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八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在语法教学与评价方面,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念和经验不放,一味地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遇到某个新问题、小问题纠缠不放;新教师或年轻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不要教语法或淡化语法教学,更不研究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是将教科书上的语法练习轻描淡写地过一遍。二是体现在测试性评价中,无论形成性的评价还是终结性的评价,近几年从上至下的考试命题,语法知识和客观题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因为考试这个指挥棒,近几年的学生在口、笔头英语表达方面,其准确性也明显滑坡。
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于对试验搞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程晓堂教授(北师大教授,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主要成员)就“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做了说明,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将“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现代外语教育理念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各种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主要是对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表述做了一些调整。实验稿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并要求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修订稿则是“倡导注重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建议“要积极尝试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修订稿鼓励教师积极尝试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任务型教学把握不好,以及过于强调用某一种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我们应该领悟到:语法肯定是要教的,也是测试评估的一个内容。因为“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英语教学在我国是外语教学,我们要快捷、准确的学好这门语言,一定要学好语法。
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策略:
1、重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不能轻视语言知识教学;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语法,使语法教学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3、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4、测试评价中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例。
选择以下几种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中学语法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单元常规教学模式
“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应每遇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和操练,而应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单元花费一定时问,采用“观察——发现——归纳”的方法,专项突破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
2、语法专项复习模式
“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 [1][2]
进行期中或期末或一学段复习时,教师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语法内容,通过对比和归纳,引导学生梳理语法规则,并加以巩固和运用。同时,注意设计语法练习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语篇中完成,避免学生死扣语法规则、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
总之,语法教学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倡导学生探究--发现式和自主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适当的语境中感受语言规则的存在,再通过对语法规则的观察、发现、了解、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学会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一些具体事情,最终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16()×6<254×()<23
133×()47>()×6()×8<26
2、计算:
8÷4=45÷5=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5=[](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4∶
5/ˉˉ2ˉˉ3ˉˉ∶
20∶
ˉˉˉˉ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33÷8=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7=()…………()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母亲病逝后,父亲遵照他们生前的约定,将母亲的角膜捐赠给医院,并深深地教育了“我”。
第二部分(4——5自然段):写父亲患重病时,仍为自己去世后可以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而感到愉快,他的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女儿温迪。(第四自然段父亲说的话,从三个角度说明了捐赠的快乐:从病人的角度,从病人家属的角度,从自己亲人的角度。)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我”遵从父亲的遗嘱,捐赠了他的眼睛的角膜,温迪为此感到骄傲,并准备效仿外公捐赠角膜。
第四部分(7——9自然段):写温迪在意外车祸中丧生,“我”再一次捐赠了亲人的眼睛角膜。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一个课时要完成本课的教学,必须将阅读的任务向课前进行适当的延伸,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课内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教师给予适当的“读”的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更为有效的阅读对话,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句中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辍”,读读记记“给予、捐赠、酷爱、领悟、辉映、与世长辞、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才华横溢”等词语,激励学生从中选用常用词写话。激励学生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琳达一家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
1、读通读顺课文,画出本课生字新词,试着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阅读资料,认识“角膜”
教师出示(或教师介绍)有关“角膜”“角膜病”“角膜捐献”的资料(内容)——见“教学用书”中“五、参考资料——有关角膜的资料”。
【让学生认识眼睛角膜,了解角膜捐赠的意义。】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教师揭题:18?永生的眼睛
2、请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谈谈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心里一定很不平静,有什么心里话想分享一下吗?)
3、请一两个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积累的词语后,教师分组出示以下词语,按不同的要求进行词语教学。
a、给(jǐ)予 捐赠
b、温迪 酷爱 栩(xǔ)栩如生 才华横溢 热泪盈眶 捐赠
c、突如其来 与世长辞
以上三组词语在学生正确认读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①读了“a”组中的两个词语,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感受精神的高尚。)
②读“b”组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再现温迪聪明、善良的形象。)
③读“c”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对亲人突然失去的惋惜。)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检查学生预习中课文通读情况。
【充分唤醒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生命,引导学生在读词语的过程中,与课文内容、人物联系起来,读出词语在语境中的丰富内涵,打破传统教学中就词读词的现象。】
三、圈画语句,品析人物
1、文中写琳达一家的三个人为了解除盲人的痛苦捐献了自己的角膜,请认真读读课文,(自由轻声读,或默读)圈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认真读读、想想、批注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学生读,圈画,批注。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充当好主人的角色。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与良好的习惯。】
(2)交流(引导学生从“父亲”说的话和温迪的表现、说的话等语句中,引导体会句子意思和人物的高尚品质,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3)读好相关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感情。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课题有什么关系?说说自己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3、齐读课文。
4、写一段话送给自己喜欢的文中的人。
四、课后练习
1、激励学生从“酷爱、与世长辞、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才华横溢”等词语中自选词语应用写话。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有积累价值的语句。
3、推荐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六年级下册)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母亲的眼睛》两篇文章。
板书设计:
18? 永生的眼睛
母 亲
父 亲 →
温 迪
补充建议: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课前或课后可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正确认识器官捐献。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P22-P23, 回家路上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意义,熟练掌握2-5的乘法口诀。
2、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观察,看懂图意,根据图中提取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能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提取图中的信息,能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个动物学校,那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吗?真巧,小动物们放学了,他们有秩序地排着队走在回家的路上!(板题)小动物回家路上,会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引导观察画面,同桌交流数学信息:
请小朋友们仔细瞧一瞧,图上都有什么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你看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开始!
(1、船上的小猫4只一排,一共有4排。
2、树上有3组小鸟,每组5只。
3、小猴骑车回家,每组有2只,共6组。
4、草地上有2组花,每组5只。
5、学校教学大楼左边有9扇窗户,右边有9扇窗户,共有多少扇窗户?
6、岸边有2只松鼠,每只松鼠前放7颗松果,一共有多少颗?
7、桥上每队有6只小狐狸,有2组。)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赛。
(1)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从一幅图中居然了解到这么多信息,现在,老师请你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好吗?
(快速拿出练习本,将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并解答出来。要求同桌为一个小组共同合作,两个人可以同时提出不同问题,列出算式;也可以一人说,一个人写。如果两个人提出的是同一个问题,那么就作废一个题。最后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最多,列出的算式最正确,最后看哪个组获胜,都有奖励。)
(2)汇报交流 谁能说说你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汇报时,一个人说信息和问题,一个人说算式和口诀。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汇报者的表述是否完整,并能正确回答。
过渡语:谁还有哪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3、引导学生产生质疑
说一说,算式2×6=12解决什么问题?你们在解决问题时,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计算“一共有多少只小狐狸?”和“路上有多少只小猴?”都用到了算式2×6=12 ,他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同一个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三、知识的应用与解决实际应用
智慧老人说:爱动脑筋的孩子最聪明
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乘法口诀解决了图中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你觉得学口诀有用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口诀的问题吗?你能说说吗?
接力比赛 跳绳比赛 购物买东西 数座位 数小桌子的腿等等。 下面结合桌子的腿数说段儿歌好吗?
1、活动一、小桌子笑哈哈, 数腿游戏考大家
1 张桌子( )条腿 2 张桌子( )条腿 3张桌子( )条腿 4 张桌子( )条腿 5 张桌子( )条腿 6 张桌子( )条腿 7 张桌子( )条腿 8 张桌子( )条腿 9 张桌子( )条腿
四、巩固练习
2、活动二、你们的精彩表现,把小老鼠和小猫,也吸引来了。看看它们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原来让我们帮他们数一数跳了多少个格。
小老鼠跳一格表示1个2,小猫跳一格表示1个3。让我们接着数数吧。
3、活动三、我们做事情时要有时间观念
接下来,我们做个《与时间赛跑》游戏,考考大家的口算,愿意吗?
1×4= 2×5= 3×6= 4×5=
3×3= 3×8= 2×9= 7×4=
5×6= 4×8= 2×2= 8×5=
轻松时刻到了 ,让我们欣赏一首歌曲好吗?《青蛙不吃水》 我非常喜欢这首歌,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青蛙跟我们人类是好朋友,可以捉很多害虫;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可以从青蛙身上发现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只青蛙 1 张嘴,2 只眼睛 4 条腿。
2 只青蛙 2 张嘴,4 只眼睛 8 条腿。
3 只青蛙 3 张嘴,6 只眼睛12条腿。
4、活动四 解决问题
4、从青蛙身上我们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老师从生活中也找到乘法问题,想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自信可是成功的一半哟,加油!!
每层楼高3米,5层楼高多少米?
5、 数星星 师:请同学们看五角星图,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一共有多少个吗?算式怎么列?(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
察,列出算式。)
6、你们见过索道车吗?游客们为了旅游观光,人们都愿意坐索道车,这样可以看得更高看得更远,每辆索道车有的只坐2个人,7辆索道车能做多少人?
8、搬新家了 瞧,动物们盖起了两座漂亮的楼房,他们都忙着往新家里搬呢,可它们拿着门牌号不知所措,原来找不到自己家了,你能帮帮他们吗?帮助别人可是一种美德呀!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植树,每隔4米种一棵,从第一棵到第5棵相隔多少米?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设计理念】
课文讲述面对成千上百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本文设计的核心是以诵读为手段,挖掘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和尊重生命。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灵有着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3、了解比较男孩儿和男人的不同做法,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珍爱和尊重生命。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天空是小鸟的家,小鸟在蓝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泥土是花朵的家,花儿在阳光下高兴的吐露芬芳;大海是小鱼的家,小鱼在水中快乐的嬉戏躲藏。(播放多媒体课件:鱼在水中游玩)看!小鱼在水中多快乐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平静的海面突然风吼浪号,鱼儿被海浪冲到了沙滩上的浅水洼里,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它们的命运如何呢?通过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相信大家会有所感悟。板书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初读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3、再读课文,想象,假如你此时此刻就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4、读第一自然段课文,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心情如何?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第一段课文。
5、感情朗读。
三、创设情境,读文识字
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谈了自己的体会,要想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必须把课文读通,读好。因此,我们得首先解决生字关,同学们有信心吗?
1、开展读书比赛活动:
⑴老师讲清比赛规则及要求。
⑵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书中学习生字。
⑶小组内相互评议。
2、全班交流:
⑴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⑵评价。
⑶再读。
3、验收生字掌握情况:
⑴注音开火车读。
⑵去掉拼音再读。
⑶组词,说话练习。
四、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了解小鱼生存所需要的环境。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班干部选举:
同学们选举自己心目中的班长(口头说选谁)并说出为什么选他(她)的理由。
二、导入:
刚才我们班进行了一次选举,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选举有关的课文我选我(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把同学们提的问题写在黑板上)通过学习,让我们来解开这些问题。
(我选我是什么意思?我指的是谁?谁选谁?我选我当什么?为什么要我选我?)
三、授课
1、师:下面老师来读课文,同学们注意教师朗读的语气,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范读,读后提问。讲了一件班上选举劳动委员的'事)
2、下面同学们来分小组读课文并且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两个任务
①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读流利课文
②讨论回答黑板上提出的问题
完后,师出示投影生字,指名生读音并如何记住这些生字?交流问题的答案
3、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谁当老师?谁当王宁?谁当解说者?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注意他们的读音是否正确,感情好不好?
(读完后,让同学们说有没有错误,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你会怎样读?师适当引导)
(重点词句:静悄悄、突然、愣住了、我选我、大家都在想)
4、分小组编话剧我选我并进行排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当演员?下面给你一个机会,分小组编话剧我选我并进行排练,呆会儿我们请一个小组上台表演,好不好?
(同学们在组长带领下,分小组表演)
5、刚才同学们都当了小演员,我来检验一下同学们体会得好不好,课文中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大家可能在想什么?(结合课前的选举,说自己当时在想什么?)一片掌声说明了什么?(大家都欢迎)王宁最后当没当上劳动委员呢?(这样的班干部同学们老师肯定都欢迎)
6、哪一组上台表演?一小组表演或有老师参与。表演得很好,将来一定能做一名好演员
7、刚才我们班的选举,有想选自己的吗?那么王宁为什么敢选自己呢?他想为同学们服务并且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同学有许多也肯定也想和王宁一样为同学们服务,那么你也可以选自己,不敢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让得票多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当好班长。
8、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句式(投影)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自己举几个
四、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这件事有什么想法?你认为王宁能不能当好劳动委员呢?(知识或道理)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我认为大家表现都非常好。
五、下课
板书
我选我
选举劳动委员
静悄悄的
突然
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愣住了
一片掌声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运用喜欢的识字方法,会认莫、汪、乘、踏、深5个生字,会认、会写董、雁、君、赠、伦、潭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音乐、挂图学生:收集高适、李白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离别的诗词。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整体感悟
1配乐配画朗读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课文题目(根据学生自愿,选择先学哪一首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古诗《别董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拼音,与老师、同学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及你不认识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要求掌握的生字的字形。(注音字雁读yàn 不读àn。君字的部首是口。)
3抽生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解决部分疑问。
3全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交流预设:
(1) 我联系下文明白了题目告诉我们作者与董大分手时的情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值得学习。)
(2) 我从诗句中读懂了前两句是写分别时的景,后两句是分别时作者对朋友董大的真诚相劝。(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吗?)教师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古诗。
(3) 读了1、2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此时正值日落黄昏,天色昏暗,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我是先理解这两句话中的重点词黄云、曛,然后用从词到句的方法理解。指导朗读这两句,评议,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通过交流体会诗的背景。
(4) 重点指导最后两句: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莫愁、知己、君、识的意思。再抽生读,并在评议读中感受诗意,感悟诗情。(朋友间那份真诚,那份深情和那依依惜别之情。)
(5) 齐读,男女生读,师读,全班读,朗读中反复揣摩,体味诗情。
4用心朗读,理解背诵。
(1) 对诗意方面的疑难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解答。
(2) 对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略作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例:生若提到为什么要写他们在这么坏的环境中分手,教师可适时介绍作者高适,介绍他的朋友董大,帮助体会诗境。指导朗读。(更慢、更缓。)
(3) 师读整首诗,3、4句诗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并故意夸张一点。生学着读。
(4) 生再读,抓别字展开,谈谈你的体会。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读出音调起伏与情感升降。感悟诗中蕴含的朋友间的真诚和诗人慷慨大度的气势。
5指导背诵。(结合图画,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6抽生表演。
四、学习第二首诗,更放手让生自读自悟
1欣赏古诗,整体感知。
2交流作者资料,交流题目。(因作者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题目也简单。)
3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注音。深读shen不读shēnɡ;乘读chénɡ,不读shénɡ;踏读tà,不读tā;潭字的书写右边上短下长。
(2) 抽生读,小组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 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全班交流,抓1、2句体会形式特别的分别场面。重点理解3、4句。抓送、深,谈谈体会。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中韵味、节奏及其间蕴含的情感。)
5指导背诵。
6课堂小结。他们根据你的朗读理解,想象当时李白送汪伦的场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课后选作题
你还读过哪些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课后收集,下节课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项目设计方案11-15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 撰写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1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04-04
教学设计方案06-17
教学设计方案06-19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11-17
《下雪了》教学设计方案08-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2-11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03-10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