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上《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一、课题:看云识天气
二、教学目的: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了解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掌握分类别在本文中所起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作用。
领会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四、教学难点:文章的第二部分。
五、课的类型:综合新授课。
六、授课时间:1课时。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
八、教学用具:图片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茫茫宇宙,变幻莫测,天上的云彩,更是变化无穷。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根据天上不同的云彩判断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与天气相关的知识短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解释词语。
①给加点字注音:
棉絮(xù) 点缀(zhuì)预兆(zhào)绫(líng)纱 粼(lín)波 绸幕(mù)
②解词:
峰峦 清晰 绫纱 朦胧 姿态万千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3.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①学生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说明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②讨论: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这一部分的结构形式。
“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2.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的。
第一句是中心句。“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3.思考:本段说明的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了两组对比。
②用词非常准确、生动。例如:描写各种云的运动的特征时,用了“飘、排列、盖住”。
写天气变化时,用了“点缀”、“笼罩”。
(四)重点分析第二部分。
1.第2自然段与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分为两层:
第一层:(3—5)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6)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3.边看课文,边填表,完成课后练习一。
4.第二部分第一层说明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1)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2)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5.自学第6自然段。
(1)本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
过渡句,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读课文填表,理解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3)这一部分的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五)朗读第7自然段,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语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准备做同步训练。
3.搜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十、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人教七年级上《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09-03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合集15篇)03-04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集锦15篇)03-01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04-01
看云识天气现代文阅读答案01-08
火烧云教学设计07-05
《火烧云》教学设计范文03-11
《云房子》教学设计15篇03-08
《火烧云》教学设计(15篇)03-04
火烧云教学设计(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