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记忆主题征文

时间:2021-06-17 10:02:19 实用范文 我要投稿

端午记忆主题征文2017

  想到端午节,大家会想起什么呢?本篇是CN人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端午记忆征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端午记忆主题征文2017

  【端午记忆征文作文一】五月五

  岁月如梭,在布谷鸟悠扬、萦耳的叫声中、在豌豆花如精灵般挂在豆蔓上时,又一个端午节来临。端午节我们当地称五月五。

  所有刻在记忆里的节日画面中,唯有五月五如豆蔻年华的少女,美丽温婉。母亲说:“五月五,豌豆丝丝吐一吐,麦穗儿努一努,狼儿子出窝走一走。”形象地说明五月五是一个大地葱笼、欣欣向荣的节日,它沒有秋的荒凉,没有冬的冷酷。

  当布谷鸟的叫声擦着蓝天白云在村子上空飘荡时,在五月五的前几天, 村里的小姑娘就开始聚在一起,坐在树荫下拿着花花绿绿的布和丝线边缝制各种荷包边切磋技艺。

  年龄大点的姑娘做荷包的技艺高,年龄小的边学边做:荷包瓤一般都是白色的,用一种叫“苦豆”的香料,把它拌在棉花里填装荷包的内瓤,外面两只盖子用两片叶子状的各种最鲜艳的绸缎布做成,俩侧耳缀丝线穗子,一只肚圆、盖艳、穗美的荷包竣工。如果手艺不精,做出的荷包两盖的叶子像没长齐的牙左右歪扭不对称,或肚瘪丑陋。

  “羊尾巴”荷包一般用纯白布做一只像羊尾巴一样的胖胖的尾巴,在尾巴尖端缀上漂亮的丝线穗子。

  最喜欢灌“炮仗”,找一截铅笔般粗细的竹子,截成一寸长的节,用锥子把竹子的节从里面捅通,先从竹筒外向里绕经线,经线是单色,绕好经线,再用各色彩丝线做纬线,挑绣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案,完成后在炮仗尾端缀上丝线穗子,一只花型漂亮的的炮仗完工。

  小姑娘由于技术限制,做的荷包工艺都简单。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会做鸽子、蝴蝶、毛虫、蛇虎等等各种工艺精湛的荷包,活灵活现,让人爱不释手。这类荷包的制作囊括了剪、缝、折叠、刺绣等各种技艺,老人们也嫌工艺复杂加之农活忙也很少做,只是在扭不过孙子的软磨硬泡下才做几只这样的荷包,到五月五挂在孙子胸前,惊艳一下村邻的眼睛,招来惊叹和赞美。

  五月五的前一天晚上,做完所有的家,务临睡前,母亲会郑重地把我们姐弟叫来,在灯光下给我们搓花绳:把几种颜色不同的丝线拧在一起,搓成漂亮的花绳。把花绳系在手腕、脚腕、两手的中指。弟弟年龄未满七岁不能系花绳,必须系纯色的红绳,且必须系在脖子上,几岁在红绳上打几个结。母亲说,绑上花绳我们上山给驴铲草,长虫(蛇)看见就会自动躲开不会咬。看着手腕上漂亮的花绳,感觉它具有神奇的力量。花绳必须绑满一月,到六月六才能取掉。绑完花绳,母亲把提前做好的荷包挂在我们胸前的扭扣上,看着那些漂亮的荷包,我盼着天快亮,明天去村子里给小伙伴夸耀,也看看小伙伴的荷包都是啥样子。

  一夜无话,公鸡的打鸣声、院子里麻雀的叽叽喳喳和树梢喜鹊的欢叫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后,穿上胸前挂满荷包的衣服,拉开门,才发现早起的伯父在各个门框顶端已别上了柳条和艾叶。进出门时,悬垂的柳叶、艾叶在头顶拂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畅感,像在树林穿梭。

  黄土高原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恶劣。五月五又是碗豆土丝、麦子抽穗的关键时候,天如不降雨,农人内心的焦渴和田里骄阳下烧烤的农作物一样,万般无奈,于是五月五都会唱神戏祈雨。

  戏台上的喇叭里传来秦腔“劈山救母”里刘彦昌的唱词:“刘彦昌哭地两泪汪,怀抱娇儿小沉香……”听到喇叭里的秦腔,爱看戏的母亲就在厨房忙碌,所有吃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只有五月五这个节日才吃的:

  甜醅,好多天前母亲就播拣莜麦,倒进盆里放上曲子,包裹着被子在热炕上养尊处优了好多天才成功的。我喜欢拣吃甜醅里那一粒粒发酵后比莜麦胖大、圆润的麦子。

  凉粉,也是母亲提前几天用荞麦榛子搓成的,母亲说搓荞榛子手很疼。把散好晾凉的凉粉切成条,撒上油炝韭菜叶子,调上浆水,放上油泼辣子。韭菜的绿、辣子的'红、凉粉的白、浆水的酸完美结合,色香味俱全。还未吃,在碗中用筷子搅一下,颤微微地诱惑着你的眼睛。

  凉面,母亲会一大早手擀几大张面,切条、水煮、沥干,拌上清油、各种调料和葱花,摊晾在案板上。吃时用筷子一挑,凉面弹性十足地在半空中跳着舞落盘,入口凉爽清香,余味绕舌。

  花馍馍,这是母亲专门给我们小孩做的,面不发酵,面里揉和猪油,用开水烫酥,揉成饼,在上面用刀画些菱形块的花形,再用顶针在每个菱形块中印一个圆形花纹,然后放入锅中烙熟,焦黄酥口,漂亮好看,让我在舍不得吃和美味诱惑之间忐忑徘徊和痛苦挣扎。

  在骄阳高温天气中吃罢清凉、美味的五月五美食,母亲提着凳子,我姐弟胸前挂满荷包、羊尾巴、炮仗兴高彩烈地去戏场看戏。

  头场戏是祈雨的神戏,戏台的两侧也別满了柳枝和艾叶。神戏在庄严肃穆的程式中进行,只记得义式结束时他们用柳枝沾水向戏场挥洒。

  唱罢神戏就是正式的演唱,酷爱秦腔的村民都会放下手头的活计,来观看秦腔演出,祈祷和酷爱并存,演绎生活的酸甜苦辣。

  很多节日都是媳妇必须在婆婆家过,据说只有五月五才是媳妇名正言顺可以回娘家看老妈的节日。

  记忆中的五月五是由蓝天、白云、荷包、花绳、花馍、甜醅、凉面、凉粉、柳条、艾叶、祈雨、神戏组成的定格画面,每年是布谷鸟的叫声把这个定格画面从记忆中唤醒。

  【端午记忆征文作文二】端午节的记忆

  早饭的时候,妻子端上饭桌几个热气腾腾的粽子,我的两个孩子都争着剥开粽子皮来吃,看着一个个水灵灵的粽子,闻着那诱人的清香,喷涌的思绪冲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

  儿时的端午节在我们河南农村老家算不上个较为隆重的节日,因为我老家地处中原北部,而端午节在南方才算得上个正式的节日。不过说到底端午节还是要过的,只不过过的方式与南方略有不同而已。

  在记忆中,老家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悬挂一大束艾草,因为那时候艾草遍地可寻,据说端午节挂艾草可以保佑家里人一年健康没病的,还有的家里会从地里挖来马齿苋(我们老家人叫它马石菜),把这野菜挂起来晒干了,据说也可以治病的,有人说这东西五月初五这天挖是最好的。

  至于说端午节的粽子,在那时的老家人眼里真可谓是一种奢侈品。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里,我们农村人刚刚吃上白面馍,有的人家还在吃窝头呢,南方的大米运到我们比方的很少,而且价格较贵,一般人不好接受。所以说,很多人只是听说过粽子还没吃过呢。

  那时候,我家的经济条件也不好,生产队刚刚划分了责任田,爹娘整天忙活着伺候那几亩田地,从来没有提过什么节的事情。娘是个干农活的料儿,她粗手笨脚的,也不会摆弄什么好吃的和穿的,常常引来村里婶婶和大娘们的笑话,但娘不怕她们笑话,就只知道下地劳动。

  这一年快过端午节了,邻居王大娘家刚好要到她们出嫁头一年的闺女家里走追接亲戚(在我们当地管娘家人去女儿家走亲戚叫做“追接”,每年只有一次的),为了表达对女儿的心意,王大娘就找来村里几个会做饭的能手儿来她家帮忙包粽子,她家的条件稍好点儿,准备带粽子去女儿家走亲戚的。出于好奇的缘故,我便早早的蹲守在大娘家看她家怎样包粽子。

  只见王大娘和几个妇女围坐在一起,中间桌子上堆放着一打一打的苇子叶,听说这苇子叶是王大娘专门打发儿子春哥跑到离我老家十几里远的河滩里采摘的新鲜得很。还有一个盆子里盛的是糯米、红枣、豇豆之类的粽子用的食材。

  王大娘她们一人拿一张苇子叶,把叶子叠成三角漏斗状,中间填满了粽子食材,再三下五除二用苇子叶把里面的东西像裹衣服般裹得严严实实的,最后再用棉线把它们捆紧,一个个绿油油的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粽子拿到蒸笼里蒸一下或者锅里煮一下就可以吃了。我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春哥家里人坐在院子里剥粽子吃,闻着那人特有的苇叶的清香,看着那白里透着红的糯米团子,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我赶紧跑到自己家里,哭着吵着刚从地里干活的娘要粽子吃。娘看我眼里哭得满是泪花,她的眼眶也湿润了,开始她只是无奈地叹息蹲下身子一个劲的安慰我。而那时的我太执拗,一个劲地吵着吃粽子,娘最后站起身来态度很坚定地对我说:“孩儿不哭哦,妈给你去换几个粽子吃!”,我不哭了,看到娘从我家厨房里出来她手捧着一个大面瓢,里面盛满了一大瓢小麦面粉,径直去了邻居大娘家里。

  娘去了很长时间才回来,她手里攥着几个我心仪已久的粽子。我只顾吃那可口的粽子了,而却娘叹息着回到了屋里。后来我听村里人说娘太傻,拿自家的好面给人家就换了几个粽子。要知道那时的面粉在我们庄户人家里还是很金贵的,很多人家里还常年啃着窝头吃呢。后来我长大了才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艰辛。

  当然,老家的端午节不只是有艾叶和粽子,临近端午节大人还会给小孩子们做一件绣上蜈蚣、蝎子、蛇、青蛙等五种小动物的黄布肚兜,据说是让小孩子穿上在夏天能够抵御这五种动物的毒气的。有的人家还会给小孩子用布来做一个五颜六色的手扳脚小娃娃,布里填上艾草据说可以辟邪。

  娘生来手头有点笨,她不会做这些小东西,但她从来不让我这做儿子的受半点委屈,她自己不会做就舍着自己的脸皮央求别人来给我或者拿自家的东西给别人来换。娘让我和别家的孩子一样拥有了童年里本该有的幸福和快乐,满足了我幼小的一点自尊。我常在心里庆幸自己,虽然自己有一个比别人笨的娘,但却不缺一个比任何人要亲的娘啊!娘是平凡的也同样是伟大的。

  如今,每逢端午节我都会给老家的爹娘送去一些粽子什么的,虽然这也谈不上什么尽孝心,但我只希望这些充满甜香的粽子来寄托我的这份感恩之心吧!粽香情深,爹娘啊做儿子的总想给你们一下我内心的由衷祝福。唯愿二老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端午记忆征文作文三】端午节之趣事

  石榴花开得红火的时候,端午也将至,按多年的惯例,我又可以在这期间自制“咸鸭蛋”和“端午香包”了。

  先说“咸鸭蛋”,记得那会住医院平房(瓦房)的时候,房顶是用篱笆订了一层叫做“顶棚”的东西,然后在“顶棚”的下面糊两层白纸,这样就看不见黑色的瓦,房顶就和墙壁的颜色一致。可是最大的麻烦就是顶棚上面有几枚jerry(老鼠,取意《猫和老鼠》动画电视剧),它们每天晚上都在顶棚上面“赛跑”……我把刚刚做好的咸鸭蛋照例用三层食品袋密封后放在冰箱上面,想到一个月后可以吃了,心里美滋滋的……

  我自制咸鸭蛋的方法既简单、卫生,又非常省力。分享一下,第一步:买回来的鸭蛋洗干净后放筲箕里面敞干水汽;第二步:用一个小碗盛半碗酒,用另一只小碗盛半碗食盐;第三步:把鸭蛋先放盛酒的碗里滚动浸泡一下,再去盛盐的碗里均匀裹上一道盐,每一个鸭蛋都如此这般,全部完毕以后用三层食品袋装好密封,根据室内温度的高低,温度高的话一般25天就可以食用,温度低就要一个月以后才能食用了。多年来一直坚持用这个方法腌制的鸭蛋,从来没有失败过。

  话说平房的“咸鸭蛋”,到了端午节,该食用的日子,我去冰箱上面拿,谁知道竟然全变成了蛋壳,这当然是顶棚上赛跑的“jerry”们的杰作,郁闷得很,哭笑不得。那年“端午节”,只好去市场买了几个咸鸭蛋凑合,总归没有吃到自己做的,心里还是很遗憾。

  再说“端午香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也是应景的适合送人的小礼物。小时候跟邻居婆婆学做“端午香包”,先准备一些色彩亮丽的布和棉花,针和线,然后把想做的香包外观设计好,譬如“红辣椒”,要用红色丝光布,有光亮的那种,剪成一块长方形略带弯的形状,用针把两边细细地缝好,再把里子翻出来,然后塞满棉花和香料(朱砂、雄黄、艾叶、菖蒲等),这时候“红辣椒”稚形已经显现,再拿一块细长且深绿色的布缝合成辣椒把,把它缝到刚刚完成的红辣椒最宽的那头,这样,一个鲜红的“辣椒香包”诞生了,这个是最简单的“香包”;邻居婆婆还会做“猴子香包”“粽子香包”“南瓜香包”……种类繁多,惟妙惟肖。我那个时候很勤奋地学着做,一天可以做上十个左右,到了端午节的那一天就把“端午香包”拿出来分享给要好的同学,邻居,得到大家的赞许,心里是极快乐的。

  关于端午“粽子”,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农历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子的崇敬和怀念,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所以在这一天纷纷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筒粽”的由来。实际上,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所以“粽子”在端午节这天扮演的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曾记得大人们在端午节前去买来粽叶,把糯米淘洗干净后,里面加入红枣、或五花肉丁、或红豆沙等等,用粽叶一层层的裹得有棱有角,再用棉线固定好,然后放锅里煮。起锅时,那股清新的味道,至今想想都直流口水。现在的人嫌麻烦,直接去街上买来吃。其实味道也差不多,只是少了裹粽子的乐趣罢了。

  到了“端午节”那天,大人们还会将雄黄泡进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佑孩子一夏平安。

  记得罗纹江在1998年也是建县以来县政府第一次举办端午节“划龙舟”比赛活动,因为是“第一次”盛况空前,非常隆重。所以我心里激动的很,早早起床收拾停当,和朋友们一起去纹江看热闹。可是到了才知道,原来我们去晚了,“最佳”位置根本没有,我们只看得见天上飞的热气球,却看不见河里“划龙舟”比赛。后来一位朋友提议,去他们家房顶上看,我们十几个人轮流爬到他们家二楼的石棉瓦房顶,战战兢兢地踩在上面,虽然主人一直不停的大声说:小心点啊!但我们那个时候最关心的是龙舟比赛而不是安全问题,最终还是平安地、远距离地看完了“划龙舟”比赛,开心地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今又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想起以前那些趣事,令人感怀,所以把它细细记下来,以此纪念屈子,也顺便纪念我那逝去的青春。

【端午记忆主题征文】相关文章:

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主题征文06-12

“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主题征文12-23

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征文05-27

纳溪记忆征文06-21

六一主题征文05-31

夏主题征文05-25

红色记忆征文1000字03-03

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征文06-21

端午节征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