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同学书法兴趣小组书法优秀教学设计
课前要求:
1、选定一本自身最喜欢的楷书(硬笔书法、毛笔小楷)帖。
2、准备一本书法笔记本,记录我们所要学习的书法理论知识。
3、遵守课堂纪律,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和课堂笔记。
4、执笔:拇指与食指夹住笔杆,其它三个指头辅助运笔,指实掌虚。
5、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课题:临、摹和发明的关系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让同学了解临摹的方法和作用;了解临、摹和发明的关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难点:掌握临、摹的方法,了解只有继承才有创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同学情绪。(1分钟)
<二>、讲授新课: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是习字过程的必经阶段。但从学习的目的来说,却不能以此为止境。在初学的时候,总是越摹越不对,越临越不像,甚至无意再临摹下去了。不如干脆自身来个发明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积累了很多年和无数人的写字经验(直接地学习和间接地学习)而发明出来的。所谓发明,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在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以后,再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发明性。只能是由学习中间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然后可以自出新意,变化笔法,别具形体,发明出自身的独特风格。要知道号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是从艰苦的实践和体验中生长起来,不是生来就是大书家的。
一、摹法:
(1)描红:
小同学初学写字,要先描“红模”。红模是印好的红字范本,用墨笔照样填上;填得多了,手就熟了,对于每个字的形体,在心中手上都能有个大概。
(2)摹书:
把油纸或其他透明而不浸墨的纸,罩在碑、帖上面来摹写,古人叫作“响拓”。
初学写字不先摹写,就不容易入手,如用透明的纸蒙在上面,笔随影写,练习久了,字的结构自然就会写好,所以“对临”(是对着碑、帖临写的意思)之先,应从摹写开始,可以事半功倍。
二、临法:
(1)方格临写:
凡是临写楷书,要用有方格的纸来临,这是为把字体大小、笔画长短排列匀称,有些依*。将碑、帖放在对面或旁边,看一字,临一字。
(2)去格临写:
如临行、草书,应用无格的纸,就其行笔连接的地方,注意临写;所以用无格的纸,是为了免受拘束。(以上两种方法都算作“对临”。)
(3)分临:
就碑、帖中笔画最清楚无缺损的字选择一个,把这一个字分拆开来,看它一点一画的安排,学它的结构;再看它每一点、一画的起止转折,学它的笔法。每天一字,至多三、五字,不可贪多。
(4)空临:
古人学习书法,随时随地都能用功,就是用一枝竹筷或用手指代笔,坐着无事,画沙、画地;睡在床上,画被、画腹;甚至书空作势,只要胸中具有碑、帖字体的笔画结构的印象,用指画空临,也可以收到效果。
(5)背临:
平时将所临写的碑、帖,熟记心中,临写的时候,将碑、帖合起来,照它的笔法、结构,背着摹仿,写完之后,用原碑、帖来对照,假如发现有不对的地方,随时重写更正。凡经过更正的字体,印象较深,以后便不易忘记,能收到较大的效果。
三、摹临法:
同时摹临:
先用透明不渗墨的纸,将所要临写的碑、帖摹出,然后用较薄的纸,罩要摹本上,再对照碑帖临写出来。既摹之后,对于结构、笔法已经大概明了,再加临写,形体和精神,更可以结合起来,这对于学习书法是很有益处的。
从前王羲之说:“始书之时,不可看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以遒润,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临之,为取滑健能,不计其遍数。”(《笔势论》)他所说的一遍正手脚,是说写第一遍的时候,要先把字的手脚端正起来,手脚就是字的笔画,横、坚、撇、捺之类,先把它摆端正了;第二遍得形势,形势就是每个字的形体,因为第一遍,只能将手脚安放端正,不暇注意全体,到了第二遍就应该注意每一个字的整体位置;第三遍微微似本,既在第一遍端了手脚,第二遍注意到整体结构,现在第三遍就应该求其稍微像原本了。
这是专指结构而言,到了第四遍,就是应该注意笔法的`时候,所以说:“加以遒润”。“遒”是运笔冷静有劲,这是说运笔不论方、圆,笔画总要挺拔;“润”是笔墨秀健不枯槁的意思,行笔太快,墨气不匀,写出来的字,干燥枯焦,当然不会秀润;行笔太慢,笔画滞肥,墨气钝涩,这样“润”倒“润”了,却以不“遒”,就像一个胖子徒有虚肉,不见筋骨,臃肿无力;行笔应该是不快不慢,从容运行,写出字来,不肥不瘦,自然会秀润有劲;最末写到第几遍,已经到了熟能生巧的火候,所以说:“益加抽拔”。“抽拔”的意思,就是笔能提得起来(在新学写字的时候,笔是塌在纸上,提不起来的。),灵活运笔,纵横挥毫。假如运笔还是生涩,则并末达到熟练,仍要多写,不得计较遍数。以上是指练字的一个阶段来讲的。写到某一阶段可以达到某种程度,逐步深入逐步提高。只要按步就班地学习,自然会有胜利的一天。俗话说:“字无百日功”,就是说,要经久不时的练习,才会见到功效。
四、读碑、帖法:
上面所说摹、临的方法,是学习书法必经的阶段,决不可少的。而协助摹、临,使得进步更快,还有读碑、帖的一种方法。我们在不临写的时候,把碑、帖摊开来对它的一笔一画,以至字体的结构变化仔细端详。其次,再研究它的笔法,对它的起笔、住笔和运笔中间的转折,都一一加以领会。这样,对于临碑、帖是有极大协助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保守,只有在继承保守的基础上才干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
安排下堂课学具准备。
(教学参考)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
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喜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和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绩,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岁高龄,他们每天仍挥毫作书,豪情溢于笔端。
三位老人从青年时代就热心艺术,但在他们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候,都遭遇很大的倒霉:邓老六十三岁时,左脚因疾病截去,此后右手伤筋不能握笔,胃又切除三分之二。他身带病残,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右手握不信住笔就练左手,执不了刻刀就用凿子、锤子,而他这时的作品,不但不减当年,反而有一股奇倔之气,把他的高尚品德融会在杰作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林老在年近七旬时,全身严重烫伤,无名指和小指残废。书法家失去手指该是何等倒霉!林老坚持用三指握笔作书,终于大成。他那神采飞扬的行早书,是我国书苑的一朵奇葩。
费老原是江苏画院的著名画师,一九五八年,右手倒霉患病残废,他痛苦万分,从此改用左手写字。志之所向,无坚不摧。经历十多个寒暑,费老终于以崭新的面目,异峰突起,他的佳作著名国内外书坛。
同学们,象邓老、林老和费老,在他们生命的晚年,致病致残,却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锲而不舍地追求,取得显著的成绩。我们正当年少,精神充分,身体健康,不更应该有早努力吗?当然,对于大多数同学,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清楚、整洁,要学习历代书法前辈们的奋斗精神,用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就一定可以作出成果来!
书法口诀点中周旋运笔锋,欲右先左横无平;
欲下先上坚无直,悬针垂露两分明;
撇勿过弯如劲啄,一波三折捺始成;
钩挑顿处忽迅出,心手相应百日功。
【小同学书法兴趣小组书法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书法用品毛笔10-17
书法名言警句03-07
书法器具镇纸10-17
传统艺术形式书法10-18
形容书法的成语及解释02-24
书法教育课题开题报告03-02
书法老师的简历模板02-23
国画书法求职信封面01-07
书法老师的工作简历模板04-01
书法教学工作总结范文集合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