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5 09:35:29 志彬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1

  教学重点、难点:

  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数的`组成。

  2、说说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拆数凑+再加)

  二、练习第1题

  1、独立计算。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三、练习第2、3题

  1、让学生算出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列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练习第4题

  1、指导学生看懂题意,明确做题方法。

  2、学生完成练习。

  3、交流结果。

  五、练习第5、7题

  1、学生完成第5题,评出夺得红旗者,给予表扬。

  2、仔细观察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7题,评出做得又对又快者,给予奖励。

  六、练习第6题

  1、指导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七、练习第8题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的意思。

  2、列式计算。

  3、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八、开放练习

  1、第9题,让学生填写,鼓励学生对后2题写出多种答案。

  2、教学游戏。

  (1)、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老师拿出一个得数,小朋友找出这个得数的算式。(同桌合作)

  (2)、同桌间一生拿结果,一生找算工。

  九、总结。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8页“填一填”。

  2、完成68页第二题。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33÷37 328÷42 372÷45 395÷56 294÷29 765÷74

  3、完成68页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

  4、她开学前能看完吗?估一估,算一算。

  三、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部分练习题。

  四、学生完成作业。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改写和取它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改写与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

  近似数”与“四舍五入”的关系及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取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取值方法)分别说说方法是怎样的?

  二、分类练习

  (一)取小数的近似数的练习。

  1、求0.8395的近似数,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

  (1)人人练习

  (2)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2、填表:

  用小数表示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整数

  3、小组讨论

  出示:下面各小数在哪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之间?它们各近似于哪个自然数?

  3.8711.057.6439.07

  (1)小组讨论。

  (2)校对。问:怎样判定某个小数在哪两个自然数之间?求它们各近似于哪个数,实际上就是求它的什么数?

  小结:在整数部分和比整数部分大1的这两个数之间,求它们各近似于哪个自然数,只要取出它保留整数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1)把36900和172800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并保留整数。

  (2)557000000和2097000000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独立练习,说说改写的方法)

  得出:一点,二去,三添

  2、应用P150(5、6)

  (学生独立练习,校对)

  (三)想一想

  (1)哪些小数的百分位“四舍”后成为5.2?写了其中的两个。

  (2)哪些小数百分位“五入”后成为3.0?写出其中两个

  三、课堂总结。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2、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3、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学准备:三角尺量角器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3),我们有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⑶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有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4、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二、操作与运用

  1、给一张正方形,做一组平行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2、给一张正方形纸,做一组垂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写字母中找出平行线和垂线。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盒垂线。说说操作步骤。思考,如果这一点在已知直线上,你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5、第五题:指一指,说一说。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来水管在那里?怎样接比较合适?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8、第八题:在书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6题,第7题。

  教学反思: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

  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4.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轴对称,教学,数学,教师,空间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掌握除法的试商、改商的算法。

  2、体会商不变规律,运用中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比赛。

  2.同桌一组完成75页第1题和76页第5题。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二、综合练习

  1.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完成75页第2题。

  2.填一填。

  完成76页第4题。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对乘数、积进行比较,然后说说变化的.规律。

  3.想一想,算一算。

  完成76页第6题。

  让学生先说说这些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三、联系实际 运用数学

  完成75页第3题。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写出方案,再小组交流。每个学生的购物方法可能不同,只要学生设计的方法合理、符合题意即可。)

  四、趣味数学

  学生完成76页第7题。

  此题方法较多,也可以用方程解。

  五、实践活动

  你所在的地区最高建筑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一高度?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基础训练

  1、复习旧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一样。算式的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十八。

  (二)指导练习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7页第1题。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完成,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2、完成教材第77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要求填表。之后集体订正,采用开火车的方式,一位同学只说一个得数。

  3、完成教材第77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计算。交流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7页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5、完成教材第77页第5题。

  (1)让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

  (2)解决第一个问题: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3)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78页第6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独立尝试解决。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获得的信息,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计算。

  2、完成教材第78页第7、8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迅速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字题练习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找出各组算式间的关系,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34/2=1745-9=3642+46=90

  24*10=24036/12=335-30=5

  17+240=25717+3=2090/5=16

  综合式综合式综合式

  让同学互相介绍好方法

  2、比一比,看谁算算得又对又快

  60*4+960/30-26

  60*(4+960/30)-26

  (60*4+960)/(30-26)

  60*[(4+960)/(30-26)]

  评出结果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式题有什么异同?在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判断、选择性练习

  1、2600/(8+2*8+2)

  =2600/(10*10)运算顺序被数字特殊所迷惑

  =2600/100

  =26

  提问: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分析一下他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36与24的差,乘84除以42的商,积是多少?

  正确的列式应是:

  A:36-24*84/42B:(36-24)*84/42C(36-24)*(84/42)

  让学生讨论后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要求积必须先求差与商)

  三、应用题练习

  王阿姨买了4米白布和4米花布,白布每米8元,花布每米12元。王阿姨带了72元,钱够吗?请你说明理由。

  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进行策略多样性的训练。

  可采用先讨论后交流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第18页练习三的第4、5、7题

  在此可以进行一次四则混合计算的独立作业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 12

  一、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二、思路说明

  通过具体实验,比较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最后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抓住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使学生认识到“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引导学生认识到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利用实物教具使学生体会到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实物去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抓住实际事例,帮助学生区别比较体积和表面积。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本单元的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及圆锥的体积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几何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长方师:引导学生用数小正方体的方法,数出第1题中两个图形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来比较各自占空间的大小。学生数出个数后比较大小,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第一个图形可以利用长方体体积的公式计算出来。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

  2、出示教材第48页练习四第2题。

  师:我们学习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对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在头脑中有了直观的认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

  学生小组内交流,填出适当的体积单位。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出示教材第48页练习四第3题和第4题。

  师:我们通过用小正方体摆图形的方法找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总结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谁来说一说计算公式?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很好,请同学们完成第3题和第4题。

  学生独立利用公式计算第3题和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通用11篇)11-17

《练习2》教学设计04-20

《练习6》教学设计04-09

《练习2》教学设计05-23

四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五》教学设计(精选17篇)02-24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04-11

数学教学设计12-28

四上数学田忌赛马教学设计06-01

数学《四边形》教学设计11-10

优秀数学教学设计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