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草之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2 05:34: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草之歌》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小草之歌》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教学时注重诗歌教学的特点,以感情朗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按读有发现,读有感受,读有情感的层次,深入感悟诗的内涵。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朗读的快乐,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从而产生对小草的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锁住、天涯海角”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小草的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感悟小草品质,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受,读中体验。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小草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读熟课文,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读生字,理解“渺小、惭愧、微不足道”等词语。

  3.自主识记生字,汇报识记方法。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所占的位置,指导书写。注意“福”、“奉”等字的结构。

  三、初读感知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交流汇报:诗歌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小草的?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品读诗歌,感悟小草品质,体会诗歌意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音乐引学生进入情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小草之歌)

  3.复习

  这是一首歌颂小草的诗,诗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小草的赞美之情。回忆诗歌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小草的?

  (板书:奉献 作用 生命力)

  4.过渡

  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所表达的感情也特别真挚,我们只有读才能感悟诗歌的美。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走近小草,感受小草的特点,感受诗歌的美。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一)品读1—3小节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株怎样的小草?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1-3小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渺小”“微不足道”“不灰心”“不气馁”“不计较”“不惭愧”等重点词语,理解小草的自信、乐观,不求索取,不图富贵,不讲享受的品质,并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齐读。

  3.小结。

  (二)小组合作学习4—6小节

  1.出示课件(学习提示)

  读一读4—6小节,找一找小草有哪些作用,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美美地读,了解小草的作用,感受诗歌的美。

  3.交流小草的其它作用。

  4.小结。

  (三)学习诗歌的第三部分

  如今天气渐渐变冷,小草由绿变黄,人们不免有些担心……

  1.指名读。

  2.交流反馈,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枯槁”和“天涯海角”,并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小草的精神,体会诗歌用词之精妙。

  3.齐读。

  4.小结。

  三、总结拓展,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1.现在你知道王宜振为什么要写下这首《小草之歌》了吗?看板书说一句话。用上“虽然……但是……”(虽然小草很小,但是作用很大。)

  2.出示课件,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小草,实际上是歌颂那些像小草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大家说说,有哪些人也像小草一样为社会默默地做出了奉献?,

  3.面对小草,你想对它说什么?在卡纸上写上一句或几句赞美小草的话。

  4.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

http://www.cnrencai.com/

【《小草之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12-17

丰收之歌教学设计07-18

树之歌教学设计06-10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03-23

《树之歌》教学设计02-17

树之歌教学设计优秀02-09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03-30

《树之歌》教学设计11篇06-22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选10篇)08-18

《长江之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