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五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文章用墨不多,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较大。语言准确而概括。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遗憾情;每个读过此文的中国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耻辱感,激起浓浓爱国情。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作者、教者产生共鸣;为了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四方面内容:
1、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读文贵有疑培养学生读文问难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在质疑──解疑──回读的阅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2、关注写法,积累运用: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讲文更要渗透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的结合。
3、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的专家说: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对读、引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
4、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入侵的丑恶行径理解。更好地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习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⑵ 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⑶ 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激起爱国的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初读质疑,以疑解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齐读课题。
圆明园前后两个字音同,但写法不同。前面的圆是团圆的圆;后面的园是花园的园。注意他们的写法。
2、让我们再读课题。
3、根据你初读的感受,如果让你在题目的后面补充一句话,会说什么?
投影:
圆明园的毁灭。
4、书上是怎样说的?(第一段)指读: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5、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外资料补充,多读书。)
6、学生自学。
二、品读解疑,突破难点
解决不可估量这一问题:
1、园林的布局宏大:
(分三个园,众星拱月)板书:
布局。
圆明园的面积350公顷,相当于100个足球场。
将这种感受读出来,指读。
指导朗读。
2、园林的建筑宏伟:
(有许多美景)板书:
建筑。
⑴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写法为我们介绍这些景物的。
板书: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对比手法:建筑的风格多。
⑵ 老师引导:
让我们一起回到140多年前,假如,你是这座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建设者,漫步园林内,你有着怎样的情感?
投影: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投影第五段最后一句,指读。
⑶ 我们再回到140多年前,走进这人间仙境,你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谁来为我们读读第三段。
播放录像,这是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了圆明园的过去。看后,你最想说什么?
⑷ 带着你这些感受,该怎样读好这一段话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回读。)
3、历史文物的珍贵。还有什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
文物。
⑴ 据你了解,圆明园都有哪些珍贵的文物呢?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数量多。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种类多。
(喜欢哪个词语,赶快把它记下来。)
⑵ 放投影,造型精美的奇珍异宝:
这不可计数的历史文物,上自( ),下至( )。师生对读。
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呀!这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早已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如今大部分不止散落何处?你有什么感受?(惋惜,气愤)
如果现在再读这句话你会怎样读?投影第一段。
⑷ 圆明园浓缩的是什么?用一个词说说。
投影:读第一段。
三、体会耻辱,激发情感
1、同学们,历史不会忘记,就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英法联军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你们读读第五段。
听师范读,(隐去重点词)你眼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现在你们读,注意将老师没读的词语读清楚。
此时你眼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散谈,品重点词。)
此时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2、是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我们这座曾是皇帝居住的寝宫,就被几千名外来侵略者肆意践踏、烧杀抢掠,──放录像。
这场大火都烧掉了什么呢?
(生散谈。)
你现在又有了怎样的情感?
(耻辱。)
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
(散谈。)
3、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课文只用了很少的笔墨描写毁灭的过程,而用了大量的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的用意何在呀?
小组讨论。
4、投影,第一段:
指读,你想通过读告诉大家什么?
5、总结: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的毁灭警示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希望课下大家展开学习和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有也有还有
建筑:不可估量
文物:不仅有还有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读小诗的过程中,准确识记“六、七、八、九、十”,正确书写“八、十”。(重点)
2.在区别比较三组形近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准字形特点,提高识字、用字的准确性。(难点)
3.正确、美观地书写“二、三、十、禾”四个字,掌握汉字笔顺“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书写规则,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重点)
4.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图画大致了解古诗描述的内容,背诵古诗。(难点)
5.和大人一起朗读儿歌,明白儿歌主要描述的是什么故事,并受到一个人在家不要轻易给陌生人开门的安全教育。
6.感受中国语言的趣味和魅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带有插图的课件。(教师)
2.“六、七、八、九、十”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引言:(课件出示语文王国图片)语文王国趣味多!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语文王国去做客。
设计意图:从情境入手,上课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带着积极快乐的情感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二、情境活动,趣味识字
1.引言:孩子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语文王国的城门外,看,漫天雪花也挡不住那里的居民迎接我们的热情,听,那个孩子在吟诵什么呢?(动画演示:漫天雪花中一个孩子在吟诗“一片两片三四片……”)
2.教师放大动画音量,引导学生和动画里的孩子一同诵读小诗。
3.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这首小诗,指名领读,小组练读,齐声诵读。
4.小组交流:你从这首小诗中读懂了什么?
5.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我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雪花。“一片两片……”是说雪花很多很多;雪花遇到水就化了,所以是“飞入水中都不见”。
(2)我发现这首小诗中有很多数字,“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6.教师利用课件圈出10个数字,交流识字:
(1)你认识哪些数字,到前面指一指,再领大家读一读。
(2)还有哪些数字不认识,指给你的同桌或者小组同学看,请他们教教你。
(3)你认为哪些数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请你到前面指给大家看,并领读。
(4)开火车读数字,并组词语,或者说一句话。
7.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书写内容,交流写字:
(1)你会写哪一个生字?它的笔顺是怎样的?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把你观察到的和小组同伴说一说。
(2)学生先描红,再练习书写。
(3)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作品,师生评议:哪一笔写得好?好在哪里?
(4)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借助情景动画,引领学生在趣味中体会小诗的内容,在跟读中认识生字。在此基础上的认字和写字都是以“自主交流、活动探究”的形式完成的,既提升了识字实效,又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三、情境活动,对比差异
1.引言:瞧,天晴了!汉字王国的居民们在欢迎我们呢!(课件出示6个居民,身上分别写着:人、天、口、田、日、目。)
2.小组交流:看,每对双胞胎兄弟长得都很像,你能区分他们吗?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书空练习。
预设:“人”和“天”——一个“人”伸直胳膊,头上顶着一块木板就是“天”。一“人”不变,二人为“天”。
“口”和“田”——张开“口”,里面没有东西。“田”地中间有交叉的小路。
“日”和“目”——太阳有一个中心,所以“日”里有一横。“目”是人的眼睛,眼睛里有两滴眼泪,所以“目”里面有两横。
4.巩固应用:请同学们大声说出这六个居民的名字,并选择喜欢的一组居民,分别组词语或者说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读读比比,了解汉字形近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汉字的字形,才能把汉字写得准确无误。
四、书写提示,指导规则
1.课件播放动画。汉字王国里的教书先生正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字“二、三”,学生认真观察教书先生的书写顺序。
2.集体交流:这两个字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上“先”“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来回答。
3.教师小结:书写汉字的第一条笔顺规则就是“从上到下”。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字“十、禾”,学生观察后交流:这两个字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5.教师小结:书写汉字的第二条笔顺规则就是“先横后竖”。
6.互动活动:我们在写汉字的时候,除了要根据正确的笔顺规则认真书写外,还要注意书写姿势。什么样的书写姿势是标准的呢?请大家一边做动作,一边说。
7.学生自主练习,先书空,一边书空一边说笔顺规则,再描红,最后练写。注意坐姿端正,握好笔。
8.利用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针对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笔画书写的长短进行点评。
9.教师小结:要想把字写得美观,不仅笔顺要正确,同时要注意笔画的位置,书写的长短等,这样才能把字写得美观、大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写字姿势是否正确,学生写字的基本技能是否掌握,从细节之处明确要求,严格要求,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五、诵读古诗,日积月累
1.教师播放教书先生正在教孩子读古诗《咏鹅》的动画视频,会读的同学可以跟着视频一起诵读。
2.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3.小组交流学习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4.教师播放教书先生读古诗的视频动画,组织学生模仿教书先生的节奏和语调练习诵读。
5.想象交流: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写的。他在写这首古诗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课件播放《咏鹅》画面,学生一边欣赏,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齐声诵读,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学前基础差异较大,如果仅仅停留在背诵古诗的层面上,必定让一部分基础厚实的孩子没有“食物”可吸收。此环节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构建画面,理解诗意,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所收获。
六、共同阅读,作业拓展
1.引言:下课了,汉字王国的小孩子们在一边拍手一边读儿歌呢!
2.课件播放《小兔子乖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儿歌里都有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自由读《小兔子乖乖》,遇到不会的字可以圈起来,问问老师,再多读几次。
4.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5.思考交流:第一次,小兔子为什么不开门?如果你就是小兔子,你怎样说这段话?第二次,小兔子为什么开门了?如果你就是小兔子,你怎样说这段话?
6.分角色朗读。
7.讨论:如果你遇到和小兔子一样的情况,你怎么做呢?
8.布置作业:回家和父母一起分角色表演这首小儿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虽有些小,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表达与交流的空间。在交流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感悟内容,在交流中明白道理。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设计了“汉字王国做客”的一系列情境。
1.情境示范。课件动画里的人物更容易贴近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以动画人物为主体的示范朗读,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示范的作用。
2.情境理解。《咏鹅》这首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前基础好的同学早已熟读成诵,但是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却十分浅薄,机械的诗意理解只能是“蜻蜓点水”,而动画产生的情境却生动地再现了古诗内容。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欣赏中就理解了诗意,领悟到了诗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⑴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⑵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⑶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⑷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⑴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⑵教师出示挂图:
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⑶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⑷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⑸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⑴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⑵表演读:
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地位作用和总目标】
《观潮》一课是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段,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本课的特点,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我设计了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体会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意词“观”的不同用法。
(3)学习作者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4)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给课文分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通过本课学习,训练学生按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地观察,有条理地叙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善于倾听、善于交往,养成良好的协作品质。
(4)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
(1)能通过网络了解、收集、整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信息,让学生获得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进行交往、合作的技能。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描绘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二个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自古有名。
第二段(第2--6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整个经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自制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2.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描写潮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3.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本课面对的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小,对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感知少,本课所介绍的自然现象又比较复杂,地域性、空间性强,因此,学生很难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总结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教
学中,我力求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自制CAI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导学“潮来之前”这一段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大潮到来时那惊心动魄的情景,侧耳倾听大潮到来时那震聋发聩的声音,引导学生自学“潮来之时”这段内容,最后进行总结引深,帮助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合作交流,动手勾、画、圈、点,动脑积极思考,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务实、有效,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教师教的需要和学生学的需要,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我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自制CAI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多种优越功能,达到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还采用了激趣导入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讨论法、指导分析朗读法、板书总结法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法的运用中,突出自读自悟,以“读”贯穿始终,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也可以列提纲读、感情朗读、边读边画或抓重点读。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突出合作学习。主要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全作中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探究,以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不仅培
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产协作能力,也真正作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力争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并在自读、自悟及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感悟大自然的神韵,陶治学生的情趣, 自主、多元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媒体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媒体运用主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CAI课件为主,多媒体计算机和CAI课件的运用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让学生通过看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听大潮到来时的声音,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教学过程流程图及简要说明】
1. 流程图的简要说明:
2.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启发谈话,质疑激趣:
1.板书“奇观”,分析“观”的意思,“奇观”呢?你们亲眼见过奇观吗? 农历的八月十八是我国钱塘江的观潮日,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那著称“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板题:观潮
比较:“奇观”和“观潮”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自读,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追问:课文那几部分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
2.自学,汇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课时目标:
1、学会6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幻灯片等。
课前活动:
考考大家积累的词语是不是很丰富。(板书:雨)
谁能给“雨”组词?越多越好!
在这些词语当中哪些词表示雨下得很大很大?(让学生在黑板上划出来。如:倾盆大雨,瓢泼大雨,狂风暴雨,暴风雨,暴风骤雨,雷雨,雷阵雨……)
同学们,有一个词语表示雨下得很小很小——蒙蒙细雨(出示课题)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现在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要求学生在每一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师生问好。
教学过程 :
一、读课题,感受意境
(1)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2)雨是不大,小得几乎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那蚕吐出来的丝。
1、指名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两句描写蒙蒙细雨的句子。
谁能把雨读得很小很小?
二、自由读,自学字词
1、蒙蒙细雨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嘴巴里要发出声音,至少要让同桌能听得到,如果有不会读的字,可以问问听课的老师;如果有读不通的句子,可以反复地读几遍;如果想站起来朗读,那你就自己站起来。
2、部分学生读完后出示:
shèn yǒng bei juē yuān wǎng
肾 咏 呗 撅 冤 枉
● 哪些注了拼音的字对你来说不算生字?
肾炎 蓝制服 歌咏 冤枉 失信
● 哪些没有学过的词对你来说不算新词?
3、学生交流(字词可同时进行)
(1)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字”和“认识的词”,如:读音,字义,何时学会的,哪儿学会的等。
(2)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尤其是字的间架结构很难把握?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边写边讲。
如:肾,又字的一捺要拉长,下面的月一撇变成了一竖,要写得“瘦”一些,不能太“胖”。
撅,提手旁占的地方很小,右边要特别注意,最后一捺要坚定有力。
冤,上面不能多一点,下面不能少一点,兔字的竖弯钩要往外伸展。
(3)让学生挑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字在课文中写1-3遍。
三、操练读,读通课文
1、同学们,在这个细雨蒙蒙的早晨,妈妈在“家”和“学校”之间走了几次?(三次)
2、每一次所花的时间都一样吗?(教师在“→”上划上三个“?”)
板书如下:
先别急着举手,我估计99%的同学现在还说不出个“所以然”,咱们得把课文读通、读熟,才有可能弄清楚。现在,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进行操练。
3、课文中有许多句子或段落跟这三次时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请你把它挑出来读给大家听。
朗读指导重点:
①第2自然段(朗读时抓住“担心”)
②第3自然段(朗读时抓住“安心”)
③“忘就忘了呗!”我撅着嘴说,“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比较读:
这两个句子读起来有什么不同:
(1)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
(2)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的理由一个是“已经快到学校了”,另一个理由是“下着雨”,把另一个理由放在后面,用“再说”连接,表示更进一步,增强了说话的语气,使理由更充足,无可辩驳。
④妈妈斜了我一眼:“答应了的事,妈妈不能失信。再说,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怎么参加演出呢?”( 读法与上句相同)
⑤“下午,我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她,可临走时给忘了,快到学校门口,才想起来。”(读出“自责”)
⑥“妈,您怎么回来了?”我惊奇地望着妈妈,只见她头发上沾满了一层细水珠,衣服也湿了。(读出“惊奇”)
……
四、回味读,留下悬念
1、(指着板书)同学们,这三个“?”都解决了吗?每一次所花的时间一样吗?是怎样变化的?(交流)
时间一次比一次少,也就意味着妈妈行走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
板书如下:
2、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妈妈从“家”到“学校”走了三次,而妈妈患有肾炎,身体又不好,怎么会一次比一次快呢?
估计会说前四点:
(1)蒙蒙细雨——天气不佳
(2)“来不及了”——心里着急
(3)“马上要上课了”——时间很紧
(4)“答应了的事,妈妈不能失信”——遵守诺言
(5)对工作高度负责
(5)一心为学生——主要原因
3、同学们,今天我们只是初读课文,这三次时间还研究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没关系,咱们下节课再深读课文,这三次时间与妈妈的精神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咱们要把它研究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彻彻底底!下课。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五篇】相关文章: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01-1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09-2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4篇06-2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6篇08-01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0篇06-11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五篇05-30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05-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3篇12-16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篇12-10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