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绿》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9 23:25: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绿》教学设计(通用2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绿》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教学设计(通用20篇)

  《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领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

  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

  1、 学生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

  (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

  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2、板书课题:绿色蝈蝈 (法)法布尔

  3、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二、师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打斗的句子并作批注赏析。

  ① 进攻者 被进攻者

  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②蝈蝈很凶狠 被活活咬、一跳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③勇敢纵身追捕 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④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明确: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明确: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6、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7、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学生自由发言。)

  方案二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 尖锐 急促 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相比显得柔和。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接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4、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5、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让人不太喜欢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情”,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科学小品文)

  法布尔

  外形特征:漂亮 嫩绿 苗条 匀称 生动的描述(比喻 拟人 对比)

  生活习性:叫声——柔和 喜爱的情感 客观的评价

  主食——蝉 科学的精神

  《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二

  教学难点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191012316;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秘件5】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说主要内容,一是

  “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6】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8】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

  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4.试背课文。

  绿【出示课件22】

  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对绿的赞美

  内容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对春的热爱

  挤、重叠、交叉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反思

  《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本课的教学中,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只有少数同学想象比较丰富,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在“学以致用”上下工夫。还有,通过学生的问答和听写反馈可以看出,我在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更新,应在读文品悟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

  《绿》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③掌握小品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文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清代文学家沈复曾在《童趣》这篇文章中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吗?也许你的细心让你看到蚂蚁搬家时的团结;也许你的留意让你识破了萤火虫的奥秘;也许你的慧眼让你发现了蝴蝶的美丽……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会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

  (二)了解作者 掌握常识

  法布尔与《昆虫记》

  1823年12月22日 ,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喧嚣xiāo 劫jié掠 静谧mì 吮shǔn吸

  喑yīn哑yǎ 篡cuàn夺 鸟喙huì 莴wō苣jù

  狩shòu猎 嗉囊sù 螽zhōng斯 下颚è

  (2)解释下列词语: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静谧:安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窸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悬殊:相差很远。

  酷爱:非常爱好。

  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

  妒忌: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四)整体感知 领悟内容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c、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d、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掌握学法 指点迷津

  找中心句 抓关键词句。

  圈点勾画、批注。

  教师点拨: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外形: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比喻

  蝈 ( 生动 形象)

  蝈 习性:叫声—柔和,食性—杂食

  (五)合作探究 感悟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说明方法、文体特征。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句子、词语?为什么?

  请同学们用我喜欢 句子(段落、词语 ),是因为 的句式来表达。

  注意方法 形成规律

  比喻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拟人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对比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的××特性。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教师点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举例略)

  3、比较阅读,感悟文本特征

  将本文与《辞海》中对蝈蝈的解释相比较,找出其语言上的不同点。

  教师点拨:

  生动传神的语言(文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富有吸引力)

  (六)取长补短 完善自我

  归纳小品文的一般写法。

  教师点拨:

  抓住事物特征

  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七)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对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写一段话。

  (八)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抓住动物的特征,字数在500字左右。

  (九)课堂小结 教师寄语

  热爱自然、用心观察

  珍爱生命、保护动物

  刻苦勤奋、勇于探索

  明察秋毫、善于发现

  《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自己互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对叶老批改“我”的.作文的感受。

  3、让个别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叶老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老师批改作文的感受

  《绿》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文章应从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绿》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感知马路、汽车、红绿灯等造型、色彩,了解一些交通设施;体验“近大远小”有透视现象,能描绘红绿灯下有前后遮档和空间秩序排列的道路交通情景。

  教材分析

  重点:能描绘红绿灯道路交通情景

  难点:能描绘红绿灯下有前后遮档和空间秩序排列的道路交通情景

  教具:图片欣赏、纸、笔、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观察与记忆,激发学生观察、记忆与表现物像的兴趣。

  展示录像资料:A、交通的繁忙情景——交通规则与秩序

  B、特写镜头——各种道路、汽车的造型特征

  C、交通设施——红绿灯、马路、人行道、人行天桥、马路护栏、人行横行道线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使你印象最深?你能说说它的造型、色彩吗?你知有哪些交通规则吗?

  2、激发学生的表现兴趣和欲望

  A、让学生模仿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如汽车的发动声、警车的声音,喇叭声音,自行车的铃声等。激发学生联想和说出交通工具其形态,色彩特—征,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像力。

  B、启发学生讲讲马路上的交通故事。如繁忙的故事,交通设施的故事,交通规则的故事等。认识遵守交通规则,要从“从我做起”的'道理。

  3、欣赏与评述——展示几张学生作品。

  思考:A:画面上有哪些地方运用了遮挡的表现方法?

  B、小作者是怎样选择人物的形像、动态、行使的车辆,交通设施等组织画面、表现主题?

  C、你喜欢那一张作品?为什么?

  4、尝试与表现:

  A、准备选择什么物象来表现“红绿灯下”的画面?

  B、主体物的位置和次要物的位置

  C、哪些需要画大点?哪些地方需要画小些?为什么?

  D、怎样才能使整个画面丰富?

  5、动手创作

  A、提供作业评价点,主题突出,运用遮挡表现前后秩序;画出“近大远小”的关系,画面丰富;

  B、动手创作,构思定位,选择表现的物象,突出主题;勾画主体物,注意由近及远地描绘;添加背景,丰富画面。

  板书设计

  略

  《绿》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西湖的美景,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2、初步了解景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知全文,理解有关描写绿的'词句,感受西湖的“绿”,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花红柳绿”、“一碧千里”。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绿”,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标题的几种形式。

  2、读课文,想想课文还可以以什么为题?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最后把这篇课文的题目确定为“绿”?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的结构。

  (2)初步理解“领略”。

  三、精读,体味课文

  1、自由读课文,作者到底“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绿”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

  (1)作者领略了哪些地方的“绿”?

  (2)作者领略了哪些不同的“绿”?

  3、比较灵隐的“绿”和花港观鱼的“绿”有什么不同?

  4、观看“绿”的录像,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较深入地理解“领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引课:

  用“领略”说话。

  四、深读,领悟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所“领略”到的这个“绿”字有什么特别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观看“荷叶”录像。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深入理解“领略”。

  五、熟读,背诵课文

  1、用最好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课文部分。

  2、检查背诵,交流背诵方法。

  六、拓读,超越课文

  1、小结:绿,是有意蕴的,需要用心去“领略”。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绿》,用心“领略”其中的意蕴。

  《绿》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并能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领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故事表面在写培育纯白金盏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老园丁形象。

  本课的语言描写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对老奶奶美好品质的赞美暗藏在字里行间,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奶奶语言、行动的词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为了理想,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的美好情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绿手指不仅是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指精神的可嘉。

  《绿》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际说一说、做一做,让孩子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爱护树木、草地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学习,理解树木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各样的朗读、表演来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意思,来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教学准备:

  制作本课课件、板书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课文,复习巩固旧知

  1、游戏激趣:不可能的任务,卫兵动作演示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绿色的卫兵有多大的功劳,把他的大功劳记在功劳簿上。——出示课题,功劳簿齐读

  “绿色的卫兵”指的是谁?(树木)

  3、字词巩固

  a、你是读词语的高手吗?课件——开火车

  谁能带大家读并括词?(“兵”的读音)

  b、课文里还有一些老朋友等着你,我们复习一下课件——自由读

  c、离开了拼音弟兄,你还认得吗:课件——指名读

  4、复习旧知:

  a、我们来看看这神气的卫兵长什么样?——课件

  b、在美丽的原野上,你看见了什么?请你填一填。——指名——出示答案

  c、你能把这么生动的句子记在你的小电脑里吗?——齐背

  过渡:请你打开课本,正确、自信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绿色的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读,师指导

  师:看来你们读得都真自信,就跟绿色的卫兵一样!如果同桌的表现不错,请你给他点鼓励!

  绿色的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说(坚固、强大、勇敢、保卫城市……)

  二、分层理解剖析课文

  1、绿色的卫兵功劳可大了,他的功劳你是从哪几个自然段里看出来的?——指名(2、3段)

  你找对了吗?有别的意见吗?

  2、我们一起去研究课文,找一找他们的功劳吧,请你仔细听、认真看:先自己读一读2、3自然段,再找一找:在这两段中哪个句子能看出绿色卫兵的大功劳,用横线划下来,开始吧!——生活动,师指导

  3、汇报:你从哪一段哪一句看出绿色卫兵的功劳?

  ☆绿色的卫兵挽起手臂,筑成一道长城,高喊着:“狂风不能进!黄沙不能进!”

  a、读句子(提醒:话说完整:我从这里看出绿色卫兵……)课件

  还有吗?——其他的同学找对了吗?——校对

  b、听!卫兵们遇到了怎样的敌人?课件风沙声——指名说(狂风打着旋儿,夹着黄沙吼叫着来了。)

  敌人是怎么想的?(我进城啦,城市是我的天下啦!)怎么说的?(吼叫:我要进城!我要进城!)——出示句子理解“吼叫”,(大声响亮地叫喊)

  ——指名读——加动作读——指名——加动作齐读

  你能把第一句话加上动作读好它吗?——自己试试——指名,突出“吼叫”、“!”

  引导想象:如果他们进了城,城市会怎样?

  ——指名(沙尘暴、很脏、都是灰尘、破坏环境……)

  c、所以,绿色的卫兵是怎样表现的?请你自己试着读一读,找出最能突出他们作用的动词。

  指名读——反馈,说动词(挽起、筑成、高喊)板书——你读懂了吗?

  ·理解挽起:怎么样的动作?树木之间手臂是指什么?(树木长得非常茂盛,枝叶连着枝叶,交织在一起)是怎么挽起来的?——每位学生单独演一演,挽起手臂来演一演

  ·理解筑成:链接长城,观看。(看见过长城吗?坚固不倒,连绵不断,敌人很难攻进去。)为什么说绿色的卫兵是长城?长城指什么?怎么筑起来?(一棵连着一棵,一排连着一排,连绵不断的树林,抵挡狂风和黄沙的进攻。一排排树木就像又长又坚固的长城,筑起的是一道绿色长城。)——演:横排学生挽起手臂后站起来筑起长城

  ·理解高喊:加上前面的动作,谁来喊一喊?——指名喊(很坚定、响亮的。)

  师生一起演一演:

  a、师——我要进城!我要进城!

  一排排的生高喊——狂风不能进!黄沙不能进!

  强调:演的时候,绿色的卫兵保卫城市的时候表情怎么样?(严肃、镇定的,不是笑嘻嘻的)

  守卫部队门口的卫兵表情怎么样?

  b、一生吼叫——一一排排生高喊

  d、演得那么好,你能抓住这三个动词把这句话读得更好吗?

  ——自己试试——指名部分学生读——评价

  e、面对像你们一样勇敢的卫兵,狂风和黄沙有什么变化?

  ——我读/指名读(由强变弱了,由进变退了,城市美丽又干净)

  f、朗读指导:应该怎么读?速度?声音?课件句子

  ——(怀着美好的心情,速度慢了,但是轻而有力度的读)

  g、风沙前后的变化那么大,开始是来势汹汹,结果是知难而退,多亏了绿色卫兵,咱们一起分角色感受一下,想读卫兵的起立,其他的大家一起读。——分角色读

  h、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绿色的卫兵的功劳是?

  ——指名(挡狂风,阻黄沙)——板书。

  师:把这一大功劳记在他的功劳簿上。

  i、我们学会了第2段,小结一下,填一填,这个方法你自己会学吗?

  绿色的卫兵( )手臂,( )一道长城,( )着:“狂风( )!( )!”

  ——指名说——填的是:绿色的'卫兵的动词和说的话。

  ☆绿色的卫兵摇动满身的叶片,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

  a、我们用学第2段的方法自己学一学第三段,找找绿色的卫兵的动词,读好这些动词和他们的话,比一比谁能读出他的了不起。 ——生自由读句子,师巡回指导

  b、汇报:大家读懂了吗?谁先来做绿色的卫兵,他的功劳是哪一句,读出来?

  绿色的卫兵摇动满身的叶片,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

  第一层次:动作、语言

  ·指名读第2句——评价:他读得怎么样?——生评(……)

  师评:从你的声音听得出来很坚定。

  ——你们学着他的样子加上表情和动作读——自己试——指名(你的表情很严肃,很坚定)——咱们一起加上表情和动作,起立读——谁还能把前面的半句读得更好——评价(……)

  ·师评:我听出来了,你为什么把“摇动、连成”这两个词语读得特别好?

  ——(这是两个动词,能突出绿色的卫兵的大功劳。)

  ——师:你真会学习,动词找得很准确,让我佩服!

  ·请你们学着他的样子,抓住这两个动词把句子读好。

  ——自由读——指名

  第二层次:“满身、屏障”

  ·你读得很投入,这两个动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好,那你演给大家看看吧——其他同学也试试——采访一下:你们在摇动什么?(你摇动的是怎样的枝叶?树叶/枝叶/满身的枝叶)——我也来读一读:“绿色的卫兵摇动稀稀拉拉的枝叶,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你觉得这样行吗?文中的满身说明什么?(枝叶很多,很茂盛,不是稀稀拉拉的,很厚实。只有这样一排排连起来才能阻隔,才能形成一道屏障啊。)

  ·朗读:——谁能抓住满身这个词语,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你们看,哪儿是屏障呀?你能指给我看吗?(请学生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屏障用来隔开东西的;屏障就是把东西阻隔开来,像屏风遮挡着的东西。)屏障这里指谁?(绿色的卫兵摇动着这么多而厚的枝叶,再加上有多少卫兵?猜一猜(一排排,很多很密)这时候连起来像屏障。)有了那么多绿色的厚厚的屏障,才能挡住狂风和黄沙。

  ·师小结:原来绿色的卫兵有那么大的功劳,你能读出他的了不起吗?

  ——同桌合作读——指名读

  远处,一列货车开来,轰隆隆把大地震动。随着滚滚浓烟响起刺耳的汽笛:“我要进城!我要进城!”

  ·绿色的卫兵隔开的是怎样的烟雾和噪声?找到那句话,赶紧读给同桌听吧!

  ——指名读——评价——通过他的读,你听出什么?

  ·听到什么声音?看见什么?课件货车声

  ——指名(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大地会震动,冒出滚滚浓烟,响起刺耳的汽笛声……)

  怎样的烟雾?(滚滚的浓烟)(很多烟雾、白色的气体,危害人们健康)你在哪也看见过?(工厂烟囱、汽车尾气)对城市和人们有危害,看不清,模糊。

  怎样的噪声?(刺耳的汽笛声)你还在哪里听到过?会有什么感受?(让人耳朵、身体不舒服)那么多刺耳的声音和烟雾,有什么感受?(吵闹,噪音)

  ·朗读:通过读来表现吧,先自己试试——谁来读?老师给你配上货车声——评价:重点读“滚滚、刺耳”和他们的话——齐读(响亮的)

  ·分句角色读:我们分角色体验一下,1、2组读来势凶凶的敌人,请3、4大组同学做阻隔你们的卫兵,可以加上动作一起读,起立准备。——齐读

  烟雾散了,汽笛声小了,我们的城市美丽又干净。

  ·你们读得真有气势,我也和你们比一比,这一回“烟雾怎么了?……”,(我慢慢地读出最后一句)你听出来了吗,我很感谢?(绿色的卫兵,因为……他们保卫了城市。)

  ——谁来试试——指名读——课件

  ·这得归功于绿色卫兵,概括他的功劳:隔烟雾,减噪声。——板书

  第三层:综合读,坚定的品质,水到渠成的

  c、小结:原来绿色的卫兵有那么大的功劳,你能读出他的了不起吗?戴上你的头套,读得一定更加自信,是吗?(回答:是)——齐读2、3自然段

  三、进入课文尾声,创意深化内

  1、今天我们找到了绿色的卫兵功劳有那么大的功劳,你知道他们还有什么功劳?

  ——指名说

  2、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作业。

  作业:

  来夸夸绿色卫兵的功劳吧!

  绿色的卫兵( )满身的枝叶,( )一道( ):“( )不能进!( )不能进!”

  请你试着填一填绿色卫兵的其他功劳!

  洪水带着泥沙,凶猛(xiōng měng)地( ):“我要进城!我要进城!”绿色的卫兵( )胸膛(táng),( )一道堤坝(dī bà),( )着:“( )不能进!( )不能进!”

  你知道绿色的卫兵还有哪些功劳?写在他的功劳簿上吧!

  《绿》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会用“纵黄交错”、“适宜”造句。

  4、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时间 :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出示沙漠的图片。

  哪些同学了解“沙漠”?谁能说说“沙漠”的特点?

  2、 板书课题:7 沙漠中的绿洲

  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题解:“绿洲”指沙漠中有水、有草的地方。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中所指的绿洲并不是沙漠中自然形成的有水、有草的地方,而是指阿联酋茫茫沙漠中有绿树有鲜花的美丽的城市。阿联酋的这些城市绿洲,全是人工建造的,阿联酋人民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这些沙漠中的绿洲来之不易、极其宝贵,所以阿联酋人民倍加珍惜。

  沙漠中的绿洲是神奇的,课文以此为题,能引人关注,激人兴趣。

  二、 初读课文。

  1、 范围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讨论:听读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2、 自读课文。

  (1) 出示自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

  ②自由练读从课文中画出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③注意读顺长句子,难读的地方可标上着重号。

  ④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指读小黑板上的生字。

  提醒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

  霎(sha) 罗(luo) 劣(lie) 适(shi) 侍(shi) 良(liang)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抽读词语卡片。

  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恶劣 侍弄 适宜 培植 纵横交错 不毛之地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要求不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破词破句。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下列句子重点指导:

  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④检查自然段段意,了解情况。

  指名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指导写字

  “夸、劣、宜”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长。

  “价、漂、侍”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宽。

  “良”要居中写。

  四、作业

  1、描红。在习字册中描红、仿影。

  2、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内容。

  指名说说读了这一段后,自然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抓住“到外、白茫茫”想象沙漠的广阔无垠和荒凉,抓住“星罗棋布”想象大沙漠中绿洲遍布的情景)

  (3)练习说话。

  引导用“星罗棋布”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

  (“到处、白茫茫、星罗棋布、绿洲、城市”等词要重读)

  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2、细读第2~6自然段。

  (1)细读第2自然段。

  过渡: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了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去看看。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②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段有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

  ③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赞美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佩服的语气)

  (2)细读第3自然段。

  过渡:通过第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片片绿洲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而这迷人的绿洲却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同学们不禁要问,这沙漠中的绿洲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①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做记号,用“——”画出写环境恶劣的句子,用“~~~~~”画出写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句子。

  ②理解词句。

  a、指名说说当地的环境怎样恶劣。(相机理解:不毛之地)

  b、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设绿洲的。(相机板书“买来、挖去、填上、埋下”等词,同时理解“恶劣、适宜、纵横交错”等词语)

  谁能看着黑板上的四个词不看书说说阿联酋人民是怎么做的。

  (可以先请四名同学合作叙述,再指名单独说)

  透过这四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1)这是一个壮举,阿联酋人民了不起!

  (2)阿联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

  (3)付出代价是巨大的。

  (4)改造环境、克服困难的决心。

  师述:老师从中体会到四个字:人定胜天。只要心中有着美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你觉得阿联酋人民为了建设绿洲,都付出了哪些巨大的代价?(人力、物力、财力)

  阿拉伯朋友是怎么说的?

  c、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这样做。(板书:有了……才……)引导用“有了……才……”练习说话。

  ③指导朗读

  (3)细读第4-6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到了什么。

  ②默读课文。在能表现阿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的词句下画上圆圈。

  ③练习感情朗读。(边读边感悟:通过“雨雾洒下来、淋得干干净净、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等词语的朗读,体会阿酋人民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3、细读第7自然段。

  齐读课文,说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 联系实际,抒发感想

  1、每一篇课文学完,我们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想,许多话要说。这篇课文学到这儿,你又有哪些话要说?(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还想对谁说)

  2、老师也有话要说:(小黑板出示)生活在沙漠的人们,他们竭尽全力的想把沙漠改造成绿洲;生活在绿洲的人们,他们竭尽全力的想把绿洲改造成沙漠。为什么偏偏要等到悲剧发生的那一天,我们才从梦中惊醒——我们的绿色家园呢?(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浇( ) 漂( ) 侍( ) 宜( )

  烧( ) 飘( ) 待( ) 宜( )

  2、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 ) ( ) ( )

  干干净净( ) ( ) ( )

  3、写出近义词。

  培植( ) 适宜( ) 美丽( ) 侍弄( )

  附板书:

  19 沙 漠 中 的 绿 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 鲜花遍地

  像孩子一样

  花代价培植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霎(sa sha)时 恶劣(li lie)

  良(niang liang)好 待(shi si)弄

  适(si shi)宜

  2、看拼音,写词语。

  kua hang dai jia e lie shi yi

  ( ) ( ) ( ) ( )

  xiang zi iaoliang shi nong pei zhi

  ( ) ( ) ( ) ( )

  2、指名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二、指导造句

  1、理解“纵横交错”、“适宜”的意思

  2、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读

  3、补充句子

  4、指名学生说说

  三、 课堂练习。

  1、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所以,后来,20xx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大家都来爱护花草树木吗?

  老师认为在花园里、草坪中竖一块块小木牌,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好办法。牌子上写些什么话呢?(引导学生注意运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句,如“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草宝宝渴望回到春妈妈的怀抱”等。)

  2、当小导游互相介绍介绍。

  《绿》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大版第十册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和运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不但要根据课文中的介绍,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在学文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对人类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领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的实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全班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谁送你一片绿荫?这一片绿荫是送给谁的?为什么会送一片绿荫呢?)

  2、师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

  3、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

  三、整体感知,归纳段意。

  1、师: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合并句意,借助关键词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感受,既了解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习惯和技能,更是初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应该要达成的目标了。】

  四、感悟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小结。

  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而且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果可酿酒。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爬山虎是环保先锋、绿色屏障、绿荫使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二、研读课文,了解特点和作用

  (一)细读第1自然段

  1、爬山虎主动向大家推荐自己,文中用什么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自荐:自己推荐自己)

  2、读了这段文字,你对爬山虎有了怎样的了解?

  (出示爬山虎的实物感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这段文字在全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师明确:这是全文的总起段,后文都是我对自己的介绍。

  (二)细读第2、3、4自然段

  1、快速浏览,想想这几段写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和作用?

  学生交流,板书: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2、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这一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我的这些特点进行了说明?这些特点对改善环境有什么好处?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自由读,指名读。

  学生交流,师点拨,相机板书:作用:降低温度,吸收噪音、吸咐尘土、制造氧气。

  (三)细读第5、6自然段

  1、人们对爬山虎有什么疑虑?事实是怎样的?勾画批注。

  2、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感受。

  3、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四)细读第7自然段

  1、随和是什么意思?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爬山虎的随和?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好种易活的特点。

  板书:好种易活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经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自主读书、感悟、交流、评价、探究、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表达,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对话中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三、品味语句,感受表达方法

  1、师:本文的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爬山虎,使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这种写说明文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把爬山虎当人来写?

  2、交流词句,感受趣味。

  3、这篇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表达准确,描写具体,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

  引导比较句子。

  ①我生长得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更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4、师小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让人感到更准确、具体和形象。(板书:说明方法:列数字)

  5、指导学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引导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能为人类造福?

  2、启发思考:我们该怎样利用和对待这些对我们人类有利的植物。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深对原文内容的感悟。】

  板书设计:

  18

  18 送你一片绿荫

  特点:占地少 生长快 绿化覆盖面积大

  好种易活

  作用:降低温度 吸收噪音

  吸咐灰尘 制造氧气

  说明方法:列数字

  《绿》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 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 窣(sū) 气氛(fēn) 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颚(è)

  喙(huì) 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绿》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 认识“立刀旁”;认识11个生字;描写其中的“到、刮、浅、谈”。

  2、 积累12个词语。

  3、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 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 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说话时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学生交流,绿色的( )。

  2、出示课题:绿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课文中绿色指什么?

  (1) 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3、 交流自学情况

  (1)游戏:谁的反应快,你说我猜。

  (2)指导书写“到”

  4、巩固识字

  (1) 游戏:你做动作我来猜

  (2)去拼音后读生字

  (3)变换字序读生字

  5、分节指名读课文,正音。

  二、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

  (1) 出示图片 学生交流:风中的 是绿的。

  雨中的 是绿的。

  阳光下的 也是绿的。

  (2)出示第三小节,指导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读读课文,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1)选节读课文。

  (2)按兴趣分小组。

  (3)交流,用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小节。

  (4)师生评价。

  四、熟读成诵,感受全文。

  1、配上音乐,朗读课文。

  2、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

  公园里 。

  田野里 。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蜜蜂采蜜忙”

  读词语:绿色 倒翻 到处 哪儿 找 浅绿 淡绿 粉绿 出奇 刮 挤 指挥

  2、描写“到、刮”

  《绿》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意图: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认识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设计在这节课时,想到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体验游戏的乐趣,并且从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过程中认识了红色和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绿色。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形式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海洋球1、教师出示一个袋子,请幼儿摸球,当摸到第一个红球的时候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二个红球的时候,教师放慢语速让幼儿加深印象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三个球的时候,让幼儿面对其他小朋友说出自己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球(认识绿色球的方法和红色的方法一样)

  二、游戏:送球宝宝回家师:“小朋友有家吗?我们的球宝宝也有家。”出示房子。

  师:“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房子?”告诉幼儿红色房子是红球宝宝的家,绿色房子是绿球宝宝的家,我们一起送球宝宝回家吧""师:红房子是谁的家?绿房子是谁的家?

  三、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玩游戏。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和颜色宝宝一起来做个游戏师:小朋友们看看自已身上是什么颜色的小圆宝宝。

  师:老师拿出红颜色的宝宝说:“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 老师拿出绿颜色的宝宝说:“绿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记住了我们就开始啦。

  四、听音乐,和瓶子宝宝跳舞

  师:小朋友手上拿的瓶子,摇一摇,它就会变颜色哦!

  师:我们和瓶子宝宝一起跳舞吧!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我们教室里面也有许多的红色和绿色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绿》教学设计 篇15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xx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绿》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

  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

  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

  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

  明确:梅雨瀑。(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三段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瀑布就在襟袖之间,却视而不见;瀑水那么响,却听而不闻。心中只有什么?只有潭水的绿。瀑布那么美,如飞花碎玉般,使人惊诧,但潭水的绿更令人惊诧。写瀑布,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绿的美。

  三、分析重点段(第三自然段)

  大家边听(一生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着实可爱”)边看书,从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看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诧。

  明确:奇异、醉人。奇异、醉人的绿正是文章要写的重点。这段细致地描写了梅雨潭绿的美。

  1、梅雨潭的绿那么美,在这段里,作者先从行动上写对绿的渴求、追捉;然后从心理上写绿的奇异、醉人。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心被绿占据,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致深情赞美“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接下来主要从整体写绿的特点:大、平、厚。

  2、用三个比喻写绿的特点

  ①一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水波的角度写绿的细腻、柔美。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少妇沉静平和,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才会“拖着”,用“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准确地绘出了梅雨潭“细柔”的波纹形态,沉静、飘逸的神韵;而少女是天真活泼、爽朗热情的,则与梅雨潭特点不相吻合。

  二喻:“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水光的角度写绿的明亮、软嫩。

  三喻:“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从水色的角度写绿的温润、清纯。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这里三个比喻就抓住它们相似点来写,写出绿的特点。在这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比喻,这叫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可以强调这一个本体,给人深刻印象。

  3、用四组对比写绿色浓淡相宜,波光明暗适度

  ②思考:想一想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描写西湖的波。

  明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波作对比呢?

  明确: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面对这样的绿,难怪作者要抒发感叹“比拟不了”,扣题说明绿是令人惊诧的。

  4、用三个想象把梅雨潭绿之美提到神妙高度

  ①一想象:裁为带,赠舞女,绿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临风飘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为眼,赠肓妹,绿成了盲妹最需要的东西,绿可以还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睐,顾盼神采飞扬。

  三想象:化为姑娘,拍着你,抚摩着你,作者满怀深情的为潭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儿绿”,这是仿照宝石“祖母绿”而起的,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一个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这里表达了颂扬青春、赞美活力的高尚情怀。

  ②这三个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绿上升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醉人、宜人、惊人,真让人心驰神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到这种程度,难怪作者在篇末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四、创新性练习

  本文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来写景,前两种写法平时大家常接触到,今天我们侧重想象能力的训练。现在请大家根据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一幅画,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五、总结

  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

  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可通过比喻、对比,可以借助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展开丰富的想象,便成为作家摹形状色的得力手法。

  六、作业

  写一写我们的金少湖

  《绿》教学设计 篇1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积累一些词语和诗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能说几带“绿”的成语来吗?(灯红酒绿绿草如茵绿林好汉桃红柳绿青山绿水青枝绿叶绿肥红瘦花花绿绿绿叶成荫粉白黛绿橙黄橘绿穿红着绿绿林大盗花红柳绿红情绿意……)

  2、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它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有《朱自清文集》。代表作品有《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初读感知,梳理文路。

  1、用3分钟略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标示出第一、四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符号)

  (2)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主要写了哪个景点?(写旁批)

  (3)四个自然段中哪个是重点段?(写旁批)

  (4)第二、三自然段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写旁批)

  明确:

  (1)关键词:第一段,“第二次”“惊诧”“梅雨潭的绿”;第四段,“不禁”。

  预设问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第一次来仙岩游是春天,春水绿波,难道绿得不“奇异”吗?

  体会:作者两次来仙岩景同色异,绿——是作者惊异的原因。开门见山,点题,留下悬念。结尾“不禁”二字,与首段呼应。

  (2)梅雨潭梅雨亭梅雨潭的绿

  (3)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着重描绘了梅雨潭的绿

  (4)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绿色的所在地,描绘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为梅雨潭的绿色作了铺垫和衬托。

  (五)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

  一、比喻: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潭水的特征: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梅雨潭的绿: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特点。

  预设问题:

  1、“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2、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小结:我们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比较

  1、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

  什刹海的绿杨“太淡”

  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太暗”

  2、小结: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梅雨潭的绿美得恰到好处,可说是“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绿是能和梅雨潭的`绿相媲美的。苏轼曾有一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会背吗?

  3、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联想拟人

  1、按理说,文章到此应该结束了。但作者这时却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意犹未尽,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是作者实在是太喜爱梅雨潭的绿了,正是这种炽热的情感,点燃了他想象的火花。那么作者由此生发了哪些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哪?

  联想是——“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这一联想写出了绿的——奇异、鲜润的特点。

  想象和拟人是——“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这两句写出了绿的轻盈、清澈、含情特点。

  2、“……若……”什么句式啊?——假设。

  请大家模仿这种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运用大胆的想象,写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预设问题的答案:

  生1: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酿你以为酒;我将赠给那吟诗的高手,他必能诗兴大发了。

  生2:那醉人的绿呀,我若用你以为种;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农夫,他必能稼穑满园了。

  生3: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制你以为裙,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山妹,她必能光彩照人。

  生4: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治你以为墨,我将送给那善绘的丹青,他必能妙手天成了。

  3、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预设答案:

  “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

  4、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参考: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小结:

  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和拟人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

  预设答案:“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朝孟浩然《过故人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枚《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朝宋祁的《玉楼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绿》教学设计 篇18

  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教法设计: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尖子不多,特别体现在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依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所以要抓好文本阅读,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可默读、小声读、朗读,并在课本上标画生字和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词语、句子。2.检查下列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纠正误读字音,全班齐读。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棱(léng)角

  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

  善睐(lài)挹(yì)掬(jū)二、合作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在课本圈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可用多媒体展示下面内容: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2.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你以为,要把握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哪一句?那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学生能较容易找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①教师追问: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答案提示:“惊诧”

  ②教师再次追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学生举手发言。

  参考答案:

  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处理方式:学生现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力求措辞准确、语言流畅。教师随即选几名学生的答案在实物投影上展出,教师点评。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其次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当堂检测

  1.为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什刹(shíchà)

  尘(zǐ)___皱(xié)___明(móu)___善(lài)_____

  2.填空。

  (1)《绿》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一词?

  (2)开头和结尾,头和结尾的句子几乎一样。开头是

  结尾多一个词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文写景时选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是,,。

  附:板书设计

  绿朱自清

  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真情的流露

  衬托描写环境,交代成因。梅雨潭的绿

  何若玉

  《绿》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

  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合作学习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远景)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近景)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联想)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3、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四、问题探究

  1、在三个观察点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个观察点所见景致的?

  潭边

  2、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么?

  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不仅交代了梅雨潭的绿的成因,还衬托梅雨瀑的美,又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4、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拟人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对比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联想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总结: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

  文章从比喻、拟人到对比、衬托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6、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运用学到的写景手法,也写一种身边的颜色。如:晚霞的红、秋叶的黄、天空的蓝……

  《绿》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

  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

  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

  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绿教学设计04-28

《囚绿记》教学设计03-21

(集合)《囚绿记》教学设计01-15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通用13篇)08-23

《梦已被染绿》的教学设计方案09-09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11-11

《囚绿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10-17

高一语文囚绿记教学设计(精选10篇)04-19

绿城设计2015校园招聘信息02-1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