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 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 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学生跟着写。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领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已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已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
4、说说自已知道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及公园。
5、朗读感悟北京的美。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还记得语文课上读过的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还记得一首歌里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从北京传出来的声音,响遍神州大地。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也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北京。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板书课题:北京,学生跟着书写。
2、老师范读,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已的感觉。
3、学生读,老师欣赏。
二、感情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背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认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2、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用这十个词分别组词。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交、旁
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图)
形近字:巾市
找相同点:城和坛都有土字旁;国和图都有口字框。
4、练习书写;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央字,并让学生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请学生当小老师,范写交字,再评议
3)其他生字由学生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四、实践活动:
1、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放在教室里展示。
2、交流北京有哪些变化?
教学反思:由于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没有去过北京,在学习《北京》前,我收集了有关北京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介绍资料,使他们对北京有了初步的认识。等到上这一课时,他们就能融入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内容。如天安门广场的宽阔、立交桥的纵横交错等。这时我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如告诉学生故宫非常大,来回匆匆走上一趟也要三个多小时;然后出示故宫全景图给他们欣赏等等,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我的调动下,孩子们更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的首都,我就趁热打铁,把找到的资料拿出来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且也对从多角度了解了北京──这个美丽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融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对北京的了解中,增进了与小组伙伴们的合作,同时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可谓一举多得。作为教师要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意识,结合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不断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探索。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教师真正转变角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北京》 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认读5个字;体会拟人句、比喻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泉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教学重点:
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体会作者对泉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教学难点:
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体会作者对泉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是一眼怎样的泉水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新授。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画出读不准的字音。
集体订正字音:
苔藓浸出来干涸脚爪乳汁
3.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1)(1——2):“我们”村后的密林中有一个小小的泉,叫“一碗水”,它总是只有一碗水。
(2)(3——8):“我们”上山砍柴或采蘑菇时,就到这里休息喝水;树林里的松鼠、山喜鹊、小鹿等各种动物,常到这里喝水聚会。
(3)(9):赞美“一碗水”是一眼灵泉。
4.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或全班解答。
默读思考交流:说说这小小的泉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乐趣?
自己默读思考。
小组内交流。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乐趣主要有:上山砍柴或采蘑菇时,到这里休息、喝泉水、吃晌饭,使我们在劳动之余享受生活的乐趣;可以看着可爱的小松鼠、山喜鹊、小鹿等动物喝水、嬉戏,泉水给我们提供了和小动物们近距离接触的快乐;激发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探索的兴趣;使我们能够亲近大自然,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等。
5.选择印象深刻的段落,练习朗读,体会泉水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6.围绕课后第2题思考题讨论。
体会这些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2、4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把小松鼠、山喜鹊、鸟儿们当成人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表达出喜爱之情。第3句用了比喻的写法,把草比喻成闪着绿光的缎子,突出草地的平坦,突出了草长得好,颜色嫩绿。
板书设计:
孩子们在泉水旁吃晌饭、喝泉水
灵泉
乐趣
小动物们到这里喝泉水、聚会
《北京》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能力目标:
1、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2、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情感目标:
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
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
(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曹操听了摇头。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
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难点:
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习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操官堵重杆
秤砍割沿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堵杆
②秤砍割沿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官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习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北京》 教学设计4
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盛况,体会到文中字里行间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留恋与舍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到文中字里行间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留恋与舍之情。
教学用具:
课件:闭幕式盛况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齐读课题。
一读课题——
读题目,不光要用嘴,更要用眼,口到,还要眼到,再读一遍。
口到了,眼到了,心到了没有呢?其实要做到心到,会很难,那要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我们再一次去看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时的情景。
听老师读课文。
能像老师这样读吗?自由读。
要想把课文读好,把一些关键的字词句读好了会对读好课文有帮助。这些词你会读吗?
出示:缓缓降下渐渐熄灭迟迟不愿离去
深情回望微笑告别永远一家人
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 一束束绚烂的鲜花
无尽的留恋与不舍,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
你能给这些词分分类吗?写物的和写人的,再读一读课文,遇到这些词的时候,留心一下是写人还是写物的,画上小横线。
(五环旗)缓缓降下(奥运圣火)渐渐熄灭
(奥运圣火)熊熊燃烧 (无比绚烂的)鲜花
(外国运动员)深情回望、微笑告别(会场的人)感染着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迟迟不愿离去
(全人类)永远一家人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一个词里,却包含着很多、很浓的情。词读好了,课文一定能读出味道来,下面我想听一听,请男、女生各读一节。
读得有进步,课文能读好,课题肯定也读得好,谁来读?
二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课文里有没有这句话呢?那这句话会是谁说的呢?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里谁会说“再见了,北京”,找到的,就在它的名字下面画上个小圆圈。这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篇课文我读了好几遍了,我发现课文里根本没有再见了北京这句话,你发现了吗?可是老师很聪明,我从一些句子里还是找到了这句话的影子,比如,出示“在‘鸟巢’上空飘扬了17天的五环旗已经缓缓降下。”我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就找到了“再见了北京”这句话的影子,来大家都读读,找一找,看看你是不是和老师一样也是聪明人。看,如果五环旗也和我们一样有情感,它也不愿降下,也不愿离开北京,我想它一定在心中说——再见了,北京。
就像老师这样去好好地再读读课文,找一找,想一想,好吗?
随机出示: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也在心里无声地说着“再见了,北京”?
①表演台上,几名外国运动员登上‘飞机’舷梯,他们深情回望着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以微笑告别北京。(奥运比赛的17天里,外国运动员和中国运动员,一起在北京的奥运场馆,如“鸟巢”“水立方”为了和平、友谊和国家的荣誉奋力拼搏,这里有他们挥洒的汗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泪水,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只要在赛场上发挥了卓越的水平,有没有得金牌并不重要,只有友谊最重要,全世界各族人民是一家人,只有一次次的超越最重要,超越自己,超越对手,在比赛中促进全人类的和平,这就是奥运精神:卓越、友谊、尊重。读“卓越、友谊、尊重”)(外国运动员们要回国了,此时比赛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北京、中国让他们有回家的感觉,难怪奥委会主席评价本次奥运会是“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外国运动员舍不得在这儿结交的朋友,舍不得美丽的北京、强大的中国。因此,读这句话。)
②带着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高达8米的圣火渐渐熄灭。(出示圣火渐渐熄灭的图,
③奥运会闭幕了,但是人们仍然停留在场馆里,迟迟不愿离去。
人们在场馆里干什么呢?(唱啊等),都有哪些人呢?出示“人们不分肤色,不分年龄,——)
此时的场馆在礼花的映照下格外美丽,瞧,(礼花图),来读读,你的头脑中还有刚才礼花漫天的情景吗?
让我们记住这不眠的夜晚,让我们记住2008年的北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北京城的狂欢夜。齐读第二节。
同学们,2008年8月24日晚,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结束了,请大家记住:
出示:
师读:缓缓降下的五环旗在默默地说——(生接读)“再见了,北京!”
奥运圣火带着无尽的留恋与不舍,渐渐熄灭了,它仿佛也在说“再见了,北京!”
漫天的礼花映红了人们的笑脸,绚烂的礼花在空中燃放的声音好像也在大声地“再见了,北京!”
运动员们不想离去,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在运动场上,他们是竞争的对手,在运动场下,他们是好朋友,他们欢呼,拥抱,以笑声和北京说“再见了,北京!”
此时,只有这首歌最能表达我们的心情了,出示“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放歌曲和图片。
再见了,北京!再见不是不见,而是期待再次的相见,因为全世界人民都是一家人,奥运会如同一条纽带,将全人类团聚在了一起,让“卓越、友谊、尊重”的奥运精神世代相传,让我们期待4年后在英国伦敦的又一次奥运盛会。
《北京》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字。
2、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部分。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生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政图。
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们把课文试着读一遍,并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出示词语)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一)再读课文。
1、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小朋友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4、指导: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要读准字音,要注意停顿。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1)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2)说说你看了什么?
(3)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4)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解释“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5)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2)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4)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解释“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5)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1)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点击课件,播放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3)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4)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点击课件,配上相应的图画。“旅客”
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5)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搜集来的关于北京的资料告诉大家。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
《北京》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韵文意思的基础上,读熟韵文。
2、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习生字“上、下、大、小、也”,熟练掌握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通过帖字游戏,让学生掌握“上、下、大、小、也”的音、形、义。学会口头组词。
教学难点:通过师范写,生仔细观察,指导生字“上、下”的书写。
教学准备:1、实物投影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领着大家来到一个“对子”的世界,大家想去看看吗?
二、学课文:
1、请学生看大屏幕,师范读课文、
师领读课文
2、 师讲解课文意思:在这篇课文中,藏着一些对子,你能找到吗?
估计:上——下 多——少
对策:如果生答不上来,就告诉学生一个,然后让学生自己找。
3、师与学生一起对读课文,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师大声,学生小声朗诵课文、,边看黑板边打节奏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字
1、师出示生字卡片,“上、下、大、小、也”让学生认读音节领读生字,先指优等生拼,再指后进生拼。
2、游戏,找朋友。师把音节写在黑板上,发给学生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上、下、大、小、也”, 让学生给生字找朋友。
学生会很兴奋,提醒学生先拼读音节,再去贴生字,一定要想好了再贴。
(生自由活动)
3、提问读:顺指、倒指、打乱次序指、
4、你能组从中任选一个字组词语或者说一句话吗?
指名生组词语。指导:先说我选哪个字,然后再组词。
四、指导“上、 下”的书写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的笔顺跟随,然后指名说笔顺。注意,让学生便打手势边说。–︱— 横、竖、大横
2、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小横正好写在横中线上,稍微往上斜;竖正好写在书中线上 ,大横一定要写得长一点。
3、生看老师范写,师板书。生仔细观察
4、学生描两个红色的 ,自己独立写一个,师巡视指导。
5、用同样方法指导“下”字的书写,注意提醒,最后一笔是点而不是横。
6、大屏幕展示写得好的字,问学生好在哪?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估计:1)会读课文了2)会写“上下)了。
六、作业: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把本节课学的生字各写一行
《北京》 教学设计7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先生。文章描绘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热闹、喜庆的画卷,展示了咱们中国节日的温馨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说学情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学生对春节也有一定的了解。由于这篇文章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与咱们今天过春节有些不同,于是在课前,我做了一番调查,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困惑以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复习导入
课上我想通过听写一些关键词语的方式引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体现高年级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把握文章写作顺序
让学生把听写的词语再排排序,这样很自然的'就把握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也达到了回顾课文的目的。
三、精读课文、品味春节
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部分,我主要是想抓住重点词句去引领学生体会老舍先生为了突出文章特点所使用的表达方法,领悟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要达到这一目的,我着重在两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1、学习腊八这个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又不太理解,于是我做了如下设计:(1)让学生知道是腊八拉开了春节的序幕。(2)从“各种”一词读出粥的材料是非常丰盛的(3)紧紧抓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这一句让学生品读到作者采用了打比方的写作手法,就是这么一个打比方让人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再如学习“除夕真热闹”这部分,我认为这一部分不仅是让学生感受除夕的热闹,更有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寓意在其中。所以我设计了两层,第一层是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表现除夕这天真的很热闹。另一点是抓住守岁让学生知道这是晚辈向长辈送出祝福的一种方式,从而领悟到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引人资料 感悟深情
备课中,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平春节的向往与喜爱。为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体会到这种情,我选入了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平》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能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平、爱北平的深深情感。
说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庆丰收
二十三 求平安
有详 除夕 共团圆 美好
有略 初一 送祝福 期望
十五 好兆头
十九
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北京》 教学设计8
教学设想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北京夜景的美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夜景的灯火辉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读本课生字词语,认识新偏旁“三框”。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北京夜景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北京的夜景很美,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出北京夜景的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是坐飞机从高处看北京夜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23 北京的夜景
公路
大厦 灯火辉煌
小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刘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北京。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就欣赏欣赏北京的夜景,好不好?
生:(大声地一起说)好!
师:那就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的欣赏欣赏吧!(课件出示:多幅北京夜景图片并伴有音乐)
生:(都睁大眼睛仔细欣赏。)
师:(看完后)你觉得北京的夜景怎么样?
生1:北京的夜景真美。
生2:北京的夜景真是太美了!
师:(趁机出示:北京的夜景真美呀!)快大声读出来吧!(指导读出语气)
导语:这么美的夜景,咱们和一位来自远方的小游客坐飞机再去欣赏欣赏,愿意吗?
(美丽的北京夜景图片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和小游客乘坐飞机欣赏夜景”的巧妙设计,又使孩子们与文中小作者感同身受。)
二、初读,扫除文字障碍,进行整体感知。
师:那就赶快欣赏欣赏吧!请你打开书借助音节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拿书的姿势最端正。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看,并对拿书姿势不对的同学加以纠正)
师:生字可是你们读好课文的关键,快认识认识它们。
生:读课后生字表。
师:我要考考你们,比比看谁能闯过字、词、句这一关。
(屏幕逐一出示字、词、句。由字到词再到句。)
(学生读词读句的兴趣盎然。)
(检查字词这一环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既认清了生字,又读通了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而且,老师的语言也很能激发学生闯关的愿望。)
师: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老师。(学生都很认真的去数)
师:接下来你们同位的两个小伙伴为一组,每人读一个自然段,一个人读的时候另一个人认
真听,如果他读得好,你就学着他读一遍,如果他读错了,你帮他指出来。看哪一组合作的最好。)
生:认真读。(师巡视)
(小组合作的读书方式,正符合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合作中,孩子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欣赏,还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读书热情。)
三、细读感悟,入境悟情。
师:小游客都觉得哪美? (随学生答师板书 :公路 大厦 小区).
师:(出示课件,图文并茂:高速公路 路灯 高耸的大厦 住宅小区)
生:看图片读词(师趁机指导“高速公路”和“高耸的大厦”的朗读。)
师:(一点屏幕:加上数量词 “一条条” “ 一盏盏” “一座座” “一片片”)
你们再读读,有什么感觉?
生读,说一说。
师:(一点屏幕)去掉重叠的一个字,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生比较读后谈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再读读原句,读出多而且美来。
(学生很有语气的读出来)
(比较读的方式,为学生感受北京的飞速发展和夜景的美丽提供了很好的可能性,也为学生很好地品味语言文字创设了机会。)
师:哪最美?怎么美?请你认真读读课文,用你常用的符号画出有关语句。(给学生充足时间)
(学生认真的读、划。教师巡视指导。)
师:欣赏了北京的夜景后,你们到底觉得哪最美?给我们也介绍介绍。
生1:我觉得高速公路上的灯美。我想给大家读一读。(有滋有味的读起来)
师:趁势出示句子让大家都读一读。
(一盏盏路灯连在一起,有的像金色项链环绕京城,有的像一串名珠伸向远方。)
想亲眼看看吗?(打出几幅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有的像金色项链环绕京城,有的像一串名珠伸向远方”的情景。)
(欣赏图片后)你们再读读这句,可以加上动作。(这一次学生读得十分有语气)
师:你们读的真好,老师眼前好像真的看到了北京那各式各样的灯。不过,比书中写的样子还多。你们也想像一下,还有的像什么?看谁说的最美?
生1:有的像一串气球,好像要飞向美丽的夜空。
生2:有的像五颜六色的礼花在天空绽放。
……
(学生喜欢哪就可以先介绍哪,教师不牵着学生走,不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还有的像什么?”一个小小的发散点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思维迸发了夺目的火花。)
师:你们的想像力真丰富,不仅想象的好,而且说得更美。你们还觉得北京夜景哪美,我们还想听你们的介绍呢?
(学生介绍高耸的大厦和住宅小区的美丽夜景,教师随机打出重点句子和图片,指导朗读)
师:我们看见了这么美的夜景,心情怎么样?
生1:非常高兴。
生2:很激动。
生3:很惊喜。
…………
师:出示:看见了,看见了!
(指导朗读:读出激动惊喜的心情。)
生:(面带欣喜的读)
师:看到这么美的夜景,我们不禁要赞叹道——(出示:北京的夜景真美呀!)
一起大声读出来。
生:(激动而大声朗读。)
师:(出示文中插图)这么美的北京夜景,如果让你用第一段中的一个词来表达,应该是什么?
(生齐答,师板书 :灯火辉煌)
四、齐读全篇。
师:让我们和即将乘坐飞机离开的远方小游客再一次欣赏欣赏北京这美丽的夜景吧!
(课的开始老师设置的情景“和远方小游客一起乘坐飞机看北京的夜景”一直贯穿课的始终,使学生始终如身临其境。)
五、拓展作业。
师:同学们,欣赏了北京的夜景后,你想把它留下来吗?你想用什么方式,跟我们大家说一说。(学生有的说把课文背下来,有的说画下北京的夜景,有的说去北京照下来,还有的说……)
《北京》 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能力目标: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发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播放歌曲《恭喜发财》)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的情景?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集体交流所了解的有关春节的习俗。
3、(出示有关春节习俗的幻灯片)自由读幻灯片中的内容,了解有关春节的习俗。
4、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齐读。
5、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交流、简介作者。(出示课件内容)自读了解。
二、检查预习,了解情况。
1、集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词,指名读,集体订正,再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可分为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分别是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2、集体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相继出示有关的幻灯片)
3、指名分时间段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这些重要日子的哪些风俗习惯呢?同桌合作,划出有关内容,填写表格。(出示表格)
4、集体交流所填内容。(出示表格内容补充)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课件内容)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指名读有关内容)(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出示课件内容)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出示课件内容)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从正月初一的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中,我们感受到北京人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春节中最令你开心的事。(出示课件内容)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但是,却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出示课件内容)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师生合作读第七自然段,联系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出示课文内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集体交流感受。(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4、学习本段首句的特点(总起句、中心句),以及由总到分的写法,体会“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自己体会,再集体交流,然后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5、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这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表现出来。
6、配《恭喜》乐曲,指名展示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明白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一些不懂的内容。收获真大。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六、作业超市: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并选取一样,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学会书写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到那里的古生物大厅里参观一番。(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及古生物大厅的典型图片)
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出示黄河象化石)当你看到这具化石时,有什么想说的?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直入主题,使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眼前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
2.小组朗读课文,解决个人不理解的词语。仍然有问题的,记下来。
学生需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假想:想象,假设。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和抽查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给了孩子们展示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说一说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部分?
教师相机板书:
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2——9)科学家假象化石的来历
第三部分:(10)象化石被发掘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学习一定的表达顺序。)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黄河象》,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深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1.出示中心话题:
科学家对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作了怎样的假想?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概括科学家的假想: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引导学生找出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找出文章中的具体句段:
A.化石的完整性为假想提供了依据。
a.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通过指名朗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特点——准确性。
B.假想的条理性:
a.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b.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c.两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让学生先找出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然后再通过情感朗读,体会和学习表达的条理性。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的引领,让孩子们掌握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学习表达的正确性和条理性。)
2.讲解、复述这个故事。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设计意图: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
三、课后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zhuītuǒzhǐyūlì
脊()()圆脚()()泥沙()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3.为这具黄河象化石设计解说词。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还要有文化味道和创新精神,让人喜欢看,并能从中受益。
《北京》 教学设计11
文本分析:
识字是本课的重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字的意思。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韵文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字义。第2句:从太阳的变化引出“破晓”的“晓”。“破晓”专指天刚亮。句子暗示“破晓”与太阳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晓”字有个“日字旁”。以粮食多说“富饶”。“富饶”指的是“物产多,财富多”,“饶”是指“丰富、多”句子暗示“富饶”的“饶”是“食字旁”。等等。把字写的正确、写端正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
2、会读本课儿歌与词语;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
3、通过观察、比较、朗读等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和朗读能力。
4、通过读儿歌识字,进一步知道汉字造字的知识还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
读儿歌识字。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语言环境感悟字的意思,把字写端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
2、会读本课儿歌与词语;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
3、通过观察、比较、朗读等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和朗读能力。
4、通过读儿歌识字,进一步知道汉字造字的知识还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带出母体字
(尧的图片)师:告诉学生,这个人是尧,是古代的一位帝王。“尧”也是我们的生字朋友,今天我们就要到尧字家族去看看。跟老师一起写这个字,数数有几笔。尧字一共有六笔,请你一定要记牢!
二、学生自读课文,寻找字族字
1、“尧”在汉字中也有一个大家族,你愿意去它家做客吗?读书,找一找尧字家族的成员都有谁,圈画下来,叫叫他们的名字。
2、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生字。
3、同位互相读,指名读纠正读音。
4、说说你找到的尧字族的字
三、析形索义,辨析子体字
1、读字猜义:读带生字的句子,猜字义。
2、看图猜词
(1)一轮太阳从东方升起(晓)
(2)粮食堆满仓(饶)
3、析形索义: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4、发现规律:把尧字族的字都写出来让学生比较:“尧”字族字和“尧”字有什么关系呢?(读音相近,字形相近)
5、多种方法记字形。
6、先复习“工加力字组成功”,然后改写“尧”字歌。
7、回顾复习课件出示尧字族的生字和词语,学生认读。
浇 浇田 浇水
饶 富饶 求饶
晓 破晓 春晓
烧 烧火 烧着
四、快乐阅读十分钟
去读读读本中的字族儿歌吧,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快乐阅读十分钟
今天我们用“尧——晓——饶——浇——挠——绕——烧——跷”等字编写了小儿歌,你们也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同族字,然后再去编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
2、会读本课儿歌与词语;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
3、通过观察、比较、朗读等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和朗读能力。
4、通过读儿歌识字,进一步知道汉字造字的知识还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
2、看卡片读字、组词或说句子。
3、师口头描述字形,学生猜字谜。
二、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这些生字,分分类。
2、重点指导以下字:
破:左右结构,左窄,左让右。右边的皮要注意笔顺。第二笔撇起笔要直,要长。
燃: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让右。
3、学生描红、仿写。老师巡视、指导、纠正执笔方式和坐姿。
4、展示学生写的字,同学互评。
三、快乐阅读十分钟
去读读读本中的字族儿歌吧,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快乐阅读十分钟
今天我们用“尧——晓——饶——浇——挠——绕——烧——跷”等字编写了小儿歌,你们也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同族字,然后再去编写。
五、完成作业:
照田格里的范字在生字本上写字,要把字写的正确、漂亮。
课外拓展:
1、比一比再组词。
晓()饶()然()破()把()
烧()浇()燃()波()巴()
2、选字填空。
晓 饶 浇 烧 燃 然
妈妈在院子里(浇)花。
我们祖国富(饶)美丽。
火苗在熊熊的(燃)烧。
春眠不觉(),处处闻啼鸟。
富()的西沙群岛物产丰富。
我天天给小树()水,老师说我是个勤劳的孩子。
今天真热,太阳像一团火焰在燃()。
《北京》 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记叙了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8个生词,认读3个字。
2、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4.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受到热爱祖国自然景观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难点: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你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
2.针对学生的资料进行补充。出示地图向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位置及出海口的特殊地形等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哪些词不理解?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同桌讨论。
②找小组说词义,还有问题的师指导。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找生在黑板上书写。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用实物投影展示,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四)轻声读课文,想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的。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板题。
2.“观潮”的“观”什么意思?课文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划出表现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三、抓重点句,理解壮观。
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小组内练习感情朗读。找生读感受深的句子,师随机出示重点句。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大潮的雄伟与壮观的?(形状、声音、颜色)
5.找二生有感情地配乐读4、5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哪些词看出的?
6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几段,先合作读,再说体会。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生对读第二、六自然段。
如果你现在就是站在江边观潮的游客,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四、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能想个办法把重点段落快速背下来吗?生说方法。
大屏幕出示提示词语,找三生试背诵4、5、6自然段。
《北京》 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①透过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友人热爱故土的深情,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②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重点难点: 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一、 直接导入。
明确我们的学习活动:
1、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2、梳理思路,体会构思之妙:
3、学习围绕线索组织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二、 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
蹊(qī)跷(qiāo), 掐(qiā)指一算 , 殷(yīn)切, 调(tiáo)皮, 嫣(yān)红, 山坳(ào), 拐(guǎi), 掀(xiān)启, 精致匀(yún)称,劈(pī)头, 感慨(kǎi)良深,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踏访,不约而同, 泛舟, 国籍。
思考交流:
1.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这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确:
思乡的心理活动:
1、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思乡的行动:
这位老人亲手栽垂杨柳、种睡莲、堆叠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三、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文中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还有更多的词也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老师先举一例分析,再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找找,并作些简单的赏析。
例如: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①、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②、这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③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
明确: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
引导:想象描述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2、同窗的言行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同窗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请大家自由选读我们刚才交流的精彩句段,读出深情。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第七节,同窗京腔京味的倾诉,注意段末的四个“想”,要读出痴情,读出情味。
3、结尾的理解: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4、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赏读和咀嚼,我们体会到:朴实的话语,只要饱含真挚的情感就能感动人。我们说话作文时就应该用这些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中心。
三、梳理思路,体会行文构思之妙:
1、既然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达老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文章却以几颗小小的枣核为题?(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设悬念;
如获至宝,不宣用途。再设悬念。
作用: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胜。
2、教师小结: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更是一条凝聚这乡情的感情线索,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
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写法: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以枣核这一事物为线索,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四、联读拓展,布置作业:
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容易成为一盘散沙。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
明确:如《繁星》、《皇帝的新装》、《柳叶儿》、《草》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的文章吗?
明确: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注意所写内容的层次性,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作业:
1、周记: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
要求:标题自拟,必须围绕线索组织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2、课后积累: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
枣核
萧乾
索枣核 ----> 见枣核---->种枣核
设置悬念 慰藉乡思
线索
[余老说: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
《北京》 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读本课3个生字。
能力:默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母亲,简要写出对她的评价。
思品: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历程,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教学重点: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简要写出对母亲的评价。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一、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1、人生在世,无论你多么微不足道,无论你多么光彩照人。你的身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人,那就是——母亲。说说自己的母亲。
2、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读题(深情地)。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肖复兴写的。
3、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
肖复兴,北京人,当代作家。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等。小学教材曾收录作者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
教师引读:这是一个特殊的母亲,这是一种特别的母爱,阅读这篇文章大家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概览大意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自由读通全文。
(2)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落下”的“落”lào,不读lù。
2、二读课文。
提出二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浏览课文,思考:这是写人的文章,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她的哪几件事?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忆母往昔
第二部分(13、14段):思母之痛
三、潜心会文、自主探究
1、自己轻声地读一读文章,读到感动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交流: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特别震撼?请你朗读出来。
简单说说为什么这位母亲特别让你感动?
3、有没有哪些话语令你的思绪涌动起一些感叹?读一读,并说一说。
教师导引:
大家读了很感动,可是这个做儿子的却不是一下子感动起来的。这也难怪,对一个不是自己亲生母亲的女人发自内心地喊出“妈妈”,谈何容易!大家读读“儿子”直到喊出“妈妈”之前的心路历程就知道了!
4、静心思考:“我”对母亲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围绕该题自学,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句子(如文中几次出现“第一次”的句子),并写出简单的批注。
作者的情感是这样变化的:开始_________,接着__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终_________。
5、汇报交流:
(1)体会心理之变
指名分角色读几个“第一次”的句子,读出心理的变化。
(2)体会嫁女之凄
继母远嫁亲生女儿,车站送别这一情节是最令人感动的,请一位同学把这一部分给大家读一读。(从母亲“一句话也没有说”起,到“‘妈妈!’我第一次喊出……”)
送女儿的路上,继母“一句话也没有说”,继母真的没有话要和亲生的、还没有到嫁人年龄的女儿说吗?她会在心里说些什么?
可是,她“一句话也没有说……”(引读)
回来的路上,继母叨叨地连说四个“好”,范读继母的话。
大家默默地读这句话,体会她说话的语气和语气根本无法掩饰的内心的隐痛。
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补充体会继母的慈与悲:寒风中,看到继母颤抖的枯枝般的手臂,看到继母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终于第一次喊出了——齐读“妈妈”。在发出呼唤前的那一刻,“我”的脑海怎能不浮现当初拒绝继母的那些情景呢?回过来读读继母进家门后发生的几件事,体会继母既宽厚善良而又尴尬、压抑乃至泣血的心灵。
如今,妈妈又把亲生的女儿已经远离远嫁他乡,为自己留下了更深的创痛、思念、孤独,“她也是母亲啊?……”(引读)
怎么能再把她看作继母?让我们和这位儿子,也替她女儿一起对这位寄人篱下、为人继母、形容枯槁的苦难女人,发自内心地喊一声“妈妈!”吧!(引读“‘妈妈!’我第一次……”)
(3)体会天伦之乐
一声深情的呼唤,继母所有的悲伤、母子所有的隔膜都烟消云散,瞬间永恒,继母成为“我”永远的妈妈,妈妈成为“我”生命的依靠,欢乐的源泉。自由朗读,体会提到“妈妈”时欢快的心境。
请学生读。要求突出读“妈妈”时的幸福。
(4)体会思母之痛
可是,正当“我”想要回报妈妈的大恩大德时,妈妈却永远地倒下了!走得这样匆忙,走得这样无声无息。她走了,往事中的那些生活细节也许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消退,但是,总有一些是难以磨灭的。想想“我”曾经给母亲带来那些尴尬与苦痛的情景吧,想想母亲那慈爱而布满沟壑的脸庞,那双和善而充满悲戚的眼睛吧,它仿佛在诉说什么?如果你就是她的儿女,你能从她的脸庞和眼神中读出什么?(配乐)。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出示几段描写母爱的文字,思索:母爱究竟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怎样的滋养?而我们又究竟在什么程度上是理解母爱的?
齐读:“母亲是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
五、袒露心扉、真情表白。
你觉得作者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写出来。
六、流有余韵,课外延伸。
母爱如春光,沐浴着孩子的心灵;母爱如甘霖,滋润着生命的幼芽。学完这篇文章之后,相信大家会对母爱有一种更深的理解。课后,请大家阅读我推荐的《疯娘》一文,同时更希望大家用一生的时间,在书本的海洋和生活的世界中阅读母爱这本永远写不完、也读不完的书。
教学小结
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到了继母的无私伟大。
《北京》 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选的都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旨在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极其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巴塘连北京》是新人音版第十册第二单元《欢乐的村寨》其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歌曲为2/4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词把东方的彩虹比拟成通向北京的云间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动。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唱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乐谱,个别学生学习乐器,识谱能力强,在音乐学习中能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在演唱方面,气息的运用、声音的控制能力有待提高。在识读乐谱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跨小节的节奏把握困难,视唱音准欠佳。对于这一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通过节奏训练的方式,层层深入的步入跨小节的节奏,使学生首先读准节奏,再通过多方聆听、教师多次范唱以及跟范唱接唱等形式,结合肢体动作逐渐准确演唱难点乐句,同时利用钢琴牵引学生矫正音准,在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识谱能力、提高音乐技能、培养音乐表现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藏族的音调风格和风土人情,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初步了解巴塘人民对党对祖国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模仿、聆听、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手段,通过旋律接龙、自主学习等形式,流畅自如的完成歌曲演唱,表达歌曲感情。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了解切分节奏,高音能够用感情演唱,掌握一定的发声方法。
体验弦子舞的最基本舞步。
教学重点:能够用连贯的气息、准确的舞蹈动作和优美抒情的歌声进行《巴塘连北京》。
教学难点:歌曲中第2、3小节中连音线、圆滑线的唱法,跨小节的切分音的唱法。
学生准备:
1、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了解有关西藏、巴塘、藏族人的知识,收集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
2、听一听藏族民歌。
教师准备:
1.练习藏族舞蹈。
2.搜集有关西藏、巴塘、藏族人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时空穿梭,我们来到了四川西藏巴塘,巴塘的人们在干什么呢?
(播放视频:太空中旋转的地球——西藏地图——巴塘)
(视频截自:北纬30°·中国行 远方的家:弦子故乡巴塘)
教师课件出示:播放视频《巴塘的弦子》。
教师:看巴塘人跳得多热闹,我们也来跳一跳。
学生站成圆圈,模仿视频舞蹈动作跳起弦子。
老师边跳遍提醒: “三步一撩”、“一步一靠”、“跺踏步摆袖”、“献哈达”……
二、学习巴塘弦子舞。
1.了解巴塘弦子舞。
教师:刚才我们和巴塘人一起领略了他们的弦子舞,怎么样开心吗?你对弦子舞有多少了解呢?
视频播放《巴塘弦子简介》。
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又叫“巴塘弦子”。巴塘弦子舞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表演时,由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毕旺”(胡琴)在队前演奏领舞,其余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
“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每逢喜庆佳节,集会野营、劳动之余,人们聚集在坝子跳起弦子舞。
2.学习弦子舞。
教跟着老师学几个简单的弦子舞动作:
第一个动作:平步拂袖手。 第二个动作:踏点步双晃手。
第三个动作:三步一撩。 第四个动作:甩袖拂胯手。
第五个动作:跺踏步摆袖。 第六个动作:献哈达。
教师:学会了这些动作,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创编组合,表演整首歌曲。
(学生分组创编组合动作。)
播放《巴塘连北京》伴奏音乐。
学生分组表演自己的动作组合。
3、评价激励
(1) 小演员自评
(2) 老师总结小演员的表演、观众的表现,以激励为主。
4.弦子舞歌舞表演。
个别表演
三、自主学唱《巴塘连北京》。
1.初步感受音乐。
课件播放《巴塘连北京》伴奏音乐,教师范唱歌曲。
这首歌曲的速度、曲调、情绪有什么特点?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找一找这段旋律都由哪些音组成。
2、学唱歌曲。
课件播放《巴塘连北京》歌曲。
(学生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3、结合乐谱,视唱法与听唱法相结合,解决难点乐句。
教师:说说自己在听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 跨小结的切分节奏。
解决方法:①划拍视唱“彩虹啰”,把握节奏。
②强调长音后面的尾音“6”。
(2)一字多音:北京。
解决方法:①视唱准确掌握旋律。
②从“北”字的字音入手,引导学生以拼字的方法“bei—ei”,采取归韵的方式,结合语调唱准、唱清一字多音。
(3)一字多音:“紧相连”。
解决方法:
①体会前十六后八紧凑的音乐感觉。
②将节奏与歌词涵义以及语感相结合,配合击掌动作准确演唱。
4、练唱歌曲。
(1)、伴随音乐,师生接龙,尝试演唱歌曲。老师唱第一句,同学们唱第二句……
(2)、学生随老师的琴声齐唱歌曲。
(3)、点生演唱歌曲,一男一女PK赛。学生点评。
⑤、完整的随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4、唱好歌曲。
(1)、把握歌曲整体感受。
巴塘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没有车也没有铁路,所以呢巴塘人民很少和外界交往,特别想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想走出去看一看,这条路能把巴塘和向往已久的北京紧紧相连,可以说这是一条寄托着巴塘人民梦想的路。……所以这首歌曲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公路修筑好后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川藏公路”圆了她们的梦想,她们亲切地称它“金色的路”,从此那里就传唱出了很多像《巴塘连北京》这样的歌曲。
提问:如果你是生活在那里的人,看看身边美丽的景色,想想可以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了,你会用怎样的歌声来演唱呢?
学生练习
(2)、引导学生近一步总结歌曲特点,介绍这是一首四川巴塘的藏族民歌。
教师:由于多数藏族人都是以放牧为生的,放牧闲暇眼望着一望无际的高原,是那么的无拘无束,于是唱出的歌儿也像他们的心境一样无拘无束。他们的地域辽阔,
因此长音较多;还有许多衬词、一字多音,节奏变化,疏密相间等。
听老师范唱长音。
提问:刚才老师在这个长音处延长了几拍?
学生跟着老师学唱。
指导衬词“啰”的唱法:演唱衬词“啰”要用甜美的声音,近一步抒发情感。
介绍藏族民歌特有的颤音唱法,指导学生模唱:
教师在乐句末长音处融入颤音进行范唱,学生体会与自己唱得有何不同?
①教师范唱,学生聆听体会颤音演唱的特点。(2个颤接1个长音)
②引导学生结合眼神以及晃头动作体验颤音。
长音加颤更加凸显什么感情?
学生:幸福、自豪、神气。
四、延伸拓展
教师:同学们,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西藏是歌唱家的摇篮,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每天劳动之余会对着辽阔的草原、宽广的天空放声歌唱,你听!那高亢、嘹亮、自豪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世界屋脊、雪域高原……
课件播放《青藏高原》歌曲。
师点击课件,学生听赏 。
五、教学小结:
巴塘——弦子的故乡,歌舞的海洋。巴塘弦子不仅风靡全国,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了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为我们的民族艺术骄傲自豪吧!随着悠扬的琴声,让我们跳着婀娜的弦子结束今天这节课。
【《北京》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北京天安门》教学设计03-04
《关雎》教学设计03-24
初冬教学设计04-03
《海燕》教学设计04-03
《zcs》教学设计03-26
草原教学设计03-11
《景阳冈》教学设计03-05
蝗虫教学设计03-05
《蛇》教学设计03-05
《心愿》教学设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