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时间:2021-03-17 16:50: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38~39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教材解析:“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是由整体图形细化出来的、初步的基本图形,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先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生活中的角。教材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析角,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画角、折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正确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角有大小,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三角尺、小棒、活动角、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森林里草地上,小白兔在嬉戏,旁边一座小屋。)

  师: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白兔邀请我们去玩,你们想去吗?兔妈妈请我们参观它们的新家,请小朋友找一找,兔妈妈的房子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组成的。(生答: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屏幕显示:从小屋中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这种图形――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一)找角

  1.在主题图里找角。

  师:角不仅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上可以找到,在校园里也可以找到,请大家打开书。(出示主题图。)

  师:图上有些什么?你能从中找到角吗?(先让学生说哪里有角,再课件演示。)

  2.教学例1。

  (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多媒体出示三个代表性的实物图。)

  (指名来指一指它们的角。学生每指完一个角,课件呈现红色线标示角。在指角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

  (二)认识角

  (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尺,同桌一起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用手摸一摸角,摸一摸两条线,把摸完之后的感受告诉同桌。)

  师:这里尖尖的地方我们看作一个点,给这个点起了个名字叫做角的顶点,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小结: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边直直的。

  (出示书上例1下面的图形。)

  师:你能照第一个角的样子,将另外两个角的各部分名称写出来吗?(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师: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练习: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三)折角

  师:请拿出老师送给你们的圆纸片,摸一摸这张圆纸片有角吗?

  生:没有。

  师: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一个角出来。(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师:谁能折一个更小的角?(学生动手折一折后指名展示。)

  (四)比角

  1.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两根彩色硬纸条和一个按扣,引导学生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学生做活动角。)

  2.引导学生思考:同桌间如何做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在交流和示范操作中使学生明确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

  师:谁想用你做的角与老师的角比比大小?(注:教师的活动角的两条边比学生的活动角的两条边长。找一个拉的活动角比我的活动角大的学生出来比一比。)

  师:老师这个角的边这么长,是不是老师的角大呢?

  生:不一定。

  师:老师的角的边比这位同学的角的边长,但老师的角比这位同学的角小,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呈现教师做的活动角(锐角),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手中的角变得比老师的角大(小),该怎么办?(学生思考后,指名说说自己的角应该怎样变,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一比较。)

  4.引导学生慢慢张开活动角,然后逐渐合拢活动角,认真思考看看有什么发现。

  (课件呈现学生的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口有关系,口张的大,角就大;口张的小,角就小。)

  (五)画角(例2)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那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1.学生用手指空中画角。

  2.指明学生说说自己打算怎样画角。(师进行纠正。)

  3.教师黑板示范画角的步骤。

  (1)点上一点。

  (2)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我们通常在两条边的中间画一条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教师在黑板示范画两个不同的角,画时强调:“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

  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请学生指着自己画的角说说画角的过程。

  师:为了画出来的角好看,尽量角的两边的长度要接近。

  5.及时改正学生画角的方法,强调先要点上一点。

  (六)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让我们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吧。

  1.让学生在教室中同桌合作找角。(要求:在音乐声起时,在教室中找角,一人指角,另一人说出顶点和边。)

  2.欣赏生活中的角。(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角的图片,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课堂总结

  1.指名总结学习了角的哪些知识。

  2.欣赏角。(课件呈现松浦大桥图、古埃及金字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角的作用。)

  3.总结。

  反思:

  角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同时,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研究方式,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一、引入有效

  从生活经验引入和从知识基础引入,是概念教学最常见的两种引入方式。角的初步认识从知识基础引入,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角”的认识也是认识图形中的角。从观察平面图形中的“角”引入新课,从而把学生已经熟悉的平面图形的角与本节课要学的角联系在一起,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二、 归纳自然

  第一学段初步认识“角”,对“角”的概念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顶点”和“边”也只是采用举例而不是定义的方式给出。本节课教学从“实物图”中逐渐隐去实物外貌,逐一抽象出“两条边、一个顶点”,让学生看到角的样子,然后把三角尺作为研究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自主归纳出“角”的共同特征: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三、 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中角的“样子”,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基本的教学目标。由于角不是一个封闭图形,学生又没有射线的知识基础,常常会受到边的长短、角两边所夹“面”的大小等影响。为此,应重视活动角的运用,本节课让学生动态地看到角的大小变化,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两根彩色硬纸条和一个按扣,引导学生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同桌间如何做两个大小一样的角?用学生做的角与老师的角比比大小。在交流和示范操作中使学生明确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但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四、 合理联系生活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意味着角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角”的影子,让学生能依据“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去发现平面图上的角、立体图形上的角和日常生活用品上的角,适时进行数学与生活的转换。

  本节课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篇03-0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1-29

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04-11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07-0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4篇04-07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篇04-1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9篇)05-14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04-07

《8的认识》教学设计03-03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