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测定室温下硝酸钾溶解度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谈话法。
三、教学用品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现在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教师用投影仪映示下列各题]
(1)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它表示什么意义?
(2)20℃时,10g水中,溶解了3.16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求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3)20℃时把13.6g食盐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6g食盐。求该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
[教师提问上述各题,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要求得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只要知道该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然后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出溶解度(S):[教师板书计算溶解度的公式]在饱和溶液中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100∶S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教师板书本节课题]具体的要求是:明确测定的原理、提出合理的测定方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最后,通过计算,求出硝酸钾在室温下的溶解度。现在大家进行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生间的讨论]
生甲:测定室温下硝酸钾溶解度的原理是根据溶解度的定义。也就是说,要测出在室温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通过计算求出硝酸钾在室温下的溶解度。
师:回答正确。如果我们能够测出一定量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也就知道了溶剂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测出室温下一定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呢?
生乙:可以先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和量取一定体积的水。然后,把硝酸钾分数次,逐渐地加入到水中,直到硝酸钾不再溶解为止。最后,称量剩余硝酸钾的质量,就可以知道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的质量。
师:大家对这个方法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丙:水的质量也要进行称量。
生丁:我认为这个方法不行。因为溶液中必须有少量剩余固体不再溶解时,这时的溶液才是饱和溶液。所以用溶解前硝酸钾的质量减去剩余的硝酸钾的质量,不等于饱和溶液中含有的硝酸钾的质量。
师:很好。饱和溶液中必须有少量剩余的固体物质,这是判断溶液是不是饱和的主要方法。少量剩余的溶质不能忽略。否则,测定的结果误差会很大。
《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如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是溶液的基础知识。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较明确的解释。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3.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
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目标: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1、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
教法和学法:
1、本节课从饱和溶液的概念出发,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的对比,采取讨论的形式,运用联想、对比方法,总结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的比较方法,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边讲边练,小循环,快反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堂得到巩固。
通过教师启发、实验、质疑、点拨,学生思考、观察、讨论、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手、脑、口并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
1、本节课属于新授课。
2、课前准备,将全班同学分组,选好组长;多媒体课件。
3、教学思路: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饱和溶液?什么叫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在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
引入新课:
2、平时生活中,如果衣服上沾有油污,你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3、实验探究:
10克蔗糖 0.1克熟石灰 10ml水 10ml水 2克食盐
10ml水 10ml汽油 [探索问题]:
(1)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度是否相同?
(3)物质的溶解能力跟什么有关呢?
小结:由此可见,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和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下才能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
学生对于“一定的温度”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对温度对物质的溶解性影响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克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吗?如果都用同样的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对溶剂友谊规定的数量之后,教师就可以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克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以上用学生的经历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对枯燥的数字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4、(1)引导学生得出确定物质溶解度的前提条件 分析定义的4个要点:
条件 温 状态 饱 标准 百 单位 克
学法指导:温、饱、百、克,缺一不可。
【问题】
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1.5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并将以下各量对号入座。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饱和溶液质量 20℃ 21.5克 100克 121.5克
【反馈练习】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3克食盐,则食盐在20C时的溶解度为23克。
2、在20C时,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3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克。
3、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4、在20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时 >10 >1
【引入】可用实验方法测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在水里的溶解度,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可表示出任一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小结】请学生仔细分析所展示的图,找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NaNO3、KNO3等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减小。如熟石灰。【练习】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温度为t1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当温度为t3C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
(3)C可能表示哪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溶解度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
1、气体溶解度表示方法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相同吗?
2、气体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归纳(见课件)
【本结小结】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的特点(3)气体溶解度
反馈检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应用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加强巩固与扩展,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既学习知识,又发展能力。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6、布置作业:P148第6题
7、板书设计: 单元3 溶解度
一、溶解性
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定义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3、溶解度曲线
三、气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
《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
四、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比较食盐和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未打开的可乐用手压,打开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明确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教学重点、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解决办法: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以学生理解,借助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溶解度的概念,强调其四要素。
过渡:在不同温度下,某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那么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表格法或曲线法表示。
【提问】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哪种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使用频率更高?为什么?
【学生表达】
【过渡】溶解度曲线较为直观,在曲线上可读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不仅如此,在同一坐标系中可画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此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
1.通过列表法可获取的信息,曲线法可以吗?
2.除此以外,溶解度曲线还能提供哪些信息?
【学生表达】
1.明确物质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
2.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3.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5.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6.交点表示此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同。
【链接中考】
1.根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__。
(3)t1℃时,将2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能否全部溶解____________
(4)图中A点表示
(5)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
2.下列措施能使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A.增加水的质量
B.把硝酸钾粉碎,在溶解过程中不断搅拌 C.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D.升高溶液的温度
【结论】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物质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
【过渡】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生活链接】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人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结论】
气体物质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思考】
夏天,天气闷热时,鱼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呼吸?
【精心回顾】
【课堂小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整体思路清晰,问题设置层次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
2.本节课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调动和评价,但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3.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思考如何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5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本课题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因此本节课从生活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获得知识后,又去解释生活中的实例,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建立,既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又逐步培养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推断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属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下水与常见的溶液中的内容,是溶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本课题是在课题1溶液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功能与价值分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内容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等能力,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饱和与不饱和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改变条件可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结合海水晒盐加深对这种转化关系的认识,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本节课的设计基于课本实验,在课本实验基础上加以拓展,既体现了对比实验法的魅力,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情况的认识,为下节课定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做铺垫。
2.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有了定性的认识。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提高了,学生能力的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饱和溶液,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溶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本节课的实验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饱和不饱和转化关系的基础。而学生在之前已有了实验探究的体验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了突破学生对饱和溶液认识的难点,应用动画软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另外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出变化条件、建立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海水制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产与生活。
2.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用具
设备及软件: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powerpoint、电子课本、动画软件;药品:硝酸钾、食盐、水;仪器:烧杯、玻璃棒、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洗瓶、酒精灯、量筒。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讲述】妈妈为贝贝同学准备了一碗汤,贝贝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贝贝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能否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思考
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形成概念
【提问】除食盐外,其它的物质呢?硝酸钾是实验室常见的物质,它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提问】用什么方法使不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继续溶解呢?
【提问】那如果给氯化钠加热,给硝酸钾加水呢?氯化钠和硝酸钾能否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将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案综合在一起,先加热后冷却,再加水,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体验。
【提问】我们把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给出的定义是否精准?如不,请给出严密的定义。
【讲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大多数固体如硝酸钾,溶解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通过不断地增加溶剂或者升温,最终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一定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形成的。
【板书】
【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借助软件,展示方案。
提供20ml水和5g一包的固体及相关仪器,通过拖拽动画上的仪器药品来展示实验方案。
回答:加水或者加热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汇报现象和结论。
步骤
加5g固体
再加5g
固体
加热(如溶解再加5g固体)
冷却至室温
加入
20mL水
氯化钠
硝酸钾
3、归纳出饱和溶液定义。
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3.运用实验的方法,初步感受物质的溶解过程,及影响物质溶解的外界条件。
1、实验后,学会归纳、总结获得的信息,得出结论。
2、认识影响溶质溶解的两个条件。
3、对溶液从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的角度进行分类。
理解概念
【提问】判断A-C,①-⑤所代表的的溶液中,哪些一定是饱和溶液,并说明理由。
【提问】能否总结出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
借助软件,完成练习;
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有固体剩余的为饱和溶液。
【小结】思考分析回答:有固体剩余或者析出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对于固体全部溶解的溶液,再加入该溶质,不能再溶解为饱和,否则为不饱和。
通过活动练习,加深对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学会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
【提问】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发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使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呢?
【讲解】溶液4-5的变化中,硝酸钾析出。我们把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提问】还有其它的方法从溶液将溶质分离出来吗?
【展示】电子课本“海水晒盐”
【举例】出汗后衣服上白色斑迹
【板书】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代表发言。
回答:不饱和到饱和:
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
阅读资料:海水晒盐
思考、回答:
用蒸发溶剂的办法可以获得氯化钠。
【小结】结晶的方法有两种:冷却热饱和溶液,或者是蒸发溶剂。
1、感受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2、培养学生获取、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体会NaCl的结晶过程,激发兴趣。
4、通过对比、比较获得硝酸钾和氯化钠的不同的结晶方法。
总结
提升
【提问】研究方法的总结。
作业:制取白糖晶体
回答、记录
注意方法指导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问题驱动学生,得出概念、理解并应用概念。
2、精设学生活动,发展学生能力。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
活动一,借助动画软件,设计并展示实验方案,借助探究实验及小组合作,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其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活动二,通过饱和溶液的判断及方法的总结,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活动三,通过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方式和结晶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三个学生活动的设计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意科研方法的总结。在总结提升阶段,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分析法提炼出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又收获了研究方法。
4、动画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地是软件在平板电脑系统的兼容性上出现问题,本教学活动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在学生便携性上不太好。平板电脑和云计算等必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应该努力学习,促进自身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教学设计 6
一、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讲授法
六、教学用品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概念形成【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测定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
【组织】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并引导学生从仪器、操作、试剂量控制等方面,分析2个小组在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待改进的方面
【组织】综合分析2组实验方案,梳理测定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要限定的前提
【提升】由上述四限定,分析得出固体溶解度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某种溶剂中③饱和状态④溶解的溶质质量,并由此引出固体溶解度概念 小组讨论,并用简单实验装置图在学案上记录实验思路
2个小组交流本组实验设计方案,其他小组倾听,分析与本组实验设计的异同、优点和待改进的方面
分析得出限定的四个量
①温度 ②溶剂量
③饱和状态④溶解的溶质质量
通过教师分析讲解,将四限定进行细化,得到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并由此归纳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通过交流研讨实验方案,从多角度分析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待改进的方面
依据上述方案,提升总结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并得出固体溶解度概念
概念理解【问题】如何正确理解: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问题】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要控制的变量和测定的量是什么?
【设问】通过给定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设疑】你能通过表格数据,读出2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讲解】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讲解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方法结合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和概念,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含义
结合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得出要控制的变量和测定的量
控制:①一定温度②100g水中③饱和状态三个变量,测定:溶解在水中的溶质质量
通过表格给定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相关的信息
体会表中数据准确可靠,但数据不够齐全
体会反映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不够直观
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加深对固体溶解度四要素的理解和对溶解度概念的把握
提取表格信息,并为引出溶解度曲线打下基础
体会两种溶解度表示方法的各自优势
明确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概念理解【组织】根据学案中表1数据,任选2种物质,绘制其溶解度曲线
【组织】学生展示绘制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展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设问】曲线交点(A点)的含义?在曲线上的点(B点、C点)含义?不在曲线上的点(D点)表示的含义?
【设问】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度大小
【展示】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展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整合分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任选2种物质,在坐标纸上绘制其溶解度曲线
初步感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观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分析2条曲线交点、曲线上点、不在曲线上的点的含义
结合对交点的分析,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
分析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3种类型,并记住代表物质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初步感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根据图像,分析曲线交点、曲线上点、不在曲线上的点的含义
结合图像,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
归纳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类型
概念应用【设问】小兵同学发现家里的蜂蜜在冰箱里放了一个月后,原本质地均匀的蜂蜜居然结晶了!为什么呢?如何使结晶的蜂蜜恢复原状?结晶后的蜂蜜还能食用吗?
【设问】我国青海湖地区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说法。
你能解释原因吗?思考,由问题情境分析蜂蜜中的糖分结晶的原因和恢复原状的方法,从结晶过程中物质是否改变的角度分析结晶后的蜂蜜能否食用
结合结晶方法和问题情境分析冬天捞碱的原理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可以由现象倒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九、教学反思
收获:充分利用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围绕教学主线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再次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得出规律,在概念的形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教学设计主线要明确,问题设计、活动探究等要围绕主线展开,要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足:由于教书时间比较长,教学观念较陈旧,突出表现在关注知识本身多于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此次课的准备和实施,让我体会到今后我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知识,更要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科学方法,逐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溶解度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10-10
《地毯下的尘土》教学设计11-08
二年级下语文《泉水》教学设计09-19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03-30
二年级语文下《女娲和人》教学设计06-08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02
蝉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4-05
ai教学设计 ai的教学设计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