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7 10:45:11 啟宏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比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具准备: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

  教学过程:

  一、 沟通点、线、面、体之间关系

  1、 多媒体出示:带着问题欣赏奥运会场景,

  问题:2008.8.8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当天晚上8:08的开幕式,看了吗?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开幕式好吗?这些图中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些点线面体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任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的镜头入手,很自然的把点线面体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就存在于身边。)

  2、点动成线

  我们看看燃放烟花的图片,烟花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到烟花是很多点运动形成,成了一条条的线)。

  看过流星吗?流星划过星空会形成什么?(演示多媒体)

  同学们还可以自己举个象这样的例子吗?(风扇转动,风扇上的一点快速转动成一条曲线;车轮上的蝴蝶结经过转动后成一条曲线;射击时子弹的运动轨迹)

  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点快速运动可以形成了一条曲线或者直线)。

  3、线动成面(演示多媒体)

  奥运会期间,中国迎来了很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这么多人他们只能分住在不同的酒店、宾馆。而各个比赛地点离住所较远,他们要从住所到各个比赛地点,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汽车)

  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上的雨刷,雨刷可以看成一条什么?(线段)现在让我们来观察雨刷擦玻璃的.过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雨刷擦过的面是个扇形,雨刷经过旋转会形成一个平面),

  偏平的油漆刷子,刷子涂过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可以自己在举个例子吗?(线编织而成布;卷轴展开时)刚才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经论:线经过运动会得到一个平面。

  4、 面动成体(演示多媒体)

  比赛完了,运动员们回到酒店,他们开门了,你们看酒店的旋转门,观察这个旋转门,你们想象得出这个门经过旋转后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拿出制作的小旗,有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这些都是平面图形,先来看长方形,猜猜它转动后成什么图形,(圆柱)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向一个方向旋转,转动小旗。你发现了什么?绕哪里旋转?(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形成圆柱)。

  想象一下,下面的两个图形,绕轴旋转,会形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刚才我们把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小旗,经过旋转分别成了什么立体图形? (圆锥、圆柱、球体,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这些立体图形是如何得到的?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5、 总结

  能用自己话总结一下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吗?(板书:点---线---面---体)

  (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圆柱形的压路机经过旋转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的面,长方形的面经过折可以得到一条线段,那如何做可以得到一个点呢?点是构成线的基本要素,线是构成面的基本要素,面是构成体的基本要素,这里点是最基本的要素。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知识,使学生在动态中充分感悟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建立模型

  颗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在这些立体图形中,长方体、正方体我们已经研究过它们的特征、还学过表面积和体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师板书课题。)

  1.圆柱的认识。

  ①把你们准备的圆柱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下面我们就研究一下圆柱到底有哪些特征。

  ②师将圆柱体透视图贴于黑板。

  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观察圆柱体有什么特征?先独立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

  ④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圆柱体的特征,并在圆柱透视图旁板书。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2个圆

  1个侧面,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无数条高

  (在教学侧面展开图时,师让学生用剪刀将圆柱形纸筒剪开,体会沿高剪,展开后是长方形,斜着沿直线剪,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

  (在教学圆柱的高时,先拿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体,让学生描述什么是圆柱的高,有几条高?体会圆柱有无数条高及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再让学生指出透视图上圆柱的高)

  ⑤学生边总结圆柱的特征,师边演示课件,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圆柱、圆台、圆锥的过渡与比较。

  师课件出示圆柱透视图,演示上底面逐渐缩小,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现在还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师告诉学生这样的形体叫做圆台。

  课件演示上底面继续缩小,变成一个点,它叫什么?

  3.认识圆锥。

  ① 能不能和圆柱对比着研究一下,圆锥有哪些特征?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② 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有序归纳,并在圆锥透视图旁板书。

  1个顶点

  1个底面,是个圆

  1个侧面,展开是扇形

  1条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有几条高?先让学生尝试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再让学生尝试在透视图上画出圆锥的高)

  ③学生总结圆锥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4.圆柱与圆锥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侧面都是曲面。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

  不同点: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形。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根据你的理解,能不能说说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而圆锥只有1条高?

  (设计意图: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之前,我就先让学生制作圆柱和圆锥,所以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生已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不必教师的讲解,就可以自己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三、练习应用

  1.下面哪些形体是圆柱体?

  2.想一想,连一连。(课本第四面第四题)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是圆锥体积的2倍,立即引起其他同学的反对:是3倍。师: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还是3倍?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继续研究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4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2.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3.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 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请学生想象后回答自己的想法。

  2. 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的铁路,雨刮器刮过的车窗,旋转门。

  3.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4. 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5. 找一找:请你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活动二: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 圆柱与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2. 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 找一找下面的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4. 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5. 下面图形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6. 想一想,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7. 看图算出箱子的长、宽和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3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做了实验感受一下吧!请大家选择你身边的一样物品,让它动一动,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 点动成线 如果把这个小球看成是一点,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曲线)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吗?板书:点动成线

  2、 线动成面 如果把这枝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面)概括起来就是:线动成面

  3、 面动成体 如果把这本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 ?(旋转)板书。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体,也就是说:面动成体。

  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

  小结: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

  二、 新课

  1、 以前我们学习过那么平面图形?(学生回答老师贴图)

  2、 这些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并和同桌说一说。

  3、 大家刚才说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每组的黑袋子里有一些平面图形,请大家选择好以哪条线动轴旋转后贴在圆棒的双面胶处,然后旋转,最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汇报单上。

  4、 小组活动,操作记录

  5、 同学们,我们就做到这,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老师贴图。

  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根据刚才这些同学的汇报,你又想说些什么 ?

  A、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

  B、不同的平面图形,也能旋转出同样的立体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和半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C、同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不用的边为轴,旋转出的`立体图形也是不一样的。

  6、小结:看!同一个长方形以不同的轴旋转可以形成圆柱体。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边为轴可以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课件)

  7、在这些立体图形里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现

  在请大家打开书进一步来了解它们。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一个曲面和一个底面,不同点圆柱体上面也是一个底面,而圆锥体上面是一个顶点。圆柱体有无数条高,而圆锥体只有一条。)

  8、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哪些物品是圆锥体呢?学生举例,相机指出各部分名称。

  三、 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圆柱体和圆锥体已经很熟悉了,那接下来薛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1、 实物判断:是不是圆柱体?说明理由.

  2、 教材四页习题。

  3、开放题。

  A、下列图形旋转后会形成哪个立体图性?

  B、下列哪个塞子既能塞住甲盒又能塞住乙盒呢?

  四、 总结

  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世界多么丰富多彩啊!简单的动就将这些平面图象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今后让我们继续多观察、多操作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吧!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4

  设计说明

  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一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观察、发现。

  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思”,迅速感受到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再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课件生动再现几个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得到激活,在思考、讨论中较快地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在动手操作中思考、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积累对圆柱、圆锥特征认识的同时,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

  3.在合作学习中内化、建构知识。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去学习新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自己对新知的认识,完成对圆柱、圆锥知识的建构,进而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圆柱和圆锥模型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圆锥形实物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 胶水 小棒 直尺 平板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发现。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轮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结合“面的旋转”的知识来认识圆柱、圆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行车后轮车条上系上的彩带,并想象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让学生初步体验“点动成线”这一现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新旧知识衔接的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页上面的3幅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风筝的运动、雨刷扫过车窗、旋转门转动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并汇报发现。

  发现一 蜈蚣形的风筝在天空运动的过程中,很多小节在天空中连成了一条线。

  发现二 雨刷扫过车窗,雨刷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扇形。

  发现三 长方形旋转门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柱。

  教师小结:通过这三幅图可以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做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圆形纸片用胶水粘在小棒上,做成一面面小旗。

  (2)用做好的小旗做“旋转游戏”,认真观察小旗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可以动手画一画。

  (3)学生汇报,明确小旗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3.认识圆柱与圆锥。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有曲面。拿出我们的学具一起探索吧!

  (1)看: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与圆锥。(圆柱由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圆锥由一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

  (2)滚:学生拿出圆柱和圆锥形学具在桌面上滚一滚,说说自己的发现。

  (3)剪:试着将圆柱和圆锥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动手操作发现:圆柱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圆锥剪开后得到一个扇形和一个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快速旋转小旗的活动,结合想象空间,体会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

  教法选择:

  与数学规律、计算等知识一样,“数学概念”在担负“思维基本形式”这一角色的同时,其本身还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提炼和组织,创造重现的“知识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操作、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建立表象、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寓课堂于生活,移生活于课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尽力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牢固建构起“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

  教学流程:

  一、活动——感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跳的,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两种运动?(平移和旋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移和旋转在图形世界里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出示课件)

  (一)点的运动

  (1)出示流星图提问:如果把一颗流星看做一个点,当它划过黑暗的夜空,流星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划过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 平移 直线)

  (2)出示自行车图提问: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彩带的运动时平移还是旋转?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 旋转 曲线。)

  师小结并板书:点动成线。

  (二)线的运动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拿起一根木筷子分别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线动成面。

  追问:看看下面的直线做什么运动?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面的平移

  师: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把我们的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让它平移,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长方形 平移 长方体

  质疑:如果让它旋转呢?

  揭示课题:面的旋转

  (设计意图:本着“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面的旋转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1、学生活动。

  2、交流结果。

  3、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4、师小结并板书:面动成体。(不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旋转成相同的立体图形,同一个平面图形却能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面动成体”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5、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

  6、课本第2页“找一找”:请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你想有关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呢?(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内容: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并把你的想法和伙伴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

  圆柱:有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板书:底面)通过剪切重合上下两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通过滚、摸等活动,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板书:侧面)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而且上下两个地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板书:高)。

  小结: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板书:底面)圆的圆心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板书:高),顶点到边缘的线长不是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质疑: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化图形表象,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应用——提升

  1、 辨一辨:下面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写一写: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3、连一连: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理解能力。)

  4、新兴包装厂为底面直径8厘米,高20厘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装盒,将12罐花生奶放在一个包装盒内,你打算怎样设计包装盒,这个包装盒的长、宽、高至少各应是多少?

  (设计意图: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总结——反馈

  1、今天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本节课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点、线、面在日常生活以及美术中的广泛运用和重大的作用。

  2、 发现点、线、面的独特美,能运用点、线、面的独特美组合成画。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点、线、面在日常生活以及美术中的广泛运用和重大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了解点、线、面的艺术美,表现点、线、面的独特美。

  教、学具准备:

  范画图片,点、线、面形的实物,点、线、面组合的布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分别由点、线、面所组成的内容相同的范画,生欣赏。 同桌交流,说说这三幅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最喜爱的是哪一幅?说说你的理由?

  2、联系实际,找点、线、面。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哪些点、线、面形状的物体呢?

  生自由发言,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过程。

  1、欣赏,感受点、线、面。

  (1)、出示图片和书本范画,生欣赏。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2)、指名学生说说在看了这么多的画后,对点、线、面有了怎样的感受?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自由发言,师记录下优美的形容词。

  师问:你们来举手表决一下,选出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或两个词来。

  2、想象,体悟点、线、面。

  (1)师问:你有没有见过比较漂亮的由点、线、面图案的画、布、装饰物或风景呢?回忆回忆,给大家说说,看看谁能感动大家?谁的审美境界最高?

  生自由发言,师点出画面的特殊性。

  (2)生评比出比较好的几种画面。说说自己的理由。

  (3)让学生根据所选择出的画面,用自己喜爱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

  生试画出草图,师巡视,作个别点拨,建议进行合理的加工。

  (4)生自己上台说说自己的画面,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看和所描述的画面谁更具有情趣。

  3、作画,表现点、线、面。

  (1)师:你们对点、线、面了解的怎么样了?能不能利用点、线、面的组合来作画呢?你想怎么画?给大家说说好吗?

  生同桌交流,师参与讨论。 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构想。

  (2)组织学生进行自由作画。 师巡视,个别指导。

  4、评比,展示点、线、面。

  生自由上台,说说自己是怎么构想的。 生互评,评选“十佳”作品。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说说你对点、线、面有了怎么样的认识?

  练习设计有我们周围的点、线、面形状的实物组合成一幅优美的画。

  教学反思

  在大自然里充满了由点、线、面组成的'美妙图案,人们运用这些图案,装点建筑、服装、生活用品等,使他们充满了艺术魅力。本课旨在通过欣赏大量的陶艺作品、绘画作品、服装用品等的图片激发同学对装饰艺术的兴趣,提高造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点线面》,促使学生在身边、家里、社会中寻找点线面,寻找魅力,体验环境中蕴涵的艺术美,感受生活。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偏重于从接触身边的美术作品和走到自然之中,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主要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而不要求他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像构图、肌理等专业性较强的名词和术语,以及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这类较为复杂的活动,一般不要学生过早地接触。

  我先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欣赏一些作品找找点线面藏在哪里,然后到大自然中找找,到生活中找找,再到游戏中找找,接着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我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点线面,那些点线面的作品美在哪里……我让学生从具象的图画中找到抽象的点线面,接着让学生用点线面创作一幅画,学生作画时考虑到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图案来表现,作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本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认识、了解点线面基本图案,并学习运用点线面团进行绘画与手工制作。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

  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斜面的状况提升不同的物体我们的发现ABCD直接提升物体的力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预测坡度越大,用力越(x)坡度越小,用力越(x)要改变的条件不要改变的条件。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直接提升物体的力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科学探究: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会使用弹簧秤进行正确的测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题:

  1、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们交个朋友可以吗?

  2、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准备了一箱礼物,供大家进行科学探究,谁来帮帮老师,把这箱礼物搬到讲台上?

  3、大家说还有别的更简单的方法吗?

  4、学生借助木板把箱子搬上去。

  5、让这位学生说说两种方法的区别。

  6、教师小结:像倾斜的木板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二、斜面有什么用

  1、是不是所有的斜面都可以省力呢?

  2、你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证明?

  3、在实验中力的大小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4、(出示弹簧秤)谁能说说怎样使用弹簧秤?

  5、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准备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进行研究,好不好?

  6、组织学生小组内思考材料的使用方法。

  7、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①、用什么做斜面?怎样做?(用木板和木块搭成)

  ②、夹子拿来做什么?(夹物体,以便提升)

  ③、单单测量出物体在斜面上提升的力就可以证明斜面能省力吗?(不能)

  ④、我们还必须测量出什么?(不用斜面直接提升的力,两者之间进行对比)

  ⑤、实验只做一次够吗?为什么?

  8、实验怎样做已经知道了,在做实验之前谁还能说说我们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拉?怎样读数?

  ①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 (教师必要时可以演示)

  ②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

  ③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9、显示实验记录表,介绍填写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0、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进行汇总)

  11、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斜面能够省力,那么不同坡度斜面的省力情况是否一样呢?

  2、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斜面更省力?

  3、接下去我们再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好不好?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①、在实验中,什么条件一定要不同?

  ②、(教师出示木块和木板)就用这木块和木板,你能搭出几种坡度不同的斜面?

  ③、在实验中,什么条件一定要相同?

  5、显示实验记录表,介绍填写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6、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四、联系应用

  1、正因为利用斜面能够省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做成斜面,你知道有那些吗?

  2、(显示各种应用斜面原理的照片)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照片,大家看看那些地方是应用斜面能省力的原理造成的?

  五、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

  2、斜面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非常的广泛,我们刚才找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家课后有兴趣再找一找人们应用斜面原理的地方吗?好,那么大家找到之后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交流,好不好?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科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

  探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激趣感知: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美丽的盘山公路图片,让学生说在这样的公路上乘过车吗,为什么公路不从山底直修山顶?

  2.师:如果有很大很重的油桶要运上车,搬运工人会怎么做?课件出示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师模拟演示工人搬运方法(在讲台上搭一块小木板,用饮料罐当油桶滚上去)。

  4.斜面概念引入:(课件出示)我们把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一)探索斜面是否省力

  1.师:与直接提升油桶上车相比,你觉得斜面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猜测(斜面可以省力)。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斜面的作用(板书课题)。

  3.师:你们认为斜面能省力,斜面真的能省力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呢?

  4.指导各小组设计一个实验计划(可用图示法)并汇报(后师课件出示)。

  即:用对比实验:同一个斜面不同的物体滑动与直接提起比较谁省力。并且引导学生弄清如何控制变量,什么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5.根据学生的汇报,师逐一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并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演示斜面的的搭建。

  6.分发实验记录单(课件出示),说明实验要求和注意点。

  7.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教师随机指导各小组实验方法和该注意的地方。学生一边测量,一边填写表格并分析实验数据。

  8.各小组交流后汇报,得出结论:斜面确实能省力(板书后课件出示)。

  (二)探索怎样的斜面更省力

  1.师:小科学家们真聪明,那么你们想不想探索斜面省力的更多知识呢?

  2.师:如果斜面省力,那怎样的斜面会更省力些?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3.学生猜测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因素,并交流实验方法,各小组设计一个实验计划(可用图示法)并汇报(后师课件出示)。

  (同一个物体同样的坡长不同的`坡高的斜面用力大小相比较)。

  4.分发实验记录单(后课件出示),说明实验要求和注意点。

  5.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6.小组交流后汇报得出结论:斜面越低越省力,越高越费力(板书后课件出示)。

  (三)寻找生活中斜面原理的运用

  1.学生说生活中运用斜面原理的例子。

  2.师课件出示生活中各种运用斜面原理的例子,学生说图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原理。

  3.由最后的盘山公路图回答课前引入时的问题:为什么公路不从山底直接修到山顶?(首尾呼应)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余探究:

  当你骑自行车(非变速自行车)遇到上坡时,怎样骑行会更省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会找平移关键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上节课,同学们利用身边物品做平移动作的时候都是那么轻松,小事一桩。但是对于一个庞然大物,比如说:一个建筑物,它要平移可就成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发生在2003年。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出示资料:上海音乐厅的“音乐之旅”。2003年4月15日,已入古稀之年的上海音乐厅要搬家了,这次的搬家可不寻常,它要整体平移到一块环境相对优雅的绿地。平移上海音乐厅的直接原因是正在建设的上海地铁线经过现在的位置。而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是重新建造无法达到的。另外,上海音乐厅是被列入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是人们几十年来欣赏古典音乐的圣殿,这里沉淀了太多的音乐情感,因而又具备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整个平移经历了14天。平移工程完成后,上海音乐厅还能保存原有建筑风貌,完善演出功能。这项浩大的工程在中国建筑史上是首例,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

  (二)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2、你想不想知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14天平移了多少米?老师把上海音乐厅抽象成平面图,实线部分是平移后的位置。这里的移动一个格子是表示在实际中移动11米。我们可以借助于题签上的图形,数一数,画一画,算一算。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利用方格图,探索建筑物平移多少米。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有结果了?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看。学生自己总结那些方法是方便可行的。

  (3)全班汇报时,可能出现的方法。

  方法一:用小房子卡片的来数,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数。

  方法二:找平移先后的对应点或者对应线段,然后数对应点或者对应线段之间有几个格子。

  同学用的对应点和对应边不同,数出的结果一样吗?你有什么发现?其实图形整体平移的时候,每条边和每个点都平移了的格子数是一样的。

  (5)方法三:计算的方法,先数出图形占几个格子,再看平移先后的`图形间有几个格子,然后相加。

  (6)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7)现在问题解决了,上海音乐厅的这次音乐之旅给我们开了眼界,而且还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科学技术在一定领域位于世界先列。我们引以为自豪。

  (三)重难点精讲

  确定棋子的关键点;

  画出关键点向下平移4格后的位置;

  按顺序连接关键点。

  其他图形按照此方法平移。

  要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关键是确定图形的位置。

  原图形的一个关键点或关建边平移了几格,原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四)归纳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哪些知识?怎样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怎样判断图形平移的路线?

  (五)随堂检测

  1.移一移,描一描。

  (1)把图1向左平移5格;

  (2)把图2向右平移4格;

  (3)把图3向上平移1格。

  六、板书设计

  平移图形的画法

  方格纸 关键点 关建边

  七、作业布置

  完成练一练第5题。

  八、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旋转与平移》按排了关于物体的两种简单的运动方式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有关的物体旋转与平移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们之间不断地交流,不断体验,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知识点。在这节课最后,我鼓励学生们回想、并大量例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的实例,这样不仅使本节课的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不断引导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理想。仅仅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课堂上要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们把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理解数知识,二者相得益彰。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教学设计12-19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01-14

《面的旋转》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教学设计04-26

有关旋转的数学教学设计02-24

数学《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设计04-04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04-2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旋转的教学设计03-26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旋转》教学设计03-12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