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电动小车的基本构造。
2、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提供的材料尝试设计和制作小车的开关。
3、鼓励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尝试养成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材料选择合适的组装方法进行组装。
教学准备:
剪刀、尖嘴钳、螺丝刀等。
四驱赛车玩具
剪刀、尖嘴钳、螺丝刀等。
电动小车装配材料、导线、铝片、回形针、铁丝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
1、观察四驱赛车。
2、观察,使赛车动起来的主要零件有哪些?
1、教师出示玩具四驱赛车。
2、指导学生了解使赛车动起来的主要零件有哪些?
通过对四驱车的观察,激发学生制作电动小车的兴趣。
活动二、观察分析 尝试设计
1、观察电动小车的材料包,小组讨论这些材料分别可以做电动小车的哪些部分?
2、动手摆一摆,看看这些零件分别放在什么部位,并在设计图中画下来。
3、交流设计图。主要交流各个零件安装的部位和作用、导线的连接。
1、出示电动小车材料包。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材料包中的材料分别可以做电动小车的哪些部位?
3、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看看这些零件大概可以放在什么部位,并把它画在设计图纸上。
4、指导学生交流设计图。(主要交流解决两片金属片有什么作用,金属片上的洞与木车身上的洞有什么联系,前后轮的装配,两片铜片有什么用,怎样安装电池盒,导线的连接等)
1、让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增强学生互帮互学、热爱科学的'能力。
3、能表达自己的设想,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三、制作电动小车
1、根据画好的设计图进行按图施工。
2、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1、指导学生根据安装设计图进行电动小车的组装。
2、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相关问题。
3、引导学生观看汽车生产流水线,知道真正的汽车也有一等的安装顺序。
1、自己的需求设计改进小车。
2、鼓励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尝试与同伴交流。
活动四、比赛
1、将自己制作好的赛车进行比赛,要求看谁的跑得快又直。
2、在比赛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进行赛车比赛,看谁的小车跑得快、跑得直。
4、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要求学生能互帮互助,解决问题。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重、难点】
针对可能改变电磁铁磁极变化的因素,制定计划并实施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导线,铁钉,小磁针。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2、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极
二、新授:
(一)电磁铁是否也有南北极
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电磁铁有南北极的话,应该怎样实验检验?
2、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
3、各组分别用电磁铁钉尖和钉帽去靠近指南针,学生观察判断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帽的磁极,填写在教材第9页的表。实验中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下位统计。
4、汇报交流,提出问题:
分析你的记录表,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有的小组钉尖是南极,有的小组钉尖是北极呢?
(二)、改变电磁铁磁极的原因
1、改变电磁铁的磁极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认真对比一下各小组的实验方法以及电磁铁的.构造,相互讨论后填写好教材第9页的表格,小组内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2、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以及猜想的依据,梳理学生的猜想。
3、有了猜想,下一步就是实验验证了,不过先得制定实验计划,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把实验计划写在书上10面的表格中。
4、 交流、讨论计划:实验设计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该如何改进?
提示还有学生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5、小组修改实验设计并按计划实施探究活动,及时在书上的表格中。
6、全班交流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线圈两端连接的电池正负极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三、课外延伸
思考比较电磁铁与条形磁铁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用到了电磁铁吗?请同学们课外进行观察。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能在水泥与沥青变化实验中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细致地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有根据地预测并体会到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少量的水泥与沥青,烧杯,水,计时表,小铁锤。教师可另备酒精灯、坩锅、坩锅钳。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先介绍在铺路架桥等活动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到水泥与沥青,然后请学生说说关于它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并仔细留意学生讲到的各种已有认识,有些学生已经说到的可能会在后面的教学中用到。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产中是如何使用它们的也谈一谈,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
二、开展观察和实验
第一步: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教师出示为各组准备好的观察材料及工具,了解水泥与沥青本来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为例,研究加入水之后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预测水泥在加入水搅拌后可能出现的情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完善,重点是引导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如何观察水泥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实验中不同时间段水泥变化的观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积累的对干燥后水泥的认识,或出示教师课前制作的水泥块,展开讨论:干燥后的水泥还能回到原来的粉末状水泥吗?
三、认识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沥青的加热过程:固态的沥青被加热后,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形成可以流动的液体,待温度降低后,它又会还原成原来的固态。从而比较这种变化与前面水泥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给出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基本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水泥和沥青变化类似的例子,并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的。在学生列举时,教师应不满足于学生仅仅讲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说出更加细致的变化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按这两类给列举的变化分类。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定性地了解电磁铁的构成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教学重点
由学生对通电后小电机为什么转动的强烈兴趣引人,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提问、猜想与验证发现通电线圈具有磁性,进而认识电磁铁,研究电磁铁。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对小电机已有的了解。小电机是电动玩具的主要动力装置,谁能说一下你对小电机有多少了解。
看来有些同学已经对小电机有了一些了解,知道电池装反了,电机会倒转,小电机里面有磁铁。
2、观察小电机的内部结构,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1)、想探究一下小电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吗?让我们打开小电机看看里面的结构吧。打开小电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A、小电机的拆装难度比较大,很容易拆坏,最好使用无法修好的玩具中的小电机。
B、小电机的后盖和外壳的连接处要用最小的平口螺丝刀撬开,螺丝刀口比较尖锐,要注意安全。
C、拆装时要仔细观察后盖和外壳的安装位置,以便安装时水会装反。
D、小电机里面有钢丝卡件取出时用钳子夹紧,注意不要让它弹出丢失。
(2)、谁能说一下小电机里面有什么构造?对小电机里面的构造谁发现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小电机里面的磁铁起什么作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绕成三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
(3)、同学们的.问题有很多,但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和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这两个问题上,关于这两个问题请各组同学讨论一下,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材料超市里的材料进行研究。
(4)、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通过探究大家发现,线圈通电后像磁铁一样有了磁性,如果在线圈中间加有铁芯,磁性就会更强。它的磁性是因为通电产生的,所以我们把这种中间插有铁芯的线圈叫做电磁铁。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7
科学概念:
1、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2、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2、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食物分类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外地人来到我们沙道观的餐馆,一定会点一道什么菜?
2、师:鸡是我们平常吃的食物。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让我们从调查 “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 (板书:一天的食物)
二、探究新知
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1)师:以昨天为例,大家都吃了些什么食物呢?
(2)学生发言,师板书。
(3)师: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引导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混合类食物的记录……
(4)学生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 我们不是比谁吃的食物多吃得好、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5)学生汇报,师利用展台展示学生记录。
(6)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7)小组统计:一天中,小组内的同学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8) 小组汇报,师利用展台展示学生记录。
(9)师: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
2、给食物分类
(1)师: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的食物,这么多的食物我们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2)小组讨论,给食物分类。
(3)学生汇报,师利用展台展示学生记录。
(4)小结:食物的分类及标准。
三、新课小结
师:在对一天中食物的统计中会发现,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丰富的,这里面有着不同类别的食物,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当我们吃下这样丰富的食物后,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些哪些营养呢?同学们可以上网,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解答这个问题。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
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3、小结:从各小组的实验情况来看,冷热、水、风沙(碰撞)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吗?我们的实验真的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我们高兴吗?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利用风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课件演示的风的危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风的利弊)
(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主要方式:
(1)躲藏
(2)冬眠
(3)迁徙
(4)换毛
2、对探索动物过冬方式感兴趣知道关心、爱护动物。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过冬方式的卡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感觉怎样?我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你们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二、听故事了解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
1、幼儿带着“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问题听故事初步了解几种动物的过冬方法。
小蚂蚁为过冬准备充足的食物?青蛙在洞穴里不吃不喝的冬眠?兔子换上了厚厚的毛?大雁、小燕子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2、归纳出几种动物的`过冬方式根据故事中的内容,出示相应的过冬卡片和动物卡片。
3、教师小结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小动物们很聪明,它们为了能生存下去,都有自己度过寒冷冬天的方式。有的给自己换上厚厚的毛、有的在洞穴里冬眠、有的准备过冬的粮食、还有的飞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
三、通过操作了解更多的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1刚才我们知道了青蛙、小蚂蚁、小兔和小鸟过冬的方法。
还有一些动物也想请你们猜猜,它们是怎样过冬的,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动物?“
2、出示蜜蜂、蛇、丹顶鹤、狮子等小动物,幼儿互相讨论”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3、请幼儿讲述讨论结果共同归类。知道还有一些动物冬天不冬眠,也喜欢运动。
躲藏——蜜蜂、蚂蚁(老鼠)等;(幼儿用动作表示”躲藏“)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猬、蜗牛、蚯蚓)等;(解释: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动的意思)迁徙——燕子、大雁、丹顶鹤等;(解释:迁徙就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意思。)换毛——狮子、狐狸、狗、羊(鸡、鸭、兔)等。
4、幼儿操作,给动物与它过冬方式连线,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动物过冬方式的了解。
四、教师总结
表扬一些不怕冷的小动物,如:啄木鸟,在寒冷的冬天也出来工作,为树木除害虫。
活动延伸:
与家长进一步探索小动物过冬的一些方式。
活动反思:
这节课通过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其实动物也很聪明,为了能生活下去,不让自己饿死、冻死,都有度过寒冬的方式,还丰富了词汇。让幼儿更懂得怎样去爱护动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幼儿观察一些事物,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1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2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3.积极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懂得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活动难点:
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提前渗透空气污染的原因。
材料准备:透明塑料袋、玻璃杯、蜡烛每人一份,皮球,蜡烛燃烧课件,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环境污染的ppt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魔法口袋,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特点。
提问:猜一猜我的魔法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你们能不能看见它?能不能摸到?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小结: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主动探究,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提问:空气都藏在什么地方呢?幼儿先进行猜想然后验证。请你拿着宝袋去教室找找吧。找之前记得:一定要把你的宝袋装的满满的;在哪里找到的空气:听到拍手声立马回到座位上。
说说你的空气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小结:原来桌子下、空调旁、门后边都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借助课件《燃烧的蜡烛》以及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ppt图片,大胆猜想,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空气的用途。
(1)通过游戏,了解人类和动物离不开它。
提问:空气都有哪些作用呢?请你捏住鼻子,闭紧嘴,现在有什么感觉?除了我们人类谁还需要空气?
小结:人和动物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都会窒息而死。
(2)蜡烛燃烧实验操作,知道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提问: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吗?如果我把杯子扣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去当个科学家操作一下吧。
蜡烛有神变化?为什么会熄灭?是很快熄灭的`还是慢慢熄灭的?幼儿猜向后播放课件《燃烧的蜡烛》幼儿观看。
小结:燃烧也需要空气。
(3)观看ppt图片,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问:看,我今天带来一个皮球,它里面是什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东西里边是空气做成的?教师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小结:生活中我们踢的足球、游泳圈、结婚龙门等都是空气做成的,空气的作用真大。
4.观看空气污染ppt图片,交流空气污染的原因,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带口罩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自身做起,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活动延伸:
现在我们每人拿一个“魔法袋,到户外收集空气,去放飞“风等”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04-23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05-11
五年级科学《地球故事》教学设计02-1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4-27
青岛版科学教学设计12-16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设计04-15
大班科学《认识飞机》教学设计11-16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设计12-17
中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精选14篇)08-12
科学磁铁游戏教学设计(通用19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