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优秀征文

时间:2022-10-16 11:41:30 实用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6年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优秀征文

  1976年7月28日,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如今,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0年,我们悼念遇难的人们,也感谢奋战的战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年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优秀征文,欢迎阅读!

2016年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优秀征文

  2016年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优秀征文篇一:

  弹指一挥40年。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都是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给全人类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震精神:属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溃更是可怕。无数事例证明,每遇重大天灾人祸,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有的人会消极沉沦,陷入强烈的悲痛无法自拔。中外历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发生过严重次生灾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灾民精神世界的崩溃,引起社会动乱的发生。

  然而,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无私援助下,唐山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又一个10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跨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唐山地震4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继祥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唐山街头采访,人们对“唐山精神”耳熟能详。因为“公而忘私”是群体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患难与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本主义原则;“百折不挠”要解决的是战胜地震灾害过程中目标和现实的矛盾;“勇往直前”则体现着唐山人在艰难困苦面前的一种勇敢进取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综合体现了唐山人的气概、气势、胆略、魄力和道德风貌。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不仅属于唐山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唐山地震: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地球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地,而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因而人类在征服地震灾害的征程上不断地探索着。

  唐山大地震给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天然“实验场”。

  40年来,世界各国的地震工作者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从而为战胜地震灾害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和指导。

  1975年我国曾成功预报、预防了海城7级以上地震,这令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地震工作者们倍感欣喜,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人们再次领教了地震这个“恶魔”的神秘莫测。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学家们更加深刻认识了地震的极端复杂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数十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专家许绍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预报征途上,将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现象,而每领悟和破译一个“想不到”现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征途上前进了一步。

  地震防御:让人类更理性地应对灾害

  地震灾难在现有的人类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发生,那么人类是不是在地震灾害面前就只能被动承受?唐山成功的抗震实践告诉世人,科学的地震观和预防行为,能够大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几十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王子平教授,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对于一个地区人们的地震灾害观念问题,他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研究表明,在经历了造成巨大灾难的地震后,唐山人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地震灾害观,那就是“地震是可怕的灾害”“地震发生时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减轻地震时人员伤亡的关键是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的珍惜现在。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看过后只是流几行泪水,摸一把鼻涕,然后,哀叹一生:悲矣!将恐怕是对这场灾难的糟蹋。

  2016年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优秀征文篇二: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

  40年前,一场举世震撼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一片废墟,24万条生命沦为亡魂。40年后,新城崛起,废墟不再,除去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少部分人,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唐山大地震”已成为一段冰冷的历史。

  40年前的7月28日3时42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摧毁了中国冀东重要的工业城市唐山。40年后的今天,唐山人走出了大地震的黑色阴影。40年前的7月28日3时42分,一场大地震摧毁了唐山。震后的一组统计数字为:丧生者242769人,重伤者164851人,70多万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7000多个家庭断户绝烟,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疾,3675位老人成为孤寡老人,4204个10岁以下的孩子没有了双亲。

  有关这场灾难,究竟留给今天的人们多少清晰的图像、难忘的瞬间和震撼人心的细节?历史不该仅由宏大叙述和终结话语构成,更多活着的历史,其实就珍藏在你我身边小人物的记忆深处。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40年,对一个城市却不算一段短促的时光,足够它拭去灾难的创痕。40年,对一个活下来的人则是漫长的岁月,在重建自己生活的路途上,原本是少年的走进了中年,原本是中年的走进了晚年。

  40年,震后唐山建起的第一批房屋,已经变得陈旧了。震后栽种的树木,早已成荫成材。那个地震发生时只有6个月,最小的地震孤儿之一党育新,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

  何为“抗震精神”?有十六字以概之: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公而忘私,就是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把全部心血献给唐山的救灾和重建。

  ――患难与共,就是邻里之间、干群之间互帮互济,同甘共苦,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大灾面前与群众同舟共济,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

  ――百折不挠,就是知难而进,不向震灾屈服,不向困难低头,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重建家园。

  ――勇往直前,就是不甘落后,不甘示弱,敢于争先的优秀品质,在与震灾斗争中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奋勇前进。

  抗震精神亦是唐山崛起之魂。人们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他人,舍局部为全局,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新唐山的重建、崛起、发展。

  抗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勇的唐山儿女,在大地震后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尽管当时缺吃、缺穿、缺水、缺房,但唐山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官兵一致,干群鱼水,战胜了自然灾害,新唐山在一片废墟中崛起。

  唐山大地震灾情之重,损失之大,举世罕见。外国称“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而英雄的唐山人在灾害面前不低头,用“抗震精神”迅速生产出“抗震煤”、“抗震钢”、“抗震电”、“抗震车”……

  震后七天组装出第一批自行车;震后十天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十四天发电厂开始发电;震后二十天造出第一台机车;震后二十八天炼出第一炉钢。

  抗震精神也是融入唐山人血脉中的城市精神,在民众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在那场浩劫中锤炼出的亲情友情,折射出人性中至真至纯的爱,历久弥新。 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不仅延续了百年历史的璀璨,更创造了属于今天的辉煌。

  温家宝总理考察唐山后赞叹:“唐山是一个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写下此文目的只为抚慰这场灾难中的亡魂和受伤痛的心灵。

  2016年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优秀征文篇三:

  1976年7月28日,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发生,次日我随上海医疗队专机首批到达唐山,我成为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现场的医疗队员。此后我与战友抢救伤病人员,连续奋战40天,荣立三等功。如今我已年过六旬,但回首往事,40年前唐山救灾那一段经历,仍然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7月29日,凌晨4点,我所在的医训队突然响起紧急警报,医训队员们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医训队队长王锡琪对大家说,接到上级命令,医训队抽调40名同志参加海军第六医疗队赶赴唐山执行抗震救灾紧急任务。我第一个报名参加救灾医疗队并得到领导批准,成为40名医疗队员中的一分子。由于情况紧急,参加救灾的队员没有来得及向原部队领导汇报,就拿上准备好的面包,直奔部队机场,迅速登上专用飞机,直飞唐山地震灾区。为了让医疗队员对灾区的情况有所了解,飞机特意在唐山上空三四百米低空盘旋了两圈。灾后,唐山的景象触目惊心,地面建筑物几乎荡然无存,到处是砖瓦沙砾,满目疮痍。

  飞机刚一降落,就看到机场上已有几十辆大卡车,在等待着医疗队的到来。装载医疗器材仪器和医疗队员的卡车刚出机场,就被灾区的大量伤病员围堵得不能行驶。一位中年妇女喊道:“我们的救命恩人来了,我的孩子有救了!”车前有位老太太对车上的医疗队员说:“解放军大夫,快救救我儿子吧,家里的人都死了,如果他再死了,我可怎么活啊……”人群围着车队,使车队无法向前开动,场面震撼着医疗队每一个人的心,我们赶紧向上级作了汇报,上级批准医疗队就地实施救护。

  很多伤员是从倒塌的房屋中扒出来的,主要是外伤、骨折、挤压伤、出血等,我们立即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清创等应急措施,灾民们为我们搬运药品、设备和医疗器材,为我们搭帐篷。大量的伤员不断地涌来,嘈杂声、呼救声,混乱,恐慌,显得越来越凄惨,但当时我强迫自己内心沉静下来,不多想,争分夺秒抢救伤员的生命。

  灾区的伤员实在太多,医疗队的队员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些,再快些,多抢救一个是一个!天黑了,天又亮了,几天几夜,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在抢救现场,伤员和灾区群众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从内心深处喊出了:“解放军万岁,你比我们亲人还要亲啊!”经过一周的抢救、治疗,大量的伤病员得到了救治,一大批危重病人转外治疗,大多数伤病员病情基本稳定。

  紧张而艰巨的40天抢险救灾很快过去了,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面对满目疮痍,作为一个医务人员所想到的就是多救人,尽量减轻伤员的痛苦,每个人都拼命地工作着。然而,灾区人民表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医疗队的战士。

  梁家屯公社蔬菜大队的群众不畏灾害,在地震后第三天就恢复了生产,向市里供应蔬菜,他们视解放军为亲人,自发给医疗队送蔬菜食品。

  40天救灾结束,我们接到上级的指示返回上海。王锡琪队长要求我们不打扰群众,安排在夜里走。不料那天晚上一个灾区群众路过医疗队,看到我们在拆帐篷,回家后通知附近的灾区群众,周围的群众连夜赶到,帮我们整理东西装车,有的群众把家里的鸡蛋、水果带来。临走时大家抱头痛哭,他们异口同声地站在卡车两侧喊着:“解放军万岁!感谢解放军医疗队!”那情景,我终生难忘。

  40年过去了,当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时我才20岁,如今,我早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在盐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工作。但,不论是在部队还是到地方,也无论自己职务如何变迁,参加抗震救灾的这段经历使我终生受益,有了这段经历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我都会懂得珍惜,做事也会更加尽力。

【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优秀征文】相关文章: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11-12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07-20

纪念结婚周年经典句子02-07

纪念香港回归25周年征文(通用10篇)06-09

周年校庆征文03-2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优秀03-27

公司周年庆征文优秀素材(通用9篇)04-13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征文作文07-21

公司周年庆征文范文03-29

企业周年庆征文范文07-28