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六(上)教科书第78—79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发现和应用“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
[教学难点]
“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测量竿长与影长相关数据、准备测绳(卷尺)、竹竿若干根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世界数学名题:法列士测量金字塔高度。
提问:学者法列士是怎样测出金字塔高度的?
预设:当身高与影长相等时,同一时间就可以通过测量金字塔的影长就可以知道金字塔的高度。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同一时间”这一关键词。
提问:当身高与影长不相等,我们还能测出金字塔高度吗?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至理名言,这里用世界数学名题引出课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同学们,愿不愿意运用你的智慧,继续攻克这一世界数学名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怎样利用影长解决实际高度。
2.观察分析,感知规律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走在路上,投下了长短不同的两个影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个子高,影子就长;个子矮,影子就短,初步感知影长和身高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
【设计说明:来自世界数学名题的挑战, 不但维持了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更进一步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形象动态的图片,则较好地渗透了影长和实际高度的规律,为下面的探究做好了孕伏。】
3.互动交流,理解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小组课前测量活动:确定测量时间和地点后,分别测量出长竹竿、短竹竿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课本第78页表格)。
(2)启发:为什么同样长的竹竿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竹竿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3)观察: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你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教师组织学生算一算,想一想,和小组同学议一议等方法探究问题。
(4)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设计说明:新课标提倡“做数学”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这里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获得相关数据,再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不同时间相同竹竿影长不同”“同一时间竹竿实际长度越长影长就越长,分析、比较、归纳等活动,在学生己有学习和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真正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思想。】
三、妙解名题,应用规律
提问: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解决金字塔的高度这个问题呢?
1.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动态逐步演示测量过程:在金字塔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金字塔的影长为72.3米。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金字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2.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设计说明: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运用,内化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小组活动方式:
(1)小组为单位,组长分工测量、记录等;
(2)填写并计算活动记录单。
2.学生分组实地测量、记录、计算,教师适时帮助引导。
3.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
【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融为一体。】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教学难点:
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导学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
(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
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
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计算)
三、当堂练习
1、在上海中心大厦测得其影长为158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的长为180厘米,影长为45cm,那么长海中心大厦的高为多少米?
2、早晨在校园里测得一棵梧桐树的影长为37。5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长2米,其影长为3米,这棵梧桐树高()米?
3、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棵大树和一根旗杆,若此时大树的影长6m,旗杆高4m,影长5m,求大树的高度?
四、你知道么?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他苦苦思索着。有一天,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五、课堂总结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3
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的内容。
二、 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 重点:测量大树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2. 难点: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生长点: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开展本课时的实践活动。
三、 教材地位分析: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复习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及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五、 教学准备:
小组内要准备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六、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有许多大树,你知道它们有多高吗?能有办法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
2.导入课题,问:要想本节数学课上得有效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 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各组将米尺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后,再同时测量并汇报会出米尺的影长。
谈话: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长相等)
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谈话: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影长还是相等的)
引导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相同高度的竹竿,同时测得的影长也相同)
根据量出的数值,求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小组内交流比值,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是相等的)
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引思:这根竹竿的长度与影长的比值会是多少?根据你准备的竹竿的长度与这一比值,你估计一下竹竿的影长能是多少?
再让学生测量影长。
2.议议做做。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交流测算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测算方法的可行性。
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来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在测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进一步强调:测大树的影长与竹竿的影长一定要在同一时间。
学生分组测量所需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交流测算的过程和结果。
3.实际运用。
讲述:校园中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比如旗杆、楼房等,你能测算出它们的高度吗?
学生小组确定测量对象,分式协作测量出所需的数据。
学生回教室算出测量物体的实际高度,全班交流。
七、 总结全课:
今天的活动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后再上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时,要注意些什么?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本次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挑战性。
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量量比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时间,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第二部分是“议议做做”,启发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这样的实际问题。最后,建议学生利用上述活动获得的方法与经验,自主测量楼房、旗杆等物体的高度,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验、比较过程,探索发现“同一时间,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时间,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6人一组,将班级分成若干组。
2、每组二把卷尺和4根竹竿:一根1米,一根2米,另两根竹竿长度不限。
3、每人准备计算器、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问题导入。
1、师: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吗?能不能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就到室外上一节综合实践课。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用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检查学具,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二、探索规律,应用规律。
1、量一量,探索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学生动手实践,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索“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4、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再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师: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再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时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大树的高度,这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三、继续探索,深入实践。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再进行推算。
2、师:想一想,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做中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学得开心吗?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整个流程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测量、推想、交流、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发现了“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接着再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这样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感悟,在“做”中品味。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探索、感悟、运用,充分感知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实际测量时的具体指导。
教学准备:
皮尺、竹竿。
教学过程:
一、在量量比比中发现规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明确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
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算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竹竿有长有短,影长也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在议议做做中应用规律
1、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影长应是多少?
3米竹竿约是前面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根据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
2、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1)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
(2)测出同一时间内树的影长,求它的实际高度。
3、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把测量得到的竹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整理数据,说说你的`方法。
4、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吗?课后试一试。
三、活动总结
1、互相评价一下刚才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
2、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
3、要注意什么问题?
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板书设计:
大树有多高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
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思想。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12-17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0-19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0-19
测试你的悟性有多高10-28
《大树妈妈》教学设计(通用6篇)05-10
《大树妈妈》音乐教学设计(精选12篇)06-13
演一棵大树教学设计02-27
“海归”留学回国工资有多高?09-26
职场中,你的道德智商有多高?10-19
数学教学设计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