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03 18:41: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诗六首》教学设计

  一、唐诗的鼎盛到宋诗的继承

《诗六首》教学设计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宋诗陷入了最冷落的命运。

  1、奔蛞勾勒唐诗的繁盛景象。

  (1)从诗歌体裁上(古体诗、格律诗);

  (2)从诗歌风格流派上;

  (3)从诗人数量上;

  (4)从诗作内容的范围上。

  2、庇嘁敉沓——宋诗。

  尽管诗这一文学样式在唐代完成了它的辉煌,而后世的诗人依然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虽然他们没有开拓诗的疆界,但是他们“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钱钟书《宋诗选注·序》)。吴之振在《宋诗钞·序》中对于宋诗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宋人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

  二、诵读诗作,品味意蕴

  王国维先生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请同学们说说三首宋诗中的真景物或真感情。

  1、《薄妒楹阴先生壁》

  这首小诗四句都是在写景,在写景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意义?

  “茅檐无苔”“花木成畦”是从居室主人的角度来写景的:“茅檐无苔”是因为主人勤快打扫;“花木成畦”是主人亲手栽种的,表现出主人质朴、自然的生活追求,在清苦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一种对闲适自在生活情致的追求。而“一水绿绕”“两山送青”是对生活环境周围自然景物的描写,对水和山人格化的描写,表现出对居所的呵护,自然亦有情啊!而又从这一角度更加突出了对主人高尚情致和清高人格的赞同。

  作者所呈现的诗意,在艺术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护”一“绕”一“送”,将山水有情,对田地中庄稼的呵护,人格化地表达出来,目的在于突出自然山水与居所主人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化静为动,绵延深长,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刘大杰先生评价王安石的诗“格高意妙”,他的“小诗”(绝句)“雅丽精绝,令人有一唱三叹之妙,在宋代诸诗人中几乎无人胜过他”。

  2、薄兜强旄蟆

  既有直接对真性情的抒发,也有对真景物的描写。

  真景物:“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万里归船弄长笛”。

  真性情:“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真性情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有了却公事之余而获得的一种闲情,有登高观景而引发的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寂寥,有想归隐山林而对现实的官场又心有不甘的'矛盾心情。

  这些真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三、四两句诗化用了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及柳宗元的“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尽管是对前人诗句的化用,但此处,不露斧凿的痕迹,巧妙自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正是肯定了黄庭坚在对前人的继承上,有独树一帜的贡献。

  3、薄妒榉摺

  真景物:“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真性情:“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塞上长城空自许”。

  这些景物的描写和性情的抒发,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陆游中年入蜀从戎,一面接触雄奇壮丽的山水,一面身历时危世乱之苦痛,于是热烈的情感,忧愤的气概,发之于诗,而形成他那种豪宕奔放的风格。

  思想感情的核心可以用题目中的“愤”字来概括:有亡国失地的悲愤,有怀想当年投身战争的激愤,有以前人诸葛亮自况胸怀壮志的义愤。

  在写作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内容上是将诗人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在手法上作者运用名词句的形式,对仗工整,“夜雪”“秋风”更营造出苍凉的意境。

  三、宗派之风话清诗

  清代诗人喜言宗派,在当日的复古潮流中,作者大都取法前代,好尚不同,取舍各异,遂有门户派别之分。各家所说不同,举其大要,惟有尊唐宗宋二大流而已。主唐者言神韵,言宗法,言格调,言肌理;宗宋者,反流俗,排yin滥,以文入诗。

  赵翼论诗虽没有正式标榜宋诗,但他的文学精神,却是从宋诗中得来的。他在诗中喜发一点小议论,表现一点讽刺与诙谐,不装腔作势,不讲什么格调宗法,只是像讲话作文一般,随意抒写出来,然而又不肤浅,令人领略到一点言外之意。

  《论诗》就很能体现赵翼的这种风格特点。是从无人不知晓的李白杜甫的声名入题,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尽管万口传诵,但正因其为众人所熟知,而已并不觉有什么稀奇之处了,从而进一步阐发观点: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未来正等待着后来者去继往开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因为具有一种普遍的哲理的意义,而成为被广泛传颂的名句。

  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些诗句,它们并非因为文学方面的因素,诸如意象、技法等的高妙而被后人牢记,而是因为它们的作者生前身后的感人事迹而被人们记住的。像“怒发冲冠凭栏处”,像“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等。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这样的诗句。我们可以记不住这首诗的题目,可以忽略它的写作背景,但我们无法忘却一个因爱国而获罪的老人,在被判革职发配的途中,仍然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这样诗句的最好注脚。

  四、作业

  参考以上品读方法自读明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