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 通过用直尺测量实物的长度,认识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体会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分米、毫米的认识”是本单元“测量”中第一节的内容。《标准》中指出对此内容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分校是一所公有民办学校。学校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设施先进。学生来自长春市区,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学生尺上有毫米,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通过学生动手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活动,激发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于是,我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小棒是数学课经常摆弄的学具,IC卡是学生给家长打电话经常要用到的。(注:我校的学生中午都在学校就餐。学校为了方便学生打电话,在每个楼层都安装两部IC卡电话机。)通过用手指夹住小棒、以及捏住IC卡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的表象。因为学生缺少测量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从学具准备中可以看出),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并要保证有充分的测量时间。
〖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等。
学具准备:两人一把米尺,每人直尺、小棒、IC卡各1个。10厘米、30厘米的彩条各1根。每个小组橡皮、曲别针、胶棒、铅笔、1分硬币、光碟盒、草稿本各一个。
(一)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
师: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师:请同学们打手势1米有多长?同桌上的米尺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同格尺上的1厘米比一比。
师: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0厘米。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认识毫米
(1)小组学习,测量引入新知
师:请你先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量一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长25厘米多8个小格,宽18厘米多4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5个小格。
生2:长是25厘米8毫米,宽是18厘米4毫米,厚是5毫米。
师:同学知道得真多!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物展台。)
生:1厘米中间有10小格,每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还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1 cm=10 mm。)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这是一张IC卡,你先估计它的厚度是多少。
生:大约1毫米。
师:实际量一量,看估计的对不对?
生:IC卡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
师:用拇指和食指捏住IC卡,将IC卡慢慢地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再做一次,体验一下。
师:除了IC卡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你还能说出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生:银行取款卡、1分硬币的厚度、缝衣针的宽度……
(4)实际测量
①考考你的眼力:估计草稿本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估一估,量一量
师:每个小组都有橡皮、曲别针、胶棒、铅笔。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物体,先估计,再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填到表格里汇报。填写时,要写出长度单位。
测量的物体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2.认识分米
(1)游戏引入分米
师:这是两根彩带,只用尺子测出其中一根的长度,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另一根的长度。(注:1根长10厘米,1根长30厘米。)
(请最先完成的小组到前边来给大家演示。)
师:先量出这根短的彩带的长度(10厘米),再用短彩带量长彩带的长度,这个办法真好。这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怎么说?有谁知道?(板书:分米。)
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
师:1分米是几厘米?30厘米是几分米?为什么是3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如果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等式还可以怎样写?
生:还可以写成1 dm=10 cm。(板书:1 dm=10 cm。)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这1的长度大约就是1分米。)
师:我们生活中或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电灯开关的'长、光碟盒的长、小棒的长……
师: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小棒,把小棒拿走,拇指与食指间的宽度大约1分米。打手势,同尺子上的1分米比一比,谁的手势最接近1分米。
(3)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师:请同桌合作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从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生:0刻度到1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10刻度到2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40刻度到5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师:1分米与1米有怎样的关系?请同桌两人研究、讨论。
生1:我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生2:我们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 所以1米=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师:如果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等式还可以怎样写?
生:1 m=10 dm。(板书)
(4)实际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知道了1分米的长度。请你先估计课桌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3.阶段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
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结果是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生2:我们小组补充,1米=100厘米。
生3:我们小组还有补充,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注:配合学生的汇报,教师用课件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1. 估一估,量一量
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把测量结果填到表格里。
测量的物体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2.课件演示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 )课桌宽约4( )
一栋楼高24( )数学书厚约5( )
小亮身高是135( )一长约15( )
(学生回答一道题,教师出示一道题的答案。)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答略)有什么问题没有?
生:老师,毫米是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师:毫米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课外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课后,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1. 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小棒和IC卡。让学生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让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都是先估计,然后测量。学生在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的数学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现实原型还不够丰富。学生虽然建立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但此活动还不够充分。
〖案例点评
1.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很自然地引出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建立了已有知识与新知的联系。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动手量数学书、彩带的长度,用手指夹住小棒、以及捏住IC卡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学生在活动中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本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编者点评
这个案例值得借鉴的地方是,教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深入地分析。教师没有仅仅介绍学校和本班学生的一般情况,而是特别根据本课内容,分析了学生对于毫米、分米认识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基础,并根据这种分析在教学中采取了适当的策略。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模板】相关文章: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04-07
小学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通用7篇)05-22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秀的教学设计07-17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01-03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3-30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2-23
《8的认识》教学设计03-03
认识自己教学设计12-01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