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四、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3、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4、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5、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五、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 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六、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七、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2
一、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这四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二、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比较、鉴赏这五首诗词曲。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
三、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2)
抽二中等学生接力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
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控)(8)
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什么关系?
3)旅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
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7)
(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别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
5、抽中二中下生背。(1)
四、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3)
2、教师简要讲解:(1)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8)
(1)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2)
五、课堂探讨:(5)
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
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六、堂上练习(2)
《掌握语文》P135之4、P136之5
七、布置作业:(1)
A、默写五首诗词
A、完成《掌握语文》P135之达标自测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 、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 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 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霏霏 载渴载饥 冢 狗窦 雉
舂谷 贻 觅 貂裘 戍 鬓 沧州
5、 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背诵全诗
3、学习《诉衷情》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3)背诵诗歌。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近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写作背景。
(2)解题。
(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
(小组讨论交流)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3)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咀嚼涵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忆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深刻体会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迭出,可谓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曾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缺乏想象力,那么请多读读诗吧。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师生共同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出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谢。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指导朗读,初步感受
⑴ 教师播放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请字音、节奏。
⑵ 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重音。
⑶ 师生对擂,比赛朗读。
师:同学们,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敢于挑战,勇于超越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哪位同学有胆量跟老师比赛,比一比谁朗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欢迎挑战,携手前进。(师大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概述诗意。
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
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为人们传诵的名句。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学生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欣赏,品味名句)
师总结:这两句诗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普遍意义。它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必将代替用旧的事物,前景是无限美好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5、小结。
三、师生赏读《赤壁》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句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的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借题发挥。
3、学生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 全诗最精彩的是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5、小结
这首诗是咏史诗,由“折戟”的发现引发议论,作者的见解独特,眼光敏锐,诗中也反映了作者的豪爽胸襟和非凡见识。
6、学生齐读,进一步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学生讲述文天祥抗元的历史故事。
师: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以此诗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点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为国捐躯的满怀豪情,语调慷慨激昂。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合作研讨,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任选这首诗的任一联,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师提示: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重点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联。
5、拓展延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五、学生齐读这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学生尝试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带,互相听读、品评。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赏读《水调歌头》
1、导入新课
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渲染情境。
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风格独特,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⑵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写的,苏轼与其弟自幼感情深厚,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出京,到宋神宗熙宗九年(1076年),兄弟俩已有七年未能见面。中秋之夜,苏轼仰望天上一轮圆月,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仕途不得志,与兄弟远隔一方,不能团聚,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⑴ 教师范读,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⑵ 学生明确节奏的划分。(投影显示)
⑶ 全体朗读,师指导点评。
4、再读诗作,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研讨。
5、品味诗作,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⑵ 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想到了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⑶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诗句上?
6、想象意境,赏析名句
⑴ 学生反挥想象描绘意境(师可示例)
⑵ 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
(师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7、拓展延伸
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苏轼本人,请配合表情、动作、内心独白等再现诗人赏月的意境。
8、小结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本首选自《金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东部。此关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
2、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分组讨论释疑,小组无法解答的问题请全班解答。
3、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是亡,都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要评析。
学生自由发言。
5、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6、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有关历史资料,纵观各个朝代的兴衰以及该朝代的人民生活情况,谈谈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学的五首诗歌,它们或沉郁豪放,或慷慨激昂,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它们似乎把我们带进那历史的长廊,与诗人一起忧伤一起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前进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坎坷遭遇──凄凉地 弃置身
慨叹身世──沉舟
归来感慨──闻笛赋 烂柯人 病树
席间赠言──歌一曲 长精神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借题发挥
《过零丁洋》
回顾一生──沉痛
国破家亡──悲愤
慨叹眼前──恐惧
以死明志──慷慨
《水调歌头》
问──归──舞
旷达
怨──释──愿
《潼关怀古》
凭吊古迹──峰峦、波涛、宫阙
抒发感慨──兴,亡 百姓苦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6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4.《江城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5.《破阵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这些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这首词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三、布置作业
熟读这五首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揣摩诗句
1.简介五首诗词中出现的典故并讨论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明确: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跳,唐代时期,为把谢跳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跳为小谢。谢跳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跳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明确:“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较”。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可怜白发生!
明确:
(1)一“浮”一“动”这两个动词,和前联的方位词“外”与“中”一样巧妙,“外”与“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袅袅余音,作用在引人联想;“浮”与“动”置于五言中关键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强动态之美。
(2)这首诗一上来就用这两个极长的句子来写诗人骚动不安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将“弃我去者”和“乱我心者”突出地摆在句首,并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语气停顿。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可留”和“今日之日多烦忧”,则用了四个重复的“日”字,造成语言行进中的停滞,更加强了那种踟蹰彷徨、纷扰不定的心情。从意义上说,“昨日之日”中只要一个“昨日”就足矣。这两句如果写成“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烦忧”,意思上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更近于诗的凝练了。但是,这两句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特有的散文式的节奏,而这散文式的节奏在这里原是有助于传达诗人纷扰不宁的心情的。因此,从感情的表达上说,这“日”字的重复和这散文化的长句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3)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来”与“去”的对比,“去”是主,“来”是宾,以“来”反衬”。“花落去”、“燕归来”,都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落英缤纷,这是自然景象,冠以“无可奈何”,则惜春之情自现。落花飘零,春光将去,见景伤情,欲留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表现诗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则北归,据说它隔年还能认明旧巢。现在,燕子又回来了,所以诗人说“似曾相识”。但是,这里写燕子归来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来”,来反衬时光的“去”。是呀,燕子年年离去,又年年归来。现在,它又飞回来了,然而逝去的时光,以及随时光一同逝去的往事,却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这“似曾相识”的燕子,不仅没有给诗人带来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那样浑成,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3.学生齐读这些名句两遍。
要求一边朗读,一边背诵。
4.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有的描绘如画的美景,有的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颂作者的人生渴望,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请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诗词的不同风格。
二、朗读比赛
方式:男、女生对抗赛。
1.自选本课中的两首诗词朗诵。
2.指定本课中的一首诗词朗诵。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二、导人
这五首诗词上起汉末,下至南宋。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三、正课
(-)龟虽寿
1·朗读这首诗
2.作家作品简介;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
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评点: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
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
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二)石壕吏
1.朗读课文。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评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
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
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
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默写《石壕吏》吏呼一何怒犹得备晨炊。并按要求答题。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2存者且输生,死者长已矣的意思是什么?
3.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横线连起来:
①三男邺城戍a.生活之贫困
②二男新战死b.兵役之苛酷
③存者且偷生C.战争之惨烈
④出入无完裙d百姓之绝望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二、正课
(三)相见欢
1.朗读这首词。
2.作家作品简介。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四)《观书有感》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来著名理学家。
3.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清平乐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
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二)境空:
1.相见欢》中作者把离愁比喻成
2.《现书有感》把有活水才有清塘比喻成
3.《清平乐》描绘了画面。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8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
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
烈士
暮年
不已
盈缩之期
养怡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
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屈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厂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怡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先运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甫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
前致词
新战死
长已矣
无完裙
逾墙走
语声绝
泣幽咽
登前途
—、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指导学生看注释⑦。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妪”、“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煜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广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清平乐 辛弃疾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范读课文。
三、指名口述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评 价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辛弃疾 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文天祥 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为人正直敢言,故为权贵嫉恨。著有《山坡羊·潼关怀古》、《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 ”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 →返回家中 →“ 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 → 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 有了这样猛烈的风, 漫天飘落的雪才能 “飞” 。 “即 ”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鉴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悠悠 ” 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 ”,借用杜甫《登高》诗句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 年少 ”而敢于与雄才大略、 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 他不断征战, 不断壮大。 而“ 坐断东南 ”,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 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三、鉴赏:《过零丁洋》
1.了解背景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 惶恐 ”“ 零丁 ”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
1.了解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 ·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 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 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 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 “山坡羊 ” 是小令的曲牌名, “ 潼关怀古 ”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共写了三层。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 “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 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 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聚”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 “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 ”“ 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朝之“ 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松柏(bi)春谷(chn)狐裘(qiú)饮归客(yng)
B.兜鍪(móu)都护(hù)潼关(tóng)踌躇(zhù)
C.干戈(g)雉鸡(zhu)瀚海(hàn)浮沉(fú)
D.寥落(liáo)神州(shén)惶恐(huáng)宫阙(què)
解析:A选项里“饮归客”的“饮”正确的读音是“yn”;B选项里“踌躇”的“躇”正确的读音是“chú”;C选项里“雉鸡”的“雉”正确的读音是“zhì”.故选D。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回路转 回:回环
(2)峰峦如聚 聚: 聚拢,包围
(3)兴,百姓苦 兴: 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4)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 红心,比喻忠心
(5)八十始得归 始:才
(6)泪落沾我衣 沾:_渗人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A.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解析:A项正确划分是“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C项正确划分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D项正确划分是“北风V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
A.《十五从军行》选自《乐府诗集》。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他与高适并称“高岑”。
C.词始于南宋,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隋唐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到唐代达到顶峰。“南乡子”是词牌名。
D.《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
解析:C词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至宋代达到顶峰。
5.默写
(1)《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我衣。
(2)《十五从军征》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十五从军征》表达凄凉破败的景色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景描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近景描写)
(4)《十五从军征》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表现作者家破人亡、孤独悲伤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6)《十五从军征》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7)《十五从军征》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8)《十五从军征》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9)《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0)《十五从军征》描写归乡老兵现在的境况(老人孤独处境和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我衣。
(1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见雪,造成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的诗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以花喻雪,描写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景象。
(1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两句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写飞雪飘进珠帘,打湿了军帐,让人感到异常寒冷。
(1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写将士却毫无怨言,依然拉弓练兵,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1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突出了雪景的雄伟壮阔。
(16)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两句写饯别宴会的盛况,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摆开筵席,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
(17)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写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
(18)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两句写虽然雪越下越大,但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9)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2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两句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
(2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用两个比喻句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2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诗人为自己的命运忧虑,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表现出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25)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相呼应的句子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26)《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7)《山坡羊潼关怀古》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阅读理解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E.此诗与《采薇》同为战争题材的诗作,都表达了归途中急切、担优以及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解析:B:“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E:“都表达了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错,《采薇》只描写了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面的题目
1.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3.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宴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4.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A.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 舞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写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写雪景。
C.诗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大雪来得急骤,也表现出诗人惊喜好奇 的神情。
D.“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三、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
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四、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解析: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 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曲的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3.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4.选出对该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版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真题体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注释】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宁知:谁也没有想到。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答: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全县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答题前先判断出诗句的类型,从景、情、理三方面分析。一般来说,诗句具有这三种类型,分别如下:
(1)写景:景重,情浓,意淡。如果是写景,用了xxx的写景方法,描绘了xx的优美景致等;景致优美,让人心怡。
(2)抒情: 情重,景散,意明。如果是抒情,思考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色彩与思想感情等;情真意浓,格调高亢。
(3)言理:意重、情浓、景淡。 如果是哲理,思考 理-趣的融合、哲理给人的启示和思考等。蕴含哲理,气人心智。
描写类答题格式:A、本诗在描写上成功的运用了描写, 写出了(诗句解说即字面含义),烘托了诗人感情。B、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 (答作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抒情方法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抒情手法, 全诗主要写出了 (诗句内容解说) ,抒发了情感,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抒发得(用术语)。
修辞类答题格式:本句或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作用)地写出了(诗句解说即字面含义), 表达了诗人情感。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
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 赏析诗歌:
⑶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 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 尾联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赤壁》
⑴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 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⑶ 赏析课文:
⑷ 思考:
①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起?
② 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乔”在文章中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切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④ 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叙事──议论)
⑸ 指导背诵
3、赏析《过零丁洋》
⑴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逃脱,后继续黑心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之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⑵ 朗读感知课文:
⑶ 讨论思考:
①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 颌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么?
③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分析: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赏析:《水调歌头》
⑴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大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词中由抑郁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书,余词尽废。”
⑵ 讨论思考:上片:
① 开篇疑问的作用何在?(透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② 理解“归”、“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指朝廷)“不胜寒”(明写对月宫气候想象,暗抒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感受)
③ 理解“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指密州,是双关,既与上天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小结:上片写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
①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的转移、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寄寓了怀念子女的手足深情。
②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开阔胸怀)
③ 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态度?(表达了诗人要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祝愿,并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结: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5、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背景介绍: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生活。
⑵ 朗读课文
⑶ 赏析:划分层次: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⑷ 思考讨论:
① 第二层中,哪一句让我们看到由盛转衰过程的真实写照(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② 最后一句的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析: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家中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是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判。
⑸ 指导背诵
⑹ 小结: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生活。
请学生说说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讨论明确
师生明确,形成板书
指导背诵,根据理解和结构层次背诵
请学生当堂将相应的诗句填写在黑板板书上
请学生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请学生评价“赤壁之战”的战役
小组讨论后明确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请学生说说对文天祥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
整理课文内容并形成板书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说说了解的苏轼,回忆苏轼的作品
说说对词的了解
朗读课文上片并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指导背诵
请学生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朗读课文并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二、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三、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二、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13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译读──将古诗词曲译成现代诗,进行“诗歌再创作”。
主要教学步骤:
1、范译一首。①学生读第一首诗,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补充、讲解;②师生合作,共同译诗;(学生试译一句,教师组织讨论、修订、板书一句)③定稿朗诵。(学生读一句原诗,老师读一句译诗)
2、自译一首。印发或多媒体显示其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每人选译一首。
3、小组探究。学生按自己选译的诗调整座位,组成小组,讨论修改。
4、班级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自定形式演读,师生评价。
5、成果展示。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译诗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正张贴,供同学们参考或抄录。
【方案二】
教学角度:吟唱──选择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曲调进行配唱。
主要教学步骤:
1、欣赏王菲(或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说说歌中蕴含的感情。
2、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与歌曲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比较。明确:将诗歌配曲演唱一定要与诗歌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3、欣赏岳飞的《满江红》和李商隐的《无题》的歌曲演唱;介绍两种“唱”古诗的方法:一是今人谱曲,二是用现成的曲谱配曲。
4、班级活动,逐首朗诵并明确其思想感情。
5、小组活动,讨论为诗歌配曲或谱曲,并推选演唱人员。
6、各小组代表上台演唱。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生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⑵ 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
⑶ 教师指导朗读:
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ē)”的读音。
把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⑷ 学生练读。
⑸ 全班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学生明确:首联写自己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23年了。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颈联写自己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深思,明确: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教师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6、学生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生1:这两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沉船旁边仍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有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身上,并热情地歌颂它们。
生2:这两句借用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生3:这两句说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们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真理而战斗的精神。
……
8、学生齐背诗歌。
三、师生共同赏读《赤壁》
1、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⑴ 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⑵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⑶ 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5、学生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导入新课: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作──《过零丁洋》。
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
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粗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⑴ 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⑵ 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⑶ 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⑴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⑵ “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⑶ “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记过去,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⑷ 前三联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激昂慷慨,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⑸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硬性要求。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5、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豪情。
五、学生齐读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教师也可抽查背诵,灵活提问,督促学生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选择三首诗中的任一首,一首中的任一联,写一段赏析文字。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自主评价。
答案: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备受后人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2、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
⑴ 教师配乐朗诵全词(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
阙(què) 琼(qiónɡ) 绮(qǐ) 胜(shènɡ)
⑵ 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⑶ 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教师点拨。
⑷ 男生配乐读上阕,女生配乐读下阕。
4、整体把握诗意。
⑴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作背景提示:
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苏辙分别已达6年之久,无缘相会,时值中秋怀之。
⑵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解读诗意。
(多媒体显示)
①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② 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播放邓丽君演唱这首词的MTV,在歌唱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想象。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教师显示板书:
5、品诗:
⑴ 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示例: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嫦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⑵ 名句赏析:
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生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或圆或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明月互相祝福。
生2: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唯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
6、教师总结:这首词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表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一声:旷哉,苏轼!
7、课堂活动:
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录制电视短片(先构思),或制作电脑动画。
可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略谈一下总体构思,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对方。实际操作可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作于赴任途中。是年,积劳而死。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省东部,今潼关县。此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乃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本首选自《全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
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⑴ 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如下注释:
① 峦:小而尖的山。
② 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③ 表里: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④ 潼关路: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
⑤ 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
⑵ 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两位同学集体交流,评议。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大家评议。
“(华山的)山峰好像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奔来,聚集在这里;黄河波涛汹涌澎湃,就像发怒一样。潼关这个地方,外有黄河环护,内有华山耸峙,形势多么险要!我眺望着两都长安,心情郁郁不乐。使人伤心的是经过秦代、汉代的宫殿遗迹的时候,看见千间万间华丽无比的建筑,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一个王朝兴起,使百姓受苦;一个王朝灭亡,也使百姓受苦。”
学生评议:这段话像是对诗歌的翻译,如能在“聚”“怒”两字上展开想象就好了。“聚”“怒”两字不仅写活了山水,而且衬托了作者伤感之情。面对着荒废的古都遗迹和遍野的灾区饥民,连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气,要狂暴发怒了,何况是忧国忧民的作者呢?再如“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这一带的荒凉破败,荒草遍地,鹧鸪纷飞,效果会更好。又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望”是诗人的动作,可描绘诗人怅然远望的神态,“踌躇”“伤心”直抒胸臆,可以扩展一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诗人的心理活动。
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⑶ 悟诗: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
⑷ 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学生自由发言,如“写景生动”,抓住“聚”“怒”品析用词的生动、凝练;“情景交融”借一“怒”字传神,借潼关一带地理山形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立意高远”,揭示无论兴、亡,百姓皆苦的历史事实,一语中的;“虚实结合”,宫阙万间写“兴”,“做了土”写亡;“对比鲜明”,由昔盛今衰而引发万端感慨。
⑸ 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⑹ 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 磐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首诗借咏物来抒发感情,请问,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诗,理解诗意。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教师提示:这首散曲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宦官权势极大,气焰嚣张,无恶不作,经常坐官船到作者故乡一带搜刮民财,陷害好人,弄得很多人家破人亡。他们的船一到,就大吹喇叭来壮声威。作者对太监的恶行极为憎恨,就挥笔写下了这首曲子。
学生明确:作者借歌唱喇叭来揭发、讽刺宦官(太监)横行霸道的罪行,表达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痛恨情绪。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诗(律诗、绝句)、词、曲;从题材上看,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从艺术手法上看,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3、课外选读苏轼的词和张养浩的散曲。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204-211页。本文内容包括五首词,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各首诗词的意境虽然有区别,但都是很有美感的,而且有的还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诗词用语的考究和他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学突破
1.制作,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画面感受诗词的境界。教师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节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制作多媒体,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以便向学生介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第二节课前,让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内容,预习苏轼的《江城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3.第三节课前,让学生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学生准备
1.第一节课前,有感情的朗读本文中的诗词,标画出不理解地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用语的考究。
2.第二节课前,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背诵学过的两首词,预习下面的两首词。
3.第三节课前,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回顾诗词常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蕴美、音韵美。
4.分析作者用词的精炼和考究。
学生活动
1.巩固旧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诗词名家以及代表作品。
3.感受作品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4.学习诗词的用语,注意在习作中运用。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二、分析诗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三、组织讨论,总结回顾(约 分钟)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
4.回顾两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两节课的收获。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二、组织学生分析诗词(约 分钟)
三、总结全诗,巩固提高(约 分钟)
教学步骤
(第3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诗词。
4.回顾三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三节课的收获。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二、组织学生分析诗词(约 分钟)
三、总结全诗,巩固提高(约 分钟)
本课总结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所选的几篇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板书设计
诗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武陵春李清照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选的都是名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比较高,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给下面词语注音。
脉脉( )舴艋( )
答案与提示: zé ěng
2.解释句中加粗的字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
也拟泛轻舟。
答案与提示:姑且,暂且;定将;打算。
3.体会《望江南》的写作特色。
答案与提示:温词多“密丽”之作,此词的风格却较为疏淡。作者没有一字写女主人公的容貌服饰,而专作心态、心绪描写,景物的构置也完全服从于映衬心态、烘托心绪的需要,因而与作者的其他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
4.《破阵子》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答案与提示: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个性练习设计
1.根据温庭筠的《望江南》,画一幅图画。
2.《武陵春》中“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案与提示:“闻说”二句宕开一笔,“也拟”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3.《破阵子》中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答案与提示: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却“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4.写一篇300字的,谈谈你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理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关于诗词黑板报设计03-05
《关雎》教学设计03-24
初冬教学设计04-03
《海燕》教学设计04-03
《zcs》教学设计03-26
草原教学设计03-11
《景阳冈》教学设计03-05
蝗虫教学设计03-05
《蛇》教学设计03-05
《心愿》教学设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