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02 11:13: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1

  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2、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

  详略

  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

  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

  A写内容提要,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

  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质的感想;

  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

  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

  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

  4、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

  5、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选的几篇课文都是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描述了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默读法,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了解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叙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音乐、图片欣赏导入:

  (多媒体展示珠峰图片,背景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1、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概括珠峰的特点吗?(交流)

  2、珠峰高达、巍峨、雄伟壮观、万丈巉岩,高耸入云,被喻为世界第三极。

  (出示幻灯及珠峰简介,齐读)

  师:环境如此艰险、恶劣、似乎不可逾越,然而,我国的登山运动员早已在四十多年前将其变为现实,1960年5月24日,他们成功的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出示图片)

  登山成功后,随从登山队采访的记者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登上地球之巅》亦出自这篇通讯。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及体裁)

  二、课件反馈:

  (1)介绍“通讯”体裁;(2)了解作者;(板书)

  (3)易错字词点拨;(板书)(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义。

  三、朗读,感知:

  1、带问题速读课文,思考:队员们登上珠峰峰顶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出示默读要求:三要四不要)

  2、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登山队员如何登上峰顶?分几个阶段?

  3、交流阶段:登山队出发(轻装上阵,准备登顶)------刘连满甘做人梯,突出第二阶段------留下氧气,甘愿牺牲------无氧登峰,完成壮举。(出示幻灯片)

  4、同桌相互说说登顶经过。

  四、问题探究:

  中国登山队员在突击珠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靠什么克服地呢?(轻佻读课文、快速找出)

  板书:------缺氧、黑夜、寒冷、体虚、高山反应、路险。

  板书:-------团结协作、奉献、顽强的毅力……

  五、 研读赏析:

  1、师:文中登山队员的壮举令我们中国人民无比自豪。他们身上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们的团结协作、上下一心,更让人震撼!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要求:找句子、抓关键词,揣摩、思考:语气、情感该怎么处理、怎么表现,在读中去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壮举和伟大精神)

  例如:令我感动的句子是: 因为:

  朗读处理:

  2、交流、指导读、点拨、导学。

  3、登山成功后,报纸上刊登的照片只有三人,没有刘连满,为什么?他自己放弃的吗?如果你是主编的话,你会把他的照片一起登上去吗?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六、拓展:(作业布置)

  (1)英雄们的故事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整个中华民族。接下来,感动中国组委会邀请你为登山英雄们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要求用到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七、小结:

  中国登山队员以自己英勇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的奇迹,也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人的豪气与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同学们,大胆的向未知世界探索吧!为了你心中的梦想,去努力攀登你的理想之巅吧!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3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A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方法】

  速读法提取、概括信息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秘的珠峰吸引了人类探索的足迹,在探险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们登山队员登顶珠峰的故事,在这次探险中,有一位队员留下了这样一封信……(出示幻灯片)

  1、让学生朗读这封短信。

  2、读取这封短信中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二、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读取短信中不够明确的信息,将其概括并用幻灯片出示。

  1、找出信中缺少的部分,并将其补充完整。

  2、刘连满和他的队友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3、任务是艰巨的,那么在完成的过程中定会遇到困难,你能具体说说有哪些困难吗?

  4、刘连满为什么不能和队友一起完成任务?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封短信?

  引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在分析困难这一环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边分析边板书。

  三、研读刘连满

  刘连满没有成功登顶,他不算是英雄,但文中却对他进行详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从文中概括出记叙他的主要事迹,通过这些具体事迹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1、文中记叙了刘连满哪些事迹,请简要概括。

  2、分析刘连满这一人物形象。

  3、文中为什么对他进行详写?

  通过分析,明确刘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详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小结:出示幻灯片将课文主要信息,内容要点以填空的方式进行小结。

  四、赏析景物描写

  1、让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幻灯片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句更生动、形象。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高耸万仞,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蓝天,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能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

  3、练一练,仿照上面的示例,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进行改写,使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师小结: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字词。

  2、查阅有关人类攀登珠峰的材料,进一步体会探险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意志与团结精神。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5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训练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4、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将文本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个性表达。

  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

  2、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斗志豪情,培养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教学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请学生谈谈对珠峰的感受。)

  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许多人的梦想。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4、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英勇献身的精神。

  三、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主学习,按照时间顺序简要说出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五、研读细节,感受品质

  1、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2、从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六、积累语言,品味写景

  小组合作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它的作用。

  七、学以致用,练习写景

  请以“放学路上”为题,写一段景物

  要求: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八、拓展延伸,说说英雄

  什么是英雄?靠顽强拼搏登上珠峰的三位队员是英雄,他们成就了一个中国的骄傲,也拥有了鲜花和掌声。那同时向峰顶冲刺却没有成功的队员是英雄吗?请大家谈谈对英雄的看法。

  九、课外作业

  1、了解更多的有关珠峰的知识。

  2、写一篇读后感。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

  D、学生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五、课堂练习

  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

  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章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景色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六、课堂延伸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承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咒的心情。

  2、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与幻想,只要想象合理,能自圆其说。教师作调整性解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小结】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作业布置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搜集有关探险材料,准备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

  教法

  情景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多媒体放映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录像,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 :地球之巅指的是什么?

  2、学生明确是指珠穆朗玛峰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谈一谈对珠峰的认识。

  3、学生发表看法。

  二、登山图片,进一步激趣

  1、投影有关珠穆朗玛峰和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让学生加强对珠峰的认识,体会登山的艰辛与危险。

  2、教师介绍珠穆朗玛峰的情况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

  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3、激趣引读:

  ①教师介绍世界上首次登上珠峰顶的情况

  1953年5月29日,十人组成的英国登山队,由队长约·汉特带领,从珠峰的北路登顶,新西兰人依·希拉里和尼泊尔人藤辛·诺尔盖登上珠顶,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地球第三极。 ②教师介绍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的情况及有关内容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本文记述的是这次登山突击顶峰的过程。

  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③作者介绍

  A、生展示搜集到的作者的资料

  B、师补充介绍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三、快速阅读,初步感知

  1、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

  2、学生自己解决生字词,积累字词。(生利用多媒体展示)

  示例:砭骨 履践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头昏眼花 腰酸背痛 勇往直前

  3、学生谈谈内容大意。

  四、竞赛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内容

  (一)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开展小竞赛。第一、二组为第一竞赛组,第三、四组为第二竞赛组。指定两名学生任评委。

  (二)开展知识抢答竞赛,为复述作准备

  1、多媒体显示竞赛规则

  ①每答对一题得20分,答错扣10分

  ②每人可多次抢答。

  ③举手获准再作答,不获准答题者擅自答题扣10分。

  2、学生阅读全文,找关键的词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词语),为抢答作准备。

  3、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抢答

  ①在珠穆朗玛峰最后的多少米时由四名年轻的登山队员向顶峰冲击?(380米)

  ②四名年轻的登山队员在珠穆朗玛峰最后的380米向顶峰冲击的具体时间是多少?(北京时间5月24日上午9时30分)

  ③谁让队员踩在自己的肩膀上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刘连满)

  ④这四名队员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多少时间?(五个多小时)

  ⑤队员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是什么?(黑夜)

  ⑥到达多少米的地方,三名队员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8830米左右)

  ⑦最后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谁?(王富洲、屈银华、贡布)

  ⑧我们中国年轻的队员是从珠穆朗玛峰的哪一面登上顶峰?(北面)

  ⑨我们中国年轻的队员登上顶峰的时间是多少?(5月25日凌晨4点20分)

  4、学生评委宣布得分情况

  (三)开展复述竞赛

  1、多媒体显示复述要求和规则

  复述突击主峰的经过,清晰有序,每组各推荐两名学生参加,分两次进行,每次的优胜者得20分,稍逊者得10分。

  2、学生复述。

  示例: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学生评委宣布得分情况

  (四)公布竞赛结果,表扬优胜者,鼓励失败者

  五、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教师投影问题

  (1)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你认为突击顶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为什么?

  (2)哪位登山队员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2、学生以每两桌一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3、学生代表发言

  4、教师总结

  六、互动释疑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解决。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探险需要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那么在学习上、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要有探险家的精神呢?请你联系实际谈一谈吧。

  八、布置作业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选择其中两句仿写。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登山图片,激趣引读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呈现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知:

  ①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合作探究,景句仿写

  1、合作探究: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②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才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2、景句仿写:

  ①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②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C。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D。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2、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9篇03-05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10篇07-07

《桥之美》 教学设计03-03

桥之美教学设计06-09

《手拉手,地球村》教学设计08-15

《桥之思》教学设计(6篇)03-03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5篇03-05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5篇)12-24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5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