曲》教学设计15篇03-06
《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22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0
拼音教学设计04-05
《早》教学设计04-04
氓教学设计04-04
牧童教学设计04-02
《乘法》教学设计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