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 如果也按螳螂、蝉和黄雀这说法,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讨论并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 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 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 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 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什么?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 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 抄写词语
(3) 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质疑解疑为主线,穿插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表演情节,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由读到演,由演到说,由说到写,因势利导,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掌握生字——整体感知——了解起起因、结果——引发探究——回归整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 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3-04
《怀素写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6-12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篇08-16
《白鹭》第2课时教学设计03-30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3-03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05-12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6篇03-03
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03
《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03
《秋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