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四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四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2、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教学过程:
(一)《归田园居》
(1)陶渊明及其《桃花源》
(2)熟读《归田园居》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①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②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③自己的田园之乐
(3)学生发挥想象本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4)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联想。
A、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鱼不须归。
B、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刘禹锡《陋室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
(二)《使至塞上》
A、背景:开元25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疆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
B、诗歌内容:
所行: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所感: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诗人的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所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渡荆门送别》与《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渡荆门送别》(从表达方式入手)
(1)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表现:
首联:叙述,交代起因。叙事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的变化。写景
颈联:通过两幅画来形容江上的美景。写景末联:发出深沉的乡情之叹。抒情
全诗运用古诗深沉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2)学生赏析本诗以“我最喜欢…………这一句诗”为句式说话。
(二)教学《游山西村》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常常蕴涵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衣着简朴,吹萧击鼓,结队而行,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动力。
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与《归田园居》进行比较:《归田园居》流露了归隐田园的遁世思路,《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村纯朴风俗的留恋。
《诗四首》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⑴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⑵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⑴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⑵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⑶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⑴《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⑵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⑶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⑷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⑸《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⑹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⑴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⑵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⑶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
(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⑷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诗四首》教学设计3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1、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2、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⑴ 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⑵ 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⑴ 背诵这两首诗;
⑵ 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⑶ 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诗四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7个生字。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古诗和背诵的能力。
思品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词典或注释理解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阅资料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2
第1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4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分钟
教学要求
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枫桥夜泊》(20)
一、整体感知。
课件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自读解惑。
(一)自读课文,对照文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三)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月落乌啼江枫霜满天
渔火钟声客船寒山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选择板书。
如:惊叫的乌鸦满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远的钟声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如: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漂泊夜开始了。
月亮落下,满天寒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寒冷的画面,暗示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更加衬托夜的寂静、凄凉。
江边的枫树、孤独的客船,隐约的古寺:显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凉。
引导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音乐渲染、感知意境。
师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的几棵枫树,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约可见的寒山寺……
学生在音乐中诵读。
师提问:读诗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这一夜景物的变化,游子一一看过,想想这夜他该是如何度过的。
(从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游子看着江边景物的变化,听到了乌啼钟鸣,彻夜难眠。)这是为什么?(因为“愁”)
师:诗人张继怎么了,劳累了一天为什么不好好睡觉?他看看江枫,看看渔火,愁什么呢?你们猜一猜,他为什么而愁?
生:可能是他离家久了,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
可能是他外出游玩,碰到不顺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闹矛盾了;
可能是他孤零零一个人,很寂寞。
师:那么他是睡不着觉才听见钟声,还是钟声使他愁了?怎么理解“对”字?他面对的是什么?和他做伴的是这个“愁”字。究竟为什么呢?
课件播放补充资料,学生配乐轻声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么长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一边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睡眠》
待学生自由读之后,指一名读书较好的同学读这段资料。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内心愁绪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最后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想表达什么?
生:孤寂的、寒霜满天的夜晚,除了几声乌啼,静悄悄的,使诗人本来感到孤独的心更孤独了,所以他难以入睡。现在听到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当——当——”就好像撞击在他的心坎上,他越发孤独苦闷了。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就成了这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大家一起背诵!生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状元是谁已无关紧要,真正被我们记得的是张继以及这首闻名中外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暂且告别这位失意的人,离开枫桥。要知道,就在张继寂寞忧愁之时,有一个人早已兴奋地来到庐山脚下——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
学习《望庐山瀑布》(20)
一、谈话引入。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放眼庐山瀑布有何感受呢?
二、学习古诗。
(一)指名读《望庐山瀑布》,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望”字。
(二)自由读诗理解。
(三)指名说诗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诗中哪个字回应“望”字?还从哪里体会出是“望”?
2.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什么?庐山西北部形似香炉的高峰。
紫烟:为何生紫烟?
课件出示画面,引导想象当时的意境:青山如黛,远远望去,香炉峰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形成了紫色的云霞。
3.遥看瀑布挂前川川:水道、河流。挂:悬挂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
4.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长。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
5.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传说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处。使人怀疑眼前的瀑布是银河的水从天的最高处倾泻下来的。
(四)想象情境体会;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录像资料;指名展读,相机导读,练读。
(五)整体朗读,感悟意境。
李白当时的心情什么样?读出来。假如你就是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情况(正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经过庐山遥望庐山瀑布),会是什么心情?诗人眼中的瀑布,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写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时心胸之豁达,该怎么读?
(六)品味语言。
1.全诗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生自由谈。引导学生谈出、读出自己的理解。
如:“挂”字,一个“挂”字,让我们想象到瀑布高直平展的样子,给流动的瀑布以“静”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遐想:是谁把这么巨大的白绢挂起来的呢?挂在哪呢?
如:“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又高又大。
如:“银河”使瀑布充满神话色彩,也写出了瀑布之长。“落九天”,诗人想象奇特,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
2.师:全诗是在写瀑布,第一句并不是写瀑布,好像没什么用处。你们同意吗?
生生交流后回答:全诗写的是真实的景物,第一句写山,好像与瀑布无关,其实是为写瀑布做铺垫,写山是为了写瀑布。没有山,瀑布就无处可挂了。
三、整体欣赏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壮观景色。
四、读出感受生自由读,练习背诵。
第2课时
学习《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忧愁的诗人,遥望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那么,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和《江雪》这两首古诗。先来看第一首《山行》。
二、初读古诗。
(一)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斜”(xiá)的读音。
(二)指名读,学生评价。
三、质疑解疑。
(一)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的意思。(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试着按方位画出简图。)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五)借助多媒体,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炼。
1.寒山:不是山的名称,深秋时节山中有寒意。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的感觉。
2.坐:因为。
3.红于:比……更红。于:比。这句话用谁和谁作比较?用霜叶和二月里的鲜花作比较,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4.录像展示:山的高处白云升起隐约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经秋霜打过的火红的枫叶,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体会情感。
(一)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配乐,播放课文意境课件。
教师旁白: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由衷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次多种形式练习读。
五、诵读古诗。
(一)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学生自由背)
(二)出示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画面前吟诵。(可以配上动作)
(三)学生背诵展示。
导语:就在诗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时候,一位老翁却在铺满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板书《江雪》)。请大家自由学习第二首古诗。
学生自学,然后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自定要求积累诗篇。如: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秋天山林中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冬雪天的还有哪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