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征文5篇
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游戏、快乐游戏,扭转当前存在的重知识技能学习,忽视、干预幼儿游戏、成人“导演”幼儿游戏、以电子游戏产品替代玩具等剥夺幼儿游戏权利,今天CN人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征文,希望大家喜欢,欢迎阅读参考。
【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征文一】与孩子畅游绘本阅读有感
时间拉回一年多前,从朋友那里买了我与儿子的第一本儿童绘本《安的种子》。在等待书快递到手的过程中不由在想这本书名为何是以安做开始呢?他是谁呢?在做什么?又与种子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拆开包装呈现在眼前的是灰色的背景前一位身着僧袍的小和尚手里捧着一粒不起眼的种子,脖子上黄色的布袋特别显眼,旁边便是红色大大的书名《安的种子》。
随后将这本《安的种子》按照当时自己的理解讲给儿子,带着他走进"我本安静"的故事中,给他讲述安是为何在恰当的时机等待花开的故事,那时我更多的是将这个故事叙述给儿子,偶尔会问问他故事里的人物是谁啊,他们在做什么,然后便收在儿子的书架了。
偶然的一次得知朋友的绘本馆要做关于《安的种子》线下亲子阅读活动,我便又重新拿出这本绘本带着儿子又进入安的故事。通过大家相互交流书中的背景信息,逐渐理解作者的视角,才明白黄丽老师为何能花费两年来画这本书,并亲自冒着大雪去到敬业寺采风,更加理解明白这个故事的由来,学习从背景、人物、动物、植物多个视角去启发孩子理解画面中各要素的关系,丰富他的联想与想象力。在活动中各位家长相互扮演书中的角色为孩子们带来更丰富、直观的体验。通过短短一下午的时间让我与儿子和安有了新的故事,那就是在我们心中都会有一颗属于自己的种子,这个种子不会被生活的烦恼和琐事牵绊,始终怀揣这颗种子内心淡然,在恰当的时刻它自然就会开出“千年莲花”。而且我相信这个故事还会一直讲下去,也会在闲暇的时候想起我自己种下的那颗种子,并学会适当选择,安在当下。
游戏是促成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天然老师,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运用游戏化思维将学习与游戏不再分割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在面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课题,也是需要每一位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实践。因为这不是以我们意志为转移,而是时代所迫。如果再向10年后看,因为技术的原因可以肯定的是以现有的思维框架和模式教育孩子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人工智能取代普遍劳动力已经开始显现。那么如何保留和保护好孩子自然的生命状态,包括创造能力、思维能力、领导能力和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才是他们需要学习的核心能力,只有这些才能使孩子们如何在未来的世界中生存、不断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解决手头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综合的适应能力。
最后,也借这次征文契机我更想与5至12岁男孩儿的家长朋友们进行交流,并期待大家给予以上观点和内容的指正,谢谢。
【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征文二】躲猫猫
“10,9,8,7,6,5,4,3,2,1,0我开始找了!”每当听到这个倒数,相信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时的情景并且会心一笑。躲猫猫好像是学龄前,幼儿园,小学甚至有些初中的孩子都愿意玩的游戏。
记得不久前看到一个新闻,说的是有个以往都乖的小朋友吃完午饭后和另一个小朋友玩捉迷藏,结果这个孩子到天黑了也没有回家,家长怎么找都找不到,差点报案的时候,一起玩的小朋友和家长找到了还在躲藏地眼巴巴等着小朋友找他的孩子,家长苦笑不得。网上的评论也是各种,有人谴责找人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做事不会坚持,还有人说找人的孩子找不到躲得孩子为什么不去告知躲起来孩子的家长,万一躲起来的孩子被坏人抱走了怎么办?还有人说躲猫猫的孩子太实诚太笨不会变通,不论哪种观点,都是大人的角度,请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会发现孩子喜欢没固定答案的游戏,喜欢神秘感,喜欢惊喜,躲猫猫中找的人和被找到人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躲猫猫是孩子从小到大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了。
记得在孩子七八个月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每个家长都会用手挡住自己的脸,然后把手挪开再露出自己的脸逗得孩子咯咯大笑,这就是最基础版本的躲猫猫。你会发现孩子是那么地喜欢这个游戏,而且每次都很激动很满足,你也就干脆乐此不彼地玩上好几个月,你会发现这个游戏比任何玩具都讨孩子的喜欢,因为他喜欢这种变化带来的惊喜。
慢慢的孩子长大一点了,当你拖着刚从疲惫工作抽出来的身心回家时,孩子一见你就会苦苦央求你,咱们玩一把捉迷藏吧!你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扔掉所有的包袱,教孩子数数然后转两圈,然后就玩地停不下来。值得庆幸的是孩子慢慢可以从1数到10了,可笑的是孩子怎么每次都是躲在窗帘的后面,而且每次你数完孩子都会大喊一声“我藏好了,来找吧!”你就纳闷,为什么孩子每次都不换位置,为什么孩子每次都出声暴露自己?既然每次都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天天玩这个游戏?因为孩子的世界真的是太单纯太美好了,他在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的用时和方式都千差万别。
我们作为家长就算历经千辛赋予了他的生命,但是我们也毫无资格去打破和干扰这个神圣而不可逆的发展过程。一味的放纵和过于严格的管教都是同样低级的陪伴,适度的引导、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个性化的教育才是最难的环节,而在这个环节里,家长往往直接迁移别人家孩子的教育模式或者反复责备、埋怨自己孩子的不是。既然每个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家长不能够在听取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后,再仔细地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去形成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期望呢?
60年代出生的家长,大多亲生品尝到了有文化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高,所以多数60后的家长对孩子灌输学习改变命运的思想,且不说一直被国外诟病的中国学习万能论,这个教育思想着实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地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70后出生的家长支持孩子全面发展,于是在艰苦学习的基础上,争先恐后的送孩子学习琴棋书画等各种才艺,且不说个别家长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学才艺,但是这个教育思想又在之前的基础上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而且整个社会的品味都在提升。
现在这两代人的孩子成为了家长,我们有着更多的思考和期许。每一代的教育理念都在提高,当然都有个别牺牲品,这都是在所难免的。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家长,更应该带着深深的思索和责任去完成家长的使命。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一代家长更应该尊重孩子,让孩子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希望我们能和孩子成为可信任的朋友,我们必须承认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全面发展,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学习精英,但是我们坚信,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是学习精英,他一定可以成为其他方面的精英,以后没有我们他依然可以很幸福。那么真正适合他而且他也喜欢的那个方面又是什么呢?这个需要家长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培养,当然更需要学校老师的协助,以上仅是我个人对孩子教育的思考。我希望我和我的爱人能很幸运地发掘和培养我的两个宝贝真正喜欢的方向,可以是学习,可以是料理,可以是摄影,可以是玩具,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考古,可以是修理师,可以是军人等等,希望孩子们将来可以绽放自己独特的色彩,能够有和谐的家庭、社会关系。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在陪他的孩子玩躲猫猫的时候,你就明白父母并不是教育的实施者,而且探究者。你的孩子并不属于你,他只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孩子在你身边朝夕相处的十几年就是上天对你生命最好的馈赠,请每位家长珍惜这份馈赠,只盼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
【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征文三】一场关于自制力的战争
昨天带女儿去看电影,看完之后从电影院出来,我们遇到一个卖金鱼的小摊,女儿目不转睛的看着小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之后立即大喊:“妈妈,赶快给我买金鱼,我要这个!”听她的语气那么顺其自然,好像我们非买不可一样。我还在犹豫要不要给她买的时候,她爸爸果断地说:“不买,今天没有买金鱼的打算,并且我们养的金鱼总是会死掉,所以不能买。”看到爸爸那么坚决,她把所有的希望都转向我,扯着我的衣服一直催我,让我赶快买。一方面我在犹豫,要不然买一条吧,女儿可以开心一些,也不至于在街上拉扯着我这么难看,另一方面觉得应该和她爸爸观点一致,不能什么事都满足她。那时脑海中短暂的浮现出过去像这样买东西的一幕幕,几秒的思考之后,我决定和她爸爸站在一起。
我蹲下来告诉她不买的理由,这下可糟糕了,当她看到我们没有答应她的要求,顿时大喊大叫,引得旁边的人都围过来看,那种尴尬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她生拉硬拽着我,试图再把我拉回去买金鱼,越是这样,越坚定了我不买金鱼的想法,就这样,她一路哭回来,一路的愤怒,惹得路人都回头看,甚至怀疑我们是否是拐卖儿童的坏人,好像全世界都和她有仇。虽然经历了一路的尴尬,但我庆幸我和她爸爸都坚持过来,这是一场关于自制力的战争,还好我们坚持过来了。
经历这样的事,使我反思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前好像很少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比如她想吃糖,我给她一颗,并且说只能吃一颗,她吃完后,又要一颗,我不答应,她就开始撒娇哭闹,招招递进,很多时候为了尽快摆脱她的哭闹,我就让步了,结果,计划只吃一颗糖,最后吃完了一包。过去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她奶奶每次幼儿园放学接她回家不走天桥而要绕路横穿马路,不但远,还很危险,后来才发现因为在天桥下面有个小商店,她每次经过都想要买个东西吃。回想以前的这些问题,再联系昨天的事件让我开始焦急,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我们必须把过去的错误弥补回来。
作为一个平时喜欢阅读的妈妈,我很快的就找到了一本与培养孩子自制力相关的书——《孩子,别慌》,作者是著名的教育专家孙云晓,在这本书里,正好读到了有关培养孩子自制力的文章。文章指出,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现在就要一代”,卢梭说当一个人的需求被过度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也会随之剥夺。一贯让他要什么东西就得到什么东西,这样,当他碰到钉子时,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痛苦,所以父母必须学会对孩子延迟满足乃至拒绝。儿童时代是延迟满足训练的最佳时期,对“现在就要”的最好办法就是现在不给。
金鱼事件过去几天之后,我和女儿聊天,我说你是不是真的喜欢那些小金鱼,她点了点头,我就给她分析了当时不买的理由,而且坚定地告诉她,以后不是想要什么东西就能立刻得到的,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可以考虑买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比如集够多少个小红花换一个喜欢的'东西,女儿点点头表示明白了,但是我知道更重要的是家长在之后的生活中如何坚定地实践了。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剖析孩子过去的问题,回想像这样的小事生活中有很多,但不经意之间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次的教育失败,所以通常才会感觉教育孩子的无力和无奈,我们无限的纵容孩子,却是害了孩子的一生,不能忍受孩子一时的痛苦而给她暂时的快乐,那么她将得到一生的痛苦,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不愿给孩子这样的结局,所以为了将来一个快乐的她,我们选择暂时的一次次小痛。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父母都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现实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抓狂。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是父母的必修课,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再忙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珍惜孩子的童年时光,多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通过学习为孩子的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当孩子渐渐长大,羽翼丰满,能够独挡一面,在属于自己的天空展翅飞翔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也完成了人生中最美好、最重要、最珍贵的一次修行。
【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征文四】陪孩子一起成长
以前我们在家总是一味的指令式教育:“小叶子不能这样”、“小叶子别动那个”、“小叶子听爸爸的话”。渐渐地孩子开始有逆反情绪了,不听从大人的了。于是我改变了策略,压住火耐心地给她讲为什么不能这样那样的道理。刚开始还很有作用,可时间一长就又回到了原点。啊,我该怎么办。
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看到了和孩子深度沟通的良方。那是一个周末,我在看电视,孩子在一旁和布娃娃玩起了过家家。突然孩子问我:“爸爸,我的孩子生病了他不肯吃药怎么办?”我看着她笑笑:“你不也这样么?”只见小叶子很严肃地跑到我面前:“我可是妈妈我才不怕吃苦药药呢。”随后便给布娃娃讲道理,当然是我当初的一套说辞和口吻。看似不经意的小片段,却产生神奇的效果。从那之后,孩子每次吃药或打针再也不闹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与其干枯的说教,还不如主动融入她的世界陪她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设计场景引导孩子自己纠正自身的错误,这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深刻。此后,我有意设计很多情景游戏,在玩的过程中逐渐改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游戏时,孩子的认知、记忆、思维、注意力等状态都比平常的时候好,这是因为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游戏是一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亲子游戏有益于孩子把游戏中获得人际交往及对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在孩子眼里什么都可以成为游戏,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玩,有目地的玩,善于在孩子游戏过程寓教于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使孩子在身体、生理和心理诸方面的有效发展。
当然,我们的孩子在不断成长着,和我们大人沟通方式也在阶段性地发生微妙得变化。教育孩子我们永远在路上。但我相信我们只要放下各种“头衔”和“光环”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俯下身尊重孩子,平等得和孩子沟通,我们一定能陪孩子玩好人生这场大游戏的。
【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征文五】童年是什么?
童年是什么?童年是无拘无束 !
童年是什么?童年是欢声笑语 !
童年是撒娇的哭、放肆的闹、还有随时随地的做游戏 。
我的宝宝今年快4岁了,从她刚会爬行就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怎么陪她玩呢?一开始就是买很多的玩具,玩儿玩具,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玩具一天天变多,我发现她要的是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于是,我们开始一起玩我小时候的游戏,宝宝兴趣很高,和我的感情越来越好,每天都和我“黏” 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游戏玩腻了,宝宝的兴趣也不高了。
有一天,我给她讲完小红帽的故事,宝宝要我扮演狼外婆,我就发动全家一起演绎了一场话剧-----小红帽。 在那之后,发明游戏就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之后也总结了一些规则:
首先,每一个游戏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孩子是一张白纸, 在大人看来一些很简单的技能,可对他们来说并不简单,例如我发明的“肚肚皮”游戏,爸爸和妈妈分别坐在宝宝两侧,宝宝闭眼,爸爸和妈妈分别拍自己的肚皮,让宝宝猜猜是谁的肚肚在响。我的目的是让宝宝分辨左右,一开始宝宝表现的不好,但是兴致很高,慢慢地宝宝不仅认识了左右,还学会了通过声音远近来判断是谁。
其次,安全意识教育。说教对孩子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他体会,比如,出门去超市等公共场所,我会和孩子一人带一个哨子并规定哨声, 在超市、广场两人分开进行寻找游戏,这样宝宝不仅体会到爸爸不在的紧张又能锻炼自救措施。
再次,给宝宝 “留白”时间。任由孩子天马行空的发挥---俗称瞎玩,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最后,把童话书或者动画片中的游戏带到生活里,让他分清故事与现实的区别。“小猪佩奇”故事中佩奇和猪爸爸喜欢跳泥坑,宝宝很羡慕,雨后我带宝宝真的去跳泥坑,跳两下她体会到泥坑很滑不是像动画片里看上去那样好玩。
游戏也不全是愉快的体验,也有不愉快的经历。游泳会呛水、打针会痛、爬山会很累、这就是游戏同时也是生活的体验,其实,我们成年人何尝不是在生活中玩“游戏”,只是我们的“游戏”复杂一点。还有,游戏后我已经不给宝宝奖励或承诺,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做不到,留给宝宝的是等待的焦虑,这可能是我“懒”的最好办法。
这样的例子在我的家庭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日常生活中可以有很多游戏,做为家长可以从锻炼身体、生活技能、公共安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设计游戏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我要感谢我的女儿,是她让我变的聪明,是她让我觉得生活原来是那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